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关品质(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专栏文章精选集。在“有关品质”专栏中,朱伟谈作家、艺术家,谈书,谈音乐、谈文学、谈建筑、谈绘画,也谈朋友,谈自己,谈情趣,谈时尚,谈吃喝……文章感性色彩丰富,理性力量张扬,贯穿一种对人内在品质的追求。书中包括了《李靖与红拂》、《胡适的象戏》等文章。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专栏文章精选集。在“有关品质”专栏中,朱伟谈作家、艺术家,谈书,谈音乐、谈文学、谈建筑、谈绘画,也谈朋友,谈自己,谈情趣,谈时尚,谈吃喝……文章感性色彩丰富,理性力量张扬,贯穿一种对人内在品质的追求。品质的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是每个人美好记忆中的回味无穷。这本书,记下了朱伟对品质生活的理解,更是与读者交流共享的文字。

目录

家徒四壁

性情第一

陈凯歌的表情

斜阳系缆

私人照相簿

张承志与凡高

入口与出口

竹烟波月

黄永玉记

有关顾城

关于刘欢的疑问

杂花生树

乔家大院、张艺谋及其他

人民演员常香玉

也说林徽音

有关陆星儿

一个总编辑与他的品牌

看电影的日子

冯亦代先生

徐晓的五月

张暖忻记

陆文夫先生

陈原先生

也说巴金

张中行先生

丁聪先生

槐花似水香如海

悼吴泓

刘安、刘陵,还有豆腐

《清嘉录》、大闸蟹与李渔

完美又虚情假意的饮食

大蒜的文化问题

湘菜与谭嗣同的家书

迟到的唐鲁孙

涮羊肉问题

有关宫廷菜

西瓜,寒瓜,绿沉瓜

西红柿问题

一个蛋的勾当

豆腐干的净界

雨后春笋

食谱问题

风鱼与葡萄酒

木犀肉

喝粥

开水白菜

吃刀鱼的时节

大味必淡

驼蹄羹

玉糁羹

在狮子的密林中

非洲的童年

野地里的小白桦

小桥流水人家

桐花风软管弦清

访梅时节

杏花桃花

丁香雪

清明

立夏时节

也说端午

三伏

夏天的雨

大暑赋

乘风凉

七夕

女儿节

中秋考

秋声夺人

月赋

重阳糕

霜枫如血

秋残如血

冬天的树

一个温暖的雪夜

幽兰

水仙

除夕

元宵

张岱与梦忆

了不尽春花秋月

粉香丛冤孽债多

留将颜色慰多情

白先勇与《牡丹亭》

宋玉不悲秋

青青河畔草

秦相李斯

虞美人

司马相如

李延年

汉宫秋

李陵诗

曹操乐府

((洛神赋》与曹植

阮籍其人

嵇康

向秀

石崇

美男潘岳

陶渊明诗

王羲之字

谢灵运诗

谢安

江郎才尽

辋川别业与王维诗

元稹诗

李贺诗

鱼玄机

冯延巳词

苏东坡的《寒食诗帖》

苏东坡的中秋词

姜夔词

晏殊词

漱玉词

韦庄词

辛弃疾词

韩非之死

伍子胥

勾践与夫差

西施的结局

阿房宫

张仲景

王弼

葛洪

青冢

金屋藏娇

小家碧玉

杨贵妃考

莺莺传

虢国夫人

李靖与红拂

夜宴的时代

有关《洗冤集录》

明成祖朱棣

嘉靖皇帝

刘伯温

续刘伯温

袁崇焕记

也说多尔衮

傅山字

金圣叹

柳如是墓

影梅庵之悲

也说胡雪岩

胡适的象戏

林语堂与《京华烟云》

纪果庵之死

父亲

母亲

试读章节

我1984年认识汪曾祺先生,当时他已经在《北京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纪事》。《受戒》招人喜欢是因为写了一个小和尚的怀春故事,我至今记得清楚的是其中一段顺口溜:“生得漂漂的,奶子翘翘的,有心摸一把,心里跳跳的。”那时候汪先生住在钓鱼台西边的新华社宿合,老伴是新华社高级编辑。汪先生给我的第一篇小说是《陈小手》,1000多字,写的是乡间接生医生陈小手好不容易从满腹脂油的团长太太肚里把难产的孩子掏了出来。团长请吃饭,送银元,然后掏枪从后面一枪把他打了下来,结尾是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让他摸来摸去。”当初曾觉得这小说精彩就在所有铺垫都为了结尾的漏斗。这《陈小手》一篇显得单薄,又请汪先生补了两篇,集为《故里三陈》。

汪先生写小说产量不高,好像一直写写扔扔。文坛中对他评介,一个性情中人,凡事只凭兴趣。他自己说,他什么事都没打算要怎么样,没打算怎么样,就高兴做,不高兴不做,高兴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

我喜欢上归有光数汪先生的启蒙。汪先生说,文字精到至极,归有光算一个。于是读到《寒花葬志》,写一个人物,“垂双鬟,曳深绿布裳”,“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余以为笑”。读到《项脊轩志》,写一处场景,“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汪先生说,归有光文字好在不浮华,而且能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由此可回味再三。汪先生还喜欢废名,他说废名的文字清淡而不太动声色,动声色的文字就像是过年纪人写的情书,常常是要过多表现自己。

汪先生家里没有“借书满架”,写文章兴致远不及写字与画画。他最津津乐道反复提及与王世襄、苗子的经常聚会——各自备料,一人一道菜,由大家评点。最后公认王世襄用最便宜的料——一捆大葱做成的油焖大葱味道最好。此事成为文坛佳话,后来王世襄专门撰文叙述烹饪经过。汪先生在吃上面其实还是讲究文人味道。我在他家里吃过两次饭,都是他自己下厨。一次好像就是一盘炒鸡蛋和一盘青菜,颜色配得恰到好处。以他的说法,鸡蛋要炒得嫩颜色亮油又不能太多是一门学问,炒得好,别的菜就不在话下。还有一次是吃面,一人一个大海碗,所用原料好像就是肉末加几片青菜,面在大半碗汤下。这种做法很接近袁枚的提倡,袁枚说:“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到面为妙。”李渔鄙视这种吃法,他说:“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应该“调和诸物尽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汪先生不屑李渔这种说法,他主张在喝汤中体会面的味道,“况且汤面一体,没有汤,哪来的面?”对袁枚也是嗤之以鼻,在小说《金冬心》中,他借金农之口骂他“斯文走狗”。

我与汪先生至今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一起去寻找太平湖老合先生在“文革”中投湖的遗址。那是1986年,汪先生给我一篇写老合投湖的小说《八月骄阳》,小说结尾是关于“士可杀不可辱”的感叹。说起对老合死的那一夜的推断,他的眼睛里闪出不是他这个年纪的比较脆弱的感情,他说他想凭记忆去找找已经早被填平的太平湖。《人民文学》当时的司机杨师傅开车,我们先从三环路北太平庄与马甸桥之间的一条小路往南,一直转到小西天,在两条路上来回找了两圈,他始终迷惘地摇着头,他充满感情地说,“老合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最有味道的芥末墩”。

汪先生因戏剧台词写得好,曾受江青赏识,参加过样板戏《沙家浜》的创作,“文革”后曾因此被审查。有人认为这是他应该回避的历史,但他却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1988年,一帮朋友帮助我一起创办《东方纪事》,戴晴建议找他写“文革”中他被江青解放那一天的心情,我觉得这有点为难老人,没想到他痛快地答应了。在文中他写到“解放”之前让他表态,他说:“江青同志如果还允许我在样板戏上尽一点力,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文中记,“这几句话在四人帮垮台后,我不知道检查了多少次,但是我当时说的是真心话,而且是非常激动的。”  在我与汪先生的接触中,感觉他并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超脱,其实中国知识分子有几个能真正超脱呢?他所感动我的是一生都在自己性情之中,不太顾忌别的。他自己说:“我也就是一个小品作家,写不出大文章,永远也就是边角料。”这话里多少有一点失落。他这辈子最长的文字也就一万多字,所有作品加起来可能都不足百万字。尽管这些文字的味道正越来越被更多人发现,但它在书架上确实永远都不是主角。

汪先生这一生不跟自己、也不跟别人计较,因此活得不累。他肝不好,但天天馋酒,老伴看得严,但他还是偷喝,被发现了就像孩子般天真地笑。我在他家看到过几次他对老伴那样的笑,笑得那样年轻。他最后离去其实也还是因为酒——到宜宾参加五粮液笔会,因为离不开酒,最后胃出血而送回北京,死于大出血,年77岁。因好酒而离去,也不能算遗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活一天就高兴一天,他最后离去时据说并没有经历痛苦。P4-6

序言

这是我自2003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有关品质”专栏的结集,因为篇幅原因,讨论古典音乐及一部分历史、典故笔记未能收集在内。

开设《有关品质》这个专栏的原始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读书——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希望通过读书,来消解对岁月飞逝的恐惧。之所以确定以“品质”为名,是期望能每周不懈怠持之以恒地积累分辨质地的能力,通过叠加累积,保持自己重心向下,以不致于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里,轻浮在光怪陆离之中。

因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读书,所以严格说,这个专栏就是每周逼迫自己完成的一篇读书笔记。之所以要不断变换领域,是为摆脱惰性,使自己能时时清醒意识到自己之无知无能。知识之海洋太浩瀚无涯,而我们惯于以惰性满足已知的自以为是。只有时刻警惕自己的无知无能,才能鼓荡起自己的求知欲,每周求知,每日求知,其实也只能在茫茫大海里照亮极小极小的一块领域。我由此经常有在这茫茫浩渺大海里一叶小舟独孤飘荡的感觉,飘荡是一种不安宁,惶惶然无居所,无彼岸。但徜徉在大海中,毕竟极目远舒,风物长宜,有一些自得之宽慰。  一个人要立志读万卷书,阅读速度是个前提。我的阅读速度养成,还要感谢我母亲,她是我读书兴趣的最早启蒙者。其实她只读到高一,就因家贫休学,但在1930年代,这就足够成为知识女性了,况且她又天性爱书。小时候,院外弄堂口有一家租书店,一本书租一天好像是两分钱,母亲租书回来,大家轮流读,因为要换新书,姐姐就催促快快读完。那时母亲向我推荐的都是章回小说,《说岳》、《说唐》、《薛仁贵征西》、《薛丁山征西》、《英烈传》之类。她让我跳开那些文言文的段落,她说,《三国演义》诸葛亮出来前可以不看,诸葛亮死了,也就没意思了。这是我的小学时代,六年级时,一个星期天从早到晚,就可以读完一本《说唐》了。

母亲对父亲的文化程度是鄙夷的,她自己最炫耀的是年轻时读完了全套((福尔摩斯探案》。母亲崇敬的是钱先生,钱先生是三姐夫的父亲,中学语文教师,喜读书、养花,还做得一手好菜,在知识上就高母亲一等。钱伯伯于是成为我中学时代的读书启蒙,他每天搜集《新民晚报》上的文史知识,一本厚厚的剪报本上,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他向我推荐《聊斋》,说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他那套线装的《聊斋》是我记忆最深的,书借我回家,我是苦于读不懂——母亲没给我读古文的真正训练。钱伯伯就一篇篇给我读解,可惜这段时间不久,“文革”就开始了。

下乡后,整个70年代,是我读书的黄金时代。1971年,我胡编乱造,写成一部洋洋40万言的长篇小说,不知天高地厚就要当作家。那时刚好赶上要扶植知青作家的好年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李景峰专程从北京到我所在农场,由此开始了我长达5年拿着工资脱产专事改稿的幸福生活。我可以带着书稿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各地去征求意见,补充生活,每去一处,都是与文友们交流的机会。当时读书最疯狂是何志云,他因为写了一篇讨论《青春之歌》的文章,与省图书馆有了联系,专门住在哈尔滨,以一天一部书的速度阅读。记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是从他手里读到的。而到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稿的机会,我可以到资料室借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雨果、莫泊桑、狄更斯,当时真是如饥似渴。

现在静下来回忆我的读书史,真有一种幸福感。我等人生经历,最大乐趣,无非是当年骑着自行车,从一家书店奔向另一家书店了。现在大家都在向往80年代,80年代是一种怎样环境?黄子平“我们都被创新的狗追着,提不起裤子”的论断虽然刻薄,却是真实。那时文学圈各种聚会最时髦话题,就是发现新作家新的小说译文,你要是茫然无知,就有井底之蛙感。从海明威到斯坦贝克到卡夫卡、福克纳、诺曼·梅勒、罗斯、卡佛,所谓文学潮流,其实是这些作家领导的潮流。余华推崇卡夫卡、福克纳;格非推崇博尔赫斯,马原推崇略萨或胡安’鲁尔福,莫言推崇伦茨。要做到与各圈内的作家都能串通,只有不断寻找与读解这些作品,这就成了我80年代追逐的主调。

我直到1987年,才意识到自己思想能力不够,开始读哲学。哲学启蒙老师,一是刘东,一是赵汀阳。通过刘东的《西方的丑学》读美学,读《维特根斯坦导论》迷维特根斯坦;而隔一段时间去舒可文家,总能得到赵汀阳点拨,胡塞尔、合勒都是他推荐的。社科书店由此成为我那段时间的常去,在那里我经常遇到卢跃刚,他总是一个硕大的书包里装满了刚买的书。哲学书对于我直接的好处,是帮我解决了逻辑推演能力。

开始读古文,则也是1987年后因为讨论文学可能方向所逼迫。少年时代母亲引导我读章回小说,古文基础是没有的。80年代初曾参加过一个《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古汉语学习班,还记得杨浪、马立诚在班上频频站起来讨教老师的情景。那时读《左传》、《战国策》之难,必须靠字典,一字字硬读。读古文入门,是从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吴曾祺编的四大本《旧小说》始,那是因1987年后,与李陀、余华一次专门的讨论,我们都惊叹汉魏小说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因那次讨论,余华写成了《世事如烟》;对我而言,是疯狂地跑中国书店,买笔记小说。1988年我买到最值得炫耀的两套书,一套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说郛三种》,16开的10厚本售价仅180多元;一套是时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专帮我到江苏广陵古籍影印社找到的16开36本的《笔记小说大观》(缺几册),售价也仅100多元。

1991年我到美国有为期3个月所谓“访问学者”的机会,闲来无事,在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早出晚归,这段集中搜罗古籍资料的难忘经历,更把我推向了古籍的怀抱。确定要通过考吃来做一部中国俗文化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想法后,就开始拼命找各种各样古籍,从子到史到集再到经,越读越觉古人比洋人不知伟大多少。由此,搜求的古籍越来越多,翻译小说基本很少再购买阅读,离当代文学越来越远了。

本质上说,我等就是一介书生,读书人之精神支柱,也就是对书的拥有了。对书拥有之理想,首先能坐拥一个书城,在书围困之中,能自由徜徉其间,以生命之烛,一点点地探出一条甬道,这甬道之不息延伸,就有一种拥有的踏实。这样的理念下,我才选择了郊区生活,藏书楼不敢奢望,但起码陪伴我30年的书与我一起有了一个舒适的居所,有了一所自己的图书馆,于是就开始了比较安逸的读书生活。每天我给自己确定读书时间不能少于两小时,这是《有关品质》这个专栏的基础。每周确定一个题目,实际也是确定了读书计划——每周找到所需之书,尚未拥有的,就再去书店寻觅。我要求所涉及内容必须自己在原作中读懂,从一个知识点人手,常需涉及多种书多种途径,这样一周结束,聚集到书房里的书往往就要分两三次再抱回书架。这样一周周下来,就保持了可持续阅读——只要阅读的生命不中断,一天就会因尚在求知中而没有虚度。

一晃眼,“有关品质”这个专栏已经开了6年。这次小结,结尾仍附上《父亲》与《母亲》二文,因二老故去都在此6年中,也算这6年记录的一部分。《父亲》一文,当时写得仓促,远不如后来写《母亲》深入,本想重写一遍,提笔又怕重新进入,就仍保持原状,也算纪念罢。

2009年10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