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西方两大法系研究
西方国家由于文化渊源和法律传统的差异而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这两大法系一直是外国法制史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学者们对两大关系迥然不同的形成背景、发展道路、分类、特点和传统以及近现代以来的相互融合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通过系统比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双方的优劣得失,并在借鉴时能采其所长,互为补充。
(一)大陆法系研究
大陆法系起源于古罗马,但近现代以来发展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国,因此,对大陆法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法国是大陆法系的重要国家,它对世界法制最重要的贡献——《拿破仑法典》直承罗马法并成为西方近代化法制的典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了法国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与社会立法、刑法、诉讼法、国际私法等法律的发展历程以及法国法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由于法国民法典在世界法制史的伟大地位,研究成果也多集中于此。学者们把《法国民法典》当做一种民法典的模式,考察其时代精神,研究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嬗变。德国是大陆法系另一个重要的国家,其法制发展晚于法国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越了后者。学者们对德国法的历史发展、法的基本渊源、法学家的作用、德国法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等进行了深人研究。对部门法方面,德国的魏玛宪法、对现代民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民法典以及其发达的经济法、商法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英美法系研究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传统使它充满独特的魅力,对英美法系的关注使我们能弥补自身偏重于成文法的某些缺陷。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法的诞生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情况;普通法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思维模式和论证方法;带有普通法体制显著特点的一些概念、法理、原则和规则。对英美法系独特的契约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成就较突出的领域。
就国别而言,英美法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表性国家如英国、美国和英联邦国家。英国是英美法系的发祥地,受到的关注自然也较多。学者们从理论基础、特征、民族精神、制度和启示等角度研究了英国的宪法、经济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展现了不列颠法治及其传统的独特风采,英国法制中较为成功和富有特色的制度,如宪政中的内阁制、司法中的判例法、信托法、律师制度等都是研究的重点问题。在英联邦国家中,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研究较多。
在英美法系近年来的研究中,对美国的关注大大超过了英国。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成为世界霸主,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其法律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其次,美国精密完备的政治体制、对经济领域的法律调控和西部开发的成功经验都给中国提供了更具适用性的范本。因此,国内对美国法的研究非常活跃,并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对美国法制史研究日趋成熟和系统化,主要表现在美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各个部门法的内容都形成了代表性专著和大量富有价值的论文。其次,在部门法方面,宪法、经济法、商法是成就较为集中的领域,原因在于,美国政治体制与宪政建设得到了深切的关注,美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和宪法审察制度,其成功的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经验对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极具借鉴意义:美国的经济法成为近年来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美国的许多经济制度如反垄断法、反倾销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中国制定相关立法,健全市场经济法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美国相对完善的网络立法和电子商务立法也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最后,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21世纪伊始,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而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开发西部。包括处理土地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民族问题的方式、手段和策略都给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启示。P78-79
导论
一、30年来法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30年来法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30年来困扰法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四、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
法理学30年
一、国家与法的理论
二、法学基础理论
三、法理学
法律史学30年
一、中国法律史研究概况与评价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
三、中华法文化研究
四、中国部门法史研究
五、中国断代法制史研究
六、外国法制史研究概况与评价
七、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
八、西方两大法系研究
九、中西法律比较研究
比较法学30年
一、比较法学30年来的发展
二、比较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三、比较法学若干专题研究
四、比较法学发展的趋势
宪法学30年
一、宪法基础理论的发展
二、宪法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三、宪法具体制度热点问题研究
四、结语:关注实践的中国宪法学
行政法学30年
绪论
一、行政法学一般理论研究
二、行政法主体理论研究
三、行政行为研究
四、行政程序研究
五、行政法律责任研究
六、行政救济研究
七、部门行政法研究
八、政府监管(规制)研究
九、外国行政法与比较行政法研究
十、对行政法学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刑法学30年
一、30年来刑法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30年来刑法学取得的基本成绩
三、当前刑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
民法学30年
一、30年民事立法发展简史
二、民法总则研究
三、物权法研究
四、债法研究
五、婚姻家庭法研究
六、知识产权法研究
商法学30年
一、商法学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评价
二、商法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三、商法学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法学30年
一、从热闹浮华到冷静思考
二、从众说纷纭到学说统一
三、从务虚到务实
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五、从“两轮驱动”到“三驾马车”
六、从国际借鉴到自我发展
七、从占有资料到转识成智
八、从批判到建构
九、在求新求深求真中不断变革发展
社会法学30年
一、社会法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社会法学研究的热点综述
三、社会法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四、社会保障法学研究
五、社会促进法学研究
六、社会保护法学研究
七、经济干预法学研究
八、劳动法学研究
九、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
十、其他领域研究
附:社会法各学科论文与专著统计(1979_2008)
诉讼法学30年
一、诉讼法学研究的总体概况
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
四、诉讼法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国际公法学30年
一、国际法基本理论研究
二、国际人权法研究
三、国际海洋法研究
四、国际刑法研究
五、国际条约法研究
六、国际人道法研究
七、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法问题
八、联合国改革和《联合国宪章》的修改
国际私法学30年
一、国际私法学研究概况
二、基础理论的发展
三、各种法律关系准据法的确定
四、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
五、各国国内国际私法研究
六、国际私法公约研究
七、国际私法立法研究
八、区际法律冲突和区际冲突法研究
九、立法研究的突破:国际私法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国际经济法学30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经济法学:诞生之初的方兴未艾
二、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日益深入和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世纪的开端: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国际经济法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
展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历程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30年来,从南疆到北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在当代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的发展道路超迈前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经验日益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当代中国以更加磅礴的发展态势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讲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任何一个时代条件下崭新的社会实践,总是强烈地吁求和催生着思想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而任何真正符合科学精神的理论,总是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与实践活动中的思考知识和冀望。从这一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理论思维水平和民族智慧不断进发喷薄的30年,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30年。
只有正确地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逢30年发展历程之际,组织出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正是为了深入反思、科学总结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宝贵经验,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努力提炼、概括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性、规律性、指导性的重要教益和启示,引导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这一学术工作,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更快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这套丛书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丰富、发展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最首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终结了其他学科探索世界的独特路径和选择,而是给其他学科的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世界的真理,而是为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和更加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武器。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慧。另一方面,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勇于探索真理,勇于追求真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看不到时代的变化,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本身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时代条件的新变化,面向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制新理论。在当前新的时代境遇中,当代中国学人必须以紧迫的时代责任感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解释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变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努力概括、提炼出新的学术理念、学术话语、研究范式和学科体系。
3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各个学科和各个研究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敏锐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实践特征,之所以能够系统反映、深刻概括和努力指导当代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理想等方面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就在于它们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方法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角度进行富有问题意识的研究,不断丰富、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根本判断和科学理解。这套丛书有助于人们深刻领悟30年来中国的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之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于中国文化在承传中创新的重要价值。
第二,这套丛书全面地展示了3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丰富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30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阔舞台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承接中华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实践,放眼世界学术研究呈现出来的新问题域和新问题群,在学科建制、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学派形成、学术史梳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对于我们来说,全面而科学地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察其理据、审其现状、究其得失、明其路向,不仅是学术史回顾之必须,而且是学术进一步深化拓展之亟待。
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地解决和回答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取得的。而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还没有如此全面、如此系统、如此具有自觉意识地对我们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作出梳理。正是基于对这一现状的敏锐自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回顾梳理了3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分疏概括了各学科研究的基础研究、学术热点、前沿问题、重大理论突破、学术争论等,深人反思了各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学科制高点上展望了今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路向和路径择取。也正是由于上述理论自觉,这套丛书没有严格地依据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学科界限筹划撰写,而是突出问题意识,凸显理论创新,不仅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世界史研究、文学等重要学科,而且还包括改革开放30年之经济发展、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中国新闻传媒、中美关系30年等重要问题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以其宏大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历史反思意识和深入的学术梳理以及强烈的现实关切,站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节点上。在这套丛书中,我们也愿意深刻地贯穿和呈现我们的学术理念,这就是:只有深刻地把握住时代与学术的相互映照、现实与理论的交织互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我们才有可能破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长密码,找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据以安身立命、薪火承传的思想家园。
第三,这套丛书的作者编者均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研究阵容强大,使丛书能够达到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准。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意义重大,为了顺利圆满地完成这一重大课题研究,我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约请相关专家共襄盛举。这些专家学者均是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著名学术带头人,学术视野宽阔,理论功底扎实,在哲学社会科学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其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位学者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
受邀参与撰写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这套丛书的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和写作任务。在近两年的研究中,这些专家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学术主题和写作方式,展现了3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宏伟历程和思想景观。我们有理由这样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这套丛书承载的是一部精粹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这就是这套丛书的基本学术价值之所在。因此,在这套丛书付梓出版之际,我们谨对这些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们还要十分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对编辑出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他在百忙中欣然为丛书作序。衷心感谢院科研局李汉林局长、王正副局长等同志所给予的鼎力支持!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讲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任何一个时代条件下崭新的社会实践,总是强烈地吁求和催生着思想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而任何真正符合科学精神的理论,总是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与实践活动中的思考知识和冀望。从这一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理论思维水平和民族智慧不断进发喷薄的30年,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30年。
只有正确地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逢30年发展历程之际,组织出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正是为了深入反思、科学总结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宝贵经验,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努力提炼、概括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性、规律性、指导性的重要教益和启示,引导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这一学术工作,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更快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978年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磨砺,中国法学走过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冷门”到“显学”人“人治”到“法治”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中国式的法学研究范式和法学理论体系。《中国法学30年》分法理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社会法学、诉讼法学、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章,总结30年中国法学的研究成就,指陈得失,展望未来,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国法学的自主性,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所派的法学研究,为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
本书是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