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山圣境/廖东凡西藏民间文化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廖东凡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原始时代,人类就依山傍水而居,山水养育人类,人类钟情山水,冈底斯、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神山、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它们有生命,有灵魂,有爱恨情仇;它们是男神和女神。《灵山圣境》是一部记述和探寻灵山圣水的书,是人们与其相互依存的故事书,是展示神山圣水之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的书。

内容推荐

以藏语采集,以汉文笔录,四十多年来激情不减、故事泉涌的,除了廖东凡先生,还会有谁?

本套丛书以十种之盛,全方位展现西藏本土传统文化:从神山圣湖的动人传说,到四季节庆的民间生活;从历史人事的掌故种种,到市井乡间的众生百相;从形态奇异的宗教护法,到壅塞雪域的三界诸神……所涉内容之辽阔之深远,看一眼本套丛书的书目就知道了。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已经逝去的风景,有些正在发生着改变,或者添加了新的内容。唯其如此,这套丛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灵山圣境》是一部记述和探寻灵山圣水的书,是人们与其相互依存的故事书,是展示神山圣水之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的书。

目录

序言 刘锡诚

灵山四合拉萨城

 矗立在城中的三座山

 宝瓶山和水晶崖

 南边的山,北边的山

 天上八法轮,地上八吉祥

龙王潭和美丽的龙女墨竹色青

 雪山蓝湖有她的故乡

 与藏王赤松德赞的恋情

 给止贡活佛送来清泉

 五世达赖为她修宫殿

 和家乡百姓休戚与共

哲蚌寺,僧人的天地

 全世界最大的佛寺

 从小小的岩洞拓展

 迷宫般的喇嘛城

 纯粹的男人社会

 僧人也有许多门类

 寺院大,权势也大

一个僧人的寺院生涯

 剃度

 喝茶和祈祷

 辩经和诵经

 夏日安居

 哲蚌雪顿

 僧人玩林卡

 施茶粥

争夺佛学博士的头衔

铁棒喇嘛,威猛的巨灵神

 由达赖喇嘛亲自圈定

 争夺提名斗争非常激烈

 施茶布粥宴请本僧院僧人

 走马下山接管拉萨市政

 诅咒复仇之神丹巴泽凌

 发布难以置信的种种禁令

 管理世界上届指可数的炉灶

 为达赖喇嘛观灯开道

 护送高僧到拉萨河边驱鬼

陀陀,精力过剩的武僧

 把自己打扮成凶猛状

 铁钥匙是战斗的武器

 端茶倒粥也充满竞争精神

 平时的警卫,战时的僧兵

 他们在宗教上有自己的追求

 陀陀莫非就是头陀

僧人体育对抗赛

拉萨的四座尼姑庵

 修行在陡峭的山崖

 对付强盗和歹徒

 放牧在彩色图画中

 舞步翩跹自得其乐

 一首关于尼姑的歌

林泉佳胜邱桑寺

 邱桑寺并不很远

 洛朗原来是僧人

 寺庙的历史很古老

 僧人寺庙和尼姑村

 高僧活佛荟萃地

 有这样一桩爱情故事

嘎丽寺的尼姑们

尼姑的剃度和受戒

仓官寺和仓官尼姑

她们在雪山之巅修炼瑜伽

 一个声音沉闷的女尼

 从十三岁开始练功

 在封闭的岩洞里修禅到死

 僧人也加入尼姑的行列

 回乡后仍坚持苦练

香色寺的女活佛

 奇怪的女乞丐来到香色山

 四处行乞不断游说和化缘

 金色寺院从废墟中升起

 僧尼香客拥立她为女活佛

 穷人乞丐也皈依于她

 她的年龄仍然是个谜

 女活佛转世为男身

扎耶巴圣地踏古

 他为什么骑最老实的马?

 历史在这里凝固

 蒙萨修建神猴庙

 莲花生开凿月亮窟

 黑衣僧藏身拉隆洞

 阿底峡念珠化白塔

 喇嘛念咒防冰雹

 莫非进入了仙境

章卡·自云幽魂的复仇

 僧相变成的复仇之神

 被政敌残忍地杀死

 幽魂化为大魔鬼

 煽动平民起来暴动

 阿底峡封他为圣地守护神

黑帽咒师刺杀藏王朗达玛

 拉隆·贝多其人

 大昭寺前刺杀藏王

 有惊无险逃脱追捕

 藏文古史有记载

 拉隆·贝吉多吉逃到青海黄河边

风雨沧桑止贡提

 神话般的居热巴家族

 仁钦贝始建止贡提

 扎巴迥乃智退蒙古兵

 挑战萨迦派吃苦头

 朝廷安抚,绝地逢生

 瑜伽修炼为雪域之冠

 卫藏争霸,实力不断衰微

 切仓琼仓,两大活佛转世

雪山古洞的修禅喇嘛

 爬上夜幕中的止贡提寺

 两个老僧的修禅经历

 丹达活佛细心指教

 巴穷喇嘛肉身成佛

止贡提寺天葬台亲历记

 僧人们诵经超度亡灵

 去天葬台的路上

 天葬师向神鹰们训话

 止贡提天葬台的源起

 葬师的职业是善举

 直面著名的天葬台

雪绒河边神秘谷

落雪的夜晚到德伸

德伸温泉的来历

德仲尼姑庙和尼姑

德伸神峪猴年大法会

苍松古柏中的热振寺

 骏马飞奔到热振

 活佛的厨师如是说

 松鸡野兔满地走

 走进经堂和佛殿

 热振活佛的佛邸

仲敦巴大师兴修古刹

青嘎瓦,热振寺的守护神

历辈热振活佛的命运

 一世热振活佛阿旺却丹

 三世热振活佛的出逃

 五世热振活佛的惨死

 我与六世热振活佛的交往

叩开桑耶寺的神门

 藏王的后裔还在

 寺院元老森格夏老人

 往年桑耶寺的管理体制

 千年风雨历沧桑

 “修复寺院是我今生今世的心愿”

 尾声:古庙重光

桑耶寺护法神殿和护法神

 迎请白哈尔大神

 引进红魔赞玛热

 桑耶寺护法大巫师

 阴森恐怖的黑屋子

 黑屋子改成了招待所

羊卓雍湖,天上的湖

羊卓雍湖周围的奇观

 红魔七兄弟和信使阿松托力

 浪卡子古城堡

 多吉帕姆女活佛

 达隆庙会

 绒布多鸟岛

 嘎木林牧场

 奇特的猎狼风俗

和卡拉神女峰相对如梦

卡拉神山的朝山路

 神山脚下的卡达村

 卡拉神山转山节

 第一天的朝山路

 第二天的朝山路

 第三天的朝山路

 卡拉召提寺,神女的精魂

书拉神山里的奇人怪事

 卡拉容尊活佛的风流事

 赶驴人当了尼姑庙的活伽

 不信邪的猎人哈桑

 冒称活佛的恶棍

 锡金公主陪嫁的苹果树

 化缘重修卡拉召提寺

曲沃日神山里的“世外仙境”

沃德贡杰,雪域神山之父

 高高隆起一座山

 神山周围多圣迹

 以祖先的姿态坐在那里

 一个古老的神话

念青唐古拉雪山神和纳木错天湖女神——山神和湖神无法割舍的情结

 千百次地凝望那座雪峰

 开天辟地的创世神灵

 以巨灵的姿态走进历史

 纳木错湖,地球上最高的大湖

 美丽善良的纳木错湖女神

 山神和湖神的浪漫情结

 羊年朝拜神山和圣湖

冈仁波齐神山和玛旁雍错圣湖——世界屋脊上的奥林匹斯

 世界屋脊上的奥林匹斯

 各教派竞相进入冈仁波齐

 永恒不败的玛旁雍错湖

 马年神山圣湖大朝转

墨脱,四座通向神秘乐土的门

 一片难以亲近的土地

 谁能找到金钥匙

 巨型石鸟何时呜叫

 神门为何打开又关闭

 他们倒毙在神门外

谜一般的香巴拉

 令人神往的神秘所在

 此生可以去游历

 佛教预言的香巴拉之战

 在扎什伦布寺领取“路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很喜欢圣城拉萨周围的山。

在拉萨,我先是住在贵族夏苏的旧邸,后来搬到贵族夏格巴和雪康的老宅。前面的门,后面的窗,都对着山。这些贵族府邸的屋顶,照例是一个宽敞的平台,成了最为理想的观景台。每回登上楼顶,周围的山,好像不约而同地向我靠拢,在我身边静静地伫立,它们离我是这样近,我不仅能看清山上的土石草木,还能看出这些山的音容笑貌。我觉得它们有一种灵性,有一种生命,与我的思想情感是那样息息相通。

我把这种感觉跟一位藏族老先生讲了,他立即赞同我的看法。他说这些山的山头确实都是朝着拉萨城的,不过不是对你有什么意思,而是向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祖顶礼致敬。有一个例外,是南边的恰迦噶布(白鹰粪山),似乎有点不恭敬,背对着圣城。所以,每年拉萨传召法会期间,都要用土炮轰击它。

那时候,我每天早早起来,到楼顶锻炼。周围的山峦,还覆盖着轻柔绵卷的白云,沉浸在甜美的梦境,一阵阵晨风吹过,它们都睡眼惺忪地从云里探出头,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而傍晚,西山的晚霞是最美的了,美得叫人心旷神怡、惊心动魄,一辈子也忘不了。有时它像火焰一样喷射,有时又像纯金一般的辉煌。当那五颜六色的云霞,迸发出万紫干红的异彩,流照于整个拉萨圣城的时候,我真以为自己置身于香巴拉的神仙幻境哩!

拉萨夏天多夜雨。早晨我总是在鸟雀的欢鸣声、农民的吆喝声、毛驴的铜铃声中醒来,打开门窗,室外已经是晴光一片,夜雨还在檐间滴答有声呢!而拉萨周围的山,有了雨的滋润,一天比一天精神,一天比一天青绿。牧民把成群的牛羊,牧放到了山顶,隐隐可以听见悠扬的牧歌。人们往往把拉萨和严寒联系在一起。其实,我在拉萨这么多年,很少看见城里下雪,有时早晨起来,周围的山山岭岭覆盖着皑皑的白雪,而城里却暖意融融。

矗立在城中的三座山

圣城拉萨的中心,有三座峻峭的岩峰,拔地而起,鼎足而立。一座朝东,颜色赭红,称玛波日,意为红山;一座靠南,颜色黝黑,称贾波日,意为铁山;一座偏北,像磨盘堆砌,称巴玛日,意为磨盘山。有人说这是开天辟地的时候,神仙们留下的三块灵石;又有人说这是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主宰雪域的神魔建造的三座城堡。它们在这里静静地伫立,久久地等待,已经成千上万年了。它们和雪域高原同寿命,和圣城拉萨共衰荣,一直走到21世纪的今天。

三座岩峰当中,以红山玛波日最为有名。相传当年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受佛祖释迦牟尼和无量光佛的派遣,飞临雪域藏土,教化芸芸众生,就是以这里为道场。他日复一日地念诵“唵、嘛、呢、叭、咪、畔”六字真言,尽心竭力地救度雪域众生,使之登上解脱和安乐的正道。有一天,观音菩萨从自己身上放射出三道光芒:一道射向了尼泊尔地方,变成尼泊尔赤尊公主;一道射向中原汉地,变成了大唐文成公主;一道射向藏地墨竹工卡强巴明久林宫,变成了藏王松赞干布。他们三位最后在红山顶上因缘际会,结为百年之好,共同缔造了吐蕃王朝和拉萨圣城。藏王松赞干布在红山之巅,建造了巍峨挺拔的红山堡寨,成为号令整个雪域藏土的指挥中心。一千年之后,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堡寨的废墟上,兴修了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他和藏王松赞干布一样,也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贾波日坐落在红山的西南,紧靠碧水长流的拉萨河,山势狭长险峻,像一条黑色的巨蟒,被认为是救苦救难三怙主之一的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它的历史几乎和红山一样古老。早在公元7世纪30年代,藏王松赞干布迎来尼泊尔赤尊公主,公主在山上修筑了华美壮观的吉祥无量宫。这座宫堡和红山堡寨中间有铁索桥勾通,桥上挂满了彩旗和银铃,和风吹过,叮当有声,藏王、后妃和侍女们,在桥上你来我往,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相传后来金城公主进藏,和藏王赤德祖赞结为伉俪,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王子,被藏妃纳朗萨强行夺走。金城公主非常气愤,让手下的人把连结红山和铁山的山脉挖断。周岁庆典上,王子当场认母,投入了金城公主的怀抱,这就是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金城公主转怒为喜,怨气全消,让人在挖断的缺口上,建造了三座白塔,使红山和铁山重新连结起来。这就是著名的扎噶嘎日白塔的源起,这里成了进入拉萨圣城的西大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摄政第司?桑杰嘉措,在铁山上创建了藏医学院,把藏医的教学、医疗、研究、采药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学院很快成了整个西藏藏医藏药的中心。于是贾波日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药王山。在汉族人当中,药王山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这座山其他的名字。

巴玛日坐落在药王山的北面,红山和布达拉宫的西边。西藏人普遍认为,这里是三怙主之一、专司文明智慧的文殊菩萨呵护雪域众生的坛场。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常在山下一块青石上歇息。现在,凡是围绕拉萨圣城转经朝佛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要在磨盘山北面文成公主坐过的石头附近停留片刻,用额头轻轻碰触岩石,请求文成公主赐给好运和健康。磨盘山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公元18世纪90年代,那时清朝大将军福康安率领的上万将士,把入侵藏土的廓尔喀军队赶出了国境,迫使廓尔喀国王屈膝投降。福康安等人认为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是因为关圣帝君的在天之灵护佑的结果。因此,从将军统帅到普通士兵,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募款,在磨盘山上,修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关帝庙。拉萨的驻藏官兵和汉、回民众,逢年过节都来敬神上供,抽签问卦,热闹非凡。藏族民众并不知道关帝庙的具体意义,也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关云长这么一个英雄。他们把关帝庙称为格萨尔王庙,把关云长称为藏族神话式的英雄格萨尔王,这两个人确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关云长的脸是红的,格萨尔王的脸也是红的;他们骑的都是赤兔马,手里拿的都是青龙偃月刀。拉萨藏人到关帝庙来朝拜和上供,一点也不比汉族居民落后,很多人还把自己家里的公鸡和母鸡,带到磨盘山上来放生,另一些人则带上酒糟喂鸡,积累功德。这样,磨盘山又被称为酒糟山。

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红山、铁山、磨盘山,分别是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们是救苦救难三怙主,至神至圣。无论是拉萨城里的居民,还是西藏各地的百姓,每逢吉日良时,都要围绕这三座圣山转经朝拜。

过去,这三座岩峰,坐落在拉萨城的西边;现在,随着拉萨城市的扩大,街区的拓展,它们已经完全处于圣城拉萨的中心位置了。P1-5

序言

廖东凡先生是一位以田野调查为强项的当代杰出的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他对西藏的各类民间文艺和民俗事象,无论是书籍中记载的,还是活在民众心中的,都做过悉心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无不了如指掌,谈论起来如数家珍。就西藏民间文艺和民俗风情而言,在朋友们的心目中,他无疑是个“西藏通”、“活字典”,大家都为他的博识而感到骄傲。他勤奋著述,笔耕不辍,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所熟悉的获奖作品集《西藏民间故事》和专著《雪域西藏风情录》问世以来,二十年间,他(包括与别人合作的)已经出版了三十多部有关两藏民俗风情和民间文艺的著作和选集,可谓洋洋大观!

东凡的民俗学著述,有自己的特点,即以实证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搜集和描述存活于民众中的民俗事象,以科学的态度,不加修饰地记录和保存下它们原本的形态,并从大量的材料中提取出应有的结论。文字似行云流水,所论深入浅出。在他的笔下,读者看不到玄虚的话题和“拿来”主义,尽管他在学术上不是一个孤立主义者。任何实事求是的学者,都不可能超越时代,只能向读者提供他的时代所有,或可能所有的材料和结论。廖东凡的著述正是这样。我们从他过去的著述中所看到的,大抵是20世纪60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西藏民间文化的鲜活形态;我们从他过去的著述中所认识的,大抵也是七八十年代前后那个时代西藏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形态。他原汁原味地把他所亲历的那个时代的西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灵山圣水、高原风物记录下来,描绘出来,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这于他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事。

从原始时代起,人类无不依山傍水而居。山水养育了人类。儒家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智者无不赋予他们所喜爱、所敬畏、所崇拜、所讴歌的山水以高尚的文化的品格或丰富的信仰的内涵,把它们塑造成与人类相依相存、造福人类的灵山圣水。在内地,被称为东岳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被赋予了神圣的品格的神山,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就是这样的一条被赋予了神圣的性格的灵水。在两藏,冈底斯神山、雅拉香波神山、库拉冈曰神山、诺吉康桑神山、念青唐古拉神山、阿尼玛卿神山,等等,都是被民众赋予了神灵之气的神山。《灵山圣境》就是一部记述和探寻西藏的灵山圣水的书,一部揭示人类与灵山圣水相存相依的神秘故事的书,一部展示神山灵水之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的书。这是多么诱人的一部书啊!

四十多年前,我也到过西藏,到过不少地方。路途很是艰难。因为那里神秘的文化吸引着我,引诱着我,所以下决心一定要到那里去看看。但我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太短,了解得非常肤浅。不像廖东凡,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对那里的人民亲如手足。但西藏在变,如同任何时代都不会停止在一个固定的刻度上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改革开放和“后工业时代”的冲击,特别是旅游业给西藏的民间文化带来的“超常”的功能嬗变——从信仰载体、娱神自娱,到娱乐旅客的功能嬗变,不仅是西藏的社会变迁的佐证,更重要的,是丙藏文化变迁的佐证。

20世纪80年代初,在周扬同志的再三邀请下,我离开了《文艺报》,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持工作。为了改善民研会的状况,我想到了在西山会议上,人们众口一词称赞的廖东凡,于是决定把他从西藏调来北京一起工作。但是真正进入调动程序,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便不断地出现。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廖东凡终于从西藏调到了北京,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书记处常务书记。我们朝夕相处,一道工作了六年,从相识到相知,共同分担困难和分享喜悦,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后来,我们又前后脚离开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不再“共饮长江水”,我专事著述和研究,他受命主编《中国西藏》杂志。我们的交往和友谊并未因分开而中断,而是在斗转移移、岁月变迁之中,变得越来越纯净,越来越深沉,有时倒不免是“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时间没有磨损我们的友谊。

前年东凡因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又继续做康复治疗,却仍然一如既往地穷筋苦骨、屹屹终日,或著书立说,或撰写专栏,没有一刻停止过笔耕。好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在病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完成了他的十卷本西藏民间文化的论著。如今这部著作就要付梓了,东凡要我为其写一篇序言,谨以此文相赠,作为对他的笔耕生涯的纪念和祝愿,也请读者诸君指教。

2006年春节于北京

后记

2002年1月12日早晨,我因连日写作,身心疲惫,便和妻子陈闺梅一起到颐和园散步聊天。天气比较冷,大约零下10度左右。我们在湖边长椅上坐了一阵,商量过春节的事情。阵阵湖风吹来,我感到周身上下有些寒冷,妻子说“回去吧!孩子还在家里等着呢!”万万想不到的是,刚刚走了十来步,我突然感到脉搏震颤了一下,左手顿时失去了知觉,接着左脚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我赶紧抱着一棵古柳。“脑溢血”三个可怕的字眼,一下子袭进了我的脑海。附近晨练的一些老同志,看到我脸上痛苦的表情,纷纷围了过来,非常关切地问:“怎么啦?怎么啦?”“是不是心脏病发作了?”“是不是中风了?”他们脱下棉袄和大衣垫在草地上,让我斜靠着他们坐下,有人拿出手机拨了120急救站。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一辆急救车开了进来,因为隔着一条冰冻的小湖汊,大家又把我从冰上抬了过去。很快,急救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叫着,把我送到安贞医院抢救。

突如其来的脑溢血病,一下子惊动了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和同事们,惊动了藏学界和民间文学界的朋友们,惊动了我北京大学的同学们,也惊动了和我前后调进北京的西藏战友。《中国西藏》杂志社的同志,为我的病奔走操劳如亲人。时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的刘延东同志,亲自到医院探望,使重病中的我深为感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研究员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廖啊!你也太鲁莽了,你这么走了,留下妻子和女儿怎么办!?”藏研中,藏研中心副总干事毕华也说:“老廖,你是走不了的。西藏有那么多事情让你牵挂,有那么多东西要写作,你就是想走,他们也不会让你走的。”

突发重病的消息,传到了我曾经工作过二十多年的西藏高原,引起了那里的老同志、老朋友的关心和焦虑。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苦乐与共长达八年的拉萨市歌舞团老演员们,我下放过四年的堆龙德庆县农民演出队的老演员和东嘎乡的农民朋友们,他们有的到北京看望,有的写信打电话问候,有的捎来各种名贵藏药,有的到寺院烧香许愿,总之希望我早日转危为安,早曰康复。我的病也牵动了拉萨八十三岁的江洛坚·次仁旺姆老阿妈和她儿女们的心,在我得病期间,他们全家人以各种方式对我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援。

正是在领导的关心、同事和朋友们的帮助以及家人、亲属无日无夜、任劳任怨的照护下,在安贞医院抢救了二十多天,基本上解除了生命的危险,又在北京中医院、西苑医院住了近六个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断进行肢体的锻炼,身体得到初步的恢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我退休的时候,心里有过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觉得自己工作多年,每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写写东西;这下好了,退休了,时间归自己了,可以把多年想写的东西写下来了。谁知一场重病,使我所有的写作计划几乎成了泡影。好在大病之后,头脑还算清醒,记忆力没有消退,语言表达能力还行。于是,我躺在病床上,把自己在西藏二十多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的民俗事象和风土人情,一一回忆,有的自己动笔写下来,有的由妻子陈闺梅和外甥女宋凤林进行笔录。到2004年下半年,大致盘点了一下,记录下来的文字竟达百万字之多。我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成十本书:1.《拉萨掌故》,2.《节庆四季》,3.《神灵降临》,4.《雪域众神》,5.《藏地风俗》,6.《灵山圣境》,7.《喜马拉雅的囚徒》,8.《浪迹高原的歌手》,9.《布达拉宫下的人们》,10.《墨脱传奇》。

从2005年开始,我把这些书稿逐一进行加工梳理,增删润色。我电脑打字本来不行,书稿进度非常缓慢,妻子陈闺梅专门上了一期老年大学,学会了电脑打字,和女儿廖星蓓一道,帮助我录入。这样,终于使这些书得以出版,有了和广大读者见面的机会。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使用的都是自己在西藏多年亲身经历、亲自采访的素材,但也借鉴过有关史料和藏学著作。例如,撰写《风雨沧桑止贡提》一文,参看了丹增白玛坚赞著述、克珠群培翻译,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止贡法嗣》一书,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2006年3月于北影小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1: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