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钢铁世家悲欢离合的生动故事。

一段早期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

一部钢铁历史跌宕变迁的文学记忆。

六十年前,周立波为首钢创作了《铁水奔流》。

六十年后,赵雁捧出《红绸》……

从东北的钢都鞍山,到燕山脚下的京钢,再到武钢、包钢、浦钢,以及本钢、唐钢……《红绸》虽以京钢为主线,但因着当年人员的统一调派,技术支持,却串起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型钢企,全景式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面貌。这是一部富有史诗般特质、钢铁性灵与女性情怀的小说。这部小说是作者用心血滋养,用感情润泽,用眼泪洗涤,用心灵撞击,用生命培植出来的书,也是怀着感恩之心的真诚献祭。

内容推荐

一个钢铁世家悲欢离合的生动故事。

一段早期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

一部钢铁历史趺宕变迁的文学记忆。

《红绸》可以说是作者赵雁前一部作品

《红昼》的姊妹篇,讲述中国北方燕山脚下,早期民族工业——燕京山钢铁公司(简称京钢)在半个多世纪来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书中以一个钢铁世家——第一代罗天齐、伊白慧,第二代罗虎、罗豹、罗百灵、罗鲸、罗龙,第三代罗霄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梦想,于一九五八年从东北的钢都鞍山,随五千建设大军迁徙到燕京山钢铁公司后所经历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往事——“大跃进”的狂热、“文革”的阴云,“改革”的大潮,“变革”的苦痛——展示了作为一个国家“脊梁”的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以及从业者们的坚忍、困惑、追求、奉献……六十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为首钢创作《铁水奔流》,书名寓意解放后企业回到人民怀抱,钢铁工人忘我劳动、为国家努力贡献的情怀。六十年后,赵雁为首钢创作《红绸》,书名寓意改革开放后,轧机瞬问吐出的宽带板材,不仅是钢铁工人劳动的结晶,也是中国钢铁成长的写照。两部作品,珠联璧合,成为讴歌劳动人民、记录钢铁进程的历史诗篇。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1.艰难的脚步

2.早搏的钢铁心脏

第二章

1.久别重逢

2.破碎的红旗袍

第三章

1.炉祭

2.春天的喜悦

第四章

1.急风暴雨

2.挥泪离别

第五章

1.罗家的秘密

2.出山

第六章

1.失落

2.流水之歌

第七章

1.婚事

2.三个百分百

第八章

1.抉择

2.回家

第九章

1.罗百灵与“卡西莫多”

2.重病下猛药

第十章

1.冰凌花开

2.辉煌与陨落

第十一章

1.搅局

2.下马

第十二章

1.风雨陶楼

2.飘动的红绸

尾声

附记:感谢《红绸》

附记:浓情寄墨心香久

试读章节

一九五八年盛夏,细蒙蒙的雨整整下了一天。傍晚时分,雨停了,东北钢都鞍山火车站的站台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墙上贴满了大字标语:“全国支援鞍钢,鞍钢支援全国,把最好的技术力量分配到全国去!”“热烈欢送鞍钢基建大军到首都北京,支援燕京山钢铁厂建设!”

这时,车站广播响了:“到北京去的旅客,请马上上车,送亲友的同志赶快抓紧时间下车,再过五分钟火车就要开车了。”

就在这时,天桥上出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她满头大汗地背着一个大旅行包,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身后还跟着两个手拉手的男孩,一个大一点儿的男孩肩上斜背着一个蓝色书包,一只手拎着装满东西的网兜,他们急匆匆地上了火车。车厢里的人们见到他们娘几个,有些惊讶!心中犯了嘀咕:“这不是伊白慧吗?她一个女的带一群孩子去北京?怎么不见她的丈夫?”

伊白慧领着孩子们找到座位坐下,她放下怀里的小女孩,这个看上去只有一岁多的孩子闪动着一双大眼睛,兴奋地在座位上蹦着,叫着:“俺和妈妈上北京喽!上北京就能见到姥姥喽!”

突然,她不蹦了,指着车下叫着:“妈妈,爸爸来了!”伊白慧看着车下那个高大身材的男人,把头扭到一边,不理他。他将手伸进车窗摆动着,眼里闪着乞求的目光,喊道:“白慧,别走!我戒酒还不行!虎子、豹子、百灵,你们下来!跟爸爸回家!”

这时,火车的汽笛一声长鸣,列车缓缓开动了,那个男人也跟着列车移动脚步。伊白慧转过头,车速越来越快,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心紧缩在一起,抱起小女孩哭了……

他们是鞍钢出了名的“钢铁夫妻”,丈夫罗天齐是炼铁专家,早年在东北大学任教,伊白慧是他的学生,一直跟随着他。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国民政府的接收大员来到鞍钢。解放后,罗天齐在鞍钢高炉恢复生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深受组织上的重用和工人们的爱戴,被任命为炼铁厂的副厂长。可是,在一次高炉事故中,罗天齐失去了一只手,现在安的是假肢。大家背地里都叫他“一把手”。

从前的罗天齐文质彬彬,待人和气。自从出了事故后,他的性情大变,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他们家住在鞍山铁东日本人当年建的小红楼里,回到家里,他就喝酒,喝完酒后,就呵斥孩子。后来,他的行为越发升级还动手打孩子和妻子。父母百般劝说儿子不要喝酒,也无济于事。就在前几天,苏联专家和全国的炼钢专家在公司开了一个“有关平炉炼钢的产品鉴定会”。伊白慧是公司的炼钢工程师也参加了会议。苏联专家们对跳舞情有独钟,晚餐后开舞会,她不想参加,可是女同志本来就少,公司领导特别留下了她。舞会散后,伊白慧回到家里,罗天齐气急败坏动手打了她。她实在无法忍受了,跑出了家门。夜晚,她独自走在街上,痛苦得不得了,很快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阵子,鞍钢上下都在谈论支援北京燕京山钢铁厂的事儿,职工们争先恐后报名,谁都愿意去祖国的首都北京工作。她也想去,她的娘家就在北京燕京山附近的玛峪。但她一想到家中的丈夫、婆婆和孩子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昨天她听说,李良经理带领的最后一批去北京的职工,还有几天就要出发了,此时,她实在无法忍受酗酒的丈夫,下决心带着孩子们去北京的燕京山钢铁厂工作。她直接去了李经理家,向他和李嫂说出自己的苦衷和请求,还将身上的伤痕给他们看。

这让李良经理很惊讶:“这样吧,我现在才了解你们的家庭情况,对你的处境我表示同情。白慧同志,罗厂长是个好同志,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那次事故造成的。真难为你忍耐了这些年!”

“经理,我并不想离婚,只是想带着孩子们暂时离开他,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利。”

“他这种情况,你走了,他的生活怎么办呢?”李经理担心地问。P14-15

序言

这几天,我正办理退休手续,又连续接到作家赵雁老师催我为其长篇小说《红绸》作序的短信。两件事偶然连在一起,敲动我的心灵,温热我的思绪。

二十多年在企业,现在就要离开工作岗位。回首往事,是谁如斧凿石般刻在我的脑海里,拨动我的心弦,让我永不忘怀?是企业职工,是普通群众。在基层,在车间,在现场,我所见到的工人,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一个个动人的场面,那一桩桩感人的故事,成为我人生的精神动力。他们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他们朴实无华、纯正善良,见领导来到身旁,他们不知如何是好、躲闪羞言。寒冬连夜奋战抢卸冻车,酷暑坚持鏖战在炽热的炉台。说大干快上,他们全力以赴昼夜不回家;说搬迁外地,他们义无反顾开赴曹妃甸。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他们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心系国家。一代又一代钢铁工人,谱写民族奋斗的历史,开创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从一个侧面展现民族复兴的进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只有群众,才是人间财富的源泉;员工,只有员工,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二○○五年,国务院决定首钢搬迁,我们就开始组织、搜集首钢人的创业故事,我们更期待作家能来这里,以他们的视角、客观的立场,为十里钢城、百年历史,写下重重一笔,留下一部作品,留下根,留住魂,保留这里的钢铁记忆,留下首钢人的情结。然而,谁又能担此重任呢?

二○一二年五月,在冶金文协成员到首钢采风的现场会上,我认识了作家赵雁老师。随后三个月,我反复拜读她的新作《红昼》。她用工人熟悉的语言,写出了一部钢铁企业发展史,表现了钢铁工人的生活,再现了一个企业的命运。这是我见到的反映冶金生活最好的作品!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个群体的命运,缜密如织,跃然纸上,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后来我了解到,赵雁老师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她就在这个父母曾经工作一辈子的企业,一个典型的钢铁世家。她既熟悉钢铁企业的工序、流程、人脉、生活,又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辛勤创作的激情,还有丰富的作品,为大作问世积蓄了力量。

我向赵雁老师发出邀请:为首钢创作。

二○一二年十月,她从东北来到北京,采访是从老厂区一座座冷清停产的厂房里,和留守人员促膝谈话开始的。寒冷的冬天,她常常出现在首钢的家属区,与楼前晒太阳的老职工聊家常、说往事,老人们纷纷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东北来到石景山的往事翻出来了。话到动情处,他们彼此眼含泪水,一起唏嘘不已;说到纠结事,他们一道感触人生,互相宽慰安抚。老人们虽然都不知道她是作家,却都愿意跟她倾诉心里话,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忘年交。在通往京唐公司的班车上,她一路与职工悉心交谈,一路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路体味他们的情绪、感受。在迁钢公司,她和职工在第一卷冷轧材的成品前,把2160轧机生产线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滴水不漏。交心的采访,使她结交了很多朋友,两地分居的小青年,由于工作紧张忙碌,疏于交流产生误会,她竟成了疏导的心理师,为他们排忧解难,重归和好,消除误会后还成了这个家庭的良师益友。

她深深融入这个企业,感受、理解着首钢职工。在被采访者中,有的人曾经因为在生产中致伤致残,被人们称为“半截人”,他们有时要到单位找领导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人就把他们当成麻烦。在她的笔下,这些“半截人”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们的故事成为其中的一笔,他们为企业、为国家而奉献往事也因此得到体现。作家的良心显露在字里行间,作家的社会责任处处得到呈现,浸润了这部作品,也将会滋润读者的心灵。

两年多的创作过程,每次长时间、高强度、大投入地连续采访,赵雁老师把身心、情感完全沉浸其中,已经融人于首钢独特的情境里,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位成员。她对首钢历史、文化、故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能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她摸准了职工脉搏,找到了穴位,感觉到了痛点,接上了地气,积累了能量,她的作品呼之欲出。

二○一三年年底,赵雁老师拿出《红绸》初稿。那次我去找她交流创作时,她刚从被采访过的一名首钢职工家里回来:这名职工刚刚喜得贵子,而她则拿出了初生的《红绸》。他们采访相识一年后,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作品。

“流泪撒种,必欢乐收割!”在长篇小说《红绸》即将出版之际,又得到《红绸》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二○一四年重点扶持项目的消息,我也似乎听到了读者的回声。

我期待读者的回声,我相信读者的回声。

六十年前,周立波为首钢创作《铁水奔流》,书名寓意解放后企业回到人民怀抱,钢铁工人忘我劳动、为国家努力贡献的情怀。六十年后,赵雁老师为首钢创作《红绸》,书名寓意改革开放后,轧机瞬间吐出的宽板钢材,不仅是钢铁工人劳动的结晶,也是中国钢铁业发展的写照。两部作品,珠联璧合,成为讴歌劳动人民、记录钢铁进程的历史诗篇。

《铁水奔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捧给读者,《红绸》同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其中既有文学的机缘,也有某种历史的必然。同一个出版社,相隔六十年为同一个企业出版两部作品,可圈可点。

二○一四年九月一日,是首钢建厂九十五周年的纪念日,恰逢《红绸》问世,可喜可贺!

是为序。

2014年8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6: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