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即将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六个字:感恩、感 动、感谢。 感恩 我感恩在生命中能拥有父亲这样一位乐观、向上、敬 业、大爱的恩师和挚友,他拉着我的手一路边说边笑、边 唱边跳地走过半个世纪。卢梭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 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 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在我心中,父亲做到了 。他领我的时候,尽管手是轻的,但双目炯炯有神,腰身 笔挺笔挺。我感恩父亲虽肉体离开,但精神犹在,给我留 下宝贵的精神财富——41年的日记,让我在字里行间,还 能感受到父亲的大爱、大度、大节、大义,感受到父亲身 上集聚的满满的正能量。父亲生前写过一首诗叫作《空》 : 金也空,银也空,断气别世都得扔, 宫也空,殿也空,哪代圣人能长青? 天也空,地也空,代代世人都走净。 人也空,物也空,唯有精神能永恒! 父亲说对了,精神能永恒!雨果说:“让自己的内心 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父亲的 精神在我心中就是一条巨龙,但它不是苦刑,而是幸福的 永恒。 父亲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是《不老的草原》。我 想对天上的父亲说:“是的,亲爱的爹地,穿越人间万道 风景,您的呼唤是我不老的挂牵。走过岁月千种变幻,您 的笑容是我不老的思念。” 感动 我的母亲让我感动。她与父亲在中学时就是同学,一 个是班长,一个是团支部书记,两人可谓青梅竹马。工作 后,一个是中学校长,一个是小学书记,又是比翼双飞。 父亲对母亲和母亲对父亲的爱是无以言表的。76岁的母亲 白天、晚上都陪着父亲,除了每天为父亲做菜送饭,每天 都坚持为父亲按摩。当父亲双脚冰凉时,母亲总是毫不犹 豫地将他的双脚放进自己的怀里,那幅感人的画面,令我 难以忘怀。 我的丈夫和孩子让我感动。我的坚持离不开丈夫的陪 伴和孩子的支持。丈夫默默无闻地呵护着我,除了承担全 部的家务,每天开车送我去医院、去单位。为了不让父亲 知道病情的严重性,平时比较节俭的丈夫承担了父亲所有 的治疗费用,并为父亲做好一切后事安排。我挚爱的女儿 是我父亲生前的开心果儿,时常和女婿一块陪我父亲弹琴 、唱歌,送各种他爱吃的食品。父亲重病期间,尽管我女 儿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还不顾劝阻,经常和女婿一道去医 院,坐在外公的床边,为他鼓劲、壮胆。 我的亲属们让我感动。60多岁的二姨从得知父亲有病 的那一天起就住到了我们家里,白天、黑夜忙碌,买菜、 洗衣、做饭、看护父亲;80多岁的伯伯、伯母身体本身就 不好,但每天都要亲自去探望父亲才放心;我的大姑子很 多个夜班都守着我的父亲,一宿到天亮,唯恐有一点闪失 ;我的哥哥、嫂子,弟弟、弟妹,还有爱人的哥哥、姐姐 、侄儿、侄女(婿)、外甥都争着抢着值夜班…… …… 感谢我的挚友,也是我心中的文学偶像——中国音乐 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音乐文 学会副主席程绿竹姐姐。是美丽、博才、和善的她,在无 意中看到我的作品并向我约稿,将作品发表在她主编的杂 志《辽河》上,给了我创作的自信。是她将我的作品《红 包》推荐到家风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后,让我有了将 自己的文字融入父亲日记的想法。更感谢绿竹姐姐在深夜 “废寝”读完我的小作,为本书写下了生动、鲜活、实在 、感人的推荐序。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委 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曲平大姐,她远在山东工作 时,听说我要出版这本书,当天就帮我题写了书名,并第 一时间发过来,为《凡父俗女——我与父亲半个世纪的爱 》写下浓重的一笔。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江苏大学出版 社林卉老师,感谢刘强的挚友刘齐弟弟。在我原本想把文 稿作为家书留存时,是你们用赞赏的方式鼓励、引导我将 此书出版,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将此书由个人“ 私藏”转为与读者“共享”。
目录 自序(姜红英) 推荐序她在文字中与父亲对话(程绿竹) 亲友序“幸福密码”代代相传(刘强)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我与父亲的故事 红包 登山 “倒数第好” 尿坛子组长 讲课 提议建二高中 识字 买茶叶 被撞 贵族生活 吹口哨 罐头和月饼 手术 理想 念“三本”还是“复读” 放 怎么还不下雨 腌棉衣 精神病 孵小鸡 买豆角 败家包 偷虾 念技校还是读高中 豆腐干 送礼 回访 卖饮料 一定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换房 作文 提职 找对象 朋友 忘记年龄 照稿读还是脱稿讲 病号服 这屋留两个人就行 关于生命的长短 最后句话 不后悔 下篇 父亲心语 论人生 论工作 论做人 论友情 论亲情 后记
精彩页 红包 父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事迹曾入选《中国教育家》一书。如果有中国优秀父亲评选,在我心里,他一定是当之无愧的。父亲走后,我打开那个多年来属于我的特殊的抽屉,满满的,一抽屉的“红包”都是父亲送我的,并且每个“红包”里都有父亲对我的“颁奖词”。真的不记得父亲是从什么时候起送我“红包”的,只记得“红包”的金额是从最少的1元到最大的10000元。父亲一生给我的奖项无数,除了“考试成绩进步奖”“助人为乐奖”“孝敬老人奖”“提职晋级奖”,还有“家庭和睦奖”“礼让奖”等。应当说是种类繁多,并且每个奖项后面都跟着一首诗和一个“红包”。发奖也不是随便就发的,小时候是三人会议,长大结婚后是四人会议,生下女儿后是五人会议,女儿结婚后是六人会议,而且“红包”的范围也随着人员的增加而增多,不仅给我,还有我的丈夫和女儿、女婿的。发“红包”的时候,受奖者要高声朗读颁奖词,发展到后来大家还要谈谈感受。这种做法父亲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老人家病逝的前一天,他把最后一个深含父爱、感恩和激励的“红包”送给了我)。父亲去世后,每当思念他老人家的时候,我就会打开抽屉,翻看父亲送我的“红包”和颁奖词,每一次都满脸是泪,犹如父亲还在我的眼前。 在教育子女上,父亲是成功的。他实现了人生中的“双赢”,既让我在收“红包”中得到激励,也让收了“红包”的我在生活中更加关爱父亲(更有“钱”孝敬父亲,用父亲给我的“红包”钱送父亲各种礼品)。现在想想,实际上是资金的良性循环。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他给我发“红包”,我向他交了“党费”。 在我工作的历程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红包”。一个是当我做了十年副处级干部没有提职时,父亲奖给我的一个“最美心态奖”,另一个是当我被提升为正处级职务时,父亲送给我的“德位相配告诫奖”。 记得父亲送我“最美心态奖”这个“红包”时,我曾问父亲:“爹地,最近我也没什么进步,奖从何来?”父亲看着我,很认真地说:“你提副处有10年了吧?”“是的,爹地,全市公开选拔是2000年,10年了。”“这10年里,除了你工作很努力,为我市平安建设特别是为老百姓做了实事、好事,得到国优、省优外,关键一点,就是心态好!每天都是满脸洋溢着笑容,没有因职务晋升问题发一点牢骚,不是小时候的‘官儿迷’,成熟了,长大了,给予奖励!”我打开“红包”,除了父亲包给我的2000元现金,还有送给我的一句话:“一尺的能力,莫做一丈的官;一丈的能力,可以做一尺的官。”父亲对我说:“一尺的能力做了一丈的官,误人、误己;一丈的能力做一尺的官,利人、利己。”父亲的话对我教育很深,所以当组织任命或分配我到任何一个岗位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名利,而是称称自己的能力,看能否利人、利己。 2012年2月20日,这一天是父亲的生日,也就在这一天我被市委提拔为正处级领导,父亲很认真地又递给我一个“红包”。我打开“红包”,一行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官升一尺,德高一丈!”接着,父亲指着客厅里的吊灯对我说:“官位,就如这个吊灯,品德犹如这根绳儿,如果绳子承受力不够,灯越大越重,越容易被摔碎。职位高,品德要更高。风光和风险一字之差,做官和坐牢一步之遥。”接着他又给我写了一句话:“爱人养身,德厚润身。”我从父亲的告诫中,明白了“德位相配”这个至理,尽管在工作中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始终记得父亲的告诫,将好人品作为人生的最高“学历”。 P2-5 导语 这是女儿写给天堂里的父亲的家书,她相用这种方式将远行的“爹地”唤回,她相让亲爱的“爹地”在永恒的爱里住下,不再离开她…… 与其说这是一本父女情深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关于生、养、教的教科书,更是一部难得的家风、家教、家文化的学习读本。每一位读者都会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启迪,引发思考,每一颗心灵都会被这一对父女寻常又不同于常人的人间至爱感染,为自己找到做一个合格父母、孝顺儿女的答案。 序言 姜红英 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准备出《凡父俗语》(姜校长日 记)和《凡父俗女》(我与父亲的半个世纪)两本书。这 是我五十年来从未想过的事情。女儿夸我是“高产作家” ,好友夸我聪明,我崇拜的文学偶像说我是厚积薄发。但 我并没有被“表扬”和“胜利”冲昏头脑,很清楚自己的 半斤八两。当作家是需要才华、阅历和灵感的,对简单、 愚笨的我来说,那只能是心中的一个梦想。我写的不是小 说,也不是散文,只是真实的回忆,而且回忆极简单,主 角除了我,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在决定要出版时,我的主 意又改变了。一是感觉父亲与我在半个世纪的相处中始终 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愿意也不舍将父亲与我在书中分开; 二是感觉从事法律工作的我与一名合格的文学工作者的要 求相差甚远,恐才疏而徒速,有负读者。思量再三,最后 决定将两本书合二为一,名为《凡父俗女——我与父亲半 个世纪的爱》。 女儿说我记性不好,但记忆极佳,我赞同。因为很多 回忆都是在不经意问完成的。很多时候一个小时能出几篇 ,而且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不用做太多的修改。 父亲做的好多事情让我感动。很多小故事写成后,我 竟然满脸是泪。我深深地感到,父亲对学生、对我看似简 单的教育其实很是不简单。这些年已经深深地扎在我的心 窝上,印在我的脑海中,融在了我的血液里。 这本书包括“我与父亲的故事”和“父亲心语”两部 分内容。 “我与父亲的故事”是对五十年来发生在父亲和我之 间的一些往事的回忆。父亲是教师,一生都在教书育人。 而我是父亲教了半个世纪才毕业的学生,是父亲用大半生 时间创作的一部“作品”。尽管故事情节平淡,但父亲用 心书写了五十年。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非常厉害、倔强、胆大、淘气的孩 子。如果按照俗语“从小看大”的普遍逻辑,长大后很可 能成为一个令父母操心的不懂事的“泼妇”。小学时,我 曾经因为一个男同学不听话,把他骑在胯下打;曾经因一 个小孩子做了错事,“株连九族”把他家老少三代十几口 人的棉衣当酸菜腌了;曾经和人打赌,险些将一个小男孩 推进厕所的大便池里……但是在父亲的引领下,我的品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买东西别人多给找钱了,打 车回去也要把钱还给人家;看到一些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 年人、残障人上访,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掏钱给他们 打车、买午饭;同事、邻居家里有困难,总能热心相助; 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仅长大,更成长了。我走上了 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综治委 的嘉奖,到吉林大学学习、去清华大学进修,在美国学习 期间,因为知书达理获李昌钰博士亲手佩戴胸章……记得 有一次在同事和朋友表扬我善良正直、充满正能量时,丈 夫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有这样的父亲,傻子也能变成人 才。”我明白了:自己肯定不是什么人才,但没有父亲的 引领,一定是个蠢材。 “父亲心语”是父亲跨越四十一年的日记节选。父亲 一生在工作上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他一生从教四十 年,十八年教师,二十二年校长。当教师,父亲如变魔术 ,无论多差的班级,经他一带都变成优秀班级;无论多淘 气的学生,经他一教就变成听话、懂事的好学生。当校长 ,父亲如演喜剧,全市有名的脏乱差、成绩倒数第一的学 校,经他一带变成了全市正数第一。父亲不仅教书,更教 做事、做人;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更重视学生品德、品行 、品位的培养;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仅关注家境优越、学 习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视对家庭生活困难、学习成绩落后 学生的教育和关爱。父亲成为省优秀教师、省模范校长, 事迹入选《中国教育家》一书,他是当之无愧的。看到父 亲那豪迈的字体、大气的语句,我顿感要珍惜。于是整理 出来,纪念父亲的同时,与大家分享父亲的人生笑语。 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在中国职场的金字塔中, 我和父亲的位置只在金字塔的中下层,但在工作、生活的 幸福金字塔中,我们站在了塔顶。年近八十岁的父亲,面 容看起来也就是六十岁,红光满面、笑意浓浓。我呢,五 十岁的人,心也就二十七八。中国那么大,人口这么多, 在职场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金字塔塔顶的,但是快乐就 不一样了,只要调整好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谁都有可能站 到金字塔的塔顶上。很多父母也并不指望孩子当多大的官 ,发多大的财,而是希望孩子能正直善良、乐观向上,拥 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所以,我希望把父亲的人生笑语和我 的快乐之源奉献给读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做父母的有一 点点启示。更愿你们的孩子都能够登上幸福金字塔的塔顶 ,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表现了一对普通父女的至爱深情,这种深情建立在父亲完美人格对女儿的人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美好的父女关系具有理想的典型意义。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我与父亲的故事,为女儿记录与父亲相依相伴50年的回忆文章,下篇父亲心语,精选了父亲多年来的书法日记,充满哲思和教育意义,反映了一位教师工作者的赤诚情怀和高尚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