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构成和发展
1.3 基于结构动态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1.3.2 基于结构时域观测的损伤识别方法
1.3.3 基于智能计算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
1.3.4 基于统计理论的损伤识别方法
1.4 目前损伤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5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2.1 引言
2.2 小波分析原理
2.2.1 小波分析
2.2.2 多分辨率
2.2.3 小波包分析
2.3 小波包分析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2.3.1 结构动力响应的小波包能量谱
2.3.2 构建结构损伤特征指标
2.3.3 数值算例
2.4 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低环境温度对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主成分分析
3.2.1 主成分模型
3.2.2 主成分的求解
3.2.3 主成分分析几何意义
3.2.4 主成分残差
3.3 因子分析
3.3.1 正交因子模型
3.3.2 参数估计的主成分法
3.3.3 因子得分
3.4 主成分分析在降低环境温度干扰中的应用
3.4.1 基本思路
3.4.2 小波包系数节点能量谱
3.4.3 损伤识别步骤
3.4.4 数值仿真
3.5 因子分析在降低环境温度干扰中的应用
3.5.1 环境影响的结构动力响应特征参数模型
3.5.2 降低动力响应特征参数的环境影响
3.5.3 损伤识别方法
3.5.4 数值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构加速度AR模型系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
4.2.1 时间序列模型
4.2.2 AR模型
4.2.3 AR模型的定阶
4. 2.4 AR模型的参数估计
4.3 结构损伤统计模式识别
4.3.1 主成分数据缩减
4.3.2 多元控制图
4.3.3 损伤识别方法
4.4 实验研究
4.4.1 实验描述
4.4.2 损伤模拟
4.4.3 马氏距离判别函数
4.4.4 损伤识别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振动传递率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3 振动传递率特性的仿真研究
5.3.1 仿真模型描述
5.3.2 可重复性
5.3.3 损伤敏感性
5.3.4 损伤位置的敏感性
5.4 实验验证
5.4.1 实验描述
5.4.2 实验工况设计
5.4.3 损伤识别方法
5.4.4 识别损伤存在
5.4.5 识别损伤位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