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所著的《汉字的故事》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让你轻轻松松学好汉字。
老师必读,小心你的学生看过本书后,考倒你;
父母必看,你们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每个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汉字解读。
哪些字光看长相就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
哪些字找到了另一半,从此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哪些字被误用、错用了一两千年?
哪些字命运多舛,最后谁也不清楚它最先的意思是什么?
……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重返语言的历史现场,发掘汉字的传奇身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字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王俊峰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俊峰所著的《汉字的故事》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让你轻轻松松学好汉字。 老师必读,小心你的学生看过本书后,考倒你; 父母必看,你们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每个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汉字解读。 哪些字光看长相就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 哪些字找到了另一半,从此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哪些字被误用、错用了一两千年? 哪些字命运多舛,最后谁也不清楚它最先的意思是什么? ……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重返语言的历史现场,发掘汉字的传奇身世! 内容推荐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具有端正大方的形体之美,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意蕴悠长,充满诗意和灵性。 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它们最早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对最熟悉的老朋友——汉字,如此地不了解,是不是也需要我们为之做点什么呢? 王俊峰所著的这本《汉字的故事》出发点就是帮助我们探讨和了解汉字,也希望这本《汉字的故事》能帮助读者对汉字有更深入和透彻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之路 图画记事衍生出的表形文字 仓颉巧“造字”的传说 夏商时期,“汉字”开始崭露头角 西周汉字,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周,文字界刮起了改革旋风 从小篆到隶书,成汉字书写的分水岭 秦朝,汉字第一次“天下归一” 清朝,《康熙字典》为文字“正名” “舍繁从简”,汉字的又一场革新 第二章 这些字没准你也写错过 1.针砭,不是“贬” 2.食不果腹,不是“裹” 3.震撼和遗憾 4.凑合,不是“凑和” 5.候车室,不用这个“侯” 6.迫不及待,不用“急” 7.即使和既然 8.-如既往,不用“继” 9.草菅人命,“菅”和“管”有点像 10.矫揉造作,不是撒娇的“娇” 11.挖墙脚,不用角落的“角” 12.一诺千金,不是“一诺千斤” 13.不胫而走,不用“径” 14.舶来品还是“泊来品” 15.脉搏,不是“脉博” 16.松弛和松驰 17.一筹莫展可以用“愁”代替吗 18.川流不息,和“穿流不息”差很远 19.精粹经常被写成“精萃” 20.重叠,不能写成“重迭” 21.度假村,不用这个“渡” 22.妨碍,不是“防碍” 23.辐射,不是这个“幅” 24.一副对联,和“一幅”差很远 25.天翻地覆,不用这个“复” 26.言简意赅,不是骇人听闻的“骇” 27.气概,不是“气慨” 28.一鼓作气,不用股份的“股” 29.悬梁刺股,不是“刺骨” 30.粗犷,不是“粗旷” 31.竣工,不用峻峭的“峻” 32.不落窠臼,不是巢穴的“巢” 33.脍炙人口,不用这个“烩”, 34.打蜡,不是“打腊” 35.美轮美奂,很多时候误用为“仑” 36.哕唆不用“罗”,用嘴巴说 37.蛛丝马迹,不用蚂蚁的“蚂” 38.委靡不振,不是糜烂的“糜” 39.沉湎和缅怀 40.明信片,十有八九写成“名” 41.墨守成规,不是默默无闻的“默” 42.大拇指,不用“姆” 43.呕心沥血,不是“沤心沥血” 44.死皮赖脸,不用“癞” 45.鼎力相助,不用鼎立的“立” 46.再接再厉,不用“励” 47.老两口儿,不用“俩” 48.黄粱美梦,不是横梁的“梁” 49.杀戮,不是“戳” 50.痉挛,不是孪生的“孪” 51.平添,不是凭借的“凭” 52.出其不意,不是“出奇不意” 53.修葺,不能写成“修茸” 54.罄竹难书,不用温馨的“磬” 55.声名鹊起,不是“雀” 56.发轫,不能用韧劲的“韧” 57.谈笑风生,不是“谈笑风声” 58.人情世故,不能用“事故”代替 59.有恃无恐,不是“有持无恐” 60.额手称庆,不是首级的“首” 61.追溯,不能写成“朔” 62.鬼鬼祟祟,和“崇崇”要注意区分 63.金榜题名,不是“提名” 64.走投无路,不是“走头无路” 65.趋之若鹜,一不小心成了“骛” 66.洁白无瑕和目不暇接 67.九霄,不是良宵的“宵” 68.宣泄,不是“渲泄” 69.寒暄,不用这个“喧” 70.旋律,不是“弦律” 71.赝品和膺品 72.不能自已,不是“不能自己” 73.竭泽而渔,不能用“鱼”字代替 74.滥竽充数,千万别写成“芋” 75.世外桃源,不是“世外桃园” 76.旁征博引,不是“旁证” 77.炙手可热的“炙”和针灸的“灸”不互用 78.九州,不能写成“九洲” 79.床第之私,是“第”字少一横 80.恣意妄为,不用姿彩的“姿” 81.编纂,很多人写成“编篡”了 82.蘸水,不是“醮水” 83.蛰伏,不用这个“蜇” 84.装帧,不是“装祯” 85.饮鸩止渴,容易写成“鸠” 86.坐镇,不是阵仗的“阵” 第三章 那些年,我们所误解的词儿 1.“千金”原指优秀的男孩 2.“鸳鸯”其实不代表情侣 3.“衣冠禽兽”竟是赞美之意 4.夜郎没自大,何成了贬义 5.“三姑六婆”指的是“长舌妇”还是亲戚 6.丫头,不是称呼是发型 7.寺庙寺庙,原来寺和庙是不同的 8.有眼不识泰山,此山非彼山 9.“露人脚”缘何变成“露马脚” 10.苟杳吕洞宾,而非“狗咬吕洞宾” 11.难兄难弟,是指兄弟都很好吗 12.“执子之手”的原意是什么 13.“打烊”是停业还是下班 14.“呆若木鸡”原指凶狠的鸡 15.“得过且过”竟然是鸟叫声 16.“东道主”一词是怎么来的 17.“洞房”原不是婚房 18.“放肆”原来指尸体的陈列 19.“杜撰”到底是从何而来 20.“丰碑”原不是歌颂,而是风光大藏 21.“腹诽”竟然是诽谤的一种 22.无业何以成为“赋闲”那么文雅 23.“狗尾”为什么要“续貂” 24.金汤能多牢固,为何成“固若金汤” 25.为何“红杏出墙”就是不贞 26.“怀璧其罪”犯的何罪 27.为何医生要叫作“郎中” 28.原来只有乾隆能称“老头子” 29.“倾国倾城”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四章 这些字儿的可爱趣闻 1.该怎样造“天”字?难坏了我们的祖先 2.日出为何成“旦” 3.“莫”竟然由落日而起 4.月儿弯弯照九州——月和夕 5.“明”起源于日月争辉 6.关于“雨”字的传说 7.长草的水域,即为“荡” 8.林中起火,就是“焚” 9.驯象成“为” 10.“光”,因为火把在 11.“虎”字,就是老虎的形态 12.可怕的“它”是怎么形成的 13.“万”竟然是蝎子的象形 14.在皿中养虫,即为“蛊” 15.“渔”就是在水中抓鱼 16.“宝”是箱中的黄金玉石 17.“鼎”字的由来, 18.把鼎举起来,就成了“具” 19.青竹奇功,成了“册”和“典” 20.“风”和“雷”的形成 21.“星”字的由来, 22.“男”和“女”就是一种形态 23.一个“国家”的诞生 24.“君王”,何为君王 25.“南”和“北”为什么不相反 26.“工作”是怎么诞生的 27.“乞丐”是一种形体转变 28.“春秋”如何形成的 29.“斗争”中的“斗” 30.究竟如何是“好” 31.“客”从何处来 32.由“父”字所想起的 33.羊大就算“美”吗 34.倒霉的鼻子 35.“休”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36.“年”就是五谷丰登的意思 后记 试读章节 图画记事衍生出的表形文字 众所周知,汉字的起源离不开表形文字。作为全世界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不仅在书写上看起来大方美观,流畅且富有变化,在文字内涵上也是包罗万象,集形、音、义于一身,这是与外文最大的区别。正是因为汉字是从表形文字起源而来的,因此才兼具表达意义及形态的功效,而不是像表音文字那样仅仅是凭借音韵不同来记录的一种符号。 在古老的书籍上,我们会看到关于“结绳记事”以及“契木为文”之类的一些记载,这些描述的就是在较早时期人们是如何记录事物的,但是不管是绳子还是木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腐烂消弭,因此也没有流传下来的证据可供我们研究、参考。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现在看不到原始的文字记录了,曾经在安阳小屯就发现了将近15万片的龟甲骨片,上面镌刻着古老的中国文字,保存得十分完好,细数下来,现在可识别的2450个甲骨文都有着自己明确且不同的意思。那时候的甲骨文字,不仅仅是满足象形的要求,还普遍已经有了像是形声、会意等更加先进的方式。这就证明,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了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了,在这之前肯定还有更久远的一段发展历程。 可以确定的是,汉字最开始便是由表形文字发展起来的。在汉字出现之前,我们所知的记录方式就是像结绳记事之类的方法,但是伴随着生产力加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需要更多的记录、交流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且记录身边的事情,简单的记事方式因此开始渐渐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开始人们是用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画进行沟通与记录的,其中较为简单的“山”、“川”等,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出它作为表形文字时候的形态。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汉字的发展史上看出来。在《易经·系辞》上就言明,在上古时期结绳为字,渐渐地就改变为以“书契”交流,仓颉造字的传说更是在很多地方提到过。事实上,文字是因为生产而开始发展的,因此在生产力加强的时候,文字也会随之改变。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图画记事,又开始研究文字的原因。即使图画能够描述一些简单的形象与物体,但是在人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繁复且效率低的文字就不能被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开始将图画简化,用一些更加简便且一目了然的文字来代替。这就是表形文字产生的过程,因此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在形态上与自己原本描述的事物十分相似,这也是人们便于交流的重要特征。 汉字演变了几千年,最初源于图画的表形文字最终被整理成甲骨文,并铭刻在龟甲之上,一直到商周时期,甲骨文演化为金文,这是因为它被刻在了青铜器上。秦朝结束了战国的纷争之后,汉字开始发展为篆书,在这个基础上,汉字终于有了较为严格的书写要求,变得规范化。汉代推行的隶书就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现在所熟知的楷书也是演变的产物。中国的文字为了便于使用与沟通而开始变得越来越简便且易于书写,但是大多依旧保留着原本音、形、义上面的内涵,哪怕现在已经不能通过观察看出原本的图画形象,但依旧能够看出是由表形文字演变来的。像是现在相对流行的一些文字商标,将原本的文字变得更像是图形,这其实就是变为象形的一种过程,只是为了兼具表意与表形的功效而已。 正是因为表形文字孕育出了汉字,因此汉字也一直没有脱离开自己描述的事物形象,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汉字就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并且进行信息交流的物质。经过近千年的书写、记录以及使用之后,汉字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因此也具有一种隐形的力量。 仓颉巧“造字”的传说 在考古中,已经发现了在七八千年前,先民就已经研究出了在较硬的龟甲上面刻出符号的方法。仰韶文化是在五六千年之前出现的,其中发掘出的陶器上面有将近几十种符号,有一些就跟后来的甲骨文相类似,因此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早期的文字。还有在龙山文化中发现的那些较早时期的陶罐,上面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文字了,这就表明中国确实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文字就是人们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并且总结得到的成果,造字的仓颉有可能整理过这些文字,他是在汉字的发展中作出了十分巨大贡献的人。 P2-4 序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最自豪的莫过于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而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就是一个个看起来熟悉又亲切的方块字。不过,这些方块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最早又是什么样的呢?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呢?我们对最熟悉的老朋友——汉字,如此地不了解,是不是也需要我们为之做点什么呢?这本书出发点就是帮助我们探讨和了解这些汉字的,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对汉字有更深人和透彻的了解。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具有端正大方的形体之美,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意蕴悠长,充满诗意和灵性。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伤逝》等名篇,在沈从文的散文里,体现充分。但是汉字从图画一样的甲骨文演变成现在这样成熟的方块字,却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 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汉字真的是仓颉造出来的吗?现在的汉字看起来很有系统,但最早它们是象形文字,那么,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的呢?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解汉字的历史,我们才算是有了学好汉字的基础,也才会明白汉字为什么这么值得我们骄傲。 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可现实是,汉语正在变得粗鄙、庸俗。针“贬”时弊,食不“裹”腹,迫不“急”待,“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儿就不要拆穿了),看看这些词语,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这些错误的写法和说法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有些词语不仅仅是被普通人写错用错,甚至连专业的编辑、记者都可能会犯下错误。虽然汉语兼容并包,可并不代表可以胡乱编造,尤其是媒体和一些公开出版物。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写好汉字本来就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要求,是对我们历史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不要说,在考场上,在与人见面的重要场合、在出版物的文字编辑上……如果写错了字或者是用错了词,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尴尬与窘境,还会承担更严重的后果或质疑,甚至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前些年,余光中、莫言等在上海的“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上,也曾发出警示:“优雅的汉字正濒临失落与亟待拯救的边缘。”同时,这两年各电视台也为此开辟了一些电视节目,比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书写大会》……参加节目的选手基本以中学生为主。这也是一种积极保护和传承汉字的方式吧。 消灭错字别字,势在必行!本书就收录了最容易被写错的字,最容易用错的词,在严谨的解释之后,用生活中真实的用错字的例子,帮助大家记忆正确的写法,永远地抛弃错别字。 其实,关于汉字,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万”最早来源于蝎子的形状,“它”在过去那可是十分可怕的,“为”竟然还跟驯象有关系……古人的创造力真是无穷的,他们是怎么把这些字与这些有趣的含义联系起来的呢?我们平时使用的—个个汉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有趣的故事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谜底。 汉字文化,作为已经伴随着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在未来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传承汉字,保护汉字的文化,就是我们这本书出版的意义与价值。 后记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面对逐渐丰富、变化的汉字使用现象,一方面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感到欣喜,它标志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前进,另一方面却对汉字的发展使用忧心忡忡。 如果说“高富帅”“白富美”“高大上”成功上位,从网络流行语变为社会广为认知的词语,那“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男默女泪”“火钳刘明”这些网络流行语恐怕不上百度是很难知其意的了。 所谓“文体”,如今也是不断有标新立异,广大网友积极归纳推广的趋势。早期的“梨花体”已是落日黄花,如今以人命名的“元芳体”“甄嬛体”“华妃体”“王蓉体”“陈欧体”“禅师体”,以某一事件命名的“面试体”“玛雅体”“花朵体”“爱过体”“切糕体”,以文雅之名贯之的“待我长发及腰”“十动然拒体”,以言辞恳切、通俗易懂的“臣妾做不到体”“加油吧学弟体”,这些恐怕多数读者都不明白,又或者多数都难明白。 以上林林总总,反映的是当下人们对文字无序发展和使用的态度。规范使用汉字,看起来是个小事,似乎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在犯错,偶尔谬之也不为过。但是轻视汉字,故意错用,广而告之,就非常不恰当了。汉字的规范化意义重大,建国伊始,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如今看来,这篇著名社论仍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此书,诸君或许也能看出,汉字的发展,是一个由群策群力发明创造,到不断规范、不断固定、不断统一的过程。汉字也正是在一次次规范化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笔者编撰此书不是鼓励大家白首穷经,也不是为了卖文弄字。只是希望大家茶余饭后偶尔翻阅,让我们平日里看到的错字、错词少一些,则于愿足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