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
分类
作者 段怀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白蛇传奇第一讲:搭船借伞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所说的苏杭,指的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苏州和杭州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柳永《望海潮》中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又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风物景象和人文气象,由此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杭州有一个名闻天下的西湖。西湖美景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渲染,早已是妇孺皆知。在西湖边,一座名叫雷峰山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塔相庄严的宝塔,就是雷峰塔。雷峰塔之所以出名,有人说是因为它矗立于雷峰山上,每当夕阳西照,雷峰塔余晖尽染,俨然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和西湖边所曾经发生的一切……此时,群山无言,也在那里静静地聆听着雷峰老人的诉说。“雷峰夕照”因此而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与“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一道,成为世人游览西湖时争相观赏的标志性风景。

但更多人认为,雷峰塔之所以闻名于天下,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景观,而是因为在这座塔的下面,镇压着一条白蛇。这条白蛇还有一个人名,叫白素贞,更多人称她为白娘子。为什么在如此安宁和谐而美丽的西子湖畔,在看上去同样安详而静谧的雷峰塔下,会出现这样一条有着人名的白蛇?是谁将它镇压在了塔下?原因又何在呢?一边是安宁美丽而祥和的西湖宝塔,一边是想起来都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白蛇,这两者竟然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究竟潜藏着怎样的隐秘?

我们先回到故事发生的大概时间:南宋初年。当时的杭州,已经成为南宋朝廷的都城所在。

当然,有关白娘子和许仙传说发生的时间,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说是“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也就是1131~1162年。初刊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雷峰塔奇传》(玉山主人著)中说是“元朝”。而清末民初梦花馆主的《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民国上海广益书局印本)中更干脆,根本回避了传说发生的具体时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黄图璐的《雷峰塔》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这两个有影响的刻本,在白娘子和许仙传说发生的时间问题上也采取了“模糊”策略,没有直接言明。其他一些民问曲艺中对白娘子传说的时代所作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话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正值杭州一年中最适合出行郊游的季节。西湖边的山清了,水碧了,桃花也开了,柳树也绿了,一派江南旖旎景色。在城里憋屈了一整个冬天的杭州人,尤其是那些王公贵族、风流才子,又怎么会错过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不出来释放一下几乎尘封了一个季节的心情呢?

于是乎,一时问西湖上是画舫林立,游人如织。

春日里,西湖上要数孤山一带最为游人青睐。而通往孤山的断桥、西泠桥两处,因为连接着城里和孤山湖上,自然是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虽然已经是阳春三月,但孤山僻阴处却是残梅未尽、桃花已开,再加上湖水碧波环绕荡漾,山边亭台楼阁错落,实在是春日踏青散心的好地方。不说那文人雅士,就连那些平日里忙碌于营生的寻常百姓,今日里也是忙中偷闲,狠狠心放下手中生意,关门打烊,携家带口来到这湖上玩山观景,享受和暖的春光。北方的战争呵,日常生活的艰难呵,在这一刻似乎都远去了,就只剩下了这西湖、阳光、微风,还有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

也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就热闹非常的白堤上,一下子变得更为拥挤起来,行人们不知何故,也就纷纷驻足,想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还没等大家弄明白,就见白堤上拥挤的人群让开了一条道:人群中袅袅娜娜地走出来一白一青两位女子。要问这两位佳人长相如何,又如何打扮,《搭船借伞》(八角鼓:牌子曲,清末北京抄本)中是这样描写的:

猛听得唤丫鬟,娇声呖呖送至耳边,引动风流子弟任意观。见二佳人并香肩,莲步走,秋波转,眉儿青,细弯弯,看身材举止儿,妆梳体态,件件椿椿无不显眼。一个穿白,一个穿青衫,一个系湘裙,号留仙,一个系汗巾,膝裤腿儿宽,一个裙边下裤腿掩,半藏半露,又尖又瘦三寸金莲,俱是苏州纂。白玉簪,映芙蓉,傍鬓边,淡施脂粉,轻扫春山,如同那映朝霞寒露的一朵桃花的美妍。

看光景,一个是主,一个是、r鬟,难得这主仆形色一般,一个藏娇,一个吐艳;一个是素娥,一个是婵娟。为什么一个个私离月殿,一个个偷下广寒?

应该说,随着白蛇传说逐渐将白娘子形象的美化和道德化,白娘子初次出场、亮相西子湖边的形象也是越来越亮丽娇媚。其实,在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初次出场的白娘子,与后来的白娘子形象比较起来就要素净得多。文中是这样描写初次出场的白娘子的:“许仙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小青的外表是:这妇人肩下一个丫鬟,身上穿着青衣服,头上一双角髻,戴两条大红头须,插着两件首饰,手中捧着一个包儿要搭船。)这样的出场形象,是冷艳素雅而且端庄大方的,并不见那种勾人魂魄的风流多情。这种形象恰恰是为了回避“蛇”的“妖冶”“欲望”形象留给人们的想象定式,突出了白素贞的“素”与“贞”——她的戴孝之身,应该也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西湖上猛然出现了这样两位艳若天仙的娇媚女子,让那些见惯了阵势的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也不禁纷纷揣想追问:这是哪个高门大户里的宝眷?怎么自己从来不曾听说和看见过?可是,说是大户人家的宝眷吧,又不见应有的娇羞含蓄,身边也没有跟着其他家人;说不是吧,这分明为主仆二人的美貌女子,如此落落大方地行走在人墙之间,并不见多少扭捏。

或许跟上述揣想有关,或许完全是因为好奇,当然也或许有人是因为受到这两位美女千娇百媚的容颜吸引,总之,当这一白一青两位女子,旁若无人地沿着柳树成荫的白堤,径直往孤山而来的时候,白堤上的行人们不仅没有就此散去,反倒是尾随跟踪而来……

也许是走得有些累了,那位白衣美人将手中的一方手帕铺开在路边石凳上,坐了下来,看上去像是在歇息,又像是在等什么人。而那个青衣美女则站在旁边,一会儿低首跟白衣美女耳语几句,一会儿又抬头四下里张望一番。原本跟随在她们身后的行人见此并未散去,而是纷纷围拢上来,将她们围在了中间。孤山靠近白堤一带,一时被围堵得水泄不通。

就在这时,围堵的人群中一阵骚动,接着那一白一青两个女子竟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她们浑然不顾围观的人群,径直朝着孤山上一块被称为“飞来石”的突起的石头那边快步走去。

这两个女子为什么要朝着那飞来石走去呢?人们循着视线一看,见那飞来石上正站着一位年轻相公,虽然衣着寻常,倒也生得眉清目秀、面如敷粉,举止也还文雅。那相公显然也正朝着这边围观的人群眺望,大概也是想弄清楚,这人群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在这观望之际,忽见人群开了一条缝隙,从人缝里走出这一白一青两位美人。眼看着她们直奔自己所站的飞来石而来,而且后面的人群也是如影随形、尾随而至时,年轻相公显然受到了惊吓,一纵身从飞来石上跳了下来,拔腿就朝湖边跑去。

这一白一青两位美貌女子是谁?她们又为什么单朝着那年轻相公而去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渊源。

据传说,那白衣女子原本是一条白蛇,在峨嵋山清风洞里修行,已经有了千年道行。只是在继续修行的时候,感觉到功力进步不如预期。后来她得到了一位仙界前辈的指点,说她在人世间还有一段姻缘,只有了却了这段姻缘后,她的修行才能更深入,也才有可能得道成仙。

这位前辈还告诉她,这段姻缘将出现在杭州的西湖边。而“清明节,西湖边,万人丛中最高者”,就是她要寻找的那个人。

于是,白蛇暂时终止了在清风洞里的独自修行,从峨嵋山一路往杭州西湖而来。在途经镇江金山寺时,她在寺边又收服了一条青蛇。这条青蛇也已有八百年的道行,收服后表示愿意跟随白蛇来完成她在人世间的姻缘。就这样,一白一青两条蛇结伴来到了西湖边。她们先潜伏在西湖水底,单等着清明节的到来。

就在清明节这一天,趁着游人们不注意,白蛇和青蛇幻化成人形,从湖边上岸,沿着白堤径直往孤山而来。她们还分别给自己取了名字,白蛇叫白素贞,青蛇叫小青。而这天她们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她们在水中时注意到,游人们来湖上时,大都会到这里转一转。当她们在孤山路边的石凳上边歇息,边寻找那个“万人丛中最高者”时,没想到那个人真在此时出现了:就是站在飞来石上朝着她们张望的年轻相公。

只是白蛇和青蛇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位年轻相公名叫许仙,就是杭州城里人,父母双亡,跟着姐姐、姐夫生活,现在一家生药铺帮工。这天,他趁清明节去给父母上坟祭奠后的余暇,来到这西湖上游玩,没想到在孤山看到众人在那里围观。纯粹是出于好奇,许仙便攀到了孤山的飞来石上,想看个究竟,孰料从人群中挤出来一白一青两位美貌女子,直冲自己站立的地方而来。谨慎小心又多少有些怕事的许仙不明就里,赶紧从石头上跳下来,朝着湖边跑去。

P15-19

书评(媒体评论)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学界伉俪汤一介、乐黛云

“民间传说是生成和维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那些传说中寻常的场景、人物、故事,当它们随风而逝,永不再来时,在记忆中,仍然会使我们感到曾经的激动或眷恋。而重述四大民间传说,不仅能够让我们重温集体历史记忆和个人情感经验,还让人们重新思考现代人当下的情感困境和幸福追求。

后记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无论是对于我,还是对于我的家人,皆然。

差不多是一年前,时令上也是这样一个有些冷清的季节,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家里的电话响了。电话里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但她所提到的《百家讲坛》,却早有耳闻,并不陌生。这也是我与《百家讲坛》栏目组的王咏琴女士的第一次电话联系。

在一阵常例的寒暄之后,王女士问我能否在第二天上午到她所下榻的宾馆见一面,并极为通情达理地提示说不会占用多少时间。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要求,最初也被我拒绝了。我之所以如此不近情理,不为别的,因为当时自己正为手边还在赶工的一件文字活儿久拖未了而苦恼,确实没有精力再分心。但王咏琴女士听说了我的解释后,显然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对《百家讲坛》的宗旨、节目内容以及对主讲人的要求等作了一些介绍。坦率地讲,到今天,王女士的那些话,我差不多都忘了,但有一点,当时让我不能不有所触动:那就是在那样一个冷清的夜晚,还有一个电话,在坚持着向我传递着好感和热情。我是一个以文学为专业的人,一般情况之下,我并不善于拂逆别人的善意和热情。

我答应了第二天去见一见从北京远道而来的王咏琴女士。

第二天的谈话,是在极为随意的气氛中展开的,也是在极为随意中结束的。我以为自己在礼节上多少弥补了一些前天晚上电话中对客人的怠慢失礼之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谈话结束后,王女士提出让我再对着镜头说一段话——原来她和她的同事还随身带着摄像机,不过她说只是录段话,带回去看一看。

那是一个下着冷雨的上午,这也是这个城市让人最难将息的天气。我不知道除了答应客人的要求,还有什么更能让远道而来的人在异乡感到温暖的。我只能循着客人的要求,对着镜头说了几分钟的话。

结束了。

一天后,也就是紧接着的那个星期一的上午,我在家里接到了已经回到北京的王咏琴女士从电视台打来的电话,提出希望我能尽快安排时间,到北京去录制一节课时间的节目,选题由我自定,时间可以商量。听完这个电话,我心里只泛嘀咕:这会不会耗去我太多时间?不过再一想,王女士电话中也并没有说其他的,只是说去录一节课的节目。

那就去看看吧。

那是我第一次对着多台摄像机,在一种自始至终都感到不怎么舒服的“烘烤”中,录完了一节课的节目。同样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还没有离开北京,王咏琴女士已经告知了我这样一个结果:《百家讲坛》准备接受我为这个节目的主讲人,并希望我能够与他们尽快商量确定一个选题,正式录制。

时间开始了!我将一位受人敬重的当代诗人的一首名诗的标题用在这里,不知道是否合适,但对于我,确实感到“时间开始了”——一种陌生的时间、全新的时间开始了。而当时,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家人,都还没有为这即将开始的时间做好准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我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北京。我的家人开始得面对因此而改变了的生活,譬如说出门的时候得带着钥匙,再譬如说下班回到家里可能还得接着为孩子准备晚饭……

也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样过来的。一方面学校里的课我不能耽误,另一方面自己的研究写作计划也不能停下,同时,还得准备每个月都不得不面对的新“功课”——录完了《白蛇传奇》,接着是《梁祝传奇》,再就是《孟姜女传奇》,直到《牛郎织女传奇》,“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在我自己的坚持下,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在王咏琴女士和她的团队同事迮方乐、于洪、刘乃溪、杨静以及高洪先生的指导帮助下,终于在2008年北京“鸟巢”那场旷古之盛典开幕之前录制完毕。

结束了!  对于王咏琴女士,还有她的整个团队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忱耐心、专业的辅导以及周到的安排,在此谨表谢忱!直到整个节目播出之前,我才见到了《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虽然是一面之见,但万卫先生对我的诸多勉励,于我实在并不显多余。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廖可斌教授,应该是我参加这个节目录制的推荐人之一。对于他的好意和支持,我亦想借此机会表达感谢。

《白蛇传奇》是“四大传说”中最早录制完毕的,之后电视台很快就安排了播放。迄今记得节目播放时,我正在我的母校复旦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的师兄张业松,还有专门从美国返国参加此次会议的师弟宋明炜,在我旅馆房间里一同观看了当晚播出的《端午惊魂》一讲。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先生,听说了这个节目后,专门抽时间看了第二天晚上播出的《水漫金山》一讲。我的导师陈思和教授和陈师母,对我这种“逸出”行为给予了煦煦如春风般的理解。当我家人将节目播出时间告知思和师时,他马上回复说“我们都会看的”。上述这一切,在我都是格外的荣耀。

让我感到稍微宽心一些的是,这个节目的录制和播出,竟然成为我的父母亲和岳父岳母晚年生活中一种多少有些特别的经历和记忆。他们也自始至终对我的工作给予了他们能够给予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这种理解、鼓励和支持,还从他们蔓延到我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孩子们。每次节目播出之后,家里电话一响,一定准是我的侄女和外甥女们。对于因为这个节目而收获到的亲情的温暖,我感到尤为幸福并倍感珍惜。

节目录制完成后,我接到北京大学乐黛云先生的一个电子邮件。先生在邮件中询问我讲稿是否已经落实好出版社,并转告东方出版中心总编宋焕起先生专门向她提出,希望可能的话将书稿交该出版社出版。其实,当时已经先后有若干家出版社在与我联系,其中就包括我所执教的浙江大学出版社。而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黄宝忠博士,也曾专门带着他的同事陈丽霞博士赴京,与《百家讲坛》栏目组商洽书稿出版事宜。对于最终未能如愿,我在此亦向宝忠兄再次表达歉意。

东方出版中心总编宋焕起先生,是我的第一部专著《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一书的出版人。那是一次愉快的出版经历,让我至今对出版业抱持着好感和信心。而为了出版这部讲稿,焕起先生自始至终表现出难得的坚持,并曾带着他的同事刘琼和出版社发行部主任高百敏先生一同到北京洽商相关细节。而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与我专业相同的刘琼女士,以令人感佩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将这本书稿最终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对于他们的努力,我同样愿意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表达我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向自始至终与我共同承受、共同经历这一切的妻子,表达或许只有她才能体味的感谢。没有她的承担、忍耐、坚持和鼓励,这一次全新的尝试,或许早就半途而废了。当然,这一切显而易见也离不开我的女儿的鼓励和支持。因为她们,录完节目后回到家中的感觉,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当然,最后,也要感谢那些让四大民间传说在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前辈们。因为他们,我们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的关系,才得以延续。

是为记。

段怀清

2008年11月12日于杭州

目录

白蛇传奇

楔子:千年等一回

第一讲:搭船借伞

第二讲:赠银成亲

第三讲:端午惊魂

第四讲:水漫金山

第五讲:合钵祭塔

梁祝传奇

第一讲:改装游学

第二讲:草桥结拜

第三讲:三载同窗

第四讲:楼台相会

第五讲:合墓化蝶

孟姜女传奇

第一讲:万里迢迢送寒衣

第二讲:哭倒长城八百里

第三讲:魂归大海

牛郎织女传奇

第一讲:地上牛郎巧遇天上织女(上)

第二讲:地上牛郎巧遇天上织女(下)

第三讲:仙人夫妻三年恩

第四讲:年年七夕鹊桥会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白蛇传奇、梁祝传奇、孟姜女传奇、牛郎织女传奇四大爱情传说,围绕传说起源、传说版本、历史流变、现代意义等娓娓道来。与之前的《百家讲坛》图书内容多集中在帝王将相、知识精英不同,该书将关注视角对准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或者讲述人蛇之间的不伦情爱,或者讲述男女同窗之间的真挚情感与撼天动地的生死追随,或者讲述柔弱女子不远万里、栉风沐雨、历尽艰辛为夫送衣的忠贞不渝,或者讲述夫妇天上地下相互厮守的思念与坚贞。传说既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男女之间真挚情爱与生死相守的信念与理想的文学表达,亦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在情爱方式上的民族认同的源头与基础。它们世代相传,日久弥新,为众多艺术作品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编辑推荐

追求爱情与自由的白娘子究竟错在哪里?中国旷古以来的第一桩“同学恋”是何人?万里寻夫送寒衣的女子到底有没有?牵牛星与织女星为什么能如此深情相守?……央视《百家讲坛》新秀、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的力作《中国四大爱情传奇》给行色匆匆的现代人上了一堂真挚、优美的古典爱情课。

  当今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爱情婚恋观念中出现了一些物质化快餐化的倾向。爱情是什么?有没有纯粹的爱情?这样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时下的现代人。该书中的四大爱情传说,或者是比翼双飞型、鸿雁传书型,或者是忠贞不渝型、惊世骇俗型,情感类型虽然有所差异,但对爱的真谛的回答或许能给读者许多启发。本书希望由此引发人们对于当下短平快爱情的反思:安得情怀似旧时,守住真爱永无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