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松阳高腔/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刘建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1年,浙江省档案馆公布松阳高腔等12个项目为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献资料收集单位。2005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松阳高腔等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松阳高腔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举措既拉开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的序幕,又推动了挖掘、整理、探索、研究松阳高腔这一古老戏曲剧种的进程。《松阳高腔》一书正是在这时代要求的氛围之中应运而生的,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

内容推荐

松阳高腔是单声腔剧种,曾北上杭州,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地区,西到江西、安徽,遍及四省的广大城乡。其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在我国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松阳高腔的唱腔山歌风味浓郁,常以帮腔、甩腔、衬腔等形式演唱,仍保留着里巷歌谣的古老风貌。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概述

松阳高腔的起源

【壹】继承南曲传统

【贰】吸收当地音乐

【叁】深受民俗影响

松阳高腔的音乐特征

【壹】概况

【贰】帮腔

【叁】甩腔

【肆】衬腔

【伍】文武场曲牌

松阳高腔的艺术呈现

【壹】表演

【贰】服饰

【叁】化妆

【肆】面具与道具

松阳高腔的传统剧目

【壹】概况

【贰】代表性剧目

松阳高腔的班社与艺人

【壹】班社

【贰】剧团

【叁】艺人

松阳高腔的演出习俗、行话、谚语等

【壹】传统班规习俗

【贰】行话与谚语

【叁】上台诗与考场诗

松阳高腔的濒危与保护状况

【壹】濒危状况

【贰】保护工作

【叁】专家学者评价

【肆】松阳高腔文献资料书籍检索

后记

试读章节

高腔,目前浙江的声腔剧种形式尚存松阳高腔、新昌调腔等多种。松阳高腔是历史悠久、自成格局、颇具特色的单声腔剧种。松阳高腔对西安高腔、西吴高腔和永康醒感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流行赣东北和闽北南剑调中的“松阳调”,都与松阳高腔有着渊源关系。古时,松阳高腔班的演出曾北上安徽,西到江西,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各地。

古有道家之唱,源出于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即道家布道之唱),自唐代至民国时期,一直在松阳民间流传。唐代松阳出了一位名道士叶法善(据考证,叶姓族系早在西晋时就在松阳繁衍)。唐高宗信奉道教,诏叶法善留京都,供奉甚厚,唐睿宗封叶法善为鸿胪卿,赠越国公,居京都景龙观。《太平广记》记载:叶法善与唐玄宗同游月宫,听紫云曲。据传唐玄宗还与叶法善一起演戏。叶法善晚年在家乡松阳的卯山建观,唐玄宗赐名“淳和仙府”,并高筑戏台做“道场”,其音乐称“道教音乐”,俗称“道士调”。松阳高腔的许多音乐源于道教音乐,故在高腔艺人中就有叶法善是松阳高腔开创者的传言。

松阳高腔的部分唱腔和文武场曲牌,在历史上被称为“松阳调”。宋元时期丘长春著《三度碧桃花》,剧中就有曲牌“松阳调”。《松阳县志》记载:“高腔,为白沙冈之土调”(白沙冈即白沙岗,又称玉沙冈)。据《玉沙冈李氏宗谱》记载:“第十三世李法亮,道士手会做戏……第十五世李世荣,道士手会做戏。”第十三、十五世系生活在清初,现白沙冈高腔艺人尚存有不少高腔手抄本。如乾隆九年(1744)抄的《拾义记》,道光二十四年(1844)抄的《闵子骞单衣记》、《卖水记》、《金印记》和《八仙偷桃》等。可见,早时高腔已从依附于酬神娱乐的业余演出发展为职业性的演出。松阳高腔应视作南戏影响下的一种地方声调,或是南戏原有曲调流传到松阳,被当地艺人以当地语言传唱,糅合道士调,不断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

松阳高腔以当地民间音乐为基础,故其唱腔、文武场曲牌,特别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帮腔、甩腔和衬腔都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民歌《闹五更》、《送花》、《五更歌》,经艺人加工成了唱腔曲牌【驻马听】、【清衲丝】、【青衲袄】、【三更响】等。文场曲牌【行路曲】、【行礼调】、【油胡芦】、【和尚采花】、【游乐门】及诸多的锣鼓经,几乎都保持了民间音乐和道教音乐的本来面貌。松阳高腔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糅合了道士调,这与历来高腔艺人中有许多是道土有关。道士参加高腔班社演出,不但给松阳高腔注入道±调,而且把道士“打醮”等表现手法也带入高腔表演之中,如在《陈十四夫人南庄救法通》片段演出时,就采用了民间道士的表演手法。

松阳高腔还受到当地民间风俗活动的深刻影响。松阳好演戏,城乡皆如此。各地都设神会,有城隍、太保、关帝、文昌、土谷主、观音、夫人等,有—方之神,必有—方之会,参加神会的人,出钱轮流举办演戏酬神。松阳高腔演出时,许多剧目都贯穿着酬神的活动,如《夫人戏》、《黑蛇记》、《火珠记》、《八仙桥》等。头戴面具的傩舞是农村逐鬼酬神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士驱逐瘟疫的一种表演手法。松阳高腔把这些形式和手法运用在舞台上。高腔班社每到一处演出时,“开红台”是第一天演出前的仪式,即班社为保佑黎民百姓平安和来年风调雨顺进行“迎神”的仪式。班社还要向寺观、佛庙敬香,迎来“戏神”。“判台”是高腔班社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举行的“送神”仪式。

松阳高腔自叶法善开创后,历代久演不衰,至元明时期,不少职业化班社名称已失传,仅存的白沙冈高腔班现在已是第二十二代传人了。白清乾隆后才有文字可考,清乾隆年间职业化的班社有“新聚堂班”、“庆聚堂班”、“秀和班”、“项云湘班”、“盛兴班”、“亲庆班”、“新声班”、“白沙冈高腔班”等;嘉庆年间有“大岭里高腔班”等;道光年间有“项妹儿高腔班”等;同治年间有“唐周班”、“枫坪高腔班”、“白沙冈高腔班”等;光绪年间有“荣林高腔班”,在山乍口、丁坑、潘山头等地也有职业化班社;民国时期,松阳高腔已逐步衰落,有的班社已成为业余的季节性班社,上河乡的“新庆福班”是最后一个职业性班社。

松阳高腔历史上曾有几度兴盛,一是元末明初,二是清乾隆、道光年间,清同治、光绪年间曾一度中兴。

松阳高腔班分人戏班与木偶班,人戏班演出以松阳、丽水、云和、宣平、遂昌、龙泉等地为中心,主要流行于丽水、金华、衢州、温州等地。历代班社艺人大都分布在松阳的玉岩、西屏、古市、谢村、竹源、枫坪、新处等乡村。此外还有30多个专演或兼演松阳高腔的木偶班,在浙西南具有很大的影响。P6-9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松阳高腔》将与读者见面了!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松阳高腔,具有文献价值的专著,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组成部分。

松阳高腔如其他艺术珍品一样,糅进了文化艺术的历史真实,展示了文化遗产的历史精华,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

《松阳高腔》一书在浙江省文化厅的指导下,中共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经主编和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编篡委员会主任张碧联,副主任蔡卫华,主编刘建超,编委包志林、周伟英、钟源、王建武、管云、罗涛、周荟、陈景娥,摄影刘建超、金康法、包志林、叶光铭、刘震、程月兰在编辑过程中尽心尽力,又得到省“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徐宏图等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谨代表编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碧联

(松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2008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8: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