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应钦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仲明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应钦作为蒋介石的高级军事助手,在东征、北伐,四一二政变、军阀内战、抗日战争中辅佐蒋的国民政府军队进行作战,后勤等;到台湾后失去兵权,任蒋“顾委会”主任,在“反共”的前提下提倡“统一”。

何应钦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如其经历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西安事变等,众说纷纭……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何应钦的人生传奇。

内容推荐

史迪威对何应钦的基本印象是:他只效忠蒋,认为他参谋长的职责就是操纵各种不同势力和控制物资军饷来保持军队对蒋的效忠。他不辞辛苦,勤勤恳恳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功,可却没有提供多少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军事知识,供其统帅使用。

抗战后期何应钦到美国,受到美国各地报刊的赞誉,说何辅佐蒋介石的功业,堪称“中国陆军之保姆”,“当今之赵子龙也”。

何应钦的功、过、荣、辱,升迂与降职,中年到晚年,始终围绕蒋氏父子,连中年长期对蒋介石的不满情绪也慢慢地磨平了,几十年来,真正起到了蒋介石的高级助手、顾问的作用,晚年亦继续辅佐蒋经国,起着“老兵”的特殊作用。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何应钦的人生传奇。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泥凼故乡

 二、赴日留学

第二章 初涉政坛

 一、“新派”骨干

 二、创办“少年贵州会” 

 三、支持学运,冲击“旧派”

 四、参与“民八”、“民九”事件

 五、离黔与被刺

第三章 黄埔建功

 一、军校总教官

 二、第一次东征

 三、第二次东征

第四章 平定福建,北伐江浙

 一、并非骑墙派

 二、平闽

 三、转进浙苏

第五章 势极而衰

 一、“助”蒋下野

 二、龙潭激战

 三、大权旁落

第六章 “攘外安内”急先锋(上)

 一、编遣无着,文武兼施

 二、军政部长

 三、“福将”败绩

 四、淞沪抗战态度消极

第七章 “攘外安内”急先锋(下)

 一、啣命华北,妥协退让

 二、《塘沽协定》签订前后

 三、扼杀抗日星火

 四、屈辱之路

 五、“何梅协定”留骂名

 六、反对“华北自治” 

第八章 西安事变与川康“整军” 

 一、西安扣蒋,南京混乱

 二、力主讨伐

 三、“展延”时限

 四、联系地方实力派

 五、害蒋无据

 六、事变善后

 七、川康“整军” 

第九章 抗战中的国军管家

 一、战和徘徊中跟蒋走

 二、且战且退的军政部长(上) 

 三、且战且退的军政部长(下) 

 四、同室操戈相煎急

 五、“临阵易帅”兵家忌

第十章 得意与失势

 一、军政工作的成绩和弊端

 二、美中参谋长的碰撞

 三、陆军司令

 四、受降主官

 五、再度失权

第十一章 蒋家王朝代言人

 一、奉召回国

 二、军事会议“发难” 

 三、“组阁”支撑危局

 四、金陵残照,败退南逃

第十二章 海岛余年

 一、全力拥蒋的“顾委会”主任

 二、积极奔走的反共“外交家” 

 三、鼓吹“道德重整” 

 四、日常生活与交往

 五、“统一”未成,病逝台湾

后记

试读章节

眼见国民党军政内部的矛盾与纷争及蒋介石的下野,孙传芳、张作霖等蠢蠢欲动,密订张部遏制冯玉祥、阎锡山;孙部南渡长江,与唐生智南北夹击南京国民政府军队。

何应钦估计到北洋军阀部队势必反扑,8月12日他即部署第一军、第六军、第十七军各师在宝应、高邮、六合、天长等地,部署攻势防御。8月15日,何应钦为增加防区作战力量,将第一路军分为三个防区,第一防区由曹万顺任指挥官,第二防区由刘峙任指挥官,第三防区由赖世璜任指挥官。

8月16日,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以军委会名义通令各军:

此次蒋总司令宣布辞职,中央已议决慰留。在蒋总司令未回任以前,一切军政军令,即由本委员会负责处理;各部队仍隶本委员会统一指挥之下,努力革命工作,胜利终归吾党。望饬属一体遵照,此后无论何部调遣,悉听本委员会命令,不得擅自移动。

鉴于孙传芳军节节南侵,军委会命令,所有前线部队,全部撤至长江南岸,利用长江天险,守卫南京等要地。何应钦的第一路军担任乌龙山以东长江下游一带防备;白崇禧的第二路军在皖东,防御皖北敌军,同时警戒长江上游;李宗仁的第三路军担任南京附近防御津浦路敌军的防务。

南侵进军顺利的孙传芳已经急不可待,他没有召开联军军事会议,只与参谋长孟星奎、秘书长万鸿图几个人议论一下,便决定主力部队渡江。孙军共6万人,兵分三路:第一路以郑俊彦的第十师为主力,郑为总指挥,从浦口附近抢渡长江,进攻南京;第二路以第十三师师长刘士林为总指挥,率第十三师、李宝章第二师(因马葆珩虑李有残疾,请代行,后改马葆珩第十一师)、上官云相第四师、段承泽第九师、崔锦溎第八师、陆殿臣第十二师等主力部队,从大河口附近抢渡长江,占领龙潭车站附近高地,会攻南京;第三路以扬州镇守使马玉仁为总指挥,其部张定奎旅为主力,进攻镇江,牵制上海北伐军。孙传芳担心海军杨树庄帮助北伐军,经过协商,杨树庄表示既不帮孙,也不助蒋,严守中立。

为减轻武汉方面压力,南京政府推举李宗仁为代表,乘“决川”舰赴九江,参加汪精卫、谭延闽等在庐山召集的会议。会上,李宗仁陈述蒋介石已下野,宁汉应全力台作,共同北伐,武汉政府唐生智的部队应在安庆一带停止东进,使南京政府军队集中力量迎击、歼灭北洋军阀,汪精卫同意派谭延闽、孙科赴南京,商讨合作大计,但手握重兵的唐生智却坚持把部队开到芜湖。

李宗仁遂与谭延闽、孙科乘舰返回南京,8月24日清晨,舰过芜湖江面的和县境兔耳矶时,发现近百艘帆船从北岸驶来,李宗仁看清是孙传芳的联军,命令用炮轰击,前来接应的陈调元亦命令该轮船上的士兵用手提机枪扫射,击溃敌军。

李宗仁回到南京,顾不得汇报庐山会议情况,立即命令胡宗铎率第十九军速去兔耳矶,立求全歼渡江的孙传芳联军。他判断孙军在兔耳矶强渡为佯攻,意在吸引北伐军主力防守长江上游,尔后乘机从长江下游渡江,乃令夏威率第七军总预备队的八个团迅速东调,在乌龙山后方集结迎敌。

果然,孙传芳部郑俊彦的试探性渡江失利后,孙十分不悦,决定主力由长江下游强行渡江。8月25日夜,孙军由望江亭、划子口、大河口三处,强行突破北伐军在乌龙山、栖霞山及龙潭一带防线;同时孙军自八卦洲、十二圩等地向燕子矶、笆斗山、镇江奔袭,力图牵制、切断北伐军左右两翼的部队。孙军渡江时,虽然遭到帮助北伐军的杨树庄海军舰艇的冲撞,和上岸前一里多宽芦苇地被北伐军阻击,淹死、击毙者甚众,但还是突破了北伐军的防线,占领了龙潭车站和车站附近之高地。借着北风浓雾,孙军强攻乌龙山、栖霞山阵地,经过激战,北伐军大部分阵地被敌军攻陷,幸得李宗仁令夏威率第七军八个团适时出击,夺回栖霞山的一部分阵地,何应钦亦派南京警备师一个团协助攻击。两军寸土必争、激战竟日,有时为夺取一个阵地、一个山头,双方你来我往,炮火弥漫,阵地前两军尸体枕藉。

本来孙军占领龙潭车站,切断了沪宁交通线,形势十分危急,龙潭以东的北伐军无人指挥。恰巧白崇禧前往上海筹借军饷,本待8月25日下午4时乘专车回南京,但因与上海商界会商,未能按时离沪,于是日午夜乘专车离沪,车刚到无锡,前面的煤车因孙军破坏铁路而出轨,白崇禧乃于无锡下车,电令驻扎在京沪线东段的第一军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率部夺回龙潭车站,同时电令沪杭线上的第一军各师火速驰援。被蒋介石控制的第一军各师原拟遵照蒋“保存实力”的训示,但大敌当前,南京危在旦夕,是否听从白崇禧的命令,在第一军师、团长的秘密会议上,大多数人认为此时应与桂系军队团结一致,守卫南京,打败孙军。卫立煌师乃于8月26日晨夺回龙潭车站。

孙传芳过江亲自指挥,并令渡船撤回北岸,大有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之势。8月28日晨,北伐军援军未到,孙军发动凶猛的攻势,龙潭车站再度失守。孙传芳到龙潭水泥厂坐镇指挥,联军势众,北伐军第一路军第二、十四两师抵挡不住,栖霞山阵地失守,两师溃败部队已后撤至南京城外麒麟门一带。

李宗仁对素能打硬仗的第一军此次作战战斗力脆弱十分不解,于是29日清晨乘车到第一路军总指挥部拜访何应钦,车到该指挥部巷口,但见人声嘈杂,行李拥塞,像要转移、撤退的架势,李宗仁走进何应钦的办公室,见何正吩咐几个参谋整理文件、行囊,见到李宗仁,何应钦有点不自然地说:“德公这样早,我原打算就到你那里去辞行,我要出城收容部队。”李宗仁严肃地说:“现在战局这样紧急,收容部队,应由师长负责,何须总指挥亲自出马?况且你行李都捆绑好了,集合巷里,这不是准备开拔了吗?”何为难地说:“你看,我的军队不能打了。我怎么办呢?总司令下野之后,军心涣散,他们不打。我有什么办法?”李说:“首都存亡所系,你不能一走了事!”何说:“德邻兄,我的军队打不得了呀!你看栖霞山两得两失,还都是你的军队夺回来的!”李宗仁的脸拉下来了。他辞色俱厉地说:“敬公,你真要走,我可对你不客气了……我们生要生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你绝不能离开南京!在这紧要关头,你一走,必然影响民心军心,南京守不住了……”何应钦见李宗仁如此,似乎也意识到守卫南京的意义,忙吩咐副官:“不走了,不走了。叫他们搬回来。”

何应钦随李宗仁来到军委会,仍说第一军作战不力,要第七军、第十九军为反攻孙军主力,李宗仁提出该两军须补充子弹,要何从南京库存的七八百万发子弹拨60万发子弹,何应钦嫌多,只答应给30万发,李宗仁觉得何在战局这样紧张的时刻仍然这样小气,实在可笑,真不愧其“何婆婆”的绰号。

P48-50

后记

何应钦是蒋介石的高级军事助手,国民党军界的重要人物,其一生跨越清朝末年、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研究何应钦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国民党政权的浮沉及国民党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

何应钦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如其经历的“何梅协定”、西安事变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论著把何应钦的一生用“反共”、“亲日”作为主线。对于前者,笔者认为,何一生确实是坚持反共立场的,尽管他在北伐初期时并不明显,尽管他晚年时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何应钦的亲日是否贯穿其一生的历史轨迹,何应钦的“亲日”和汪精卫的亲日终至降日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笔者并未过多论述,而是将其一生重要的史实记述于书稿,相信读者自可明鉴。

1990年我为《民国人物传》撰写何应钦小传,曾得到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严如平先生的教诲和帮助。记得当初我写何应钦小传时的初稿较为凌乱,没有完全抓住何应钦的生平主线事例。严先生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分析历史人物,写作历史文章,并为何应钦小传进行较大修改,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令我十分感动。更令我铭记在心的是,严先生也是我走上近代史研究道路的引路人,使我一生受益。

在我的学术成长过程中,还得益于近代史研究所的李瑚、章伯锋、杨光辉、刘敬坤、荣维木以及王春南、林治波、李陆中、周戎等师友的指教和帮助,谨致衷心的感谢!

《何应钦大传》的出版,还要感谢团结出版社张阳女士的辛勤劳动。限于作者水平,这部书稿肯定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诚恳地希望史学界同人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李仲明

2008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4: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