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由西汉·刘向撰,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书由耿天勤注译。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文明形态之一,了解中华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
史学的经典常新,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视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常新,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常新,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己的人生操守。
耿天勤注译的《战国策/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是其中一册,让我们捧起经典,细细阅读吧。
秦惠王说:“寡人听说,羽毛没有长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进行惩罚,道德不高尚的君主不可以役使百姓,政教不清明的君主不可以劳烦大臣。今天先生庄重地不远千里而来登庭指教我,我看还是等改日再领教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是不会采用我的意见的。从前神农氏讨伐补遂,黄帝进攻涿鹿而擒杀蚩尤,唐尧流放骧兜,虞舜驱逐三苗,夏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侯,周武王讨伐商纣,齐桓公凭借武力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通过武力而称霸天下的国家呢?古时候的使者乘车奔走,往来频繁,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后来相约合纵连横,还是战争不止;文士们争着巧辩游说,使诸侯更加慌乱迷惑;各种事端发生,简直无法处理;法令条规已经完备,百姓还是弄虚作假;文书政令繁杂,百姓更加贫困不足;君臣上下互相怨恨,百姓无所依靠;文士们的话说得明白、理讲得清楚,战争还是频繁发生;文士们言辞巧辩、衣着奇伟,攻战不能停息;繁杂的称引、华丽的言辞,天下仍然不得太平;舌头磨破、耳朵震聋,也看不到成就功业;诸侯以诚信相约,行仁义之事,也不能使天下相亲。于是就弃文用武,多养敢死之土,缝制铠甲,磨砺兵器,在战场上决定胜负。什么不干而想得到好处,安居不动而要扩大疆域,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也想坐着得到这些,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用战争手段来达到目的。两军相对就互相攻打,短兵相接就持戟搏杀,这样才能建立伟大功业。因此军队在国外打了胜仗,道义就在国内增强;君主树立了权威,百姓才会服从。如今要想兼并天下,凌驾于大国之上,折服敌国,控制海内,统治百姓,使诸侯臣服,非用武力不可。如今继承君位的国主,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道理,不懂得教化百姓,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被游说之士的辩言诡辞所左右。照这样说来,大王一定不能行霸王之事了。”
苏秦游说秦惠王的奏章上了十次,然而他的主张始终未被秦王采纳。他穿的黑貂皮衣破了,带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也用光了,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囊,容貌憔悴,脸色黧黑,一副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自己的过错啊!”于是连夜取出藏书,摆列开几十个书箱,从中找出一部姜太公讲谋略的《阴符》,伏案诵读,选取书中重要内容熟读,并揣摩天下形势。当他读书读到要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说:“哪有游说君主不能使他拿出金玉锦绣,并且使自己得到卿相高位的呢?”过了一年,他思想成熟,说:“这次真的可以说服当代各国的君主了!”
于是苏秦途经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室里谒见并游说赵王,气氛十分融洽。赵王十分高兴,封他为武安君。还授予他相印,送给他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双,黄金一万斤,车队尾随在他的后面去游说各国,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在赵国做相,山东六国和秦国断绝了往来。这个时候,广大的天下,众多的百姓,威风的王侯,掌权的谋臣,全都要取决于苏秦的决策。不耗费一斗粮食,没烦劳一个士兵,没让一个战士打仗,没断过一根弓弦,没损失一根箭头,使六国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亲近。这真是贤明人士在位,天下就会归服;一个有才能的人被任用,天下就会顺从。
P12-13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宋·李格非
其文章之奇足以娱入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清·陆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