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培育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巨匠,骆宾王、王昌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唐寅、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直至近现代的梅兰芳、刘海粟、傅抱石、林散之、李可染……
本书是根据百集系列广播报道《当代江苏文化名人》改编而成的。本书记录了江苏文学、戏剧、美术、民间艺术等各个领域中贡献突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展现了新时期江苏文化建设名家辈出、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海星光(当代江苏文化名人集共2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莉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培育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巨匠,骆宾王、王昌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唐寅、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直至近现代的梅兰芳、刘海粟、傅抱石、林散之、李可染…… 本书是根据百集系列广播报道《当代江苏文化名人》改编而成的。本书记录了江苏文学、戏剧、美术、民间艺术等各个领域中贡献突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展现了新时期江苏文化建设名家辈出、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内容推荐 根据百集系列广播报道《当代江苏文化名人》而改编的《江海星光——当代江苏文化名人录》记录了江苏文学、戏剧、美术、民间艺术等各个领域中贡献突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展现了新时期江苏文化建设名家辈出、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第一辑和第二辑中所收录的一百七十七位人物是众多目前活跃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优秀人才的部分代表,他们中有的是学术领域的带头人,有的是新艺术流派的开创者,还有的是近年来获全国专业大奖的后起之秀。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凭借着对文化艺术的执著追求,汲取民族传统艺术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为江苏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录 第一辑 文学卷 沙白 珍藏着爱与血的苇笛 忆明珠 品味诗的四季 海笑 笑声伴他一生一世 梅汝恺 守着我的灌树 凤章 讲真话 抒真情 写真实 陈辽 垦荒地,攀高峰 范伯群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找回另一只翅膀的人 包忠文 “和而不同”的著名文艺理论家 宋词 性情人生 曾华鹏 华彩文笔 鹏飞文心 朱红 是这条路选择了我 董健 “跬步斋”里的学术人生 赵恺 奔走在寻母的路上 王臻中 来去任挥洒 忽觉天地宽 庞瑞垠 绘就“文学的《清明上河图》” 昔毓璜 不拘一格的“黄老邪” 杨守松 “我的成功不是文学,而是做人!” 范培松 文存天地 花散人生 姜滇 写作,永远光明在前
戏剧卷 沈佩华 枝繁叶茂的“沈派” 王兰英 “推磨”推出的王派艺术 姚澄 “锡剧皇后” 陈正薇 与梅兰芳的师生情 宋长荣 “活红娘” 沈小梅 为梅派艺术而“痴魔” 张继青 昆曲神韵之化身 黄孝慈 撕碎自己演虎妞 沙黑 关注时代、关注人心 陈德林 “淮剧皇帝”的淮剧人生 张寄蝶 形神皆似的“武大郎” 林继凡 “丑”到极致是唯美 倪同芳 独领风骚创“倪腔” 黄小午 天道酬勤实至名归 石小梅 冷艳小生 陈霖苍 从塑造领袖人物到饰演绎祥子
电影电视卷 严恭 儿童情结与喜剧情结 谢铁骊 新中国电影领军人物 罗冠群 拍电影,我不喜欢重复自己 陶玉玲 一枚永藏战士心中的玫瑰花 江深 军旅豪情
音乐卷 张锐 丝弦与心弦的交响 闵季骞 为培养民乐人才而奋斗 何仿 与《茉莉花》悠远的不了情 朱南溪 心泉流出壮美的歌 马友德 冠军之师 叶惠芳 生命的华丽乐章,闪耀在黑键与白键之间 田歌 天山上的一颗“音乐之星” 潘振声 春天在他的音乐里
舞蹈卷 黄素嘉 江南舞风的代表 马家钦 我更愿意把自己称为“舞奴”
美术卷 尤无曲 伏之愈久,飞之愈高 高马德 姹紫嫣红童心一片 苏天赐 艺术,发自至情,成于执著 张华清 华彩清晖 徐明华 默默坚守的“纯粹” 喻继高 工笔花鸟里的淡彩人生 傅小石 历尽磨难的画坛奇才 范保文 彩墨江南 傅二石 待细把江山图画 卢星堂 胸中自有千岩万壑 冯健亲 油画写意绘山水,青蓝画展育新人
摄影卷 陈哲 光影写春秋 顾东升 摄影永远是个逗号 晓庄 留下值得纪念“瞬间美好”的人 郑云峰 留住三峡的人 王广林 拍照片就是拍摄人生
书法卷 武中奇 疆场驰骋书坛建功 瓦翁 “书”情人生 沙曼翁 巷深不掩墨花香 尉天池 百炼成钢 吞吐大荒 马士达 来自田间 漫游书海 徐纯原 勤奋五十年 下笔如有神
曲艺卷 李真 老骥伏枥 壮志不渝 金声伯 书坛巧嘴 杨乃珍 对评弹倾注了一片痴情 王丽堂 “王派《水浒》”传人 金丽生 弦索叮咚 评弹人生 惠兆龙 为了评话而耐得住寂寞与清贫 尹国民 崇尚口技艺术化的艺术家 李仁珍 维扬珍珠落玉盘
民间文艺卷 蒋蓉 倾情紫砂情不老 张道一 为了艺术人生的三面大旗 徐汉棠 名师出高徒 徐秀棠 “唯吾知足”的长乐弘陶庄庄主 康新民 慧眼识珠采风人
其他卷 祁龙威 青春到白发 考据六十年 梁白泉 率真学者的文化情结
第二辑 文学卷 金曾蒙 与青春同行 王川 “误入”文坛的画家 赵本夫 坚守精神家园 夏坚勇 快乐来自“坚持” 储福金 永远的青草地 朱苏进 酒一般醇美的创作人生 刘健屏 文坛的“三栖明星” 刘家魁 守卫精神家园的战士 范小青 吴江才女 黄蓓佳 “误入”北大的才女 周梅森 一个匆匆向前的赶路者 叶兆言 书香门第一书生 汪政 从边缘回归主流 韩东 诗人作家和“断裂运动” 王彬彬 “文坛哪吒” 苏童 写作让我有了另外一个世界 陈武 关注平民生活 毕飞宇 笑啃春天里的老玉米 庞余亮 最美的人生姿态——写作
戏剧卷 汪人元 融会激情与理性的学者 胡锦芳 锦芳流韵 王承刚 戏剧是语汇也是生命 王建伟 戏曲舞台写春秋 顾芗 甘做人们生活的“调味品” 张九妹 寒梅芳菲 殷延平 难得观众带泪笑 艾金梅 江南第一武旦 梁国英 一枝梅开沁江淮 蔡伟 话剧是我的人生钟爱 王芳 把生命系在昆曲艺术上 徐秀芳 扬剧的女儿 陶琪 金陵梅花别样红 燕凌 痴迷戏曲 柯军 想让昆曲“飞起来” 李雪梅 梨园梅花傲雪香 周东亮 险峻而欢悦的艺术生命 李洁 优秀青年梅派传人
电影电视卷 虞志敏 音画世界的造梦者 王馥荔 影坛“天下第一嫂” 陈小杭 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似乎就灵魂出窍 吴建宁 用作品记录历史,和生活对话 徐耿 只拍自己想拍的 高英 更爱在舞台上寻找生命的动力 侯勇 从龙套中跑出的演艺人生
音乐卷 石中光 挥洒精彩音乐人生 任红举 一生潇洒一世童心 陈鹏年 激情谱华章 陶思耀 才思敏捷,如泉喷涌 印青 让主旋律歌曲感动心灵 有德乡 因为爱,歌声更美 蒋婉求 生命激情的流泻 朱昌耀 深深的胡琴情结 顾欣 造梦“东方百老汇” 欧景星 做一把传播音乐的火炬 朱虹 江苏女儿心
舞蹈卷 刘仲宝 美在旋转中飞翔
美术卷 马鸿增 追求完美人生 朱葵 乡情圣手扎根生活 华拓 诗意 人情 画境 盖茂森 传神写心又一春 方骏 梦里家山画中秋 赵绪成 奔放大气绘真人 贺成 凝重古朴火红春 赵文元 盛世当前书“龙马精神” 宋玉麟 山水世家的写意人生 江可群 情系高山流水间 丁立江 美在灵与景的默然契合
摄影卷 顾祚维 当好时代的眼睛 汤德胜 瞬间的永恒 王惠通 和摄影结缘的幸福人生 沈遥 越时空的藩篱 赵刘兰 摄影——人生最幸福的事
书法卷 王冰石 健笔浓墨写人生 华人德 腹有诗书字自华 言恭达 超诣之境 徐利明 决不定型 孙晓云 浓郁的“在野味”
曲艺卷 吕少明 江南笑星 邢晏芝 弦索声声评弹情 韩兰成 只管攀登不问高 杨鲁平 洒向军营都是笑 汪奇魔 魔幻旅程 黄霞芬 评弹是永远的至爱 盛小云 边走边唱
民间文艺卷 谭泉海 壶中别有神仙日 吕尧臣 壶艺魔术师 喻湘涟 醉心泥人终不悔 汪寅仙 用紫砂抒发理念和向往 陶思炎 传承中国民俗的“幕后推手” 姚建萍 圆苏绣一个“飞天梦” 试读章节 1981年,赵本夫初入文坛,就以一篇《卖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后,他的长篇小说《刀客和女人》《天地月亮地》《走出蓝水河》等,都很受关注。 采访赵本夫,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是一定要提及的。 “妖下无贼》这部电影您看过了吗?”“看过了。” “是什么时候?”“哪一天忘记了,反正是南京放映的最后一天,正好那一天我过生日,一家人到外面吃饭,然后去看了一下。” “和您的原作品相比感觉怎样?”“电影和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里面加了很多东西,从电影来讲它是需要的,所以我一直坚持说,小说是我的,而电影是冯小刚的。” “您对故事的结局怎样看?”“我原来的结局是这个人物没死,因为我不会轻易地把人写死,尤其是像这样一个人,发生了转变,没必要把他写死。我写小说一般不会作很激烈的、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小说和电影不一样。” 赵本夫说话不疾不徐,敦厚敏锐中透出一种耐得住寂寞的大气和宁静。遇到任何提问,都没有情绪的大起大落。而在温和之外,他承认,自己的性格其实很犟,在某些观点上,别人要想改变他,难。因此,不止一篇文章在谈到赵本夫时,用到了一个词:“强悍”。赵本夫是这样解释的:“其实生活中我是非常随遇而安的人,和大家处得也非常好,从来没人觉得我咄咄逼人。但是内心我觉得还是很强大的,就是内心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很坚持。我觉得一个作家应该固守他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学创作需要聪明,没有一个作家是不聪明的;但是仅仅靠聪明是不够的,要不断寻找、丰富自己,这跟坚守没有矛盾。学习会丰富你的思想,但是最基本的东西还是坚守。而这种内心的强大不一定表现在外表的张牙舞爪,我觉得那是一种不强大的表现。” 有人担心坚守会导致寂寞,就像路遥一样。赵本夫却欣赏这种“寂寞”。“寂寞是很正常的。有追求的作家,内心都是寂寞的。正因为寂寞,才使他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才能写出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东西,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 赵本夫的处女作《卖驴》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时候,是著名作家丁玲为他颁奖的。有人说,《卖驴》中的那个北方老农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清脆悦耳的几声鞭响,简直就是神来妙笔,这种对农村生活深入骨髓的了解和把握,在文学史上完全可以和写《创业史》的柳青、写《红旗谱》的梁斌比肩而立。也许是第一篇小说太光彩照人了,网上把他和赵树理等人归在农村题材作家之列,赵本夫对这种分类很不以为然,“用题材分类作家是不科学的。因为作家越往后写,越需要虚构很多故事,其实故事就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更多地传递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要传达一种精神。它不是要作家立竿见影地表现当下的某些东西,它需要表现更深层次的,它不应该是今天轰动一时,明天就没人看了的。” 近几年赵本夫一直在写一部大作,他说是对自己几十年写作的总结。这一系列最后要写成四部,他用《地母》系列这一名称来涵盖这一宏大复杂、多元斑斓的长篇组合。人们很关心《地母》系列的时间表,而赵本夫关心的是能从容为之。“我创作不喜欢有时间表。《地母》实际上已经出了两卷了。第一卷叫嘿蚂蚁蓝眼睛》,第二卷叫《天地月亮地》,我原本准备今年动笔写第三卷的,但是现在很忙。这个我也不急,因为是把它看成很重的东西写的,看成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来经营,因为它可能会集中我所有的思想积累、艺术积累和生活积累,我想认真把它写好。” 赵本夫目前还身兼大型纯文学刊物《钟山》杂志的主编。面对喧嚣浮躁的文坛,五花八门的这样那样的主张,经过反复斟酌,他为杂志提出了“原创、拒绝、远行”的办刊主张,看似简单的三个词,每个都渗透着守护文学精神的坚韧和孤绝。 “原创”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但他的“拒绝”是什么呢?“我主要是指办刊的角度,追求一种艺术风格的完整性。现在很多文学刊物都在讲包容性,兼容并蓄。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有些版面里面,你肯定要有所选择,选择本身就意味着拒绝。同时拒绝可能更接近文学本身。但这种拒绝不是帮派的,而是一种流派的。拒绝的可能并不是一种坏东西,只是不适合你这个刊物。这种拒绝是平等的。我希望所有的刊物都能办成这样,有相对独立的作家群,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一个刊物做到这样就够了。” “远行”又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作品的表现内容。其实人从诞生到死亡,本身就是一次远行。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痛苦、彷徨、情爱等等,我觉得这是文学需要表现的东西。对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其实也是一种远行。这需要作家去深层次探索。我觉得是探索人生、人类远行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情况,这样写出的作品,它也会远行,它会跨越时代,走得更远。” 赵本夫对于文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坚持,让我们对这位从丰沛大地上走出来的小说家更多了一份敬意。他的写作方式还很传统,至今仍坚持手写,拒绝电脑。他说,面对稿纸,自己有一种亲近感和写作的庄严肃穆:“我坚守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手写,写完以后由家人帮我打。现代社会有很多新东西,我不可能完全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和现代社会脱节。作家更多的是要观察社会生活,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就算我学会电脑,还是有其他不会的东西,我不想在这方面牵扯太多的精力。” 赵本夫1984年底调入省作协,1989年才离开家乡。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十六年的赵本夫告诉记者,他至今依然保持着家乡丰县的饮食习惯,爱吃家乡的烙馍和疙瘩面。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场合,他都吃不饱:“不是说不好吃,只是不习惯。我吃饭穿衣都很简单,因为我把生活搞得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有时一件衣服穿几年,有时吃烤馒头,调一盘青辣椒,或是喝一碗疙瘩面就行了。” 赵本夫说,写作和做人一样,都应该抱着一种善意。“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在世界上,都应该向善。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净化的过程。我倡导的向善,并不是说我对社会上的恶不知道,恰恰是我对社会上很多恶的东西的清醒判断,所以才呼唤美好的善良的东西。”他的作品经常在不经意中以清新雅致细腻的文字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他总是透过自己纯朴的近乎白描的语言,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撼人心魄的力量!他的笔调三十年如一日的善良、敦厚、筋道、好看,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感动了一人或者另一人。 P8-10 序言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吴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逐步形成江苏文化这一中华文明中充满个性与生机的区域文化。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培育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巨匠,骆宾王、王昌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唐寅、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直至近现代的梅兰芳、刘海粟、傅抱石、林散之、李可染……他们和他们所创作的艺术精品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江苏文明史写下了绚丽耀目的精彩篇章。 根据百集系列广播报道《当代江苏文化名人》而改编的《江海星光——当代江苏文化名人录》记录了江苏文学、戏剧、美术、民间艺术等各个领域中贡献突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展现了新时期江苏文化建设名家辈出、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第一辑和第二辑中所收录的一百七十七位人物是众多目前活跃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优秀人才的部分代表,他们中有的是学术领域的带头人,有的是新艺术流派的开创者,还有的是近年来获全国专业大奖的后起之秀。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凭借着对文化艺术的执著追求,汲取民族传统艺术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为江苏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振兴,关键在人才。一部社会文化史是由文化精品来体现,由文化名家来支撑的。一部精品就是一座丰碑;一个名家就是一座山峰。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中,最难得的是杰出人才。有了杰出人才,有了卓越的学术、艺术带头人,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作品,就能带出一支人才梯队,带出一种好传统、好风气。任何一个时期,都会产生一些文化泡沫,出现一些应景的时髦的东西,热闹一阵,名噪一时,但最终大浪淘沙,能够流传久远、成为不朽之作的必然是精品。从《江海星光——当代江苏文化名人录》这部书中,人们可以领悟到什么是优秀人才,怎样才能成功成才、成名成家。 文学艺术有不同类别,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文化人才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说来,一个优秀文化人才应当具备这样几点基本素质:一是品德良好,人格高尚,以德立艺,懂得做人。一个人如果品行不端,人格低下,风气不正,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得不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成不了优秀人才:二是业务精湛,在某些方面有独到才能,有出类拔萃的地方;三是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并得到人们公认,以实绩论优劣,以贡献论英雄。“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任何一个人才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统一体,而且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往往是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往往就是缺点。如果求全责备,也就没有人才了。所谓尊重人才,不仅是尊重人才的优点和长处,而且也包含着宽容人才的缺点和短处。没有宽容也就没有人才,就培养人才来说,应当扬长补短;就使用人才来说,应当扬长避短;就保护人才来说,应当扬长容短,包括必要时敢于护短。要知道,一个人消灭了缺点,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人;而只有充分发挥特长和优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杰出的人。总之,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出拔尖人才的良好环境。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好不好,关键是看这个地方是不是能够不断涌现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文化繁荣为标志的。我国在经历了连续二十多年经济建设的高潮之后,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到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日渐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出现。江苏省十多年来不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它的积累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蓄势待发,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传播先进文化、推出优秀作品、扶植新人名家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希望《江海星光——当代江苏文化名人录》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出精品佳作,为江苏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希望编者能以此书为起点,笔不辍耕,继续宣传、记录江苏更多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名人,充分展现人文江苏的魅力风采。我们坚信,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与时代和人民同行的优秀文学艺术人才,推动江苏的文化建设事业走在全国前列、走向全面繁荣。 2006年8月 (作者系原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现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