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相关概念
(一)林业中的补助与补偿
(二)公益林与公益林建设
(三)生态补偿
(四)公益林生态补偿
(五)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公共物品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博弈和演化博弈论
第三章 中国公益林建设及生态补偿政策演进
一、中国林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中国林业建设发展历程
(二)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演进
(一)第一阶段:早期实践与思想萌芽阶段
(二)第二阶段:摸索前进与政策准备阶段
(三)第三阶段:试点阶段
(四)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三、中国公益林区划界定现状
(一)公益林区划界定发展历程
(二)国家级公益林的区划范围
(三)公益林区划界定结果
第四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
(一)补偿主客体确定的原则
(二)生态补偿实施的原则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补偿主体
(二)补偿客体
(三)补偿标准
(四)补偿模式
(五)补偿方式
三、公益林生态补偿的配套机制
(一)补偿资金分摊机制
(二)利益主体激励约束机制
(三)生态补偿政策评价机制
(四)生态补偿实施的保障机制
四、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及博弈关系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
(一)各国有关生态补偿主体规定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三)公益林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确定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主客体的演化博弈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演化博弈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演化博弈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演化路径与复制动态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机理
(一)公益林经营利用与价值补偿
(二)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
(一)以公益林生态系统价值为依据
(二)以公益林经营成本为依据
(三)以公益林建设者受偿意愿为依据
(四)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计算的代表性观点
三、浙江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实证研究
(一)最低补偿标准
(二)最高补偿标准
(三)适宜补偿标准
四、浙江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预测及现实分析
(一)浙江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预测
(二)浙江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现实分析
第七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机制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的必要性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的可行性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方法说明
(一)常用的资金分摊方法
(二)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方法
三、公益林各种具体效益占总效益的比重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二)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
四、补偿主体在公益林单项效益补偿中所承担的比重
(一)结构熵权法基本步骤
(二)问卷调查及权重计算
五、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
第八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受偿意愿
一、城镇居民对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WTP)
(一)城镇居民对公益林生态补偿付费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四)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结果及分析
二、农户对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WTA)
(一)农户公益林受偿意愿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假设
(三)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四)农户受偿意愿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九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与激励约束机制——以退耕还林为例
一、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问题的提出
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模型假设
三、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模型构建及分析
(一)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契约
(二)不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契约
(三)造林产量概率对生态补偿额度的影响
四、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激励约束机制构建
(一)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激励性较弱
(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构建
(三)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约束机制构建
第十章 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一、欧盟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一)LIFE环境金融工具
(二)政府提供林业补贴的措施
(三)森林生态标签认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