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征西征(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任文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任文的《东征西征(红色延安口述历史)》共分为三部分,涉及关于红军东征、西征的众多史实。其中“东征”“西征”两部分收录文章的作者多为负责东征、西征具体事务的领导人,他们是东征、西征的亲历者,从独特的视角解读了红军东征、西征的历史;“史实与考辨”部分收录了当代关于东征、西征研究的代表性文章。本书稿关于红军东征、西征的史料信息含量大,对于人们了解东征、西征的历史,进一步认识东征、西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任文的《东征西征(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用亲历者的回忆、口述等第一手资料,再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东征和西征,披露了红军筹集钱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回民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历史细节,凸显了东征、西征在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目录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红军东征(代前言一) 

关于红军西征(代前言二)

东征

 东渡黄河进军山西彭德怀

 渡黄河东征 杨尚昆

 东征战役 程子华

 东征聂 荣臻

 参加东征 张震

 红军东渡黄河 口述:叶子龙 整理:温卫东

 东渡黄河,突破“天险” 刘云

 绥德淘口东渡战斗 李万春

 东征 杨成武

 贺晋年忆红军东征贺晋年

 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征李荣芝

 东征中的工兵连王耀南

 东征中的宣传队潘振武

 跟随毛主席、周副主席东征西渡魏文建

 艰难岁月几多事,但留真情在^间王兆相

 阎锡山阻击红军东渡的概况杨耀芳

西征

 六月西征 彭德怀

 西征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聂荣臻

 红旗漫卷西风 肖华

 烽火陕甘宁忆昔话西征 刘华清 夏云飞

 西征战役 程子华

 铁血工兵连浴血西征路 王耀南

 西征甘宁团结回族群众 李赤然

 西征战役中的政治仗 李志民

 西征中的军团教导营 王宗槐

 忆红军的西征 孙毅

 西征路上战”三马” 肖锋

 忆西征中的回民独立师 马青年

史实与考辨

 试论毛泽东关于东征战略决策的形成 郭学旺

 毛泽东东征战役行止考辨 于化民

 阎锡山对红军东征的拦截及其多方政治周旋 邓野

 论红军西征在宁夏回民聚居区开展民族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深远影响 郭全忠

 红军西征在宁夏地区的民族政策 黄会奇 自学峰

试读章节

东渡黄河进军山西

彭德怀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31年11月任中牮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参加东征;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西征宁夏、陇东,迎接第二、第四方面军北上会师;10月底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以后,部队的给养等物资问题仍然很困难。这些实际问题,也就经常使人考虑着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

陕北是小红军的好根据地,大红军的落脚点,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东侧黄河,北靠沙漠,西面荒凉,人烟稀少,虽不易形成白军四面“围剿”的局面,而红军本身的发展也有困难。向南发展,就要同东北军和西北军打仗;且陈诚于洛阳及其以西控制三个军,放在机动位置,这是专门对付我军的;向南发展就会把蒋军嫡系引进西北,加强对西北的控制。这些,对于当时的发展和总的局势都不利。东渡黄河开展吕粱山根据地,再向晋中和晋东南发展比较理想。东征可以把抗日主张发展到华北去,可以解决给养问题、补充兵员问题,以及筹款和其他物资问题。但是,东征必须保证部队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

1936年,大约是1月中旬,接毛主席电报,决定东渡黄河,夺取吕粱山脉,开辟新根据地。我接到军委这个指示后,是拥护毛主席这一决定的,但是内心有两点顾虑:一是怕渡不过去,当时红军在大疲劳之后,体质还很弱,且人数也少,包括刘志丹、徐海东两部分才13000余人,如受挫而强渡不成,那就不好;二是东渡黄河后,在蒋军大增援下,要保证能够撤回陕北根据地,在这一点上,也是不能大意的。因此,我除复电同意外,还就自己的上述看法,提出东渡黄河是必要的,但须绝对保证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我这种想法,反映了当时红军体质弱的实际情况以及长征中没有根据地的痛苦教训。这引起了主席的不高兴,他说:你去绝对保证,我是不能绝对保证的。  我随毛主席到无定河以北之大相村后,即率电台去无定河口上下游各数十里,详细侦察渡河点。我用了七个晚上侦察了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的两处渡河点,也侦察了敌睛。不仅了解了敌人表面的工事构筑、兵力火力配备,而且真实掌握了敌人的纵深配备;以求既保证东渡取得胜利,叉准备形势万一变化,能安全撤回陕北。我到预定渡河点时,才造好15只船,每船乘30人,来往一次需要1小时20分钟。全军14000人,还有行李、伙食担子、马匹等,这样少的船只,是无法保证东渡胜利和万一情况变化回师的安全的。即决心组织地方党、政、民全力以赴,根据掌握的每渡一次来回的时间,星夜赶造百只船。每船配备3至4个船工,对船工加强政治动员和组织训练。这才有了东渡的胜利保证和必要时返回西渡的安全,不然绝对保证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就成了空话。一军团和+五军团渡点正面守敌各不到一个营,其纵深也只有留誉镇、石楼各一个营,都离河岸30至40里。待敌纵深部队到达河岸时+我之战斗部队即可全部渡完。

我在黄河边做了一个多月这样的准备工作。做了详细的侦察工作,把对岸每一个碉堡敌人的兵力、火力配备,预备队位置都弄清楚了;选择了适当的渡河点,大体保证了渡河的准确性。这样细致的组织、侦察工作,对那次东渡的保证是没有白费的。在我军火力弱,尤其无炮火掩护下,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在执行军委指示时,亲自详细侦察,进行各种渡河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我回到大相村,向主席汇报了各项准备工作的情况,渡河地点、时间,得到了批准。强渡很顺利,两处渡点均已登岸,几乎没有什么伤亡。主席随十五军团到石楼,我随一军团到留誉镇。

东渡黄河后,我军胜利占领吕粱山之隰县、石楼、吉县,引退了敌军进占绥德、米脂的两个师。这对于陕北根据地可以减少威胁,有利于陕北根据地的发展。阎锡山花了数十万元修建的沿黄河的堡垒,一点也没有起到阻拦红军东渡的作用。

敌人迅速集结十二个团于兑九峪,准备向大麦郊推进。如乘敌前进时,首先消灭其先头两个团(一个旅)是可能的。当时没有这样打,而采取对兑九峪三面包围攻击。此役口张得太宽,战斗一天成了相持。毛主席又即改变了计划,乘晋军后方空虚,以十五军团向北挺进文水、交城,威胁太原,后又挺进到静乐县,宣传北进抗日;一军团进占孝义,向灵石、介休北扩张,威胁平遥、榆次、太谷、太原。这就调退了兑九峪晋军退守太原,阎锡山原进入陕北绥德、米脂的两个师,星夜东调回晋,使无定河两岸苏区连成一片;迫使陈诚三个军不敢从潼关北渡黄河人晋,而绕道郑州、石家庄乘火车集结榆次、太谷地区。然后逐步南压。待阎、陈主力集结向我进攻时,我军争取了一个多月时间休整。做群众工作。一军团在灵石、介休、临汾之线,发动群众打土豪,筹得现金数10万元,扩兵数千人(河南、山东人多),收缴民团武装、弹药不少。十五军团因行动时间多,扩兵筹款成绩少些,但他们回师时经岚县、柳林,在柳林以南歼敌军一个整团。当敌军进迫河岸,我军早已准备大量船只胜利地、安全地撤回陕北。

当阎、陈集中兵力向吕粱山进攻时,我们以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发表了宣言,通电国民党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各公法团体学校,并写专函给阎锡山,说明抗日主张,不愿同室操戈(从这时起对蒋介石、阎锡山等均称蒋氏、阎氏):说明我们北进抗日,你们既不能原谅,奉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抗日先锋军暂时撤回陕北,请你们派代表前来共商救国大计。等等。

东征意义甚大:消灭敌军约三个团,共缴获了几十万发子弹;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竟达5000人,还有俘虏参加红军,共约7000人;筹了40万元左右的现金:扩大了陕北苏区。这次行动宣传了中其中奥‘1935年12月会议的抗

东渡黄河后,我军胜利占领吕粱山之隰县、石楼、吉县,引退了敌军进占绥德、米脂的两个师。这对于陕北根据地可以减少威胁,有利于陕北根据地的发展。阎锡山花了数十万元修建的沿黄河的堡垒,一点也没有起到阻拦红军东渡的作用。

敌人迅速集结十二个团于兑九峪,准备向大麦郊推进。如乘敌前进时,首先消灭其先头两个团(一个旅)是可能的。当时没有这样打,而采取对兑九峪三面包围攻击。此役口张得太宽,战斗一天成了相持。毛主席又即改变了计划,乘晋军后方空虚,以十五军团向北挺进文水、交城,威胁太原,后又挺进到静乐县,宣传北进抗日;一军团进占孝义,向灵石、介休北扩张,威胁平遥、榆次、太谷、太原。这就调退了兑九峪晋军退守太原,阎锡山原进入陕北绥德、米脂的两个师,星夜东调回晋,使无定河两岸苏区连成一片;迫使陈诚三个军不敢从潼关北渡黄河人晋,而绕道郑州、石家庄乘火车集结榆次、太谷地区。然后逐步南压。待阎、陈主力集结向我进攻时,我军争取了一个多月时间休整。做群众工作。一军团在灵石、介休、临汾之线,发动群众打土豪,筹得现金数10万元,扩兵数千人(河南、山东人多),收缴民团武装、弹药不少。十五军团因行动时间多,扩兵筹款成绩少些,但他们回师时经岚县、柳林,在柳林以南歼敌军一个整团。当敌军进迫河岸,我军早已准备大量船只胜利地、安全地撤回陕北。

当阎、陈集中兵力向吕粱山进攻时,我们以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发表了宣言,通电国民党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各公法团体学校,并写专函给阎锡山,说明抗日主张,不愿同室操戈(从这时起对蒋介石、阎锡山等均称蒋氏、阎氏):说明我们北进抗日,你们既不能原谅,奉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抗日先锋军暂时撤回陕北,请你们派代表前来共商救国大计。等等。

 东征意义甚大:消灭敌军约三个团,共缴获了几十万发子弹;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竟达5000人,还有俘虏参加红军,共约7000人;筹了40万元左右的现金:扩大了陕北苏区。这次行动宣传了中其中奥‘1935年12月会议的抗……

P2-4

序言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红军东征(代前言一)

耿仲琳田逢禄唐群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毛泽东做出了红一方面军东征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红军进行的东征战役,表明我党我军决心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联系起来,紧急动员全国民众,猛烈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发展中求巩固,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一、红军东征的缘起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甘苏区,终于找到7一块落脚点。但是,这块根据地作为新的革命大本营还太小、太穷,也不够巩固,仍然面临被“围剿”的严峻局面。11月30日,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号召:“从现时起用极大努力争取与积蓄更加充足的力量,迎接敌人新的大举进攻而彻底粉碎之。开辟我们的苏区到晋陕甘绥宁五个省份去,完成与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打成一片的任务。”在这个报告中已经蕴含着去山西的思想。当天晚上,在给张闻天的电报里,他明确地提出东讨阎锡山的思想。电报说:“目前不宜即向宁夏,根本方针仍应是南征与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第二天,他同彭德怀致电张闻天、周恩来:“如阎军渡河西向,我军开进决迎击并准备乘胜渡河东向。”

当时,关于战略攻击方向的选择,有三种意见:毛泽东主张向东,张闻天主张向北,彭德怀主张向南。张闻天11月20日及25日给毛泽东写信说:红军主力应迅即向北进攻宁夏,夺取绥远五原、包头地区,接近外蒙,打通苏联,取得国际援助。毛泽东12月1日复电张闻天:“关于红军靠近外蒙的根本方针,我是完全同意的。”“我不同意的是时间与经路问题。第一,红军目前必须增加一万人。在四个月内,我们必须依据陕北苏区,用空前努力达此目的。第二,最好是走山西与绥远的道路。这是用战争、用发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为完成上述两种任务,我想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够了。所以我们应在明年夏天或秋天与外蒙靠近,目前应立即开始组织蒙民游击队。”彭德怀认为,以现有力量进攻宁夏及五原、包头,是不可能的,有极大的危险性。他建议目前战略方针应以发展关中游击战争,巩固南线为中心。他同意红军突入山西,目的是调动陕北晋军回援,在运动中歼灭晋军,扩大红军,求得在黄河一段巩固发展。林彪也曾提出要到陕南打游击。

毛泽东坚持选择山西为红军的主要作战方向,是根据全国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做出的决断。在他看来,东征将会带来很大的战略利益。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加紧对中国侵略的步伐。蒋介石继续执行卖国政策,阎锡山的亲日反共立场十分嚣张。在抗日爱国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红军东征山西,打击汉奸亲日派阎锡山的气焰,宣传我党我军关于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声援北平等地的学生爱国运动,用实际行动号召和动员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山西、绥远地处抗曰前沿,如果红军在山西站住脚跟,便于开赴前线直接对日作战;出山西、绥远,还可接近外蒙,便于打通苏联取得援助。

(二)东征山西,可以在阎锡山统治区域扩大红军,补充给养,筹措款粮,征集物资。这样,以主力红军冲破黄河防线到外线作战。一方面,可以减轻对陕北苏区经济上、兵源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可能在山西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用战争、用发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即“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

(三)红军东征有利于对张学良、杨虎城等的统战工作。红军选择阎锡山为主要打击对象,可以避开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正面冲突,为西北联合局面创造良好的环境。毛泽东指出:我们“执行‘抗日联军’的策略,把敌人营垒中间的矛盾与破裂组织到民族战线上去,把我们营垒同‘第三营垒’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民族营垒”。

二、决定东征山西为主攻方向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瓦窑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23日.毛泽东代表中央作军事问题的报告。经过反复讨论,中共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并在当天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的报告分三部分:战略方针、作战指挥上的基本原则和行动计划。他指出:党的目前战略方针,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总任务之下,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实际行动上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1936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把红一方面军的行动与苏区发展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去。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向红一方面军下达了关于40天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

1936年1月17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行动方针和组织分工问题,毛泽东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与计划的报告。他指出:今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巩固和扩大苏区及打通苏联。我们要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联系起来,扩大抗日的力量及主力红军。2月至7月,我们的行动在山西。由山西到绥远的转机,要看日本对山西、绥远进攻的程度及我们的力量如何而定。我们向南、向西、向西北,文章不好做。向东的军事基本方针是稳打稳扎政策,背靠苏区建立根据地,争得渡黄河来往的自由。在陕北要扩大自己的力量,使它能担当保卫陕北的任务。山西的发展,对陕北有极大帮助,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政治局随军行动,陕北组织中央局。常委会议决定:彭德怀、林育英到中央政治局工作;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育英、何凯丰随红军主力行动;周恩柬、秦邦宪、邓发组成中央局,周恩来任书记,主持后方工作,王稼祥病愈后可参加会议。

三、东征战役全面展开

1936年2月18日,红一方面军下达了东征作战的命令。2月2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从南起河13北至沟口100余里地段同时渡过黄河,开始了东征作战。渡河成功后,阎锡山急调晋军防堵,也把入陕的晋军撤回参加防堵。

2月24日,红一方面军为打破晋军的防堵和建立作战根据地,决定:除留一部兵力围攻石楼外,红军主力迅速占领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飓风、永和这一弧线以内的有利阵地,同时积极开展群众工作;集中兵力消灭敌军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完成东征计划的第二步任务。

面对我军突然攻势,阎锡山一面请求蒋介石派军队来晋增援,一面把能够机动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四个纵队向我反击。我军主力奋起还击,将敌两个纵队击溃。我河西红二十八军乘入陕晋军东撤之际,进占了宋家川、吴堡等重镇,收复了陕北苏区一部分被占地区。阀军节节败退。3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为进一步发展胜利,扩大战果,在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决定分兵南下北上:以红一军团全部及红十五军团一个师为右路军,沿汾河和同蒲路南下作战,迅速占领临汾、洪洞、曲沃等县,视情况向晋东南行动;以红十五军团两个师为左路军,在掩护红一军团南下后,北上相机占领文水、交城,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以总部特务团和黄河游击师组成中路军,转战隰县、交口、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敌军,担任控制渡口、交通等任务。此时,红二十八军已进入神府地区,收复神木、葭(佳)县大部失地后,向黄河沿岸活动,策应东岸红十五军团行动。

当此东征开始之际,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分别在晋西大麦郊上贤村、隰县石口、石楼城西四江村等地召开政治局会议,通称“晋西会议”。会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在山西建立根据地、红二十八军向东调的可能性和正确性,指出向华北发展不会动摇陕北的巩固;有民众的援助和支持,不但要在山西争取对日直接作战,还要准备在河北、山西、绥远三省中进行运动战。在27日的会议上,毛泽东还论述了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即:(一)不但要把民族改良主义与民族反革命派区别开来,而且要把民族改良主义的左派和右派区别开来,要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下,使民族改良主义中的右派同蒋介石进一步分离,使其中的左派同蒋决裂。(二)同民族革命派的左翼建立坚固的同盟。(三)向蒋介石提出的五个条件,是同一切人交涉的基本。(四)中央对李克农的外交训令,今天仍然适用。此外,毛泽东还代表中央提出了对张学良的策略。这次会议,是瓦窑堡会议的继续和重要补充,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报告,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确定了红军的行动方针。

3月下旬,阎锡山将已调入山西的5个师编为第五、第六、第七纵队,将其他调入山西的3个师3个旅集结在同蒲路南段和晋东南地区。蒋介石派陈诚担任入晋军队总指挥,协助阎锡山指挥作战。敌军首先夺取我军控制的黄河渡口,采取堡垒战,企图歼灭我黄河东岸的主力红军。

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鉴于此种情况,于4月3日决定:逐步收拢兵力,准备集中歼敌。经过转移和激战,实现了我左右两路军集中的计划。4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在致周恩来、林聂、徐程、叶杨电中指出:在山西,阎锡山、蒋介石军队共有51个团,采取堡垒主义向我围攻;在陕西,蒋介石强令张学良、杨虎城向陕北进攻,企图封锁黄河;但陕北神府地区、三边地区和甘肃环水地区及其以西均空虚。“根据上述情况,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容许我们到那边活动,以执行扩大苏区、锻炼红军、培养干部等任务;另一方面,则粉碎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计划,亦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我军决西渡黄河,第一步集结于延长地域。渡河时机、渡河秩序及集结地域之区,分别命令定之。”“向西执行上述任务,仍然是为着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之基本的政治的任务,华北各省仍然是战略进攻方向的主要方向。”

四、东征战役的重大战略意义

5月2日,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下达西渡黄河的命令,至5月5日全部渡完。东征战役是一次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历时75天的作战中,共消灭敌人约7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炮20余门,迫使晋绥军由陕西撤回山西。红军取得江河作战经验,提高了战斗力,扩大新兵8000余人,筹款30余万,征集大量物资,并在山西20多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华北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5月初,红军西渡黄河后,毛泽东在陕北交口政治局会议上作《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在总结东征战役时指出:红军东征动员了全国,军事上、政治上打败了阎锡山,政治上打败了蒋介石,推动了各派军阀的反蒋运动。红军执行了政治任务,对山西和全国都有动员作用,说明红军是抗日先锋队,人民的救星,说明红军是有力量的。我们的同志中,长征以后觉得自己4、了,山西的胜利,扫除了这种观念。我们打败了阎锡山——西北第二个大军阀.其各部皆受重创与打击,商震也吃了一点亏,攻开了两城,消灭了一些民团和封建基础,扩大了红军,争取了资财,陕北敌人退出,总之是胜利了。他还具体分析了战役的得失,指出山西行动的主要缺点,即未立即出河北。后来蒋以51个团来时,再到河北去,则危险了。此时已不能挽救。因此,一着之误,乃失去了在山西创建根据地的可能。隔断归路,是无论如何不许可的。保持后路,是战略上的一个原则。

瓦窑堡会议后,我党我军在红军东征期间,一面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准备东出同日军直接作战;一面采取实际措施,进一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这是我们开展新局面的关键。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需要统一战线的力量,需要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力量,同时在党内也要反对关门主义。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国革命的力量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但是,如何把抗日和革命力量汇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民族战线呢?这是我党我军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的关键。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动东征战役,既声援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又促进了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在山西20多个县的群众中宣传党的主张,号召和动员群众抗日救国。党的正确主张和东征战役的进行,动员了山西民众,也动员了全国民众起来抗日救国。

在东征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主动发出信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这个工作对张学良东北军和杨虎城十七路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1936年上半年,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停止了敌对行动。这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西北首先取得重大的胜利。

“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体现了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打击反动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发展革命势力的策略思想。在新的全国大革命即将来临的时候,为扩大红军力量和巩固苏区根据地,准备东出直接对日作战,毛泽东提出应大胆地采用“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到外线去打击卖国贼阎锡山,调动他入陕的4个旅兵力,避免新的“围剿”,是正确的决策。通过东征战役,可以说达到了打击阎锡山、逼蒋抗日的目的。

(本文选自《党的文献》1996年第6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