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先、王志宇编著的《自学佳话》在编排方面,按照文章的内容分为勤奋好学、刻苦攻读、严谨认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谦虚好学、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珍惜光阴、晚学成名11部分。这样细致的分类,使全书内容显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把握书中内容,便于读者阅读、查找和使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故事,介绍这些古今名人谦虚好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学习方法,反映他们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治学原则,记录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赞扬他们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这些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治学原则,在今天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其重大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
董志先、王志宇编著的《自学佳话》集106位古今名人治学方面的轶闻、趣事。反映了从先秦到现代大约2500多年间,处于不同历史朝代的代表人物在治学方面的活动情况。《自学佳话》通过一个个具体故事,介绍古今名人谦虚好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学习方法,反映他们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治学规则,记录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赞扬他们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是个大教育家。他首创私人办学,有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即今天的山东曲阜人。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因遭家难,迁居鲁国。到父辈时,家业早已破产了。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守寡抚育着他们兄弟,生活自然很困难。所以史书上说他“少贫”。
少年的孔子在母教影响下,潜心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学习更加勤奋,直到他离开人世。孔子年轻时做过看管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后来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晚年还当过鲁国的代理宰相。孔子一生无论是教书,还是做官,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从未放松学习。
孔子到了晚年,除了忙于编纂鲁史《春秋》,著书立说外,还钻研《易经》。这部经典著作,是用当时已经不多见的古代文字写成的,文字深奥,很难读,好多人不敢问津。但是,孔子得此书如获至宝,决心把它读通。他用了很大气力读了一遍,大体上了解了书的内容。他接着又读了第二遍,基本上理解了书的含义。他仍不罢休,又认真读了第三遍,进一步领悟了一些真谛。就这样孔子一有时间就去翻它。一遍又一遍地读呀,由于读的遍数多了,以至把穿书(简)的皮带子都磨断了。换上新的,不久又磨断了……这样不知反复多少遍,也记不得过了多少年。
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在《易经》的研究上,不管是文字,还是具体内容,我都一定会取得很大成绩。”后人便把孔子晚年读《易》,多次磨断皮带的事迹,概括成“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赞扬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阚泽佣书
《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你还记得吗?为破曹,东吴大将黄盖献苦肉计,诈降曹操,又运用火攻,以弱胜强,大败曹操80万人马。是谁代黄盖到曹营递诈降书,竟然瞒过了曹操?此人乃是东吴的名士阚泽。阚泽不仅有胆有识,而且很有文才智谋。此人机智善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阚泽字德润,三国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家世代务农,都是憨厚老实的庄稼人。到了阚泽这一代,正值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生于乱世,阚泽少时好学,从小就立志想干一番事业。然而,家贫如洗,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当然买不起书,更谈不上进学堂了。书读不成,怎么办呢?阚泽想了一个办法,他要学汉代班超早年求学的办法,去给人家当抄书匠,代人抄书。那时书籍的传播,全靠人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有些有钱人家,经常雇人抄书。
阚泽选择抄书这个行当后,非常勤奋,干起活儿来不分昼夜。他一边抄书,一边读书。每抄完一段,在检查校对时,又要读上几遍;每抄完一本,背诵一本。他还省吃俭用,用抄书的工钱买纸笔,把书中的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长年累月,目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学问随着抄书的增多而日益增进,终于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与此同时,他还钻研天文历法,专门著有《乾象历注》一书。阚泽终得“究览群籍,兼通历数”,初举孝廉,授官钱塘长。
后来,他在东吴做了大官。朝中诸臣每有议论,对于历代经典有所疑问,都要向他请教。阚泽成了三国时的著名学者。而“阚泽佣书”,也就成了流传后世的历史典故。至今在浙江慈溪县还有“阚公祠”、“德润书院”等遗迹可寻。P1-3
《自学佳话》这本书,集106位古今名人治学方面的轶闻、趣事。反映了从先秦到现代大约2500多年间,处于不同历史朝代的代表人物在治学方面的活动情况。这其中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等著名思想家的故事,有西汉司马迁、北宋司马光等史学家的故事,也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宋代欧阳修、苏东坡,现代鲁迅、郭沫若、朱自清等著名文学家的故事;有东汉张衡、北宋沈括、明代徐光启、现代童第周、唐敖庆,华罗庚、陈景润等一大批科学家的故事,有魏、晋皇甫谧、唐代孙思邈、明代李时珍等医学家的故事,也有明代汤显祖、清代李渔等剧作家的故事;既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故事,也有三国董遇、宋代寒士陈正之等平民学者的故事,还有隋朝石匠李春、近代“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桥梁学家茅以升等能工巧匠的故事;既有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怀素等书法家的故事,也有元代王冕、清代郑板桥、现代齐白石等著名画家的故事,还有汉代蔡琰、明代李因等屈指可数女诗人的故事。
这些大大小小生动有趣的自学故事,主要取材于各类史籍的记载,也有一部分散见于报刊杂志等史料。在编写中我们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叙述。对于原有篇幅过长或过短,内容繁乱或零散,在编辑中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取舍、增删、润色等艺术加工。
在编排方面,按照文章的内容分为勤奋好学、刻苦攻读、严谨认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谦虚好学、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珍惜光阴、晚学成名11部分。这样细致的分类,使全书内容显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把握书中内容,便于读者阅读、查找和使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故事,介绍这些古今名人谦虚好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学习方法,反映他们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治学原则,记录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赞扬他们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这些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治学原则,在今天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其重大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书既是古今学者的治学佳话,又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倾注着这些古今学者辛勤劳动的汗水,记录着他们成功的欢乐,也充满着他们失败的懊恼。这些生动的佳话,篇幅不长,文字精练,情节生动有趣,读来活泼流畅,富有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读了都有益处。
由于时间匆忙,业务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便于再版时校正、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