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是就某一篇中国新闻奖精品的采写特点而言,后者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中国新闻奖精品形成过程所写。
本书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刘保全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是就某一篇中国新闻奖精品的采写特点而言,后者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中国新闻奖精品形成过程所写。 本书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内容推荐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采访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于是将这些规律简要概括编著为《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书中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目录 前言 1 关于采访 沉下去得“蛟龙” 脚板底下出精品 ——新闻精品是用脚这样采写的 做好调查研究 源头活水滚滚来 ——新闻精品在调查研究中诞生 抓准问题就成功一半 ——新闻精品是这样抓问题的 不同常人的观察 不同凡响的作品 ——新闻精品中的观察技巧 问得新奇 问得得法 ——新闻采访中“问”的艺术 弘扬时代正气 抨击社会弊端 ——新闻精品是这样选择批评报道问题的 2 关于写作 1.写作综述 学习孙子兵法 指导新闻写作 掌握精品特性 按特性进行采写 求新——新闻精品写作之魂 新闻精品这样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新闻精品是这样选材的 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精品这样运用事实说话 善用新闻语言 写出新闻精品 美感催生新闻精品 引而不发趣味无穷 ——新闻精品中这样运用悬念 幽默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老主题是怎样写成新闻精品的 经济新闻如何才能出精品 科技新闻应注重科学性 倡导人文性 ——科技新闻精品这样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删繁就简三秋树 字斟句酌出佳篇 人物新闻誉人过甚不可取 2.消息写作 一语中的 巧妙点睛 ——新闻精品的标题是这样制作的 巧扮凤头抓人眼 ——新闻精品的导语是这样写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新闻精品是这样选取角度的 精修绿叶扶红花 ——新闻精品是这样运用背景材料的 刹长风 写短文 ——新闻精品写短的十点经验 “何时”必须有交代 ——充分发挥新闻时效的特有威力 新闻要新 时效不可缺 ——新闻精品中的时效瑕疵析 选活的事实 用活的材料 ——会议新闻精品是这样写就的 赡言见貌有画面 ——消息精品中的“蒙太奇”手法 写好消息的“最后冲刺” ——消息精品是这样写结尾的 毛泽东同志的新闻特色(三则) 3.通讯写作 精心选材 巧妙构思 ——短通讯精品是这样写就的 灵活多样 勇于创新 ——人物通讯精品的写作特色 剥茧“抽丝” 凤凰“落树” ——新闻精品是这样进行提炼的 笔下带情实可贵 ——新闻精品中的情感运用 怎样采写深度报道? ——新闻精品展示的七点“诀窍” 浓墨重彩绘英模 ——获奖典型报道是这样创新求深出彩的 名记者穆青人物报道的特色 3 关于记者修养 新闻工作者理当学习、学习、再学习 新闻欲——记者成才的重要因素 激情——记者写出精品的力量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新闻精品需要的十二种意识 新闻精品需要的创新思维品质 长期积累出佳作 践行“三贴近” 改进新闻报道 民生新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痛打假新闻 塑造公信力 刍议低俗之风的成因与防范治理 作者自述 试读章节 二、抓什么样的问题 一位多次参加过“中国新闻奖”评奖的评委对笔者说:“在评选得奖新闻时,常常把报道抓的问题是否准、新、深,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只要问题抓得准、新、深,即使文字写得稍逊色一点,仍然可以得奖。”针对这一点,我翻阅了第9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觉得这些新闻精品在抓问题方面,有如下几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抓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人民群众有什么要求和愿望,都愿向新闻媒体反映。记者(通讯员)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油、盐、柴、米,看起来是一些“小事”,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新闻媒体只有经常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保持同群众的紧密联系,也才能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如市场物价、惩治贪污腐败、减轻农民负担、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搞活大中型企业、交通、住房、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新闻媒体上经常报道这方面的情况、信息和存在的问题,新闻媒体必然会受到受众的欢迎。第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中国科技竞争力真的上升了吗?》(原载《科技日报》1998年6月10日)、《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原载《人民政协报》1998年11月18日)、《令人心悸的“红包”》(原载《今晚报》1998年8月13日)、《塔河还能流多远》(原载《新疆日报》1998年9月20日)、《毛阿敏偷税案水落石出》。(原载《中国税务报》1998年9月30日)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是偶尔发生的,也不是个别的,是具有事物发展动向的问题。有的是新生事物的萌芽,有的是一种倾向的先兆,当前新闻媒体上还没有报道过,领导人的讲话和有关文件上,暂时还找不到根据,一部分人对此还持有不同看法,等等。记者(通讯员)及时把这些问题反映到新闻媒体上来,就能起到扶持新生事物生长,抑制不良倾向蔓延的作用。以消息三等奖作品《婚姻登记迈上神圣的红地毯》(原载《中国妇女报》1998年4月16日)一稿为例,记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一个在婚姻领域很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在今天人们的婚姻观念不断更新,日呈多元化,有关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正受到挑战,而大操大办等婚姻习俗有所抬头的社会环境下,这一新颖举措不仅神圣了婚姻登记程序,在客观上强化了婚姻的严肃,同时倡导了婚事新办的文明之风,具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虽然这一举措只是一个地方的做法,但对婚姻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对全局也具有指导价值。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地方效仿此做法。还有通讯一等奖作品《请看法轮功是咋回事》(原载《齐鲁晚报》1998年4月1日)、通讯二等奖作品《“政府采购”向我们走来》(原载《经济日报》1998年5月27日)等,都是这方面的上乘佳作。 ——抓“热点问题”。所谓“热点问题”,就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一张不关注社会热点的报纸必定要遭大众的冷落,一个胸中无“热点”的记者,也是敬业精神差、责任心不强的记者。记者在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的时候,应特别注意捕捉那些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对其深入调查研究。人们对哪个问题议论纷纷,你就去抓哪个问题。抓住它进行报道,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消息三等奖作品《嵊州雅璜乡干部(民情日记)连民心》(原载《浙江日报》1998年12月2日)一稿为例,这篇报道针对新时期农村干群关系这一热点问题,抓住《民情日记》这一有效载体,报道了浙江嵊州雅璜乡干部转变作风,为民办实事的做法,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重要指导意义。稿件见报当天,省委书记张德江就指示要求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向雅璜乡干部学习。中央“三讲”教育巡视组向全国推广“雅璜经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传媒转载转播了这篇报道。 ——抓棘手的“老大难”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棘手的“老大难”问题。记者(通讯员)如果能抓住它进行报道,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以消息二等奖作品《投资33亿负债65亿,求洋贪大使河南两个重点项目严重资不抵债》(新华社1998年4月26日播发)一稿为例,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重复建设、盲目投资这一问题,一直是上下关注的棘手“老大难”问题。这篇报道,通过对中原制药厂、中州铅厂这两个典型的“无效投资”项目,巨额投资却换来巨额包袱的公开曝光,向人们揭示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投资这个“老大难”问题的解决途径。稿件播发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三次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整点新闻中滚动播出,人民日报配言论在要闻版头条发表。正在建设中的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纷纷就如何吸取教训展开大讨论。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抓首次出现、有新闻价值的问题。以通讯二等奖作品《老阿妈和她的国旗》(原载《西藏日报》1998年9月20日)一稿为例,这是一篇人物新闻,它以简明的语言,首次描述了一位藏族老阿妈每逢节假日坚持升国旗的事实,反映了藏族老阿妈对党和国家无比深厚的热爱之情。众所周知,达赖分裂集团和一些反华势力,不断在国外散布共产党在实行高压政策,藏族没人权、没自由、汉人压制藏族等各种谎言。记者选用一位藏族老阿妈和她升国旗的真实事实,有力地驳斥了这些谬论,无疑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抓人民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以《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农民日报》1998年6月1日)一稿为例,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高分低能”现象如何解决?在人民群众中存在着种种疑惑。这篇报道用河南浚县的教改事实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报道生动具体地构思出该县素质教育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成果,使人读后疑惑顿解。报道发表的当天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摘播,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后被评为消息二等奖。 P14-16 序言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采访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于是将这些规律简要概括编著为《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书中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书中的文章,曾先后在全国十多家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应读者要求结集感书出版,目的在于借以丰富我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帮助记者(通讯员)、编辑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提高新闻采写技能,以便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来奉献给受众,满足受众对新闻精品的需求。 本书是《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是就某一篇中国新闻奖精品的采写特点而言,后者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中国新闻奖精品形成过程所写。 由于书中的内容涉及新闻采访和写作两大学科,有的文章在谈采访时,又谈到写作;有的在谈写作中,又说到记者修养;还有的文章在论述时为了论述深刻,既列举了消息中的事例,又选取了通讯中的例子。故书中的分类,只能是个大概的。另外,还有几篇文章,虽不是直接谈新闻精品采写,但与此有关联,故也收入本书内。这是阅读本书时,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本书中涉及的新闻二字我还要做点说明。从新闻学来讲,新闻二字是指对新发生或新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体裁来说,它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即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每天发表的消息,不包括通讯、特写等其他报道体裁。因此,新闻也叫消息,消息也称新闻。另一种是广义的解释,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每天发表的各种新闻体裁与新闻报道的总称。本书谈到新闻二字的含义,除标明消息、通讯写作外,其余都是指后一种解释,即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 还有,书中的内容,是联系当时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应获奖精品的采写特点及经验所写,虽不像教科书那样具有系统性,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及示范、可学、管用的作用。因此,本书是培训记者(通讯员)编辑的辅助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科研人员值得一读的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学生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愿大家喜欢它。 当本书付梓之际,我要首先感谢两位新闻学泰斗。一位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教授,他在92岁高龄,又不幸跌跤生病、神经受损病休之时,还应我之求,为本书题词。另一位是我国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他也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大师,在为新闻史教材繁忙审稿之中,也应我之求,抽出宝贵的时间来为本书题词,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给作者以极大的鼓励,让人永远铭记。他们二位新闻界前辈,真可谓是菩萨心肠,“有求必应”,诲人不倦,让人敬仰。 借本书出版之机,我要衷心感谢曾刊登过书中文章的《当代传播》、《新闻实践》、《新闻爱好者》、《传媒观察》、《新闻与写作》等新闻传播核心期刊的编辑同仁,因为本书的集成,也包含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还要感谢新闻界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同行,因为本书中也吸取了他们不少的研究成果。最后需要感谢的是新华出版社新闻图书编辑室的黄春峰主任和王纪林编辑,他们为出版本书付出了辛勤劳动。 由于本书是作者近十年陆续写出的文章集成的,书中诸文的体裁有异,题材不同,写作时间有先有后,撰写时为了说明问题和讲清道理,有的论点、看法、个别事例及引文难免有重复。为了保存稿件因岁月留下的印记,现在出版时,不再进行修改,敬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 刘保全 2008年春于北京高校 望京花园住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