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心得,新颖之处在于新闻史研究的三个“融合”:一是新闻与社会的融合,以大历史地思路将新闻传播与社会生活打通,从新闻解读社会,从社会反观新闻;二是理论与历史的融合,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历史打通,历史渗透理论,理论立足历史;三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兼容新闻与传播的视角,透视中国新闻发展的纷繁图景,描绘其面貌,解析其意义,探索其规律。
本书旨在激活新闻史的生命力,力求形成一幅新的、活泼泼的、洋溢着生气、焕发着魅力的“新闻社会史”图景。既使学人受益,也使业者受益;既有助于新闻传播研究,也有益于新闻传播实践。
代序“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1
开场白9
第一讲 远古回声:青灯残卷话新闻15
漫谈历史与新闻17
先秦/汉魏/隋唐
邸报话题30
古代报纸的两条发展线索37
第二讲 西风东渐:新闻传播发新枝(1815—1895)43
外报:近代报刊的先导47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点石斋画报》
“自强”与国人自办报刊61
王韬及其《循环日报》(1874)63
第三讲 天崩地坼:清末民初涌高潮(1895—1919)67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73
睁眼看世界的“三部曲”/《时务报》与“时务文体”
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维新派新闻思想
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92
小册子与“苏报案”/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
《民报》VS《新民丛报》/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革命报刊与武昌首义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111
历史扫描/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教育和研究/职业记者
第四讲 风雨苍黄:三家天地归一统(1919—1949)139
革命报业142
大革命年代/“一社一报”/红色中华
延安整风与《解放日报》改版/人民广播事业/记者节
“新华社最好的记著”/范长江与邹韬奋/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
影像中的中国革命/革命报人大会师
“党国”报业191
“党国”事业与“党国”报业/“一报一社一台”
新闻统制/抗战英烈、报界豪杰/“大后方”的新闻教育
覆亡前夕/从《长河》看媒体
民间报业216
都市生活与商人报刊/新闻商人成舍我
国闻通讯社与早期《大公报》/新记《大公报》/张季鸾
胡政之/是是非非《大公报》/《观察》与“中间路线”
《新民报》与《文汇报》/ 自由主义与文人报刊
第五讲 红日初升:民族国家谱新章(1949—2008)259
百年历史百年情260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民族国家建国之路/现代媒介及其生成
新中国的光荣与梦想/高家村故事
扫描:新闻中的社会,社会中的新闻303
新时期掠影(1978—2008)332
“小平,您好”和“我要上学”/80年代:思想启蒙、狂飚突进
80年代的新闻界/《河殇》及其反思
90年代:市场导向、多元分化/新自由主义VS新左派
新媒体与媒体融合/都市报与虚假新闻/媒介批评
第六讲 文化政治:放眼全球谈新闻389
学术与政治——理论视线392
中国与世界——历史视野405
新闻与社会——专业视点17
未完结的历史与未完结的话题425
附录
20世纪中国百篇新闻作品一瞥433
后记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