《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拓荒者们与大自然搏斗,但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书中的日月星辰、风雨冰雪、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无不变幻多姿、充满诗意,即使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变。也别具魅力。拓荒者们人际关系是那么单纯、和谐,家庭成员、亲族和朋友间的情感,包括罗兰与阿曼乐的爱情,都是那么真诚,美好。他们甚至对狗、猫、马、牛等家畜也充满了眷顾与柔情。罗兰心灵成长的历程就是上述特点的集中体现。
在那样艰辛的拓荒过程中。罗兰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爸的小提琴声和妈的温柔的笑容。那琴声。那笑容。是多么让孩子安心,让家充满爱和希望。
《小木屋》系列小说讲述这样的故事: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开创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兰一家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罗兰则在这一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
他穿的一双袜子很舒适地套在衬裤腿上,另一双袜子套在棕色长裤腿外面。他脚上穿着一双鹿皮鞋,就像印第安人穿的那种。
冬天,女孩子出门的时候都要戴上厚厚的面纱。可阿曼乐是个男孩子,所以他的脸裸露在凛冽的寒气中。他的面颊冻得像红苹果,鼻子冻得比樱桃还更红。走了一英里半路,终于看见了校舍,他可高兴啦。
学校孤零零地坐落在哈兹克拉布山脚下的冰雪树林中。校舍的烟囱冒着烟。老师在积雪堆里铲出了一条通往校门的小路。路边厚厚的雪地里,有五个大男孩正在嬉戏打闹。
阿曼乐看见那些大男孩,心里很害怕。罗耶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心里也害怕。那五个大男孩来自哈兹克拉布定居点,人人都怕他们。
他们砸坏小男孩的雪橇,只是为了好玩。他们经常抓住一个小男孩,握着他的双腿荡圈子,然后手一松扔出去,让他一头栽进厚厚的积雪里。有时候,他们逼着两个小男孩相互对打,尽管小男孩们并不想打架,拼命向他们告饶。
这些大男孩有的十六岁,有的十七岁,在冬季学期过了一半才来上学。他们一来就打老师,砸学校。他们还扬言,学校没有一个老师能够教完冬季学期。的确,没有哪个老师教完过。
这个学年的老师是一个瘦瘦的、脸色苍白的青年男子,叫做科斯先生。他待人温和,挺有耐心,如果小男孩们忘记了怎么拼写单词,他决不会打他们。阿曼乐一想到大男孩们会揍科斯先生,心里就难受。科斯先生长得不高不壮,打不过他们的。
教室里鸦雀无声,能听见外面大男孩的吵闹声。其他孩子都站在教室中央的大火炉周围,窃窃私语着。科斯先生坐在桌子跟前,一只纤细的手托住一侧瘦削的面颊,正在读书。他抬起头来看了看,和蔼地说:“早上好。”
罗耶、伊莱扎和阿丽丝都很有礼貌地回答,阿曼乐却一声不吭。他站在书桌旁边,望着科斯先生。科斯先生对他微笑着说:“知道今晚我要和你一块儿回家吗?”阿曼乐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没法回答。“是的,”科斯先生接着说,“这次轮到你父亲了。”
这个地区的每一个家庭都要轮流为老师提供两周食宿。他从一家农庄到另一家农庄,在每家住上两周。然后,那个学期就结束了。
科斯先生一面说,一面用戒尺敲了敲桌子,上课的时间到了。所有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朝各自的座位走去。女孩子坐在教室的左边,男孩子坐在右边,他们当中摆着大火炉和一只放着柴火的箱子。大个儿孩子坐在后排,中等个儿的坐在中间,小个儿的坐在前排。所有的座位都是同样大小。大男孩的膝盖在桌子下面伸不直,而小男孩的脚又够不到地面。
阿曼乐和迈尔斯·刘易斯读的是初级班,所以都坐在第一排,面前没有书桌,只能用双手捧着初级课本。
科斯先生走到窗前,用手指敲了敲窗户。那几个大男孩吵吵嚷嚷地走进过道,又是嬉闹又是大笑,接着就砰的一声撞开门,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大块头比尔·里奇是他们的头儿。他的个头几乎同阿曼乐的父亲一样高大,他的拳头也跟阿曼乐父亲的拳头一样大。他跺着脚把雪抖掉,然后咚咚地踏着地板,走到后排座位上去。其他四个男孩也跟着竭力弄出噪音来。
科斯先生什么也没有说。
上课期间不准交头接耳,也不准东张西望。每一个孩子都必须静静地坐着,眼睛盯着课本。阿曼乐和迈尔斯手里捧着书,尽量不让腿晃荡。他们的双腿悬吊在座位边缘,越来越疲乏,甚至疼痛起来。有时候阿曼乐忍不住了,一条腿会突然猛蹬一下。然后他就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是他能感觉到科斯先生的目光正盯着自己。
后排的大男孩们又是交头接耳,又是在地上磨脚,又是摔书。科斯先生严厉地说:“请安静点儿。”
走进拓荒者的生活与心灵
这套由九部小说构成的题为《小木屋》的系列小说,是美国—个拓荒者家庭的女儿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这位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在已经六十五岁时才开始写作,经过十余年陆续完成了它。自1932年出版第—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后一部《新婚四年》作为罗兰的遗稿出版,历时四十年。
《小木屋》系列小说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出版,为各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副产品。迄今为止,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电视剧和多部电影。作者生活过并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达科他州银湖岸边的农庄、德斯密特镇的旧居,成为了著名的历史遗迹,每年迎来成千上万的访问者。
《小木屋》系列小说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开创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兰一家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罗兰则在这一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
第一部小说《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描写幼年的罗兰和爸、妈、姐姐玛丽、小妹妹琳琳一起,生活在威斯康星州佩平镇附近大森林里的一幢小木屋里。一年四季,大自然景象变化无穷,家庭生活温馨而甜蜜,爸打猎、种地,妈料理家务、照料孩子,爸闲下来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拉琴、唱歌,亲戚们交往、互助、聚会,乐趣无穷。
第二部小说《农庄男孩》的主角是少年阿曼乐,后来成为罗兰的丈夫。他住在纽约帅I北部的一个农庄里,他帮助父亲劳动,挤牛奶、犁田、剪羊毛、收玉米,并渴望自己能拥有一匹小马,最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部小说描写了阿曼乐怎样形成了勤劳、坚毅、正直的性格。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系列中的第三部小说,也被人们视为《小木屋》系列的代表作。在开拓新生活的期望鼓舞下,父母亲带着不满七岁的罗兰和姐姐妹妹,驾着大篷车离开了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他们经过明尼苏达州、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驶过结冰的湖面、渡过激流、攀登悬崖,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他们建起小木屋,在独立镇附近定居下来。爸开垦荒地、打猎,一家人抵抗过狼群的袭击,躲过草原大火,挨过热病的生死关头……因为当时印第安人保留区不向定居移民开放,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
罗兰一家离开堪萨斯州大草原后,经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达明尼苏达州。第四部小说《梅溪边》描述了罗兰一家开头怎样暂居在梅溪边一个洞穴似的土屋里,后来才建起木板屋,过起了新的农耕生活,罗兰也开始上学了。突如其来的蝗虫灾害毁掉了庄稼,爸不得不出门做工,他们还经历了大火和暴风雪,但这一切都打不垮他们。
不过,梅溪边的生活并不如意,收成不好,负了债,玛丽又因病失明了。爸决定到达科他州去做一份铁路工程的工作,并希望能申请到一片放领地,由此开始了第五部小说((银湖岸边》。罗兰第一次坐了火车,看到了工人修建铁路的f青景。他们定居在银湖岸边,不久工程结束,严冬即将来临,他们只得暂住在银湖北岸测量员的房子里,后来搬进镇里。爸终于艰难地得到了草原沼泽地带的一片放领地,新生活又开始了。
第六部小说《好长的冬天》描写罗兰一家获得银湖岸边放领地后,开始欢乐地劳作,不久,为了躲避即将降临的大风雪,又搬进镇里。阿曼乐先从纽约州迁到明尼苏达大农场上,后来也为了在西部获得垦殖的土地,来到了镇上。接着是长达数月的严冬,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酷寒,铁路被雪阻断,小镇与外界隔绝,食物和燃料殆尽。阿曼乐和另一个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出镇找回粮食,帮全镇人渡过了难关.
人们度过漫漫冬季,走出困境,德斯密特镇也日渐繁荣。在第七部小说《草原小镇》中,罗兰上学了。为了帮助爸妈,让玛丽能到盲人学校读书,罗兰努力学习,并获得教师资格。进入青春期的罗兰,心理和性格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阿曼乐喜欢上了罗兰,在传道会后送她回家,得到了她的好感。到小说结束时,罗兰终于得到了教书的工作。
《快乐的金色年代》的主题是罗兰和阿曼乐的爱情。罗兰到南达科他州教书,阿曼乐每个礼拜冒着风雪严寒驾马车接送她,两个月中他们增进了感情,罗兰终于接受了阿曼乐的订婚戒指。接着,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回到阿曼乐的放领地上他们自己的新家。
最后一部小说《新婚四年》的内容是罗兰婚后四年间的生活。他们是幸福的,却又经历了许多灾难和艰辛。.他们就像罗兰的爸妈一样,阿曼乐耕作,罗兰辛勤持家,努力创造自己的新生活,第二年还生下了女儿罗丝。但他们又曾双双生病,阿曼乐还留下了麻痹后遗症,草原大火给收成造成了损失,第四年末出生的小儿子夭折了,房子又被火烧毁。但罗兰认为新生活就像打一场战争,这种精神在她心中滋长,她坚信未来会更好。
《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然而透过它我们却可以看到美国西部开拓的壮阔历史画卷。作者仅仅选取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和她的家庭的拓荒历程,以此作为典型写成了一部民族的史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罗兰一家不断迁徙,抱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荒野中艰苦卓绝地劳作,充满了开拓精神与创造活力。拓荒者们与大自然搏斗,但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书中的日月星辰、风雨冰雪、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无不变幻多姿、充满诗意,即使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变,也别具魅力。拓荒者们人际关系是那么单纯、和谐,家庭成员、亲族和朋友间的情感,包括罗兰与阿曼乐的爱情,都是那么真诚、美好,他们甚至对狗、猫、马、牛等家畜也充满了眷顾与柔情。
罗兰心灵成长的历程就是上述特点的集中体现,或者说她的个性、人格就是那个特定时代、环境和经历所塑造的。幼年的她天真、好奇、细腻、活泼,对事物非常敏感,具有很强的审美力,随着年龄增长,她又体现出勤劳、勇敢、坚毅、热爱自由的品德。罗兰的形象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喜爱。
作者本人曾经说过:她写书的理由首先是要为今天的孩子们保存下她童年的生活记录,帮助他们理解从她生活的时代起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今天,我们在高度物质化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疏离了大自然,淡漠了人际关系,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被紧紧封闭起来,蒙上了灰尘,投上了阴影。孩子们尤其被应试教育束缚了天性,被学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相信他们能从罗兰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思想、人格、价值观上的启发和滋养,而父母们读读这套书,也会获益良多。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读者们,让我们翻开《小木屋》系列小说,走进开拓时代那充满艰辛、奋斗,有坚定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那淳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伍厚德 200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