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经/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清)宋宗元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正经》(作者宋宗元),初名《巾经纂》。

《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

《巾经纂》的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囊括了清朝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记载,上下长达四千余年,共收录五百多个历史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正经》的编著者宋宗元,清末人。曾官至光禄寺少卿,是名闻一时的大学士。宋宗元的一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孜孜追求的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因此宋宗元就把自己苦心一生撰写而成的谈君子处世立身之道的著作,命名为《正经》。全书共收录了500多个历史故事,阐述了从政技巧、理乱之术、用兵之道、驭人之术、用人之道、言辞应对以及断案、救荒、理则、进谏、平叛、诡智、奇谋等等,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各种境遇及每个不同阶段的主要问题。《正经》不以阴谋诡诈蛊惑人心,注重“正心术”的奇谋奇智,提倡光明磊落的为人处世风尚,是一部光明正大地反映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的必读书。此次出版,我们保留了原序,省去了按语,删去了一些故事,对原文的编排进行了部分调整。

目录

卓鉴第一

辨奸第二

藏锋第三

远虑第四

周详第五

伟度第六

宽容第七

压邪第八

博爱第九

刑戒第十

政术十一

荐亲友十二

治本十三

粒民十四

妙判十五

师谋十六

运筹十七

钱法十八

讽谏十九

辞锐二十

善应二十一

驭人二十二

利导二十三

沉机二十四

穷变二十五

处嫌二十六

平乱二十七

息纠纷二十八

诡智二十九

奇谋三十

试读章节

卓鉴第一

【提要】

本卷所选取的四个故事分别从初入仕途、身居高位、与同事交往、避开政治旋涡等几个方面,告诫从政者要善于洞烛先机,具备远见卓识。

【原文】

目虽明不能见其睫,蔽于近也;登高而望远,视非加察而嘹若指掌。人之识量相万,岂不信欤?懵者暗于当事,智者烛于先机,如鉴所悬,维高莫掩矣。夫前人已事,卓尔有立,其辨妍媸,规得失,料成败,超超乎鉴无遗照者。余不敏,窃愿于此借鉴焉,爰约勗而备论之。

【译文】

眼睛虽然明亮,但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这是由于距离太近;登高远望,视力并没有增加,然而看远处却好像看手掌一样清楚。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千差万别,这一点难道能不承认吗?糊涂的人不明白眼前的事情,聪明的人却能洞察先机。认识能力就像悬挂一面明镜,角度越高越无法遮掩住它的光明。前人的经历中,有不少突出事件,他们辨别好坏、区分得失、预测成败,高超得像明镜般一览无余。我并不聪明,很愿意在此以历史实例作借鉴,从中选择一些出来并一一加以论述。

【原文】

宋范纯夫言:“曩子弟赴官,有乞书于蜀公者。蜀公不许,日:‘仕宦不可广求,人知受恩多,难立朝矣。”’

【译文】

宋代的范纯夫说:“从前,蜀公子弟中有人要赴官上任,向他请求题字,蜀公不答应。蜀公说:‘当官的人不能到处求人,别人知道你受人恩惠多,你就难以在官场立足了。”’

【原文】

汉马援尝谓梁松、窦固日:“凡人贵当可贱,如卿等殆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松后果以贵满致灾,固亦几不免。

【译文】

东汉的马援曾经对梁松、窦固说:“普通人富贵之后应当经受得起贫贱,可你们却不可以再过贫贱的生活。身处高位要牢牢把握好自己,希望你们好好考虑我的话。”梁松后来果然因为过度富贵而招致灾祸,窦固也差一点如此。

【原文】

汉建武中,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招游士。马援谓吕种日:“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更相牵引,死者以千数。种亦与祸,叹日:“马将军神人也!”

【译文】

东汉建武(25—56)年间,各诸侯王都住在京城,竞相树立自己的名声,招揽游说之士。马援对吕种说:“朝廷和各诸侯王同时壮大,而原来的防范措施却没有建立起来。如果过多地招揽宾客,大的案件就会兴起。你们应该谨慎小心。”后来果然有人告发各诸侯王的宾客作乱造反。皇帝下令逮捕,加上相互牵连告发,被处死的有上千人。吕种也因此而遭祸,他感叹地说:“马援将军真是神人呀!”

【原文】

申屠蟠生于汉末,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白公聊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日:“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互相拥嘹先驱,卒有坑儒焚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山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惟蟠超然免于评论。

【译文】

申屠蟠生于汉朝末年。游士汝南郡范滂等人攻讦朝政,评论是非,从公卿以下的官员们都奉迎跟随。太学生们都争相仰慕他的作风,认为文人学士即将执掌朝政,在野的士子又将被启用。申屠蟠独自感叹说:“以前战国时代,士子们各发议论,各国的君王相互争着对他们表示礼遇,不惜亲自手持扫帚清扫道路、亲自驾车相迎,最终引发了秦朝焚书坑儒的灾祸。如今的状况也与当时一样。”申屠蟠于是隐居在梁国的砀山中,靠树建屋,自己同佣人一样地干活。申屠蟠隐居仅仅只有两年,范滂等人果然遭受党锢之祸,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处以其他刑罚。只有申屠蟠不在党锢之列,免于被怀疑议论朝政。

辨奸第二

【提要】

本卷根据辨别奸恶的难易程度和危害大小,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对于公开作恶与暗地为非作歹的两类奸人予以区分、辨别,告诫从政者面对宵小奸恶时所应采取的立身处世之道。

【原文】

太公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日:“此齐之高士也,奈何诛之?”太公日:“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P1-4

序言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曰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4: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