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石鸣编著的《太平广记》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至北宋初年的短篇小说总集,其特点主要是‘广’,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书在内;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分类清楚,基本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以后的短篇白话和南北戏剧都受其影响,有不少出于其中。 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太平广记》节选了其中篇章。基本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太平广记/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宋)李昉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昉、石鸣编著的《太平广记》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至北宋初年的短篇小说总集,其特点主要是‘广’,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书在内;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分类清楚,基本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以后的短篇白话和南北戏剧都受其影响,有不少出于其中。 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太平广记》节选了其中篇章。基本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 内容推荐 《太平广记》专门收录了先秦两汉至北宋初年期间的野史、笔记、传奇等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赡的古代文言小说总集,凡五百卷。本书由李昉、石鸣等十二人奉旨编纂,由于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故定名《太平广记》。中国的小说成熟于唐代。唐代小说的绝大部分收集在《太平广记》里,《太平广记》除了收集唐代作品,还有不少是汉魏六朝的作品。《太平广记》对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宋代以后,话本、曲艺、戏剧的编者,都从《太平广记》里选取素材,把许多著名故事加以改编,例如著名的《西厢就是取材于《太平广记》里的《莺莺传》。为了帮助读者对这一本奇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从中获益,本书选译了一部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健康、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将其编成一个白话精选本奉献给读者。 目录 老子 彭祖 广成子 汉武帝 张道陵 嵇康 蓝采和 左慈 董仲君 李泌 唐玄宗 郭子仪 陈子昂 李光弼 温庭筠 李约 陶弘景 曹植 诸葛靓 范百年 庾杲之 李膺 蜀甘后 崔护 开元制衣女 吴夫人 荀巨伯 董奉 玄奘 一行 虞世南 马周 严安之 萧颖士 于休烈 李虞 晏婴 优旃 东方朔 简雍 匡衡 贾逵 赵生 虬髯客 高季辅 苏颋 李绛 陆绩 甄彬 高允 崔光 长孙道生 肃宗 卢怀慎 郑馀庆 郑浣 温琏 汉世老人 李崇 鲍子都 狄仁杰 李宜得 裴度 匈奴使 村妇 安重霸 武承嗣 冯涓 伍子胥 狄惟谦 鬼谷先生 唐太宗 买粉儿 懒残 公孙圣 宋皇后 王宏 廖有方 郑畋 赵云 吕蒙 杨大眼 费祎 滕蒋二王 秦叔宝 薛仁贵 柴绍弟 程知节 彭博通 王勃 卢照邻 骆宾王 李白 贺知章 白居易 柳芳 柳公权 司马相如 庾信 韩翃 朱庆馀 李密 华佗 秦鸣鹤一 孙思邈 广陵木工 日本王子 王积薪 阎立本 兰亭真迹 古文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毛延寿 唐太宗 顾恺之 郑玄 贞观秘记 马处谦 袁弘御 管宁 竹林七贤 孙伯翳 唐霍王元轨 王方翼 杜佑 元琛 袁天纲 武后 河北将军 擒奸酒 千日酒 山东人 李寰 吃人 任瑰 裴明礼 陈鸾凤 史无畏 欧阳氏 茅山牛 石鸡山 石桥 龚播 江东客马 杨生 夏侯彪之 顾况 何勖 试读章节 老 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有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孕。由于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李姓。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有人说老子是天的精灵神魄,属于神灵一类。还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白发苍苍,所以才叫老子。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而姓的。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下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来作我的姓吧。”也有人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是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另一种说法说是守藏史。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是鸱夷子,在吴国是陶朱公。 这些说法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经书的正式传记中,没有可靠的依据。晋代的道学大师葛洪说:“我认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灵神人,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混迹于凡夫俗子之中,专门从事人间辛劳的工作,背离神界的清明高洁而进人人间的庸俗龌龊,抛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封爵。”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从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一位老子呢?这都是后来一些学道的人为了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编造那些奇闻异说罢了。 实事求是地说,老子是研究道术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据《史记》记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做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是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瑕,在汉朝做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老子本人十分聪慧机灵,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绘成神仙,好让后代人更加崇拜他、学习他。殊不知这样一来使得普通人认为老子是神仙,根本就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说老子生来就是神仙,人们会望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了。 据说老子要出关到西边去,守关的令尹名叫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问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半天没收回去,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其实这个说法不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称了。老子好几次改名,不只是一个“聃”字而已。他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一生会有几次命运的坎坷,每到一个“坎儿”的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时运的变化,就可以消灾平安,延年益寿。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次数也就多了。如果想准确地考察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神仙的经传秘文。其他的一些世俗传说大都荒诞,不可相信。 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的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 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然是通达灵异有远见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自然会得到神仙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气炼身,消灾辟邪,清除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十卷,符术七十卷,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详载,有目录可查。凡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与世无争。他效法自然,修道成仙是很自然的事。孑L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增加混乱和烦恼。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本来就高,地本来就厚,日月本来就放射光芒,星辰本来就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得道。宣言那些仁义之类有什么用,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Ⅱ阿!”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道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传达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游说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纳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陈旧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它制服它。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它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它。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踪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它。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着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P1-5 序言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曰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广记》采摭宏富,用书至三百四十四种,自汉晋至五代之小说家言,本书今已散亡者,往往赖以考见。盖不特稗说之渊海,且为文心之统计矣。 ——鲁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