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尿床、孤僻、说谎、装病……这些存在于儿童身上的问题,都需要大人严肃看待。这些问题,都源于儿童被忽视或他们内心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若不在儿童时期将这些问题纠正过来,这些问题在以后将会衍生出各种大的问题,严重者会让孩子走上歧路,成为孩子一生的负担。因此,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经典著作,集结了阿德勒多年来研究儿童心理的精华,归纳了他对儿童人格问题的一些研究结论。阿德勒在本书中例举了多个真实的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从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孩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提供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纠正问题,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问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并且,阿德勒在书中反复强调,应当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儿童。本书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更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学会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中获益,以寻求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引言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第四章 自卑感
第五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感
第六章 社会情感及儿童的发展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这种处境的心理感受及其补救
第八章 新环境的考验
第九章 儿童的学校教育
第十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以及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失误
第十三章 教育父母
延展之一:个体心理问卷
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论
译后记
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无论接触到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会沉迷其中。这其中最明显的事实或许就是必须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为而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有些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表现我们称为“人格的统一性”(unity of personality)。
这种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为和行为的表现方式协调统一为一个单一模式,这在儿童幼年就开始了。生活的需求迫使小孩用一个统一的模式作出应对,而且这种应对环境的统一模式不仅构成了孩子的性格,也使其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孩子相区别。
人格统一性这一事实,通常被大多数心理学流派所忽略。即使还没完全被忽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实践会经常将一个特别的手势或者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孤立出来进行研究,仿佛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时这样一种手势或表达会被称为一种情结,且假定了它们可以从个体的整体行为中孤立出来。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类似于从一整段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而且尝试着抛开整段旋律音符而只去理解这一个音符的意义。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适,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播。
个体心理学不得不站在反对这种广泛传播的错误的立场上,因为如果这种错误被应用于儿童的教育,那么将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点在对儿童的惩罚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一个小孩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通常会怎么样呢?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会考虑小孩的整体人格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但是人们常常考虑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因为如果一个儿童多次重复同一个错误,老师或家长就会带有偏见地看待小孩,且会认为其无可救药。但是如果一个儿童的表现良好,只是偶尔犯错,那么人们就会基于儿童留给人们的总体好印象而不会那么严厉地惩罚他,这也是一个事实。尽管如此,这两种实例还是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根源,即我们应该基于对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全面理解,来探讨这些错误发生的根源。这种理解不当就好像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单个新音符的重要性,但是却将它从整段旋律中隔离了出来。
当我们询问一个小孩为什么懒惰时,我们不能指望他能够认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其整体人格来说具有关键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期待他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对人性有深邃理解的苏格拉底,他有一句流传千年的谚语,至今还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即“了解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权利要求小孩回答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即使是心理学家,恐怕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某一行为的重要性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有方法和理论来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而是要去理解孩子对于所面临的问题而采取的态度。
下面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了解儿童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还有个妹妹。5岁之前,他是家中的唯一孩子,父母对他关爱有加,但这时妹妹出生了。以前男孩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乐意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这位母亲也毫无疑问地对他溺爱娇惯。同时,他的父亲是一个温厚和蔼、喜欢安静的人,也很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因为父亲是一个长年在外的陆军军官,所以自然而然地,儿子和母亲比较亲近。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尝试着满足这个依赖又顽固的儿子每一个要求。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常常为儿子的没有教养和威胁的手势而恼火不已。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这主要表现在儿子想不断地欺压母亲——他命令她,取笑她。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明显表现出自己的不愉快以引起母亲的注意。
虽然这个男孩的行为很让他的母亲恼火,但因为他并没有特别恶劣的本性,母亲还是容忍了他,还是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这个男孩总是相信,母亲会帮助他走出任何一个他陷入的困难。他无疑是个聪明的小孩,像同龄人一样受到了应有的良好教育,而且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直到他8岁时,他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使父母再也无法忍受和他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完全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以此来控制母亲的情绪。而且,一旦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去拉扯母亲的头发。他绝不会让母亲得到片刻安宁,他常常去拧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他也拒绝放弃自己的恶作剧,而且由于他妹妹的长大,他更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很快,他的小妹妹就成了他恶作剧的新目标。他并不会真的伤害小妹妹,但是他的妒忌已经显而易见。他的恶劣行径始于妹妹的诞生,因为从那时开始,妹妹在家庭中处于有利位置,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P15-18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于成人而言,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理性的自我导向。对于儿童教育来说,问题也许类似,但还是有一些差异:因为儿童不成熟,给予他们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有时成人也需要这种外界的指导。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让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自由发展,而且如果有两万年的时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自我完善,他们最终或许会接近成人文明的行为规范。但这种假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
这里,最大的困难是对儿童教育的无知。一个成人要完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喜恶的缘由——即理解自我心理,已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去了解儿童并基于恰当的知识给予他们指导,那更是难上加难。
个体心理学特别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因为这个研究领域本身的重要性,也因为研究儿童心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个体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心理学的是,它不允许理论和实践之间有脱节。个体心理学不仅注重于人格的整体性,并且研究了在人格整体性的发展和表现中,个体心理学本身所做的不懈努力。从这一点来看,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和智慧,因为知识无非就是对实践中错误和谬论的认识。无论是身为心理学家、为人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掌握了这种科学知识,就可以立即掌握其用于人格整体性指导实践的实际应用。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个体心理学视个体行为由人格的统一性所驱动和左右,因而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方法,都反映了人格统一性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所以,本书引言部分尝试先从总体上提出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后面的章节则着眼于详细探讨、说明各种相关问题。
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存在一种有动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从最早的婴儿期开始就处于这种持续不断追求发展的努力之中。这种努力是一种内心无意识的行为,但却无时不在,并以一个伟大、完美、优越的蓝图为目标。这种努力,这种追求目标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反映了人类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特质,也主导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特殊行为,它甚至还会主导控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想法不再客观。而是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人格的整体性或统一性隐含于每一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人既代表了作为个体的统一性,又保留了个体的独特风格。因此个体既是一幅独立的画卷,又是创造画作的艺术家。他既不是一个绝无错误的工作者,也不是一个对自我身心彻底了解的人,他更接近于一个弱者,一个易犯错、有瑕疵的人。 就指导个体而言,应注意的主要是,个体的统一性及其独特生活风格和目标,不是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于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个体对于一个事实的观点和认识,从来都不是这个事实本身。因此,所有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世界之中,但却以不同方式塑造自己,依据自己对于事物的主观想法来塑造自己。有些主观想法甚至很充分、很客观。但我们必须始终考虑的是,在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想法是错误的、失败的,尤其要考虑的是,人类童年时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主导了我们后续生活中的诸名事情。
……
因此个体心理学理论有根有据地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物就是“正确的”事物。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对社会标准的背离都是对“正确之道”的偏离,而这种偏离也会导致个体和客观法律以及必要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使个体首先产生了有悖于自己本意的无价值感;同时,由于个体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便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报复。最后可以这样说,偏离社会标准就是违反了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会怀有这种共同的社会理想。
由于个体心理学一直强调将儿童的社会意识作为其成长发展的测试,因此个体心理学很容易理解和评价每一个儿童的生活风格。因为一旦儿童面临生活问题,他就像正处于测试中一样,展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准备是否充分。换言之,他将会展现出现实生活中他是否有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是否有勇气、理解力,是否有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此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去发现他努力向上的方式以及节奏,发现他自卑感的程度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的这些都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牢不可破的,直到我们发现这个整体的构成缺陷并完成重建为止。
本书原著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2.7—1937.5.28)所著。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自卑与生活》等。但是,他的几乎所有著作都有关同一个心理学主题——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自卑感可能来源于身体酊某些缺陷,更多的是因为儿童相较于成年人身体上的差异,以及儿童的生存成长都必须依赖于成年人,于是,在幼年时期便有了强烈的自卑感。但是,也正是这种自卑感,产生了追求自身完美,克服补偿自卑的动力。阿德勒称这种追求补偿心理为“对优越感的追求”。
自卑感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结。一个人只有感到自卑,才会尽力去寻求补偿,在此过程中得以成长。一个没有自卑感的人,失去了追求优越感的动力,而他的生活将毫无生气,甚至会得心理疾病。
追求优越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以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活动为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激励人们获取更大的成就,使其心理积极健康地成长。这种人有较强的社会意识。而另外一种,则是为了快捷地获得优越感,得到社会他人的认可,而只顾自己的努力,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最终可能会作出无益于社会,甚至有害社会的行为。这主要取决于其社会意识,也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感。
阿德勒的学说著作都是以这种“自卑感”与“追求优越感”为基础,并强调“社会意识”或“社会责任感”。而本书的也是基于这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思想。
阿德勒之所以会有这种学说和思想,正如他在书中的论述一样“人格具有连贯性,一致性”,与他小时候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家庭。这个家庭中有六个孩子,阿德勒排行老二。小时候,他有一个典型的模范哥哥,相比之下,阿德勒是一个患有佝偻病、体弱多病的儿童,他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但是还是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而在上学期间,因为数学不好,也常常遭到老师的轻视和忽略,这种强烈的自卑激发了阿德勒的努力向上。最终,他创建了个体心理学,坚持人本主义,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
阿德勒强调,个体的这种“自卑而超越”的思想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并会对个体的一生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他创作了这本基于“自卑而超越”思想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
本书从个体心理学中的人格统一性和整体性出发,引用延展中的具体案例,前4章述及了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其中,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过度地追求优越感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扭曲。因此,需要家长老师等对儿童的追求优越感加以引导。由此,第5章至第7章分析了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根源——即为了克服自卑感,及如何克服这种自卑感,和如何有效地防御这种情绪,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合作意识,这种意识可以使个体通过和别人合作而取得自己的成就,从而使个体获得对社会有用的感觉。第8章则论证了儿童的发展依赖于其从小在家庭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对这种处境的无意识解读。第9章至第11章则说明儿童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环境(例如学校等)时所面临的考验。第12章则以青春期的儿童为视角,解读了儿童所应该受到的性教育方式。最后两章则分析了对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的失误,以及包括教育父母在内的补救措施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儿童为了补偿自卑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针对儿童的人格和心理所提出的教育方式。
在理解儿童,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这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及其所涉及的概念,如社会意识(社会情感)、合作意识、补偿心理、假想心理等意义重大。同时,这些基本概念和这本书所传递的思想和文明,也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深受影响,获益匪浅,希望对于正在看书的你同样也能有所裨益。
田颖萍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加德纳·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