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21世纪的公民,您怎可不知所处的环境!
地震、雪灾、洪水;台风、海啸;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地球暖化、热岛现象;都市暴雨、光化学烟雾;核污染、酸雨……对每个人来说,了解多一点,灾害少一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完全图解不可不知的天灾地变 |
分类 | |
作者 | 吴悦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身为21世纪的公民,您怎可不知所处的环境! 地震、雪灾、洪水;台风、海啸;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地球暖化、热岛现象;都市暴雨、光化学烟雾;核污染、酸雨……对每个人来说,了解多一点,灾害少一些! 内容推荐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尤其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人类活动已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频繁发生的“天灾地变”所带来的生态灾难已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灾害。当灾难降临时,科学、合理的应急手段是降低灾害的有效方法。本书采用图解手法,运用平实浅白的语言和形象贴切的图例,对地震、雪灾、洪水、台风、火山喷发、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逐一解读,剖析各种天灾的成因结构及应急措施。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提高读者的灾害意识,了解与掌握应对灾害的科学方法。 目录 编者序:提高灾害意识才能减轻灾害 本书阅读导航 第一章 地变 1.地震(1):地动山摇的灾难 2.地震(2):地震预测难题 3.地震(3):板块构造学说 4.地震(4):地震的成因 5.地震(5):震源、地震种类及规律 6.地震(6):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7.地震(7):全球和中国的主要地震带 8.地震(8):地震造成的灾害 9.地震(9):中国的大地震 10.地震(10):人类应对地震的方法 11.地震(11);地震应急要点 12.地震(12):地震的救援 13.火山喷发(1):岩浆的来源和形成 14.火山喷发(2):岩浆的三大产地之洋脊 15.火山喷发(3):岩浆的三大产地之岛孤 16.火山喷发(4):岩浆的三大产地之“热点” 17.火山喷发(5):火山喷发的过程与原因 18.火山喷发(6):火山喷发的各种方式 19.火山喷发(7):全球火山灾难 20.火山喷发(8):火山灾害 21.火山喷发(9):火山喷发时如何逃生 22.沙漠化(1):什幺是沙漠化 23.沙漠化(2):天灾还是人祸 24.沙漠化(3):如何治理沙漠化 25.沙漠化(4):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色尘暴 26.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 27.滑坡和泥石流(2):泥石流 28.滑坡和泥石流(3):预防和逃生 29.核污染:核泄漏和核爆炸造成的灾难 第2章 水祸 1.洪水(1):洪水是如何产生的 2.洪水(2):洪水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3.洪水(3):洪水中的自救常识 4.洪水(4):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大洪水 5.洪水(5):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 6.海啸(1):海啸如何形成 7.海啸(2):海啸来临时如何逃生 8.海啸(3):2004年印度洋海啸 9.风暴潮(1):风暴潮的成因 10.风暴潮(2):风暴潮的分类、特征与灾害 11.风暴潮(3):1970年盂加拉国风暴湖灾难 12.深层海流(1):什么是深层海流 13.深层海流(2):深层海流停止流动和全球变冷 14.太平洋的妖精:厄尔尼诺现象 15.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第3章 天灾 1.雪灾(1):雪灾及其成因 2.雪灾(2):雪灾的危害 3.雪灾(3):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 4.台风(1):台风的动力源和构造 5.台风(2):台风的产生过程 6.台风(3):台风的行进轨迹 7.台风(4):台风的编号和命名 8.台风(5):台风的分级和灾害 9.低气压风暴:威胁不下于台风的低气压 10.热浪(高温酷暑):为什么会那么热 11.焚风现象:气流过山时的干热风 12.火与生态系统:1988年美国黄石公园大火 13.隐藏在大气层的“恐怖分子”:下冲气流 第4章 城市灾难 1.热岛现象(1):都市的灼热化 2.热岛现象(2):酸雨的威胁 3.热岛现象(3):冬天的热岛现象 4.热岛现象(4):城市暴雨产生的原因 5.热岛现象(5):中国城市的内涝灾害 6.光化学烟雾(1):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7.光化学烟雾(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8.雷电灾害(1):雷击导致的都市灾害 9.雷电灾害(2):求生常识 第5章 有关地球毁灭的六种假想 1.大洪水时代来临(1):水难世纪 2.大洪水时代来临(2):我们上天还是入海 3.全球变暖(1):二氧化碳不是最大凶手 4.全球变暖(2):暖化导致地球金星化 5.全球变暖(3):21世纪温室效应 6.臭氧空洞(1):臭氧层是阻挡紫外线侵袭的“阳伞” 7.臭氧空洞(2):臭氧层破坏的危机 8.臭氧空洞(3):2000年臭氧空洞面积创最高记录 9.地球磁场逆转(1):守护地球生命的地磁圈 10.地球磁场逆转(2):太阳磁暴的威胁 11.地球冰川期再临:行星可能整个冻结起来 12.天地大冲撞(1):来自深宇宙的威胁 13.天地大冲撞(2):陨石撞地球 14.天地大冲撞(3):人类如何继续生存 附录1 城市紧急求生技巧 附录2 生活急救小常识 试读章节 山崩地裂之灾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最早有文字记载地震的国家。古代的《竹书纪年》一书,记载了公元前1831年夏朝发生的一次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也有关于地震的记载。 地震是释放能量最大、瞬间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地震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场灾难。大的地震能导致重大的灾害,没有什么其他自然现象能像地震一样在极大的地理范围、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如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估计死亡人数近83万,当时“山川移易,道路改观”;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使距离震中60公里外的东京和横滨成为废墟,约14万人丧生。地震的威力实在令人惊骇。 关于地震的想象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的神话与传说。在我国的古代,民间普遍流传这样的传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它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古代日本人也认为,日本岛下而住着一条能带来地震的大鱼,只是鱼变为了鲶鱼。印度人认为是地下的大象发怒引发了地震。在占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就是地震的神。在南美,流传着支撑世界的巨人身予一动,引起地震的说法。 P12 序言 自然灾害,古语也称天灾地变,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土地沙漠化、干旱等渐变性灾害,还有温室效应、热岛现象、臭氧空洞和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有一句俗语说,“对于天灾,人们总是健忘的”,这话确实没错。不过,天灾总是在我们即将忘记它存在的时候再次出现。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上半年,我国遭受了两起重大的自然灾害。 1月10日至2月2日,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肆虐大半个中国。50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造成居民停水断电,农作物受灾严重,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也阻断了无数人的春节回家探亲之路。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O级大地震,8省市受到震撼,直接受灾地区达lO万平方公里。国旗半降,举国同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曾经宣扬得十分广泛的口号就是人类战胜了自然。然而,当灾害无情地降临,掳走我们的同胞,摧毁我们的家园时,我们总是面对任意肆虐的自然灾害而显得无能为力。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过后的剧痛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尽管我们目前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有能力把自然灾害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面对天灾,痛定思痛,我们做到的不应只是哀恸、同情和援助灾民,更应包括对过往的反思。总结灾难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因为国人灾害意识的缺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安逸,而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灾害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却相当淡薄。2006年,在我国30多个大城市中针对普通市民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的结论是: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危机的防范意识。 1990年4月26日,我国青海省共和县发生6.9级地震时,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却在预警时间内,把30个小孩喊到自己身旁,披上被子……结果,除一个小孩被甩出屋外得以幸存外,其余小孩全被压死。试想,若老9币有一点防灾和应急避震常识,让孩子在预警时间内逃离现场,或让孩子们躲在桌子旁或下面,其后果绝不会如此惨重。 与此相反,1982年3月21日,日本北海道日高地区发生“二战”后的第三次大地震,且正好发生在午饭时间。尽管如此,受到的损害却都很轻,且未发生火灾、恐震等次生灾害,令地震学者、社会学者惊异。灾后的调查总结表明,强震而带来的损害相对较小,与处于地震多发地域的日高地区的社会、民众的防震意识强,掌握了实用的地震、防震知识和技术方法等。 血的教训表明,我们太需要培养自己的灾害意识,太需要学习减轻自然灾害的知识,太需要建设自己的先进的灾害文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在安逸的生活中忘记灾难,才能应付未来大自然的严峻挑战。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本书包括地变、水祸、天灾、城市灾难和有关地球毁灭假想等五部分,逐一对地震、雪灾、洪水、台风、火山喷发、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进行解读,为读者详细剖析各类天灾的成因、特征和减灾应对措施,并列举了部分典型灾难事例,为读者系统梳理了灾害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归纳了有关地球毁灭的六种假想,既令人震惊,也足以使人警醒。这同样是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和倡导。 本书采用“左文右图”的图解形式,平实浅白的语言和形象贴切的图解相结合,引领读者了解自然灾害知识,兼具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提高灾害意识,在面对危险时,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危机和忧患意识都是很强烈的。今天,太平时日的中国人没有理由放弃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频仍的中国大地上,放弃了灾害危机意识,就是放弃了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愿本书成为培养读者灾害意识的开端,更好地促进我国灾害文化的建设。 编 者 2008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