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精读王国维/大师书斋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刘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国维是我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评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本书精选了王国维的几十篇著述,从专著、诗词、书信、文论四个部分进行分类,具体内容包括《<红楼梦>评论》《观红叶一绝句》《列子之学说》《希腊圣人苏格拉底传》《周濂溪之哲学说》等。该书可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对其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内容推荐

王国维是举世闻名的史学大师,中国新史学的开山鼻祖,中国新文学理论的先驱。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博学通儒,王国维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王国维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向来受学术界重视。本书辑录有他的文艺美学论著《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和他创作的部分诗训,以及《老子的学说》、《孔子的学说》等重要文论。

目录

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

一、专著

 《红楼梦》评论

第一章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第二章 《红楼梦》之精神

第三章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第四章 《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

第五章 馀论

 宋元戏曲考

一、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二、宋之滑稽戏

三、宋之小说杂戏

四、宋之乐曲

五、宋官本杂剧段数

六、金院本名目

七、古剧之结构

八、元杂剧之渊源

九、元剧之时地

十、元剧之存亡

十一、元剧之结构

十二、元剧之文章

十三、元院本

十四、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十五、元南戏之文章

十六、馀论

附录 元戏曲家小传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定稿 六十四则

附录 二十九则

拾遗十三则

二、诗词

 如梦令 点滴空阶疏雨

 浣溪沙 路转峰回出画塘

 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

 浣溪沙 草偃云低渐合围

 浣溪沙 霜落千林木叶丹

 好事近 夜起倚危楼

 好事近 愁展翠罗衾

 西河 垂柳里

 摸鱼儿 秋柳

 蝶恋花 谁道人间秋已尽

 点绛唇 高峡流云

 踏莎行 绝顶无云

 清平乐 樱桃花底

 浣溪沙 月底栖鸦当叶看

 青玉案 姑苏台上乌啼曙

 满庭芳 水抱孤城

 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

 玉楼春 今年花事垂垂过

 阮郎归 女贞花白草迷离

 青玉案 江南秋色垂垂暮

 浣溪沙 昨夜新看北固山

 鹊桥仙 沉沉戍鼓

 鹊桥仙 绣衾初展

 减字木兰花 皋兰被径

 浣溪沙 夜永衾寒梦不成

 浣溪沙 画舫离筵乐款停

 浣溪沙 才过苕溪又書溪

 贺新郎 月落飞乌鹊

 卜算子 水仙

 八声甘州 直青山

 浣溪沙 曾识卢家玳瑁梁

 蝶恋花 急景流年真一箭

 蝶恋花 昨夜梦中多少恨

 蝶恋花 独向沧浪亭外路

 浣溪沙 舟逐清溪弯复弯

 荷叶杯(六首)

(一)手把金尊酒满

(二)矮纸数行草草

(三)无赖灯花又结

(四)谁道闲愁如海

(五)昨夜绣衾孤拥

(六)隐隐轻雷何处

 蝶恋花 窈窕燕姬年十五

 玉楼春 西园花落深堪扫

 蝶恋花 辛苦钱塘江上水

 蝶恋花 谁道江南春事了

 水龙吟 杨花

 点绛唇 暗里追凉

 蝶恋花 莫斗婵娟弓样月

 浣溪沙 城郭秋生一夜凉

 扫花游 疏林挂日

 祝英台近 月初残.

 浣溪沙 乍向西邻斗草过

 虞美人 犀比六博消长昼

 蝶恋花 连岭去天知几尺

 蝶恋花 帘幕深深香雾重

 蝶恋花 手剔银灯惊柱短

 浣溪沙 似水轻纱不隔香

 蝶恋花 落日千山啼杜宇

 菩萨蛮 高楼直挽银河住

 应天长 紫骝却照春波绿

 菩萨蛮 红楼遥隔帘纤雨

 菩萨蛮 玉盘寸断葱芽嫩

 浣溪沙 花影闲窗压几重

 浣溪沙 爱棹扁舟傍岸行

 喜迁莺 秋雨霁

 蝶恋花 翠幕轻寒无著处

 虞美人 金鞭珠弹嬉春曰

 点绛唇 波逐流云

 蝶恋花 春到临春花正妩

 菩萨蛮 西风水上摇征梦

 醉落魄 柳烟淡薄

 虞美人 杜鹃千里啼春晚

 百字令 题孙隘庵《南窗寄傲图》

 霜花腴 用梦窗韵补寿彊村侍郎

 少年游 垂杨门外

 阮郎归 美人消息隔重关

 浣溪沙 六郡良家最少年

 点绛唇 厚地高天

 蝶恋花 满地霜华浓似雪

 蝶恋花 斗觉宵来情绪恶

 蝶恋花 黯淡灯花开又落

 浣溪沙 掩卷平生有百端

 清平乐 垂杨深院

 浣溪沙 漫作年时别泪看

 苏幕遮 倦凭栏

 浣溪沙 本事新词定有无

 蝶恋花 袅袅鞭丝冲落絮

 蝶恋花 窗外绿荫添几许

 浣溪沙 已落芙蓉并叶凋

 蝶恋花 月到东南秋正半

 菩萨蛮 回廊小立秋将半

 杂诗(三首)

 题友人三十小像(二首)

 端居(三首)

 五月十五夜坐雨赋此

 偶成(二首)

 来日(二首)

 平生

 偶成

 九日游留园

 留园玉兰花

 颐和园词

 读史二绝句

 蜀道难

 观红叶一绝句

 咏史(五首)

 隆裕皇太后挽歌辞九十韵

 癸丑三月三日京都兰亭会诗

三、书信

 致缪荃孙(1913.5.13)

 致缪荃孙(1913.11)

 致缪荃孙(1914.7.17)

 致林泰辅(1916.1)

 致罗振玉(1916.5.28)

 致罗振玉(1916.6.15)

 致罗振玉(1917.7.23)

 致罗振玉(1917.7.26)

 致柯劭态(1917末)

 致罗振玉(1919.8.17)

 致罗振玉(1919.9.10)

 致罗振玉(1919.9.16)

 致马衡(1922.8.24)

 致何之兼等(1922.12)

 致唐兰(1923.2.4)

 致容庚(1926.8-9)

四、文论

 老子之学说

 孔子之学说

 墨子之学说

 列子之学说

 孟子之学说

 荀子之学说

 周秦诸子之名学

 周濂溪之哲学说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论性

 释理

 原命

 希腊圣人苏格拉底传

 德国哲学大家汗德传

 德国哲学大家叔本华传

 德国文化大改革家尼采传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殷周制度论

附录

 王静安先生学术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峙也久矣。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于是于数十年百年之生活外,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进而育子女矣,则有保抱、扶持、饮食、教诲之责,婚嫁之务。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问有出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百年之后,观吾人之成绩,其有逾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种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也,于是相集而成一群,相约束而立一国,择其贤且智者以为之君,为之立法律以治之,建学校以教之,为之警察以防内奸,为之陆海军以御外患,使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凡此皆欲生之心之所为也。夫人之于生活也,欲之如此其切也,用力如此其勤也,设计如此其周且至也,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欤?吾人之忧患劳苦,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有能除去此二者,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吾人生活之性质,既如斯矣,故吾人之知识,遂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就其实而言之,则知识者,固生于此欲,而示此欲以我与外界之关系,使之趋利而避害者也。常人之知识,止知我与物之关系,易言以明之。止知物之与我相关系者,而于此物中,又不过知其与我相关系之部份而已。及人知渐进,于是始知欲知此物与我之关系,不可不研究此物与彼物之关系。知愈大者,其研究逾远焉。自是而生各种之科学:如欲知空间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空间全体之关系,于是几何学兴焉。(按西洋几何学Geometry之本义,系量地之意,可知古代视为应用之科学,而不视为纯粹之科学也。)欲知力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力之全体关系,于是力学兴焉。吾人既知一物之全体之关系,又知此物与彼物之全体之关系,而立一法则焉,以应用之。于是物之现于吾前者,其与我之关系,及其与他物之关系,粲然陈于目前而无所遁。夫然后吾人得以利用此物,有其利而无其害,以使吾人生活之欲,增进于无穷。此科学之功效也。故科学上之成功,虽若层楼杰观,高严巨丽,然其基址则筑乎生活之欲之上,与政治上之系统立于生活之欲之上无以异。然则吾人理论与实际之二方面,皆此生活之欲之结果也。

由是观之,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痛相关系。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此犹积阴弥月,而旭日杲杲也;犹覆舟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飘着于故乡之海岸也;犹阵云惨淡,而插翅之天使,赍平和之福音而来者也;犹鱼之脱于罾网,鸟之自樊笼出,而游于山林江海也。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夫自然界之物,无不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纵非直接,亦必间接相关系者也。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则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土也。岂独自然界而已?人类之言语动作,悲欢啼笑,孰非美之对象乎?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是故观物无方,因人而变:濠上之鱼,庄惠之所乐也,而渔父袭之以网罟;舞雩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继之以斤斧。若物非有形,心无所住,则虽殉财之夫,贵私之子,宁有对曹霸、韩干之马,而计驰骋之乐,见毕宏、韦偃之松,而思栋梁之用;求好逑于雅典之偶,思税驾于金字之塔者哉?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而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普通之美,皆属前种。至于地狱变相之图、决斗垂死之像、庐江小吏之诗、雁门尚书之曲,其人固氓庶之所共怜,其遇虽戾夫为之流涕,讵有子颓乐祸之心,宁无尼父反袂之戚,而吾人观之,不厌千复。格代(今译歌德,下同)之诗曰:

“What in life doth only grieve us,That in art we gladly see.”

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译文)此之谓也。此即所谓壮美之情;而其快乐存于使人忘物我之关系,则固与优美无以异也。

至美术中之与二者相反者,名之曰眩惑。夫优美与壮美,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若美术中而有眩惑之原质乎,则又使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如柜敉蜜饵,《招魂》、《七发》之所陈;玉体横陈,周防、仇英之所绘;《西厢记》之《酬柬》,《牡丹亭》之《惊梦》;伶元之传飞燕,杨慎之赝《秘辛》:徒讽一而劝百,欲止沸而益薪。所以子云有“靡靡”之诮,法秀有“绮语”之诃。虽则梦幻泡影,可作如是观,而拔舌地狱,专为斯人设者矣。故眩惑之于美,如甘之于辛,火之于水,不相并立者也。吾人欲以眩惑之快乐,医人世之苦痛,是犹欲航断港而至海,入幽谷而求明,岂徒无益,而又增之。则岂不以其不能使人忘生活之欲及此欲与物之关系,而反鼓舞之也哉!眩惑之与优美及壮美相反对,其故实存于此。

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而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人生故,吾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梦》。P5-8

序言

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 刘梦溪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浙江海宁人。1877年12月3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海宁州城之双仁巷自宅。先生先世籍河南开封,远祖王光祖《宋史》有传,因征御北方边族有功,被封为泾原河东定州路副总管。光祖子王禀,忠义勇武,战功卓著。《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王禀性质沈雄,智谋深静,便弓剑之习,负劲气于山西,贯韬钤之奇,走雄名于塞北,久率戎伍,夙著战功。”而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九月初三日,已被金兵围困二百多天的太原眼看就要陷落之时,王禀率部巷战,身披数十创,还到城里庙中背负太宗的塑像,与子之全家跳汾河自尽。后高宗南渡,追封禀为安化郡王,赐谥“忠壮”。这是王氏家族史上最辉煌的一幕。

明代中期以后,王氏家族开始中落。而此前在元代,已经成为“世为农商”的家庭。王禀之后凡三十四传,至先生父王乃誉。乃誉事商贾,而喜书画篆刻,淡名利,富收藏。四十岁便家居而不复出。尝作《游目录》十卷,诗集二卷,家藏未行世。静安先生深受其父之影响,如同异母弟王国华所说:“先兄一生淡名利,寡言笑,笃志坟典,一本天性,而弱冠内外,其有承于先君子者尤众。”先生母凌氏,当其4岁尚不能记忆之时即亡故,后由祖姑母和叔祖母抚养;越5年,王乃誉续娶,则与继母生活在一起。先生对继母叶氏甚敬畏,即使与少年友人冶游聚会,也总是守时归家,不敢延宕致使继母失欢。先生之寡言忧郁之性格,实童年生活境域使然。

先生7岁入私塾就读,颇习诗文时艺。王乃誉家居后,以“课子自娱”,要求尤其严格,几易塾师,犹不惬意。但先生雅好诗词,15岁已代父作挽诗。16岁参加岁试,以第二十一名入州学。翌年,赴杭州应乡试,不终场而归。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震动朝野,先生亦深为所动,遂开始向往新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条件出国留学。其自述有云:“甲午之役,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居恒怏怏。一896年夏天,先生开始担任城内一沈姓家之塾师。同年,与同邑出身商人家庭的莫氏女结婚。次年,再赴杭州应乡试,又不中。从此弃绝举业,绝意仕途。尝与同乡张英甫等计划创办海宁师范学堂,因款项无着未果。虽然,先生之笃志于学及热心教育之抱负于此可见一斑。

1898年这一年是先生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新正伊始,他就离别妻室,来到上海,到《时务报》馆担任书记及校对的职务。不过不是正式应聘,而是因供职于《时务报》馆的同乡举人许默斋返乡处理事务,暂作为代理,无非校对、抄写之类,实际地位相当之低。《时务报》是维新派的重要舆论园地,系汪康年、王颐年兄弟创办,梁启超曾任主笔。而是年3月,罗振玉创办的曰语志科学校东文学社开学,王国维经报馆同意每天下午前往学习三个小时,因得以结识罗振玉。从此先生一生之命运便与罗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罗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1866年生,比王国维年长12岁。早年亦致力于欧西新学的介绍,并热心教育,曾创办《农学报》,组织农学会;与张之洞关系密切,担任过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学堂总督;精于小学、金石、甲骨之学,是现代学术史上有影响的古文字、古器物学者。大内档案得以保存,罗氏与有功焉。罗氏政治上的保守立场,使得当时后世颇遭疵议;但对其治甲骨文字和古器物的成绩,文史学界鲜有异词。罗、王相知,起因是王国维在东文学社一个同学的扇面上题写的一首《咏史》诗: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

罗氏看到大为激赏,叹为异才,于是着意扶植培养,虽考试成绩欠佳,也宁愿保留其学习机会,使之无后顾之忧。

同年8月,戊戌政变发生,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君子罹难。先生于此气愤之极,写信给许默斋说:“今日出,闻吾邑士人论时事者,蔽罪亡人不遗余力,实堪气煞。危亡在旦夕’尚不知病,并仇视医者,欲不死得乎。”不久《时务报》停办,先生则因治疗脚病返回海宁。本年底病愈后又来到上海,重新进入东文学社实习曰文,同时奋力研习英文,间做庶务,直至1900年学社解散。学社教师有日人藤田丰八、田冈佐代治二氏,对先生为学均有影响。这是先生打开视界、努力掌握治学工具时期,为曰后的学业拓展铺设了必要条件。

罗振玉1900年下半年应鄂都张之洞之邀总理湖北农务局,先生亦于同年底前往湖北,参与罗氏策划的农书译事。所译之曰人的《日本地理志》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再次年,即1902年的岁首,受罗之资助,先生尝东渡日本在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理。当时正值戊戌之后,维新党人云集东瀛,王国维以为并非吉兆。他在写给罗振玉的信里说:“诸生骛于血气,结党奔走,如燎方物,不可遏止。料其将来,贤者以殒其身,不肖者以便其私。万一果发难,国是不可问矣。”其担心疑惧之情跃然纸上。后因脚气病发作,当年夏天即回国,滞留上海,住罗振玉家中,并协助罗编辑《教育世界》杂志。同年秋,应教育家张謇之聘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这时罗振玉已开始注意甲骨文字的研究,刘鹗著录的《铁云龟藏》就是罗氏协助校印的,并为之撰写序言。王国维接触甲骨文,也是在这个时候。但他此时的主要兴趣在哲学、教育和诗词创作。1904年,罗振玉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校,也曾聘请先生任教职。罗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本年改由王国维主编。

《教育世界》是罗氏于1901年在武昌创刊的专门译介世界各国教育规章制度及学说的刊物,印行在上海。实际上相当于教育译丛’其中介绍日本教育规制的文章最多。开始为旬刊,王国维接手后改为半月刊,对原来的宗旨也有所更易,增加了本社自撰部分,包括论说、学制、训练、传记、小说、国内外学界动态等,都予以刊载。托尔斯泰的小说《枕戈记》,即由王国维从日文移译发表在《教育世界》上。他的许多重要的哲学和美学文字,如《哲学辨惑》《论教育之宗旨》《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哲学家美术家之天职》《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释理》《论性》《周秦诸子之名学》《红楼梦评论》《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等,都发表于此刊。这是王氏建构自己学术大厦的一块重要园地。《静安文集》也是由《教育世界》社刊行的。此一时期,先生在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所以,这是王国维生平学术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就是醉心于哲学、美学等欧西新学时期。

先生自己称这一时期为“独学时代”,他说:“体素贏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曰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而此时为余读书之指导者,亦即藤田君也。次岁春,始读翻尔彭之《社会学》,及文之《名学》、海甫定《心理学》之半。而所购哲学之书亦至,于是暂辍心理学而读巴尔善之《哲学概论》,文特尔彭之《哲学史》,当时之读此等书,固与前日之读英文读本之道无异。幸而已得读日文,则与曰文之此类书参照而观之,遂得通其大略。既卒《哲学概论》《哲学史》,次年始读汗德之《纯理批评》。至《先天分析论》几全不可解,更辍不读,而读叔本华之《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氏之书,思精而笔锐。是岁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哲学之批评》一篇,为通汗德哲学之关键。至二十九岁,更返而读汗德之书,则非复前日之窒碍矣。嗣是于汗德之《纯理批评》外,兼及其伦理学及美学。至今年从事第四次之研究,则窒碍更少,而觉其窒碍之处大抵其说之不可持处而已。此则当日志学之初所不及料,而在今日亦得以自慰藉者也。”这是写于1907年的《静安文集》自序中的话,向读者交代他研究欧西学术思想的过程。  但结果如何呢?他在自序二中又写道:“余疲于哲学有曰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涉猎、研究西方哲学的结果,使他充满了矛盾。盖先生之研究学问,每一时期都是与自己的生命处境结合在一起的,与其说是学术思想的矛盾,不如说是生命存在形态的矛盾更为确当。作为学部统筹全局,立其根本,则虽圣贤豪杰无以善其后,况不才如某者乎。某尚欲研究学问,又将有四方之役,未能以身委诸一邑之公益也。”先生对晚清教育现状的体认别具卓识。他的指陈辜鸿铭翻译错误的《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也是这一年所写,发表在《教育世界》杂志。值得注意的是20年后《学衡》重刊此文,他所作的一番说明:“此文作于光绪丙午,曾登载于上海《教育世界》杂志,此志当日不行于世,故鲜知之者。越二十年,乙丑夏曰,检理旧箧始得之。《学衡》杂志编者请转载,因复览一过,此文对辜君批评颇酷,少年习气,殊堪自哂。按辜君雄文卓识,世间久有定论,此文所指摘者,不过其一二小疵,读者若以此而抹杀辜君,则不独非鄙人今日之意,亦非二十年前作此文之旨也。”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学术思想的变迁,以及他的足以启导后世的自省精神。

静安先生在职学部的时间是在1907年春天。恰好本年5月法人伯希和氏运敦煌写本经卷过京师,他有机缘和罗振玉一起前往观看,并将其中一些作了过录,因而结识了伯氏这位曰后对他的学术甚有影响的著名汉学家。7月,原配莫氏病故;阴历年底,继母叶老太太亦辞世。先生两返海宁,料理丧事。家庭屡遭不幸,对先生之精神打击也大矣。1908年3月,续娶莫氏之侄女潘氏为继室。4月,携眷北上,仍任职学部,寓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1909年,兼任学部名词馆协修,严复为总纂。这一时期,先生之学已由哲学和美学转向文学和戏曲研究。京师人文荟萃,图书条件便利,词曲等古籍善本年来先生多有所得,从而引发新的学术兴趣。《曲录》《优语录》《录曲余谈》《曲调源流表》《古剧脚色考》《录鬼簿校注》,以及《清真先生遗事》等词曲著作,均成于此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另一大著述是《人间词话》。在总结自己诗词创作经验基础上,以新观念接通古人,诠释境界说的多重意涵,成独家之诗学体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静安先生说这是“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则其论诗论词,学问之门径修养固未肯稍忘,实亦包含己身为学进路的深切体会。《人间词话》最初连载于《国粹学报》,是为上卷;下卷系门人赵万里整理,发表于十九卷三号之《小说月报》,已经是先生逝世之后了。

罗振玉1911年创办《国学丛刊》,先生为之序,写道:“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罗振玉为《国学丛刊》所作之序,也是出自先生之手,叙古往今来学术衍变,言简意赅,独具只眼。

……

关于先生自杀的原因,70年来聚讼纷纭,当以陈寅恪的解释最得本真。这就是《王静安先生挽词序》所写的:“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即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又说:“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而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又写道:“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还有《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也说:“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也?”这是从文化的角度对静安先生之死给以惟一的正解,当时后世都令好学深思者信服。

对静安先生的学术贡献,也是陈寅恪先生的评价最具权威性。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写道:“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日以概括之者。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猃狁考’等是也。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此三类之著作,其学术性质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学,范围纵广,途径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此先生之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之产物也。”

而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陈寅恪还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以看做是对静安先生学术、生平、志业的盖棺之论,今年恰值王国维诞辰130周年、逝世80周年,则此小传之写作亦可聊寄笔者对这位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人物的追思纪念之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9: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