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官僚大地主的显赫家世
1859年9月16日(清朝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县东北十余里的张营。项城地处河南东部与安徽省接壤的地界,这里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民风强悍。尤其是夏秋之际,农民经常聚啸抢收成熟的庄稼,地主则组织各种武装进行镇压,双方经常形成大规模械斗,这样养成了此地人好勇斗狠之习性。
相传八仙之一的李铁拐有《过项歌》,谓项城县地脉应出一假皇帝。袁世凯实袁安后代,袁安至袁绍四世三公,出一袁术;自袁甲三至袁世凯,亦皆位三公之列,而有洪宪帝制发生,果真出一假皇帝。近人赋诗云:“地脉如何出假龙,两朝四世位三公。一场短短新华梦,却负空山卧雪风。”
袁世凯的家庭是项城县最大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辈多人在朝廷任官,有的且官居高位,因而成为地方最大的霸王势力。袁的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三十余岁死去时,留下4个儿子: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袁重三。袁耀东之妻郭氏出身于当地的一个望族,在丈夫去世后,对4个儿子悉心呵护教导,使他们一一取得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是次子袁甲三。袁甲三在道光年间得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处章京、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等职。1853年,奉命协助工部侍郎吕贤基在安徽督办地方团练武装,以对抗在安徽、河南一带活跃的捻军,并防备太平天国军队。与此同时,曾国藩也奉命在其家乡湖南督办团练——即后来的“湘军”。不久,吕贤基被捻军击毙,袁甲三接任督办安徽团练大臣,并统领驻防宿州的清军,成为捻军的一个主要敌人。因镇压捻军和太平军有功,升任漕运总督,曾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军务,很得朝廷器重,被赏戴花翎、穿黄马褂。1863年,袁甲三病死,时年57岁。
袁甲三的兄弟子侄们也全力投人镇压捻军的斗争中。袁树三是禀贡生,曾任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其长子袁保中,即袁世凯的生父,附贡出身,虽未因军功得功名,但也在项城办团练,控制一方。次子袁保庆是举人,曾在叔父袁甲三军中领兵,后被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奏调回河南协办地方团练,围攻捻军,因功升任候补知府、道员。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随父征战。袁保恒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袁保龄举人出身,官至内阁中书。袁凤三是庠生,袁重三也是生员。
自袁甲三至袁世凯,袁家三代在清廷任高官,可谓煊赫一时。他们正是依附封建皇帝而取得高官厚禄的,因而他们崇拜皇权,效忠清廷。袁世凯正是生长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并因其祖叔辈的荫庇和提携而发迹。袁保中有6个儿子,2个女儿,前妻刘氏生有2子2女,2子是世吕、世敦;继室刘氏生有4子:世廉、世凯、世辅、世彤。袁世凯在兄弟中排行第4。
袁世凯幼年时,其祖父辈正同捻军、太平军进行殊死搏斗。当时为了抵御日行千里、流动作战的捻军铁骑,河南各地主武装纷纷修堡筑寨。袁家在项城县城东北一处险要之地筑起一座大寨,人称“袁寨”,壕深垒固,在当地很有名。在袁世凯5岁时,一次捻军骑兵进攻至袁寨附近,袁寨青壮男丁皆登墙抵御,有人带袁世凯登上寨墙观看战斗,小小年纪的袁世凯竞“略无惧色”。这种经历对袁世凯以后的成长影响甚巨。
袁世凯7岁时,其叔父袁保庆因年过四十尚未有子嗣,遂征得其兄同意,将袁世凯过继为子。有一次,他的叔父问他的志向,袁世凯回答:“愿流芳百世,毋遗臭万年。”①可惜的是,与袁世凯的愿望相反,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成为遗臭万年的角色。
之后,袁世凯跟时任山东候补知府的嗣父赴济南生活,后又随升任江南盐巡道的嗣父赴南京。
当时清廷实行“重文轻武”的用人政策,袁世凯的祖、父辈皆是以文人掌兵事而发迹,因而也希望袁世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为他聘请了好的塾师。但袁世凯生性好动,顽劣异常,以读书为苦,而喜欢游山玩水,或结伙打斗,逞一时之快。
1873年,袁世凯的嗣父病死于南京任所,袁世凯只得随嗣母返回老家项城居住。其时他的两个堂叔,即袁甲三之子袁保恒、袁保龄正在朝廷做官,见此侄可造,遂于次年把袁世凯接到北京,聘名师执教,且督导甚严。这样,袁世凯的学业才稍稍有了长进。
在袁世凯的青少年时代,其嗣父及两个堂叔对他影响甚巨。袁保庆曾将长期带兵做官的心得记录成数百条,经常讲给袁世凯听,如带兵御人之法:“必先以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袁保恒任刑部左侍郎时,有意让袁世凯帮他办事,以培养他办事的能力。袁世凯恶于读书,却擅长于办事。他很快学会了奉迎吹捧、行贿钻营、拉帮结派之类的一套官场本领,办事颇为得力,获得了乃叔“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的赞誉。
1878年,袁保恒病死于开封。袁世凯在处理完堂叔后事后回到老家。不久袁家分了家,袁世凯在袁保庆名下分得一份很丰厚的家产。此后,没有了长辈管束的袁世凯更加放荡不羁,整日征酒逐肉,骑马打猎,有时也附庸风雅,与一帮秀才吟诗和赋,并出资组织了两个“文庄”——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文社。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