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一个商业传播的例子来看,当iPhone出新机型时,在十年前,企业可能只是发一篇通稿,以此告诉大家iPhone出了新产品。现在你会发现,人们对新产品的解读各不相同,我认为这其实就是去中心化的一种表现。商业应用的全新角度让企业明白,千人一面的解读不再可行了。在去中心化的传播中,企业要从多角度去解读。比如,对于一些女性用户经常关注的账号,产品可能要侧重的是强大的拍照功能;而对于某些男性经常关注的账号,产品可能要侧重它的配件以及性能。现在看来,这是去中心化很重要的体系,而且和传统的方式相比,这些成本比较低,因为在原有的渠道里面,不可能在同一个电视栏目里做不同的内容供应。然而在新的媒体社交平台里,这些东西都是有可能的。
虽然体系庞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理论及数据的背后查到解读新闻的人群:媒体人、企业人、事件本身的当事人以及第三方人士,这不也是去中心化吗?以前新闻发生后,只是媒体自己来报道,大家不会关注该条新闻是由媒体人报道的还是由记者报道的。
新媒体并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而是它呈现的用户特征,当前占用用户最多时间的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就是新媒体,因为在某个时期一定有一个主流渠道占用用户最多的时间,那么,如今这个主流渠道就是新媒体。
比如,当PC端迅速发展的时候,大部分用户的习惯是使用计算机,这种物理硬件的推动标准使门户网站成为了新媒体,因为这是大部分人的使用习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的规律是不变的,只是载体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谁占用了用户最多的时间,成为用户获得新闻来源最主流的渠道,谁就是新媒体。
造纸术迅速发展的时候,与竹简相比,纸质书籍就是新媒体。通过对比载体的变化和传播节点的变化你可以发现,你关注的人对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用户每天转发一条消息的时候都加入了自己的判断,从而使消息变成了一个观点,就像大家在转发时加上自己的评论一样,这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
我们看报纸只是媒体对受众的单向观点输出。当中心平台把一份报纸给受众的时候,受众根本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他们自己的观点,但是新媒体就不一样了。
这种营销局面对于企业而言,其成本总体是下降的。以小米公司为例,小米是典型的亲子型的公司,它直接面向用户,没有营销渠道。如果是六七年前,这种营销模式是不会成功的,那时的平台是如此的集中和单一,以至于企业根本没有去中心化的机会。主流的传播渠道是固定的,你想做广告就要按人家的规矩来操作,当时,线下渠道是中心化的渠道——省级代理、市级代理、县级代理。小米想进人这个渠道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在去中心化之后,小米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这类分散式的去中心化渠道把产品卖给用户。其实所有的快递公司都是它的渠道。
去中心化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模式,也是电商的改造过程。比如,以前我们可能会说某某城市有商业地标(如某家大卖场),但现在看来,未来将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这种多向的去中心化使得企业在创业的时候只要定位准确,那么从长远来看,其总成本是下降的。P6-7
社交平台的火爆催生了基于社交而诞生的社交营销行业,经历了几年的实践、发展、淘汰、选择……该行业已经渐趋成熟,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相关书籍却少之又少。《去中心化:移动互联时代电商运营制胜法则》这本书结合理论与实例,填补了这一空白,值得营销人士一看。
——软银赛富创始人阎炎
不同的人生就像不同的旅途,视野开阔,你就能走得更远、更快、更稳。对于去中心化感悟颇深的李檬,在其专注的社交营销之路上,相信会有更高的建树。
——途牛旅游网CEO于敦德
在股票投资领域有“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的说法,然而,在创业之路上一定要心怀一颗坚韧、专一的心。李檬将其专注于社交营销的理念和见解呈现在了《去中心化:移动互联时代电商运营制胜法则》一书中,颇多感悟及实例值得一读。
——百度投资执行总监张阳
意识领先就意味着可以先人一步,去中心化成就了自媒体,也成就了社交营销。李檬作为社交营销领域的佼佼者,他的分享定能让你脑洞大开。
——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
研究媒体和营销多年,我曾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心得与观点可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主要论点,只是这个现实来得有些突然。
2013年前后,越来越多的行业会议在讨论“去中心化”。作为行业里第一批将此论点应用到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领军人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种观点给大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这种梳理没有比用一本书来告诉大家更为合适的方式了!
1971年,乔姆斯基提出去中心化这一概念时,互联网尚未诞生,但他已经洞见了未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预见了未来的去中心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与整个人类去中心化趋势相吻合的。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电子商务领域迎来了大爆发的良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对应的广告营销行业所发生的变化。如果说在电商大行其道之前,传统媒体是广告营销行业的主战场,那么,当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行业应该调整的方向?
绝大多数的读者应该对“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汇不陌生,它代表着越来越开放的心态和创业机会。可是,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大量进入电商平台的商品中,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获得成功。并不是说这些公司的产品不好,而是他们的营销策略出了大问题。自从智能终端设备被广泛普及,整个行业都在呈现以小众群体和碎片时间为特征的传播文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去中心化。我将去中心化定义为:“以个人为中心,以个性化消费为特征的新型传播生态圈。”
我们不爱去商场购物了,不习惯和别人穿同一个款式了,追求个性和定制了,这都是去中心化的具体表现。消费者的这种变化要求企业不能拘泥于往常的权威媒体,而应该将传播也去掉这些中心化平台,利用新媒体、新心态、新思维来进行品牌推广。
微博和微信的出现是推动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的重要事件,也是让去中心化明朗化的契机。在这些以小众群体的兴趣分类的传播平台上.一款产品的爆红变得简单起来,而且其成本很低。
不过,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了解这个现象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呢?我思考良久,最后形成了全书的格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近两三年来,最红的电商营销案例是什么?褚橙、黄太吉、雕爷牛腩……这些都是当之无愧的话题王,他们是如何在去中心化这—平台里获得中心化平台才有的传播效果呢?看了本书你就能明白。
当然,或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地说:“他们不就是靠讲述好听的故事吗?”是的,电商平台的营销离不开故事,可是,并不是所有讲故事的产品最后都爆红了。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可是你想过吗,想当将军的士兵最后未必都能成为将军。
为什么你讲不了一个走红的电商故事?这里面有传播学、社会学、营销学、广告学的规律的。所以,在分析完几个经典的案例之后,我会用科学的方法告诉你,如何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给电商消费者。
我们正处在一个伴随着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商、大数据、O2O而来的后互联网时代,其本质是去中心化。我们不再需要特定的“中心”,微博、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就能满足我们的资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成为主流,那么,企业的博弈对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化营销在这场变革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它又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机遇?你看到机会并为之努力把握了吗?
李檬编著的《去中心化:移动互联时代电商运营制胜法则》作者围绕“去中心化”理论,分别从传统行业、数码行业、旅游行业、电商行业以及媒体演变过程阐述了去中心化趋势,并辅以大量的理论依据和成功案例,总结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描绘了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蓝图。本书对企业和个人了解营销行业的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并成功走上变革之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每一个生存在互联网时代的人,特别是媒体转型者、互联网创业者、企业管理者以及传统商业模式变革的经历者,如果你不愿意被时代淘汰,那么可以认真阅读本书,体会那些移动互联时代的“变”与“不变”。
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成功涨粉并实现精准营销?
微信红包一夜爆红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微信公众号如何吸引公众眼球?
朋友圈会不会变成广告圈?
微博还能在社会化营销中独大多久?
PC端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吗?
如何打造“爆款”?
如何巧妙地处理差评?
作者从数据入手,以理论、事实及典型案例为凭,深度剖析了电商行业在移动端崛起的现状与未来;介绍了微信公众号、App、官微等移动互联网商业应用;提供了去中心化平台电商营销的策略与技巧;挖掘了去中心化平台潜藏的巨大商机。
李檬编著的《去中心化》将引领你参透社会化营销在这场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并帮助企业赢得用户,立于后互联网时代的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