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电影随笔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陈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纵观《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57篇影评,其确是陈远先生观影所思、所想、所悟,更是一位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人对自己与电影结缘的这近半个世纪的回望与反思。在陈远先生细腻敏感、生动丰富、感性温柔的文字中,通过那一个个细致的片段描写,重历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体味那一句句意味深长的台词,你或许会看到一部不一样的电影,体验到一种别样的电影感受。

内容推荐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近10万字的电影随笔集,是陈远先生从2006年10月起陆续发表在《家庭影院技术》杂志的文章结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共计57篇影评,涉及欧洲、美洲、亚洲电影50部。在这些电影中,既有讨论亲情,叩问人伦的《东京物语》、《后门》、《玉女私情》,亦有描述曲折爱情、让人辗转反侧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不了情》、《汉密尔顿夫人》;既有直指人性,控诉不公的《骑车人之死》、《双城记》、《木木》,亦有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冰海沉船》、《瑞典女王》、《来日再相逢》;既有再现名人人生,剖析美之内涵的《萧邦的青年时代》、《一曲难忘》、《左拉传》,亦有反映教育本质的《青少年与音乐》、《爱的教育》……

目录

序:跳动着的电影心

欧洲篇

 美与丑之情感交缠

 像一朵郁金香一样短命

 纳维尔,我永远也不去

 帕蒂,你在哪里?

 再会了,好儿子

 拉着凯娜向光明走去

 罪恶啊,阴谋啊

 漫长的等待终于过去

 爸爸、爸爸……

 “贫穷”跟“富有”的较量

 我的蓝眼睛”

 但丁街凶杀案

 亲爱的琼玛……

 很有些话想说

 勾起美好回忆

 木木的悲剧

 一位任性姑娘的爱情

 达尼斯者,伯乐也!

 歌声透露自由心声

美洲篇

 当然是罗马

 亲爱的,我、我回家了

 愿上帝怜悯你们

 冬天过了,春天来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内心的感动是多重的

 人道人性的闪光

 理想主义的余晖?

 在光明与黑暗之中

 可怜又可爱的大卫·考坡菲

 生活的教科书

 我的那张脸已经死了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

 伟大的人要牺牲一切

 如果没有你,学校就完了

 保罗·穆尼的左拉

亚洲篇

 天地不是那么小

 在阴云笼罩下的海水、渔船……

 花乱落,叶飘零……

 台词,电影的价值所在

 明星荟萃的《海魂》

 法律不承认良心

 世上并不太多开心人

 阿法纳西与沙卡拉姆

 阿法纳西与蔷巴、拉克什密

 《不了情》中的情和爱

 伟大的人

 死亡,无处不在

 一个父亲的悲哀

 美丽善良的孝子

 拉尼这个姑娘

 像秋风落叶,那样飘零……

 不能让他们吃这么贵的点心

 我喜欢纪子

 同情、谅解、互助和爱

 最好什么都不养

 我是野毛的妻子

 我要你,我不能离开你

跋:唯有清香似旧时

试读章节

爸爸、爸爸……

——重看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在甜酸苦辣的日子都经历过了之后,重看意大利于1948年拍摄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心底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意大利陷入萧条冷落之中。主人公里奇已两年没有工作,侥幸得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后,他不得不典当妻子的嫁妆——六张被单以换回早已典当的自行车。但正当期待生活慢慢会好起来时,里奇竟在上班的第一天,就被人偷去视为生命的自行车。实在不幸的里奇,带着小小年纪的孩子布鲁诺,走遍罗马的大街小巷,但到头来一无所获。其间,虽两次见到偷自行车的那位年轻人,却不是因为或追赶不及或缺乏证据而徒劳无功。在凄凉绝望的心境中,善良的里奇终于铤而走险,但倒霉的他,却在偷别人的自行车时被穷追、被逮住。临末,屈辱受尽的里奇,拉着布鲁诺融入茫茫人海之中,未来不得而知。

为寻找“饭碗”而熬煎,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也不会感到陌生。《偷自行车的人》真实感人地塑造了在那些年月里的意大利人的穷困潦倒,里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一个人,连赖以糊口的职业都没有,谈不上什么生存权、生存价值;一个政府,如果解决不了普通市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所谓丰衣足食、所谓小康之家,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是捉摸不到的神话。我想,任何一位观看《偷自行车的人》,都会理解、同情里奇的遭遇,理解、同情里奇一家的遭遇。其实,我还理解、同情那位偷自行车的年轻人,你看他那家徒四壁的栖身环境,他也是被逼去做这样的一件不近人情、不近人性的事情的啊!

《偷自行车的人》最令我感心动耳的,是其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里奇与布鲁诺的父子情。可怜可爱的布鲁诺,过早领略、体会父母的艰辛。你看,他跟着父亲满街寻寻觅觅;差点被汽车撞到,在大雨中蒙着头奔走、跌倒;细心地在旧货市场观察每一个车铃,满怀悲愁地侧着头、仰着头看着他心内如汤煮的父亲。电影最催人泪下、最令人不忍目睹的场面是:当布鲁诺眼睁睁地看着父亲骑着偷来的自行车,在热闹的大街上被疾力追赶而显露出惊慌失措之情时;当布鲁诺随即跑到给众人打骂的父亲身旁,用手拉着父亲嘴里不歇痛心地叫着“爸爸、爸爸……”时。一个人,所遭遇到的最残酷的打击,莫过于“劣行”被自己孩子发现。这就不难明白,在整部电影,里奇原来只是焦虑、只是急躁,最后却在俯身见到一直挨在身旁的布鲁诺那关切和疼惜的眼光时,会呜咽、会抽泣的原因所在。

《偷自行车的人》问世已近六十载,但其人物心理刻画的高度,至今仍然令人惊叹。实在意想不到的是,几位主要演员都并非专业出身:里奇的饰演者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原是一位工人,是导演维托利奥·德·西卡在数不清的应聘者中一眼相中的;布鲁诺的饰演者安左·斯塔尤拉,是导演在看热闹的人堆中给发现的;而里奇之妻的饰演者利阿纳拉·卡莱尔,则是新闻记者行业中人。但正是这些非正式演员,在《偷自行车的人》中,以自然质朴的外在、内在的表演,使影片增添难以抹掉的魅力。这是因为:在战乱中幸存的、怀着什么事都能变好,除了死亡”的他们,十分清楚地了解国家、人民在那个特定时期中,所熬受的磨难和摧残,从而才可能有着非同凡响的艺术创造。P30-32

序言

跳动着的电影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电影随笔集序

本来,我生平第一本电影随笔集,应该在2009年下半年付梓,但时光悄然消散,那本题名为《你连等都不能等》的电影随笔集,却因故终至抛锚。如今,奉献给读者的却是题名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电影随笔集,里边所提及的最早的电影是拍摄于1933年的《瑞典女王》,最晚的则是拍摄于1961年的《不了情》和《爱的教育》,都乃为半个世纪之前就已引起观众精神悸动的老电影了。

倘若,我要在这里说,我在《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所述及的多属上上之品的老电影,胜于近十年所制作的新电影,相信不少人会“群起而攻之”,但在我尚未迷失自我的心目中,有着像费雯·丽、葛丽泰·嘉宝、奥黛丽·赫本、劳伦斯·奥利弗、罗伯特·泰勒等等演员那样形貌和修养、格局和品位的,当今影坛能有几人?冷眼向洋,电影技术已然疾进,但演员对角色揣摸琢磨的广度和深度,却似乎难能突破前人了,你看费雯·丽、罗伯特·泰勒等等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仿佛与生俱来、自然流泻,绝无矫揉雕饰、生硬造作,观众至今视之仍旧欣然忘形,并深感他们给人类留下的,是巨大的心灵遗产。

虽然,在重看《魂断蓝桥》时,我痛惜于玛拉最后选择了死亡;在重看《瑞典女王》时,我遗憾于克莉斯汀自己摘下了王冠;在重看《牛虻》时,我耿耿于怀于亚瑟、琼玛终究天人相隔……然而,我意识到那些角色各各生存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因之才会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结局,这是不以观众意志为转移的,正由于目睹了主人公如此这般的命运、如此这般的结局,才能令观众感到身在福中,不是吗?我们无须像玛拉那样总是被纠缠在矛盾天地,像克莉斯汀那样想留着些做人尊严也那么不容易,像牛虻、琼玛那样虽心心相印却被误解和偏见所分离……

有人谓我,你所说的那些电影人物,早已经成为残留影像了,何必惶悚惭愧地抱着这些人物自怨自艾、甚至黯然流泪呢?但是,人们何故不曾想到,电影中的那些人物,确有着深邃意涵,他、她乃尚还睁着眼睛的人的参照物,越能为那些人物遭际心生震动的人,就越能培养起立足社会时有着的正常判断,尤其对是与非、错误与谬误的判断。

电影,已有超过一百年历史了,在这逾一百年里,全球不知积累了多少部可以随处东采西撷的电影了,但我在《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中只说了五十部。五十部,微不足道!不过,我却确认在这五十部电影中的每一部,都是一本大大的书,翻一遍不够,要翻多遍才能领会其奥妙奥秘,特别在这个充满危机的人世间饱尝过甜酸苦辣之后重温昔日欣赏过的电影时,你会感到在接触一部全新电影,你之所得会前所未有。我再次在《三海旅行》屏幕下就是如此,从前何曾留意其妙不可言的台词呢!我再次为《流浪者》掏心掏肺时也如此,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已明白“好人的儿子是好人,贼的儿子是贼”的反动性,但一个与真理难以相融的观点,可以贻害几代人,却是在“文化大革命”收场之后才能有着惊心动魄的顿悟。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后记,是原来收入在《你连等都不能等》中的后记,那是《唯有清香似旧时一一我的电影缘》,如果有读者愿意花些分秒阅读,便可了解到一个普通人与电影相伴的过去和现在,并捉摸到有如神不守舍的普通人在享受温暖欣慰的同时跳动着的电影心。

陈远

2011年6月6日广东中山

后记

唯有清香似旧时——我的电影缘

小时候的玩耍,简单又纯朴:都是入黑时,在家门口或附近,和别的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辘钱牛”,玩“打不死”、“算人追”、“救生摸电”等等。那当儿的小城,其实更弥漫着乡土气息,对面街有个半是荒芜半是树木的园地,还有个种着香蕉等什么的小山坡。倘爬上坡头放纸鸢,舒心并惬意的。倘爬下坡头走不多远,则见一条小小溪流,水很清凉,它流到一个更大的园地里。那个更大的园地生长着许多植物,空气又特别清新……如今乍一忆及,我还是觉得那些悠闲安静得只有风声的环境,是值得永存心中的。

不过,倘若问我,那时什么是最奢侈的享受呢?我会说是看电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教书为业的父母亲十分投入于他们的粉笔生涯,但逢到有余暇,却会带着我和弟弟到电影院看电影。小城虽小,但也有两间电影院。苏联电影是最早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印象的,《幸福的生活》、《在人间》、《勇敢的人》等等。那个年月,不要说小小年纪的我,连我父母辈都不知道不少苏联电影所反映的都是虚假事物,因此对苏联电影中公民生活的安定与欢乐充满向往与渴望。而且,更高兴的是,苏联电影通常都会有插曲,比如描述高尔基的《我的童年》中的那首《克马河》,我不明白其旋律何故那样好听又易记,几乎一踏出电影院便能又唱又背了。加上父亲常常和他的同样爱看电影的学生相聚在家,并常常哼唱苏联电影插曲,以至我从小不仅养成了看电影的喜好,也养成了唱电影插曲的喜好。年纪稍为大些,我开始收集“戏桥”(电影说明书)。那时,每购买一张电影票,都会送你一张“戏桥”。“戏桥”既介绍剧情,也有电影制片厂厂名和演职员表,颜色各异,排版又偶有独到之处,有些“戏桥”还有图案甚至剧照。最早时,我只是一得到便放入抽屉,后来慢慢多起来了,我就按国家或按电影制片厂分类。当然,在很长时间里,以中国电影和苏联电影的“戏桥”为最多。“戏桥”真好,看电影前,可以藉此了解情节;看电影后,又可以藉此重温情节并因之加深记忆。也是年纪稍为大些时,我会把电影歌曲手抄在软皮部上,通常都是在同学中间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新华书店会有些内含电影插曲的《活页歌选》,价钱虽算便宜,但也不是经常买得起。于是,手抄最为省事,也最符合我当时的经济状况。况且,边抄边唱边回顾电影中的画面,也乐趣无穷。

读初中时,我对电影更为虔诚。一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优秀电影陆续上映,虽然片子已旧,片质较差,但剧情和演员却仍然使我倍加留心。《一江春水向东流》,令我不知流了多少眼泪,《马路天使》、《夜半歌声》、《十字街头》,令我不知对里间的插曲如何神魂颠倒。二是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尤其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接连展映。小城居民不足十万,但电影院有中午场、有夜头场、夜二场,夜头场、夜二场又会安排放不同的电影。而价钱呢?旧片一角钱一张低价票,新片则一角五分。父母亲给我不多的零用钱,看电影自然是其中的重要花费。也是在读初中时,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星期日晚都要回校自习。碰到有我想看的电影,却与晚修相撞时,我就只得把书和作业本放在桌面上以作伪装,万一给巡堂老师查问便有同学代为敷衍应对。印度电影《流浪者》等等就是这样悄悄地去看了的。但一而再再而三,终于让班主任起疑。那天早上回校,班主任问我:“昨晚你没来晚修,到哪里去了?”到了这个地步,可不能撒谎了,于是直说:“我去看电影。”班主任听后没有怎样责备我,只说:“要注意不要拖累作业。”临别时,班主任小声交代:“以后,你知道有好的电影可看,请也告诉我一声……”原来,班主任也是一位电影迷。有一次,我与他一起去看《一江春水向东流》,曾见到他偷偷用右手袖擦眼泪的。也就是这位班主任,在那天上数学课时,居然教我们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那是我早就已经唱懂了的,因此当时唱得分外起劲。一个周六还是周日的下午,班主任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到城外的岐江河,一边撑着小船、一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向南郊驶去。

也就是在读初中时,出现了一件促使我与电影更为接近的事情。也许,因为我经常出入电影院,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注意了我,他们诚恳地请我当“电影服务员”。小城的两间电影院每月都共用一份“电影排期表”,我父亲总爱在“电影排期表”上做着不同记号,以表示有些电影一定要看,有些或抽空去看,有些可看可不看。而不打算看的,他则不做任何标记。当时,“电影排期表”给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提醒。父亲这个习惯后来还传给了我,可惜,在大风大浪吹刮过后的现在,已经无法再找到一张或父亲或我曾经做过各种记号的“电影排期表”了。而我其时充当“电影服务员”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把“电影排期表”分发给同学、老师和周围邻居等。此外,如有同学、老师、邻居等托我买票,可以享受八折优待。八折优待的票子都被剪了角,电影院与我结账时,要把那些票角上交的。记得负责与我联系的是陈姨,她是一位长相漂亮的年轻女子,从来对我和蔼可亲;另外一位是郑姨,郑姨性格比陈姨开朗,讲话不像陈姨温柔,但却挺富幽默感。我没有忘记郑姨曾半开玩笑地问我:“将来,你想做拉兹(电影《流浪者》之主人公),抑或想做奥赛罗(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电影之主人公)?”那个阶段,另有两件往事刻骨铭心。一是,我收集的“戏桥”已日渐可观,但怎会满足呢?先前,只是看过的电影的“戏桥”才热衷收藏;后来,却即使没有看过的电影的“戏桥”,也蓄意占有。我的这种嗜好让陈姨、郑姨知道了,有一个星期天,陈姨带我到电影院办公室,那里有好多个大柜子,个子不高的陈姨把大柜子一一打开,接着对我说:‘‘里边都是‘戏桥’,一部一部电影的‘戏桥’都捆绑好的,见到你没有的,就把它抽出来吧。”哗!这真是叫芝麻开门就能见到宝藏的时刻。过去是一张一张“戏桥”地积存,想不到一个上午下来,我就成为“戏桥”大户了。我无法按捺心内激动,最后终于要了一大叠一大叠。拿回家后,每一种类别的“戏桥”都增添了厚厚份量。同学当中,不少没有机会像我那样看电影的,便向我借“戏桥”,一些看了“戏桥”便萌生兴趣的,便会接着吩咐我,电影院放映某部电影时,要及时告诉他们。二是,当时,电影院有份宣传电影的图文并茂的单张、不定期出版,里边有电影介绍、电影评论及其他。也是陈姨和郑姨,她俩居然叫小小年纪的我,也为这个单张写写文章,我又居然斗胆把这权当作陈姨、郑姨布置给我的作业,并确确实实地写出了一些东西来。记得,我曾在单张发表过带讽刺的打油诗,还写过赞美印度电影《章西女皇》的长诗和评论根据鲁迅先生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祝福》。其他篇什,我却都已忘记了。这可能是我最早在学校以外登载的稿子了。也可惜,我后来没有把单张保存下来,也从来不敢指望过去的电影院现在的电影公司会有存档。那时,在这份单张里发表什么,是没有稿费的,但却会给你看电影的赠票,那最好不过了,那我可以看到更多的电影了。  读完初中后,得到父亲一位好友的太太允许,我到图书馆里当义工。这个角色使我有机会自由出入书库,随意翻阅借阅图书。图书馆要买书、编书、排书或组织其他活动,都会请我施以援手。以为能够经常借书、看书就是最丰厚的报酬了。殊不知一个月两个月后的一天,图书馆一位专职人员对我说:“今晚,你不要来了。去看电影吧,这张票是给你的。”

1960年初,我开始了有着确实意义的涉足社会,到乡下一间小学教书。农村乡情郁郁、古风淳淳,崇尚自然却娱乐更为单一。学生,除了读书之外,就在家里负担相当的家务、劳作。最高兴的日子,是往城里看电影无疑了。一路步行,走山路、走公路,来回三十里上下,却丝毫没有疲惫之意。想起我也在读小学时,虽则近便电影院,也莫不如是地把全校师生出外看电影视之为兴感怡悦的节日的。虽然,那时学校组织的看电影,局限于所谓思想浸淫,但对着银幕,就总觉得有一种冲动在洋溢。以至后来在小城教小学、教中学时,我也不时愿意带班上学生去看电影,不同的是,我更为细心物色我认为对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丰富有益的电影。在廿一世纪的实利当头之秋,当我在忆述前尘旧事时,已无从晓得曾经做过我学生的,到头来能否意犹未尽地,继续从电影的陶冶中摆脱平庸而低微的人品。但起码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们是喜形于色地接受如此教育的。

文化大革命前夕,天空又呈现乌沉。记得在那个历史时段里,还看过很快就受到严厉批判的电影《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在烈火中永生》等等。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昔日的电影几乎悉数被禁,在“革命样板戏”铺天盖地之际,我只能巴望那些为时势所不容的电影被揪出来示众。那些年月,跟朝鲜、阿尔巴尼亚等不多国家关系还好。只是因为朝鲜纪录片《兄弟的中国人民使者》里有小提琴齐奏场面,我就进电影院里看了好几次。而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则因为其有吉他演奏的主题曲,而让我看了一回又一回。忽然不可思议地听说,罗马尼亚电影《奇普里安·波龙贝斯库》要在距离小城20多公里的小镇上演,兴奋得我马上约了几位友人,并请其中一位开着手扶拖拉机把我们送到那个小镇,虽来回一路颠簸,但那可真是部好电影啊!可惜的是从那个难忘的晚上至今,我竟没缘再欣赏《奇普里安·波龙贝斯库》。我因之屡屡在想念着、追忆着,想念着那部好电影、追忆着艰苦岁月中的美好时光。电影虽难以像过去般的陪伴身旁了,但我仍然在非常时期间暗暗怀念那些优秀的电影演员:斯特里仁诺夫、钱拉·菲利普、拉兹-卡普尔、娜尔吉斯等等,赵丹、白杨、魏鹤龄、王丹凤、孙道临、上官云珠等等。记得1959年11月,忽然听到钱拉·菲利普因肝癌去世的噩耗时,我曾悲痛不已,我想起只活了37年的钱拉·菲利普在《勇士的奇遇》中的使人身心舒泰的非凡创造,还想起他在《红与黑》中的使人深思再三的出色表演。“文化大革命”后的1980年11月10日,当在《羊城晚报》头版见到“赵丹病危”的几个黑色大字时,我的心顿时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当天晚上,我给赵丹写了一封信,以一位普通观众的身份,鼓励他坚持生命的余勇,那是我第一次给我所敬重的电影演员写信,但赵丹终究没有看到那封信,因为,十一月十一日凌晨,赵丹就已与世长辞。时至今日,目睹中国一些一线演员的无限风光,我顿然觉得:赵丹等许多老一辈的杰出演员实在冤哉枉也。

如果说,童年、少年时代的我,看电影尚算能顺乎个人意志的话,到了青年时代的我,却已经不能择优拒劣了。我不是还有一大摞“戏桥”可以让我在幽愤、郁悒之时得到慰藉吗?没有了,一位初中跟我很要好的同桌,请我把“戏桥”给他。在万念俱灰之中,我咬咬牙就把多年来的缁铢积累全部送出。冷静之后看来,那是一笔多宝贵的财富啊!更为痛心的是,在政治形态更为险恶之时,那位同学、或者那位同学的家人竟把“戏桥”付之一炬,说以免成为收藏“封资修破烂货”的罪证。

待到天色晴好时,伤痕文学出现,伤痕电影也应运而生。我看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庐山恋》、《苦恼人的笑》等等,也算燃起过纵使微弱的心灵火花。但不久,电影审查尺度又抓紧了,而引进不多的外国电影又不大能为我所接受,所以,我应该又有一段长时间没进电影院了。有一年到海南出差,意外地见到有许多旧电影录像带,我一下子买了一大堆。过不久,又买了一大堆VCD。算是做了我和我的朋友们的一场怀旧梦。但今天,这批录像带,却因为保管不善发霉变质以至束之高阁,而vcD也因为图像不够清晰已逐渐被淘汰。“家庭影院”面世之后,我更少进电影院了,但《廊桥遗梦》的公演,却使我也随着被迷惑着的人群的脚步挤进电影院。香港一年一度的电影节首演《阮玲玉》时,我也曾专程前往观赏,但确是偶一为之,因为,我已难以寻觅和领略到过去的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了。

“人生百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深感欣忭的是,近一两年,我却恢复了被中断了的跟电影的密切依恋。真要感谢DVD;真要感谢澳门友人彭绍达兄。因为有了DVD,使我得以再度接触许多早年曾熏陶过我的电影;因为有了彭绍达兄,使我得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饱览经过他挑选的送给我的DVD。你大概会不理解我在面对《二十四只眼睛》、《简·爱》、《孤星血泪》、《冰海沉船》等电影时是如何的悲喜交加,如何的缱绻情深。我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会介绍给我身边的朋友一一就像我四十多年前做电影服务员那样。从去年10月发端,蒙汪杰先生之邀,我荣幸地在其主编的《家庭影院技术》上期期发表基本属于老电影的观后随想,这使我有机会向年轻朋友吐露心思一一也像我四十多年前在那份单张上发表所谓影评那样。

临末,我要诚挚倾诉:在半个多世纪的载浮载沉的不平凡的日子里,那些有着神圣意涵的电影,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正是那一部部电影,负载了我和我的家人,我和我的同学、同事、友伴的喜怒哀乐,决定了我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对人生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态度。遗憾的是,当今之世,尽管电影拍摄技术突飞猛进,尽管大片、巨片不绝于耳,但真正能够表达人的真情实感,真正能够挖掘人的内心奥秘,真正能够坚定人的信念和憧憬的电影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此时此地,我只能在怀旧中希冀在怀旧中等待,我相信终究会有曙光。

2007年2月13-1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