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情的理解和不懈的探索。本书基点扎实,并致力于创造性的思考。从立足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上看,一些观点还是比较深刻的。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及现实问题,作者敢于从宏观上考察,从细微处入手,力求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且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提出不少独特见解。比如在哲学上,作者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在人的本质、人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视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的存在等基础问题做了重点探讨,虽然着墨不多,但观点明确。
本书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核心,把社会和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探讨对象,不仅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而且使得问题更加明朗了。
本书的理论探索在三个方面具有新价值:首先,就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具有独特的认识,理论上有新的见解;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上有新探索和新收获;第三,对解决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比较好的思路和认识。就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来说,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之上的。我们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不同,本质上是对人的理解和判断不同。资本主义以西方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的生物属性是其本性,人是贪婪、自私的动物,对人管理就是对人利诱、控制、满足其生物需求、实现个人价值等等;而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基础,认为人虽然属于生物范畴,但他更是社会性动物,在承认人的生物属性的同时,更关注对人社会性的认识和探索,并认为人有其自私的一面,也有其无私的一面,因而对人的管理就要弘扬互助、共享理念,实现共同发展。
●认识自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学问,可是,自始至终,我们依然没有满意的答案。对人的认识和判断,是哲学的起点,是智慧的起源,可我们的判断总是不得要领。因此,哲学和哲学家常常被类似的问题束缚着手脚。
哲学从哪里开始//003
人类的翅膀∥006
入与电然∥007
人性与动物性∥009
人与动物的欲望∥015
生物的天性∥017
人类的天性∥D27
人与社会∥023
自我与社会∥026
人与文化∥027
人与自我∥030
人的生存∥034
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016
人的本质∥039
人性的本质∥042
●在有的人看来,理论似乎总是清晰的,而现实好像往往是模糊的。实质上,没有模糊的现实,只有浑浊的理论。这不仅是政治家的沉重之处,又何尝不是公民的隐痛?
中国的历史责任//047
两只手是怎么硬的?∥049
价值观的确立能离开公平吗?∥057
首富值得炫耀吗?//055
住房是政治问题吗?∥057
就业成了难题吗?∥067
法制能否离开政治?∥065
政治泡沫是否存在?//068
我们需要怎样的现实批判?∥077
●经济是政治的前提,经济本身也是政治。只关注经济而不考虑政治,就像只惦记着发财,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的小贩一样。
市场经济∥079
价值认同∥082
等价交换∥084
资本积累∥086
资产与无产∥088
按劳分配与贫富差距∥090
劳动的价值与效能∥093
思索两个必然∥097
公有制与私有制∥099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核心∥102
●不要试图离开政治多远,一切的逃避都是自欺欺人,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由人组成的世界上。也不要轻言把政治问题搞透彻,除非首先把自己搞透明。忘却自己,也许才会有真正的政治智慧发生。
中国人的意识形态∥107
社会主义的学说∥110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112
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因素∥116
政党与执政资格//120
政党角色的转换∥123
无产阶级的专政∥125
政治的层次问题∥127
和谐社会的哲学质点∥130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没有信仰的心灵,就像缺少水和草的沙漠。社会主义信仰是一脉清泉,我们怎能忍心被历史的风沙掩埋、被人为地破坏和污染。
信仰弱化的表现∥137
信仰弱化的原因∥139
信仰弱化的实质∥142
共产主义信仰的文化先进性∥145
共产主义信仰文化先进性的拓展∥151
●管理是人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也有政治成分。不论道,怎能论术?没有道,哪有术?莫道西方春早,只叹此域冬长,雪盖融消杏出墙,抬望眼,一片旖旎风光。
中国式管理∥161
利益最大化问题∥164
竞争的代价∥167
组织控制问题∥169
对晋升的质疑与思考//171
牛马相及的问题∥174
组织沟通的价值//176
中国经营管理者的困惑∥179
救命的稻草在哪里?∥182
中国化管理是什么?∥184
●家事国事天下事,不问则无事。江山古来有狂人,竟也把酒问天。摸摸索索,指指点点,也算风度翩然。谁叫这,苍茫天浑浊地,一派茫然。
美国决策者的迷茫之源∥189
日本决策者的躁动与不安∥194
中国决策者的理智回归∥197
社会主义,你好吗?∥207
马克思莫遗憾∥204
致地球的公民们//209
我们共享(歌词)∥211
生物的天性
研究生物性的意义在于运用生物逻辑,观察并发现人类天性的本质,只有正视人类生物性的一面,只有将人类生物性研究透了,其社会性就迎刃而解了。
所有生物从最原始的天性上看,其性征都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我向性;二是他向性。而且同时存在于同一生物体中。存在是自我性的,同时也是相互性的。
生物天性的表达严重依赖于环境因素,环境是人性表达的外在决定因素。比如老虎,在动物园里肉来张口,久了,见到小牛犊就害怕,更谈不上攻击和搏杀了。老虎的动物性因此而得到了改变,变得有点温驯了。人也是一样,只要自己屋里有充足的食物,谁还愿意去翻墙偷别人的。
美国学者埃恩先生用“以他人为中心”与“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来表述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埃恩先生所述在表达上不够准确,或者说还不到位。他的概念过于机械性、结论性。也许是受当代观念影响过重使然,他是在描述一个社会概念,社会烙印太深,主观性未免太强。其实,在人性的本原层面,并不存在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表达问题,只是表达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而已。有一点可以肯定,埃恩先生的表述更好理解,更易于为普通人接受,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心中的概念总是社会性的。
如果要恰当地描述生物体的天性,就要尽量将思想和感觉离开社会远点,真正站在自然的角度,去品评、去感知。那么,我们发现,人性并不是那么清楚地利他与利我,或以什么为中心,而人性的表达总是随机的、自发的,随环境变化而应机而动的。如果要描述人性真正的存在状态的话,可以发现,它们的存在也是游离状态和无定状态。所以说,人性的真正意义在于表达,表达的依据在于环境。研究人性表达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研究人性表达的环境与研究人性本身同样重要,也可以说就是研究人性本身。
“以他人为中心”说是一种机械的、世俗的、社会化了的概念,不能有效地描述人性本质和存在状态。
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人性观,价值在于不仅揭示人性的两方面内容,更重要的是揭示人性两方面的存在状态以及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把握人性的本质。
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也许不在天性上,而在智能上。就是说人和其他动物在原始天性的本质上没有区别,而是集中反映在生存需求上。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在于文化上。动物由于智能上的差别,无法使其文化很有效地继承和发展。其实,动物社会也是有文化积累的,只是它的积累有限,我们人类无法真正认识罢了。
动物社会不仅有文化、规则,也有潜规则,这都是历史演化而来的,是传承而来的。其他生物的天性表达几乎与人类天性表达一样,包括植物在内。如蜜蜂,只有受到侵犯时才去蜇人。植物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报道说植物是有感情的,生气时释放毒素,高兴时释放氧气。
超级链接:
特里瓦菲斯解释道:“很显然,动物身上被许多人认为聪明的举动也能在植物的行为中看到。智力通常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在细胞中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
看看这些机灵的植物吧!
金合欢树:这种树会产生一种味道不好的丹宁酸以阻止动物啃食自己。被啃食过的金合欢树叶子会释放一种气体,其他同类会识别出,然后在捕食者到来前释放自己的丹宁酸。 捕蝇草:这个捕食者只会在圈套中的某根绒毛短时间内连续被触动两次时才会突然闭合,预防意外袭击。要做到这一点,捕蝇草必须“记住”被触动的感觉。
玉米:玉米、烟草和棉花遭到毛毛虫啃食时,它们会产生化学物质吸引寄生类黄蜂前来。寄生类黄蜂会将自己的卵放入啃食植株的毛毛虫体内,然后毛毛虫将死去并养活黄蜂的幼虫。
锤兰:这种花会模仿雌性托尼的黄蜂的外表和气味,以欺骗雄性黄蜂来给自己授粉。一旦雄性黄蜂来到,锤兰就会“诱捕”它,然后黄蜂全身会粘满花粉,并传播给另一朵花。
——埃玛·贝利:《聪明的植物》。英·《焦点》2007年4月
那么,微生物呢?由于微生物还处于低能状态、初级生物状态,它的存在功能主要是为了生存。生存需要是它的主要表达形态,它的能动性小,或者说还没有更多地被人类所发现。
生物有各自的天敌。天敌实质上就是生存矛盾、生存对象或生存条件。如猫和老鼠,一事物的存在是另一事物存在的前提。所以,当两个事物在一起时,性向的表达就呈现出对立特征,双方都突出地表现为“我向性”。
狗为什么总是跟猫作对呢?这两个驯化动物,都是以家庭宠物的形态出现的。猫属于柔弱可人一类,总是受人宠爱,吃的、住的都优越些。狗就不太服气:凭什么呢?狗可能认为只有把猫赶走了,它才能受宠。这可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这是狗性的一种表达形式。这就使我们明白,为什么狗见到羊羔不去咬,见到猪也不去咬。因为羊羔是吃草的,猪的地位更低下,用不着着急。所以狗性又有另外一种表达。
研究生物性的意义在于运用生物逻辑、观察并发现人类天性的本质,只有正视人类生物性的一面,将人类生物性研究透了,其社会性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社会性,说白了,就是一个表达问题。
以往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总是产生困惑,在于瞎子摸象。 有人说,人性在于表达的观点是不是将人性神秘化了,人性表达的随机性是不是不可知化了。否也,虽然表达是千变万化的,但只要掌握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预知和把握。所以,不是走向神秘化、走向不可知化,而是科学地认知问题,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
超级链接:
新的研究结果显示,黑猩猩也有利他主义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似乎是由它们的基因决定的。
在这项研究中,人类装作够不到放在黑猩猩笼子里的木棍,而幼年的黑猩猩会自发且反复地帮助人类拿到棍子。
人类学家很久以前一直把利他主义视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他动物也有许多明显的利他主义行为。海豚会帮助生病或受伤的动物,每次在它们下方游数小时,把它们顶出海面,使它们能够呼吸。
类似的,狼和澳洲野犬会给群部落中未参与捕猎的成员带回肉块。
——威尔·埃尔代尔:《黑猩猩先于我们助人为乐》。英·《星期日泰晤士报》2007年6月4日
P17-20
时代已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半个多世纪,中国在经历诸多坎坷的进程中,终于迎来了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期,并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一切并未使某些西方国家“看好”,这些国家反而以某种方式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在我国内部,由于我们逐渐推进民主化进程,因而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有时甚至呈现喷发的态势,致使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受到冲击。又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致使引进与学习、渗透与腐蚀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同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党员、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也受到了某种冲击。
当前,对于执政党以及国家政权来说,发展社会经济固然重要,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不可轻视。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虽然我们倡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但事实上还是不平衡的。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信仰危机和党内政治信仰弱化问题,那么,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发展的进程、国家政权的稳定、执政党的地位等,都会受到严峻挑战。
形势的严峻性不容我们丝毫松弛和稍微懈怠,而应给以高度重视,且应拿出真正有效的办法来。
本书集纳了作者长期在学习研究中主要思考的问题,且作为随笔和断想,多是有感而发,一事一议,点到为止。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散,没有严格的逻辑,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广,有哲学、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管理甚至国际问题,但是,编排在一起后还是有一定的整体性的。如果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来审视的话,我们还会发现,不仅其整体性强,而且还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有一个核心统领全书,这就是其哲学。
本书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情的理解和不懈的探索。本书基点扎实,并致力于创造性的思考。从立足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上看,一些观点还是比较深刻的。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及现实问题,作者敢于从宏观上考察,从细微处入手,力求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且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提出不少独特见解。比如在哲学上,作者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在人的本质、人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视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的存在等基础问题做了重点探讨,虽然着墨不多,但观点明确。如果说在哲学理论上有一定独到的思考的话,那就是在人性问题上的独特探索。本书通过拓展人的自然属性的内涵,回应了当代科学发展对传统人学理论提出的挑战,也使对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认识更接近客观和全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述全书的逻辑思路,那就是作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对人的判断之基础上的社会运行判断”。
本书虽然是一部随笔题材的作品,不是系统的学术著作,但是,其内涵也许超出了它的形式所能承载的重量。因为,仅从直面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视角就可以发现,本书的理论探索在三个方面具有新价值:首先,就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具有独特的认识,理论上有新的见解;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上有新探索和新收获;第三,对解决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比较好的思路和认识。就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来说,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之上的。我们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不同,本质上是对人的理解和判断不同。资本主义以西方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的生物属性是其本性,人是贪婪、自私的动物,对人管理就是对人利诱、控制、满足其生物需求、实现个人价值等等;而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基础,认为人虽然属于生物范畴,但他更是社会性动物,在承认人的生物属性的同时,更关注对人社会性的认识和探索,并认为人有其自私的一面,也有其无私的一面,因而对人的管理就要弘扬互助、共享理念,实现共同发展。应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由此,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作者的观点尽管有商榷之处,但还是有一定启发的。再比如,在作者看来,当前出现信仰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有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由此,必须从根本问题着手,努力解决关系全局的本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运用系统思维,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而才能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公民视点》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核心,把社会和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探讨对象,不仅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而且使得问题更加明朗了。也许,很多沉重的心从此开始飞翔了。就像作者在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人类也许从此又可以找回本属于自己的翅膀了。
作者长期在军队和国家机关政治工作岗位上工作,注重补充新的理论营养。三年前,他曾经很谦逊地就人学问题与我讨论。对作者这种学习探索精神,我感到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在中共中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五种能力,大力构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的今天,这种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喜的。本书论述的问题都是当前各级干部学习过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因而对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来说,本书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学习参考书。本书作为一个机关干部的学习随笔,尽管我们不能以专家及理论学术著作的标准来要求,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价值。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本书还存在一些可推敲之处,相信经过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将会取得更大成效。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韩庆祥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