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该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书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本书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一部伟大的自传作品。它记录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一个聋哑人凭借自己惊人的努力改变自己苦难命运的经历,她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在美国创办了数以百计的慈善院,用一己之力帮助成千上万的聋哑人找到了幸福与光明。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
父亲的祖先来自瑞典,移民定居在美国的马里兰州。有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的一位祖先竟然是聋哑教育专家。谁料得到,他竟然会有一个像我这样又盲又聋又哑的后人。每当我想到这里,心里就不禁大大地感慨一番,命运真是无法预知啊!
我的祖先自从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买了土地后,整个家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据说,那时候由于地处偏僻,祖父每年都要特地从塔斯甘比亚镇骑马到760英里外的费城,购置家里和农场所需的用品、农具、肥料和种子等。每次祖父在前往费城的途中,总会写家书回来报平安,信中对西部沿途的景观,以及旅途中所遭遇的人、事、物都有清楚且生动的描述。直到今天,大家仍很喜欢一而再地翻看祖父留下的书信,就好像是在看一本历险小说,百读不厌。
我的父亲亚瑟·凯勒曾是南北战争时的南军上尉,我的母亲凯蒂·亚当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母亲比父亲小好几岁。
在我病发失去视觉、听觉以前,我们住的屋子很小,总共只有一间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间供仆人住的小房子。那时候,依照南方人的习惯,他们会在自己家旁边再加盖一间屋子,以备急需。南北战争之后,父亲也盖了这样一间屋子,他同我母亲结婚之后,住进了这个小屋。小屋被葡萄、爬藤蔷薇和金银花遮盖着,从园子里看去,像是一座用树枝搭成的凉亭。小阳台也藏在黄蔷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丛里,成了蜂鸟和蜜蜂的世界。
祖父和祖母所住的老宅,离我们这个蔷薇凉亭不过几步。由于我们家被茂密的树木、绿藤所包围,所以邻居们都称我们家为“绿色家园”。这是童年时代的天堂。
在我的家庭老师——莎莉文小姐尚未到来之前,我经常独自一人,依着方型的黄杨木树篱,慢慢地走到庭园里,凭着自己的嗅觉,寻找初开的紫罗兰和百合花,深深地呼吸那清新的芳香。
有时候我也会在心情不好时,独自到这里来寻求慰藉,我总是把炙热的脸庞藏在凉气沁人的树叶和草丛之中,让烦躁不安的心情冷静下来。
置身于这个绿色花园里,真是心旷神怡。这里有爬在地上的卷须藤和低垂的茉莉,还有一种叫做蝴蝶荷的十分罕见的花。因为它那容易掉落的花瓣很像蝴蝶的翅膀,所以名叫蝴蝶荷。但最美丽的还是那些蔷薇花。在北方的花房里,很少能够见到我南方家里的这种爬藤蔷薇。它到处攀爬,一长串一长串地倒挂在阳台上,散发着芳香,丝毫没有尘土之气。每当清晨,它身上朝露未干,摸上去是何等柔软、何等高洁,使人陶醉不已。
我生命的开始是简单而普通的,就像每个家庭迎接第一个孩子时一样,大家都充满喜悦。为了要给第一个孩子命名,大家都绞尽脑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想出来的名字才是最有意义的。父亲希望以他最尊敬的祖先的名字“米德尔·坎培儿”作我的名字,母亲则想用她母亲的名字“海伦·艾培丽特”来命名。大家再三讨论的结果,是依照母亲的希望,决定用外婆的名字。
为了要带我去教堂受洗,大家又手忙脚乱,以至于兴奋的父亲在前往教会途中,竟把这个名字忘了。当牧师问起“这个婴儿叫什么名字”时,紧张兴奋的父亲一时之问说出了“海伦·亚当斯”这个名字。因此,我的名字就不是沿用外祖母的名字“海伦·艾培丽特”,而变成了“海伦·亚当斯”。
家里的人告诉我说,我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了不服输的个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个性非常倔强,常常想模仿大人们的一举一动。所以,6个月时已经能够发出“茶!茶!茶!”和“你好!”的声音,吸引了每个人的注意。甚至于“水”这个字,也是我在l岁以前学会的。直到我生病后,虽然忘掉了以前所学的字,但是对于“水”这个字却仍然记得。
家人还告诉我,在我刚满周岁时就会走路了。我母亲把我从浴盆中抱起来,放在膝上,突然间,我发现树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闪动,就从母亲的膝上溜下来,自己一步一步地、摇摇摆摆地去踩踏那些影子。
春光里百鸟鸣叫,歌声盈耳,夏天里到处是果子和蔷薇花,待到草黄叶红已是深秋来临。三个美好的季节匆匆而过,在一个活蹦乱跳、咿呀学语的孩子身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然而好景不长,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太早,一个充满百灵鸟的悦耳歌声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就在一场高烧中悄悄消失了。在次年可怕的2月里,我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以及脑充血,他们宣布我无法挽救了。但在一个清晨,我的高烧突然退了,全家人对于这种奇迹的发生惊喜得难以言喻。但是,这一场高烧已经让我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我又像婴儿一般蒙昧,而他们,我的家人和医生,却全然不知。
至今,我仍能够依稀记得那场病,尤其是母亲在我高烧不退、昏沉沉痛苦难耐的时候,温柔地抚慰我,让我勇敢地度过那恐惧的日子。我还记得在高烧退后,眼睛因为干枯炽热、疼痛怕光,必须避开自己以前所喜爱的阳光,我面向着墙壁,或让自己在墙角蜷伏着。后来,视力一天不如一天,对阳光的感觉也渐渐地模糊不清了。有一天,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我像被噩梦吓到一样,惊恐布满全身,悲伤极了,那种感觉让我今生难以忘怀。
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后,我逐渐忘记了以往的事,只是觉得,我的世界充满了黑暗和冷清。莎莉文小姐——我的家庭老师,减轻了我心中的负担,重新带给我对世界的希望,并且打开我心中的眼睛,点燃我心中的烛火。
虽然我只拥有过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但我却仍可以清晰地记得——宽广的绿色家园、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草木、争奇斗艳的鲜花,所有这些一点一滴都铭刻在我的心坎上,永驻在我的心中。
P1-3
在20世纪上半叶,一位终日生活在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却又为所有盲人乃至全人类带来光明的希望的女性,一个独特而伟大的生命个体,以她勇敢和真挚的方式震撼了整个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一个叫塔斯甘比亚的城镇。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又寂寞的世界里,在导师安妮·莎利文的全身心地照料和指导下,海伦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用极为坚韧和顽强的意志力,一点一滴地克服了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实际生活的障碍。海伦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能够畅通地和其他人沟通。而且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海伦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
海伦有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灵,她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始终对生活抱有一颗炽热的心。她学会了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海伦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和赞扬,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并得到过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最杰出的人。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