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白自天而降(精)/小说家的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白自天而降(精)》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散文精选集。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这里的散文从思想的和现实两方面展现了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操,浸染着作家细腻的情感。

内容推荐

在当代作家中,张炜的理想主义表达和知识分子气质卓尔不群。其散文是思想者的结晶,以诗性的语言,自由的思考和表达,眺望着人文的理想国。

《李白自天而降(精)》是张炜散文自选集。这些散文虽是短章,却从思想的高度、现实的角度,进行人生意义的思考。作品中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操,浸染着作家细腻的情感。占据本书很大篇幅的《描花的日子》,是作者的少年故事,以平淡至极、朴实有趣的笔调,描写了40年前故乡的乡俗风情、奇闻逸事,无不烙刻着时代印痕和地域的传奇色彩。看似信手拈来,却于留白和寡淡中凸显出力透纸背的深情。

目录

一辑 阅读及其他

携一本书游走

把天堂买回家

 ——我与书店

从冬天到春天

 ——关于德华的笔记

从阅读说起

文学:敞开还是封闭

中文写作和异域文学

今天的文学土地

青春·大海·笔会

 ——我与《青年文学》

土地、传统与读者

只能如此持守

少女不易塑造

 ——读张望、孙爱国画作有感

食物的阴阳二性

文字的河流

李白自天而降

二辑 描花的日子(上篇)

爱小虫

看样子不是坏人

从头演练

痛打花地主

宝书

捉狐狸

大清的人

嘴子客

有了家口

炕和猫

专教干坏事的老头

洋大婶

小矮人

坠琴

老贫管

三辑 描花的日子(下篇)

独眼歌手

描花的日子

游泳日

粉坊

说给星星

岛上人家

大水

月光

名医

战蜂巢

笼中鸟

打铁的人

打人夜

桃仁和酒

试读章节

从冬天到春天

——关于德华的笔记

朋友将这件事(《你在高原》即将完成)透露出来,大概等于催促我快些将它做完。这一大堆文字放在手里的时间也的确太长了,到底有多长,差不多要扳着手指算一下了。二十年或更长。好像唯独这次写作不是为了出版一样,这和其他写作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不是写得太慢或迟迟完成不了,不是这样。这其中有许多连自己也讲不清楚的原因。放在手边的时间越长,也就越不急于让它问世了。好像只有一遍遍抚摸这些手稿才算真正拥有。

德华是个认真的人,他在电话中鼓励我早点拿出来。但我不可能再加快速度,因为对这十本大书来说,已经到了最后沉淀的时间。这需要慢一些,再慢一些。许多年一直在埋头做这个事情,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它彻夜工作,简直有用不尽的热情和精力。这在今天回想一下会觉得很奇怪。现在不同了,现在开始冷却下来。

已经多次与德华商讨它。我信赖这个几十年的朋友。我知道自己在犹豫什么,其中一直就有这样一个念头:既然是几十年的劳动,就要找一个几十年的朋友合作才好。

到底是分开出版还是一次性出版,这是个难以做出的决定。五百多万字,发行和阅读都将是个难题。可是它的每一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尽管也可以分开来阅读。是的,这十部书严格讲只是“一本书”,而不是“系列小说”。它最完美的问世方式当然是一次性印出。建明也支持这样做。对出版方来讲,这可能需要勇气吧。

(2008年11月16日)

占敏关于《人的杂志》谈了许多意见。他看到打印稿时惊呼:“十八年前我就看过原稿,你现在还一直改?”这么长的文字,真的难为他了。不过我十分希望听到他现在的看法。而今他除了赞扬,还有尖锐至极的意见,足够我好好反思了。他的一些观点与德华复述过,这让德华更加期待全部十本的打印稿了。

占敏的赞誉也许过分了,但这多少增加了我的自信。我并非时刻都是自信的,而在十八九年前,我是十分自信的。还记得那些夜晚,耳边全是海浪声和呼呼的北风。半岛的冬天冷极了,我一直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工作,脸像喝了烈酒一样通红。

另一些朋友十几年前或五六年前也看过一部分书稿,一直在为我的工作保密。这种事本来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这个漫长的大劳动在完成之前似乎忌讳谈论它,一句都不想谈。这样我可以在稍长一点的时间里安心工作,少受或不受干扰。朋友的意见总能让我好好琢磨一番。好像在耗时漫长的劳动中,我能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变得谦虚。

我知道,当我将它交到德华手里时就是另一番意义了,因为对方毕竟是代表了出版社。  德华将于明年初来书院看部分打印稿。这段时间我将集中时间压缩文字,尽量使总的长度(按稿纸计)不超过五百万字。

(2008年12月11日)

看不出德华是一个重病在身的人,虽然面色略显苍白,但仍然像一个朝气勃勃的人,没有丝毫委顿。他和家人惊喜地穿行在松林里,愉快地吸着带松脂味的凉气。更多的时候是窝在屋里看稿。他在阅读中激动起来就会终止工作,然后约我到松林里漫步。由于书中写了许多上世纪50年代生人的故事,所以特别能引起他的共鸣。

他认为书中对一个亿万富翁的描写还不够。这个人曾经是一个壮怀激烈的青年,最后的人生走向却有些简单化或概念化。德华讲了不止一位他所认识的这一类人物,让我陷入深思。如果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今天拼命赚钱,那么其中的故事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出许多。这人是极软弱也是极顽强的,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要能够正视。他的亿万资产据自己说要有一些“伟大的使用”。一个概念化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到那时为止仍然是十分可爱的人。

一些人能够忏悔,所以才令人尊敬。对自己的“罪恶”有认识力和追究力,能够进行深刻的批判,时时陷人大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深意。这也是一切有价值的、真正的人的基础。

(2009年2月5日)

我发现德华在松林里练一种气功。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然后又返回国内的功法。天很冷,他在松林里竟然不惧北风。这种气功治好了不止一位绝症病人,还使许多病人的症状减轻,疗效十分明显。

……

P9-12

序言

携一本书游走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窜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几本的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米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2015年4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