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科学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伟大的女人——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有着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力。她一生两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的成功女性先驱,其典范事迹激励了时时代代的人们。
《居里夫人自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里夫人为自己撰写的《自传》。她通过直白、坦诚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自己——一个普通女孩,通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传奇一生。第二部分则是居里夫人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所写的传记。书中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日记,以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出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
玛丽·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的伟大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自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自传》语言直白,坦诚,是一个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书稿记录了并肩战斗的两位科学名人的一生,从中体现出来的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至今仍值得世人学习,对于青少年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居里夫人自传
第一章 成长历程
第二章 从事研究
第三章 经历战争
第四章 美国之行
皮埃尔·居里传
前言
第一章 居里家族 皮埃尔·居里的童年及初期教育
第二章 青年时期的梦想 最初的科学研究 压电现象的发现
第三章 在物理和化学 学校的初期研究 对称与磁性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 性格与品德
第五章 梦想成真 发现了镭
第六章 为争取工作条件而斗争 出名后的重负 国家迟到的关怀
第七章 民族的悲痛 成为圣地的实验室
附录
评价皮埃尔·居里的文章选录
居里夫人日记选录(1906年至1907年)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第一章 成长历程
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最后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竟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着和支配着他的一生,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在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有了这条主线,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就可以看到当事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我祖籍波兰。我名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不大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
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
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永远地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不由得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我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恸欲绝,因伤痛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遭遇的一次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这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
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尽管宽容大度,温情善良,但在家中却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虔诚笃信(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因为是小女儿的缘故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之外,一种崇拜之情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到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我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最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力授予。
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领导的,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课程都是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这些俄国教师仇视波兰民族,所以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敌人似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会到这种学校去教书的,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敌视的态度。孩子们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者用词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自己倒霉,而且还会殃及家人。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天真欢愉的本性丧失殆尽,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的极大的爱国热情。
在这外族入侵和丧母之痛时期,我少年时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沉闷而无生气。不过,依然有着一些愉快的事情,它们仍旧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亲朋好友的欢聚让人兴奋欢快,给我们郁闷的生活带来了慰藉与希冀。另外,我父亲非常喜欢文学,熟记着波兰以及外国诗人们的诗歌;他自己也能作诗赋词,而且还经常把外国的优秀诗篇译成波兰文。他就家庭琐事所写的短诗常令我们赞叹不已,佩服之至。每个周末晚间,我们都围在他的膝下,听他给我们朗诵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这样的夜晚对于我们来说其乐融融,而且爱国主义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之中日益增强。
P3-7
若干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时,我就听见老师们崇敬有加地对我们讲述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好几十年前的我那听得入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脑子里仍旧不时地浮现出来。少年时的我,只知道她是个外国女人,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今天,出版社约我翻译她的自传,我当然是欣然从命,因为这可以让我有机会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这种有意义的事情,谁都会很乐意地去做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家。她之所以写自传,完全是不好意思驳了一再劝说她写自传的美国好友、女记者梅乐内夫人的面子,怕扫了她的兴。这位美国女记者为了支持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里夫妇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乐内夫人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镭相赠,美国总统哈定亲自主持了捐赠仪式,令前来美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不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难地动起笔来。她的自传有四万字左右,直白,坦诚,不加修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学求学。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其苦其累尽在不言中。在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到喜结良缘之后,夫妻二人性格相近,志趣相投,为了科学研究而甘于寂寞,乐于过清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并将它运用到医学上,救死扶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带领医疗队,奔赴各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发明的X光设备,积极地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一位知名的科学家,战争爆发后,在前线又当上了白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一样,整天待在由于经费不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冒着受到有毒气体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素而废寝忘食,先后发现了镭、钋、钍等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这些新的元素。由于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卓越成就,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车祸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四十岁的她,一度被这意外的沉重打击所压倒,终日在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战友和朋友。最后,她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奖,真可谓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在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造就了幸福。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很不公平地让他惨遭飞来横祸。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逝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我仅在此摘录几篇知名科学家对他的吊唁与评价的片段,作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缅怀。
法国著名科学家普安卡雷在法国科学院的悼念会上的悼词:
在物理学研究中,居里先生头脑缜密细致至极,能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别人很可能被引入歧途的错综复杂的谜团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能体会得出他的真诚、率直,可以说,从他的温柔谦和、天真坦率、思维敏捷之中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在他的朋友们,甚至对手们面前,他总是礼让三分……谁能想到这么温柔可爱的一个人却深藏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呢?他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在绝对真诚的道德理想上也绝不妥协……
著名科学家让·佩兰在1906年5月的一期《当月》杂志上撰文:
但凡认识皮埃尔·居里的人都知道,与他在一起,你就会感到那种急于工作、急于研究、急于弄出个水落石出的需要油然而生。我们将把这种感受广为宣扬,以此来更好地缅怀他。我们还将从他那张苍白但英俊的面庞上探寻那种使得接近他的人力量倍增的感召力的秘密……
他的学生、著名科学家什内沃1906年4月在物理和化学学校校友联谊会上的发言:
我们中间有些人对他不无道理地崇拜至极。就我本人而言,除了我的家人以外,他就是我最爱戴的一个人,因为他懂得如何以一种极大的、细心的爱去关怀我这个卑微的助手。他对人和蔼可亲,他的助手们都非常崇敬他。当实验室里的学生们听见噩耗,一个个泪流满面,痛不欲生……
他的学生、后来的继任者、著名科学家朗之万1906年7月在《当月》杂志上撰文:
我作为学生走进他的实验室时,他只有二十九岁,但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整整十年的时光使他做起实验来游刃有余。尽管我们才疏学浅,笨手笨脚,但一见到他那副成竹在胸的坚定神态和细心指教以及他那腼腆但坦然的表情,我们便心中有底,不慌不忙地认认真真地跟着他做起来……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也许就是在实验室里的那段时光,我站在黑板前面,听他兴致勃勃地同我们交谈,启发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激起我们对科学的热情与爱好。他的探索精神很强,而且极富感染力。他知识面广而扎实,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还有许多人,包括名闻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以及皮埃尔·居里的学生们的缅怀文章和讲话,就不一一摘录了。从以上所摘录的不多的一些片断中,就足以看出皮埃尔·居里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引述居里夫人的原话来结束我的这篇译序吧:
他像是一个感悟真理的先知,完全摆脱了羁绊,全身心地向往理性和真知。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只要以追求理想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以自由和正直的精神鼓舞自己勇往直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就完全可以像他一样达到尽善尽美的精神境界。
陈筱卿
2009年12月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 许渊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