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始忆儿时乐,从前况味正渐消,离乡入城数十载,犹梦稻花一畦香。——读《农耕年华》,童年的一幕幕跃然纸上。
还记得叉鱼的快乐吗?还记得货郎担的丰富吗?还记得插稻秧、沤塘泥、堆草堆的辛苦吗?还记得母亲纳鞋底的心意吗?中国农村,好似慈母,我们永远不可能隔断和她的血肉相连。
沈成嵩、王喜根所著的《农耕年华》为江苏人民出版社《乡愁乡韵系列》首批推出作品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农耕年华/乡愁乡韵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成嵩//王喜根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皓首始忆儿时乐,从前况味正渐消,离乡入城数十载,犹梦稻花一畦香。——读《农耕年华》,童年的一幕幕跃然纸上。 还记得叉鱼的快乐吗?还记得货郎担的丰富吗?还记得插稻秧、沤塘泥、堆草堆的辛苦吗?还记得母亲纳鞋底的心意吗?中国农村,好似慈母,我们永远不可能隔断和她的血肉相连。 沈成嵩、王喜根所著的《农耕年华》为江苏人民出版社《乡愁乡韵系列》首批推出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农耕年华》作者沈成嵩、王喜根将自身对农耕文化的丰富积累,对农耕、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厚感情灌注到这部散文作品之中,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形式或已然消失的农耕形式,在每一篇短文中得以保留,踩水车、推乌头、沤制草塘泥、打连枷、消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书中还大量介绍了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时节气、农家菜肴、农村行当,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目录 农具漫谈 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犁 镰 锄 锹 锨 磨 秤 篮 缸 斛桶 箩筐 钉钯 连枷 扁担 农船 水车 洋龙 乌头 畚箕 蓑衣 草鞋 鸡公车 牛车篷 秧马与秧船 粪桶与料勺 品评农时 引子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正月新春忙过年 莺飞草长二月天 阳春三月百花艳 四月初夏芳菲尽 五月榴花红胜火 映日荷花六月红 七月流火报秋信 中秋八月桂花香 九月重阳话登高 十月立冬晓霜浓 隆冬数九梅花开 腊月除夕盼团圆 农谚农事和田歌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农时节气是农耕文化的结晶 行当趣事 做田埂 挖排水沟 罱湖泥 沤草塘 堆草垛 上河工 扳罾 叉鱼 簖蟹 放蜂 耥蚬 摆渡 打蒲包 扎草窝 杀猪 阉鸡 磨豆腐 烧窑 酒坊 酱园 铜匠 铁匠 锡匠 车匠 篾匠 皮匠 白铁匠 补锅 裁缝 箍桶 补缸 拾屋 货郎担 造纸 剃头 炮仗店 棺材店 染坊 修伞 渔船 放鸦 放排 纤夫 帮船 算命 媒婆 接生 牙医 卖老鼠药 乡土乡风 舞龙 舞狮 唱麒麟 踩高跷 打莲湘 打腰鼓 荡湖船 河蚌舞 剪鞋样 年蒸 压岁钱 中秋 裹粽 算盘 窑货店 草焐 捶石子 捻线 拾麦穗 安豆饼 炒小圆子 子孙饼 荠菜汤圆 油糍 草炉烧饼 老菱 炕山芋 麦芽糖 甜芦粟 冰糖葫芦 炒米糖 卖烂藕 麦蚕 风鸡 后记:留住乡愁 试读章节 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说“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这话不过分。 而说到农耕史,历代“农桑笔记”之类的史料文字当然是重要的线索,但人们眼前更多“物化的活史料”往往会被忽略——那就是各式各样的农具。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农耕史,其实是农人一锹、一锄刨出来的,是用犁耙耕出来的。 农民的“锄镰犁刀锹铲耙”,就是他们手脚、肩腿的延伸,是他们智慧的着力点。甚至可以说,农具就是农民身心的一部分,是人与自然“相互博弈之后的相互馈赠”。 我们今天吃到的面包、面条、馒头,都是面粉、米粉制成的,但将稻米麦粒加工成粉,几千年前却让人费神费劲。开始人们只能用石头将谷物压碎,后来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粮食加工了。 春秋鲁班发明了石磨:两块坚硬圆石上,凿些密密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谷物磨成粉了。杵臼的上下运动成了磨的旋转运动,杵臼的间歇工作成了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中国农具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木石制农具、奴隶社会的青铜农具和封建社会的铁制农具三阶段。 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由挖掘植物根部的尖木棍发展来的。尖木棍下端安一横木,便可以用脚踩,使之容易入土,这便是“单尖耒”,后来又衍生出“双尖耒”。又在这基础上改进为扁平的宽刃,这就发明了“铲”、“锹”、“耜”、“锄”。 收割谷物的“镰”,是受动物尖利牙齿的启发而创造的。先是壳镰,而后是石镰、青铜镰、铁镰,并发明了“锯齿镰”。在商代,镰被绑在竹杆上,成了进攻的兵器,到了宋代则成了专门对付马腿的钩。“钩镰枪”成了岳家军打败金兵“连环骑兵”的专用兵器。 比青铜还要坚韧锋利价廉的铁出现后,很快,铁制农具代替了石器、木器、青铜器农具。 唐朝出现了操作灵便的曲辕犁,它特别适用于我们南方的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低洼水田,为大面积种植水稻奠定了基础。而耙的发明,使水田泥土破地更碎,打得更糊,有利于农民插秧落谷。 唐朝人很聪明,他们还发明了脚踏的和牛转的水车,解决了水田提水灌溉的难题。明清以后,又发明了风车,继人力、畜力、水力之后,又用上了风力,这在中国的农具史和能源使用上是个突破。 加之风扇车的出现,利用鼓动的空气,分清不同籽粒,扇去谷糠,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体系,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中华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中华农耕文化的创造发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走在世界的前列。据资料记载,耕翻的犁耙,比欧洲早了二千五百多年;收割的镰、勾,比欧洲早了二千多年;灌水的链斗水车,比欧洲早一千六百多年;农产品加工的石磨、风车比世界早一千五百多年……早在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水稻,比日本早四千四百多年;早在五千多年,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植桑、养蚕、缫丝;公元前五百年,丝织品就出口到古罗马帝国,被欧洲贵族称为“软黄金”……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表现了我们民族富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虽已进入机械化、电器化时代,但在乡村仍保留着一些石磨。磨面粉、磨芝麻、磨豆腐,居家主妇们都知道“小磨麻油”就是比机械加工的香。 而乡村仍在使用的农具,又何止石磨?许多地方的农耕中,还能偶见犁、耙、碌碡、风车、水车、扁担、锨、粪桶、农船等等旧式农具。这些都是农耕社会生产力组成的重要部分,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些“活化石”,我特选一些常见农具、用具,作一小传,使大家能够“管中见豹”。 犁 讲到农耕文化,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犁,这犁,从石器时代的石犁,到青铜器时代的铜犁一直到如今的木犁、铁犁,甚至还有皇帝御用耕田的“金犁”。 有一首民歌说:“二月二,龙抬头,天子扶犁臣赶牛,正宫娘娘送午饭,宰相覆土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在北京先体农坛,过去有一个“御耕台”,就是皇帝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亲自扶犁,耕种“一亩三分地”的场所。当日上午,天子率百官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设棚悬彩,并配有乐队、唱工百余人,奏乐,唱《三十六禾词》”,围观者万人。 这一亩三分地的土,都是选用的肥田熟土,事先用箩精心筛选过,又肥又松又软,这样皇帝耕起来,才轻松愉快,毫不费力。御耕时,皇帝左手执黄尤绒鞭,右手执金龙犁,两位老农牵牛,户部尚书帮着扶犁,来回耕三趟,就礼毕。然后,三公五耕,卿侯九耕,文武百官也来耕个十几下,这犁田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每年一度的“御耕”,据史料记载,约耗银九百两,相当于一千人一年的口粮。 农民犁田,可不是这样轻松,在集体生产时,队里的犁田手,都是种庄稼的老把式,他不仅十八般农具样样精通,而且种稻、种麦的一百二多种农活样样在行。 每到耕田季节,耕田手就会破晓起床,紧犁辕,装犁铧,上犁头,套犁扣,绞犁索,执犁鞭,扛着犁,牵着牛,下田耕地。 “啪”!耕田手一挥牛鞭,就像是在牛背上炸响一个炮仗。这很有讲究,这鞭梢紧贴牛毛而过,既赶了牛,但又不伤着牛,这就是“绝活”。 然后犁田手又唱起耕田号子:“嗨……哎……嗬……,哎……”这声音清脆宏亮,在山谷中回荡,只见黑黝黝的土在脚下滚翻,不一会儿,就犁开了一大片。 犁,作为一种农具,留存于世,距今已有近6000年的历史,最初农民是用木棒、石器挖垦土地,叫木犁、石犁,到春秋战国时,才出现了铁犁,到了唐代,我们江南水田耕作,才使用“曲辕犁”,提高了农民耕田的水平,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史进入了成熟阶段。到了明清时期,又对犁加以改进,使犁辕缩短、弯曲,犁的结构更加轻巧、灵活,也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在拖拉机没有出现前,我们还发明了双轮双铧犁,这已经有点半机械化了。有一个成语叫“铸剑为犁”,敌对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远离战争,将打仗的钱节省下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据说在联合国总部还专门制作了一幅“铸剑为犁”的浮雕,呼唤人们热爱和平,发展经济。 P3-7 后记 留住乡愁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乡历史文脉……注意保留住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近期,在关于城镇化发展与建设的中央文件上,出现了上述诗样的文字。 什么是乡愁?我的理解是,在我们江南地区,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杏花、春雨、江南”,就是“麦浪翻滚、菜花金黄、桑田连片”,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就是“小竹园、小果园、小茶园、小花园、小菜园”,就是“丝竹声声农家乐,书声琅琅耕读情”。 说到底,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 我们的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和农民,不是搞千村一面的“火柴盒”,不是让农民“被上楼”,吃不上自己养的鸡,尝不到自己种的菜,和城里人一样背“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 我们不要以为农耕文明就落后于城市文明,其实农民更懂得“天人合一”,更懂得“尊重自然”,更懂得“绿色环保”。每个村子都有村规民约,每个家庭都有家规家训,做人有底线,交往讲规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骥才说:“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在村落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在乡村,如果乡村没有了,这些文化遗产会全部消失。另…方面,我们的少数民族也大部分在乡村,如果村落没有了,民族还怎样生存?民族文化还如何保留?!” 现在的乡村建起了一幢幢的高楼,浇起了一块块的水泥场、一条条的水泥路,不管是“张家村、李家村”,统统是“千村一面”的“水泥村”,试想,十年八年后,如果让远方的游子回到故乡,到哪里去寻觅自己的老屋、老村、老树?到哪里去寻觅自己的祖坟? 中央文件现今提出了“留住乡愁”,虽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愿我们今后能把真正美丽的乡村留给我们的子孙,不要把乡愁变成乡忧。 这本《农耕年华》,就是乡愁的记忆,它虽说是一些旧忆的碎片,但却可为孩子们留下一些不可消失和磨灭的印象。 沈成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