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万雄集/东莞学人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陈万雄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万雄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资深出版人、香港文化界名人陈万雄先生的学术论著与书评随笔合集。分别收录笔者早年的学术研究作品,求学受教过程中的体会,在工作生活中与沈从文、启功、陈原等文化名家的交往经历和感受,以及一些著名书评。

《陈万雄集》为《东莞学人文丛》的一种。作者陈万雄为香港著名出版人,主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内容推荐

《陈万雄集》为《东莞学人文丛》的一种。作者陈万雄为香港著名出版人,主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本书主要收入作者65岁前除专著外的有关学术文化的文章及书评等其他文章。全书分六个部分:包括论文,学术杂文,书评,散论,人物点评,师长回忆等。

目录

第一部分 论文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的政治活动和思想

 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身份——五四时期的安徽知识分子

 一 运动的发轫

 二 运动的指导力量

 三 启蒙者的角色

 四 革命与启蒙的结合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序言

 孙中山与五四知识分子

 这一代人——新文化运动倡导力量分析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儒学的兴起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种精神

 五四新文化的反思

 从新儒家的勃兴说起

 一 反思革命演出不同学派

 二 熊十力谈民主与科学

 三 发现问题等待解决

 吉野作造与五四运动

 评本哲明许华滋编《五四运动的回顾》

 晚清的白话报

 李大钊与辛亥革命运动

 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文学革新运动

 一 胡适白话观念的溯源

 二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三 清末革命党人小说戏曲的革新运动

 四 外国文学思潮和作品的译介

 百年庆典岂能忘怀斯人——赵声与辛亥革命

第二部分 学术杂文

 谈雨果《悲惨世界》最早的中译本

 李大钊的一篇佚文

 读《茅盾回忆录》笔记一则——关于陈独秀的《中国拼音文字草案》

 附录

 《日本新闻五四报道资料集成》介绍

 亲睹苏曼殊的两幅真迹画

 一 《雪蝶倩影》

 二 《白马投荒图》

 华商眼中的日本文明开化——《东洋风土竹枝词》阅后感

 一 记载日本开国前后的变化

 二 《竹枝词》的特色

 三 对东洋风俗少见多怪

 四 西风东渐变化急剧

 五 囿于识见坐失良机

 蔡元培三顾陈独秀

 跋马一浮致丁辅之函——谈熊十力与新儒学

 台静农与晚年的陈独秀——读《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

 跋章士钊《将军叹》——赵尔丰与近代政局

 由章可的《人马图》说起

 一 关于章可

 二 近代名媛——母亲吴弱男

 三 外祖父——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

 四 跨过厚厚大红门的章含之

 感受的历史——《另一种童年的告别》代序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

 百年纪实与传奇——读《艽野尘梦》

 一 既奇且实娓娓动人

 二 作者是民初地方小军阀

 三 评价不能简单黑白二分

 四 可供了解西藏问题

第三部分 书评

 “岩波文库”六十周年点滴谈

 近代革命知识分子的足音——读《陈原散文》

 从陈寅恪到何炳棣——由《仰望陈寅恪》与《读史阅世六十年》两书说起

 一 缘起

 二 蔡鸿生论述陈寅恪

 三 何炳棣史学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以苦难的生活经历、以不屈的抗争精神而铸炼出生命史学

 读《新时代的历史观》

第四部分中国文明散论

 驰骋于中国文明的时空——关于《中国地域文化大系》的编辑构想

 一 多年的愿望

 二 在挫折中形成的构想

 三 建构中国文化的新图像

 四 时空交错多元组合的立体文化史的新构想

 五 让历史知识更动人

 六 十年磨半刃剑

 蒙古高原与游牧文明——《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序

 敦煌的时空

 一 欧亚古文明的互动腹地

 二 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的重镇

 附录一 敦煌所系的中国文化大事

 附录二 古今映照的敦煌与香港——跨越时空的缘分

 中国历史研究与教育的新图像

 一 问题的引发与思考

 二 更新中国历史的视野

 (一) 大汉本位主义和中原王朝序列的历史观念

 (二) 政治史导向的中国历史教育

 (三) 朝代兴替的编排形成的循环历史

 (四) 封闭的国史观

 三 中国文明史的新图像

 四 历史教育的新观念

 (一) 日新月异的历史新知识

 (二) 趋向图像化的历史教育

 五《中国地域文化大系》的出版意义

 检定不合格!——军国主义阴魂与修改教科书

 一 右翼势力的抬头

 二 皇国史观与权力相结合

 三 文部省强力介入统制教科书

 四 家永与文部省的官司

 五 “教育敕语”的启示

 六 战争肯定论的泛滥

 七 三岛由纪夫——一心恢复天皇制

 八 江藤淳——另一个战后史

 九 对事件的反省

 儒学在近代中国和日本

第五部分 读人与读世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对沈从文先生的片断回忆

 文物历史世界的沈从文——从人性的光辉出发

 附录一 悼从文先生

 附录二 《从文自传》——自然之子

 附录三 《从文口述——晚年的沈从文》——代序

 附录四 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出版说起

 道不远人——我认识的启功先生

 一 我与启功先生的结缘

 二 我想起启老的一些事情

 三 作品岂仅为游戏

 附录一 启功、牟润孙、台静农三先生

 附录二 启功诗词

 附录三 虽古旧亦有可观者焉

 书缘世谊十五年——追忆陈从周先生

 附录一 陈从周与《绍兴石桥》

 附录二 闲情而情不闲——陈从周教授的散文集

 王力先生的三封信

 我读陈原

 一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

 二 始终不渝的理想主义者

 三 救亡与启蒙: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四 今天的出版界,重读陈原很有必要

 附录 出版的启蒙导师——敬悼陈原老

第六部分 承教的感动

 由一封信说起——追忆牟师润孙先生

 德昭师的为学与做人

 一 认真而富启发性的教学

 二 博大而有光辉的史学研究

 三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附录 王德昭师抗战时期一些事迹

 粹然一代学者的风范——敬悼严耕望师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三十年的体验

 附录一 农圃斋主忆农圃道:格局小,气象大——访香港商务总编辑、历史学家陈万雄博士

 附录二 农圃学记

 附录三 农圃四年素描

 《读史观世》序

 从《名家谈》说书缘

 一 与艺林结缘

 二 闲适的阅读感觉

 三 名家的经典

 四 文章的精妙

 幸有明月来相伴

 成人与成才——母亲的角色

 一 当前儿童教育的一些反思

 二 母教:中国社会传统的重要角色

 三 成功的母亲,成功的经验

 四 尾语

后记

试读章节

第3、4卷另外又值得注意的是,恽代英、常乃惠、毛泽东、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林玉堂,俞颂华、凌霜等,皆是北京大学为主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和职员,比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来说,是五四时期年轻的新一代,而且也是五四运动的活跃分子。这新的一代之加入《新青年》撰稿行列,表明该杂志已达到创刊初旨,要唤醒青年,推动新的改革。进一步说,新文化倡导力量和新兴青年力量的结合,也标志着《新青年》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文化运动自此的发展,如火如荼,与新文化倡导力量的形成而且与新兴青年力量结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新青年》第5卷是从1918年7月到12月。该卷第6号新作者有欧阳予倩(1889--1932)、朱希祖(1890一?)、陈衡哲(1890一?)、李剑农(18801963)。第6卷是从1919年1月到11月,新撰稿者有李次九、任鸿隽(1886—1961)、王光祈(1892--1936)、周建人(1888--1984)、陈启修(1883一?)。第7卷从1919年12月到次年5月,新增作者是杜国庠、潘力山、张慰慈、张崧年、孙伏园、高君宇和戴季陶等。

从第5卷到第7卷,也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一段时期。属于北大教员学生的有朱希祖、陈启修、马寅初、高君宇、张崧年、孙伏园等。其他则是全国各地较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这表明了《新青年》不仅在北大继续吸纳和凝聚革新力量,使该杂志更具备全国性的基础,鼓动全国范围的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事件”的发生,固是此前的新文化运动孕育的结果;反过来,五四运动助长了新文化运动的扩大,同时以启蒙运动为主调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潮,随之迅速转化,社会和政治出现了新的形势。第6、7两卷正是新形势的过渡期。

《新青年》第8卷从1920年9月起,明显成为倡导社会主义的刊物。杂志的编辑出版,再由北京南迁返上海。这个时期的作者,面貌一新。主要作者有李季、李汉俊(1892--1927)、杨明斋(1882--1938)、周佛海(1 897—1948)、李达(1890--1966)、沈玄庐(1895一?)、沈雁冰(1896--1981)、陈望道(1890--1977)、沈泽民(1900--1933)、陈公博(1892--1946)、成舍我(1898--1991)、施存统(1899--1970)等。该等作者在当时或程度不同、深浅有别,都是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到1923年2月第9卷以至1926年7月,《新青年》更已成为中共中央的纯理论机关季刊。

以上简单勾勒了《新青年》作者群的结合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我们认识新文化运动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总的来说,《新青年》从创办以至结束,大抵可分三个时期。1915年9月第1卷到1918年6月的第4卷是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首二卷,由主编陈独秀结合与他深有渊源的一辈知识分子为主力的时期。倡导力量核心日渐形成。这里要指出的,这时期的主要作者几全属章士钊、陈独秀办《甲寅》杂志的作者,所以初期《新青年》之于《甲寅》杂志是有一定人事和思想渊源。自第2卷起,以陈独秀为主接连发表了反孔文章和胡适、陈独秀进而提出了文学革命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因为有这两个具体内容而引起了重视,也带来了强烈的反响。自第3、4卷由于北大革新派加入《新青年》行列,一校一刊作基地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核心势力形成。杂志之由陈独秀个人主编,到第6卷由陈、胡适、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李大钊6人轮流主编,具体而微,显示r核心势力形成。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新青年》杂志,从撰稿多寡,内容重要性作衡量,主要而具代表性的作者是陈独秀、高一涵、刘叔雅、高语罕、易白沙、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杨昌济、吴虞、沈尹默、鲁迅、周作人、陶履恭、蔡元培、王星拱等人。对这个核心的进一步分析,会更清晰地显露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中心,《新青年》而外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之能结集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使北京大学成了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无疑是人事上的大关键。

蔡元培是在1916年12月26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次年1月4日正式到校视事。当时北大创校已有20年的历史。在20年这不算长的历史中,北大的嬗变也具体地反映了近代思潮发展的脉络。

简单地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在戊戌维新的气运下,在改良派和开明官僚主张设学堂采西学的教育革新要求下产生的。从倡议刨办到清朝覆亡,预其事或主其事的如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孙家鼐(1827—1909,首任管学大臣)、李端菜(1833—1907),许景澄(1845—1900,管学大臣),张百熙(1847—1907,管学大臣),吴汝纶(1840—1903,总教习)、柯劭忘(1850—1933,总教习)、劳乃宣(1843—1921,总教习)、林纾(1852—1924,译书局副总办)、孙诒让(1848一1908,经史教习)、张筱浦、严复(1 854—192l,译书局总办)、辜鸿铭(1856—1928,副总教习)、屠寄、林启、汪凤藻(1851—1918)、罗振玉(1866—1940)诸人。这些人在当时大都算得上开明官僚和改良派人士。

自创办以来,京师大学堂发展时遭朝廷保守势力的阻碍,几经惨淡经营,日见规模。论者说在清季,从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看,京师大学堂实质上处于由封建的太学、国子监向近代大学转变和过渡的阶段。①不过,即使到了民国初年,严格来说,距真正近代式的大学尚远,其时设置的课程到任职者的行止,传统科举制度遗貌尚深。

民国后,北京大学到底进入了一个较有发展的时期。最明显的,北京大学的主持者已由原来的官僚阶层转移到一批开明学者身上。经他们的努力,大学做了相当整顿和革新,学校规模也有了扩展。譬如严复和何炳时的归并科目,精简机构。到胡仁源担任代理校长,北京大学规模又有扩充。分别调整和充实了本科和预科,学生人数由1913年的781人增加到1919年的1503人。

北京大学之酝酿变革,不全在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时,更留意到北大的改造。1912年10月所颁布的“大学令”,则直接关系到北大的改革。令中取消了经学科。改通儒学院为大学院;更本科毕业科名为学士;设校长和各科学长以代替此前的总监督和各科监督;设评议会以教授治校等措施,皆促进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的转变。P2-4

序言

东莞,古称东官,历史悠久,宋元以来,人才辈出,乃粤中文化重镇。

东莞历代著作如林,流风远近。秋晓“覆瓿”,荣列“四库”;梅村“花笺”,名传英德;子砺“县志”,誉满神州;豫泉“诗录”,独步岭南。迨夫民国,希白金文,素痴史学,尔雅篆刻,直勉书法,国人传颂。尤可贵者,每每世运相交之际,先贤节士们仗剑而出。熊飞抗元,袁崇焕抗金,张家玉抗清,蒋光鼐、王作尧抗日,爱国爱乡之精神至今仍为世人乐道。

文章之盛,赖载籍以延之;精神之续,赖时贤相授以传之。虽历劫不灭,东莞独特之文化实先贤所呵护之。所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也。

弘扬潜德之幽光,力大者举一邑之力,力小者举一人之功。人民政协团结各方,以文会友,致力于文史资料整理,力所能及,为乡邦文献延一线之脉。借建设文化名城之春风,乃搜集莞籍知名学入、艺术家著作,以为“三亲”史料之延伸。

是为序。

《东莞学人文丛》编委会

2012年6月1日

后记

多年来,东莞市政协认真开展文史资料工作,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史资料,较好地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团结、育人、存史、资政”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留下的真实记录。以政协地方文史资料为载体,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地方的发展服务,这是人民政协文史工作的特色和优势。近百年来,东莞人文蔚起,名人辈出。2009年,经市政协领导同意,为弘扬前辈之业绩,激励来者,决定征集出版人文社会科学莞籍学者文丛,名为《东莞学人文丛》。

文丛所收入的文集均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论著。文丛所收入作者均为近百年来,在一定领域或学科内有一定成就,在省内外或全国有影响的东莞籍学人。

在征集、出版过程中,得到各位前辈和家属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得到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倪腊松同志、暨南大学罗志欢同志等单位和个人的帮助,谨表谢忱。

由于征集的前辈散居各地,加之征集时间跨度大,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方人士,多批评指正,多提供线索,以期及时修正。

编者

2012年11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