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为黑人指出了宽恕和勇敢复仇两条道路,小说发表后,在美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
这部小说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对美国历史及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这部长篇小说对历史的巨大影响。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李自修根据英文版《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汤姆叔叔的小屋/青少年成长必读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斯托夫人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汤姆叔叔的小屋》为黑人指出了宽恕和勇敢复仇两条道路,小说发表后,在美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 这部小说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对美国历史及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这部长篇小说对历史的巨大影响。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李自修根据英文版《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 内容推荐 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描述了黑人奴隶汤姆的一生,他崇尚基督精神、逆来顺受、忠诚善良,却被辗转卖掉几次,最终落到一个残暴的主人手里,由于不肯说出逃跑的两个女黑奴的下落,被主人活活打死。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他们冲破重重磨难,最终逃到加拿大,获得自由。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截然不同的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黑奴的悲惨遭遇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 目录 第一章 一位善良的人 第二章 母亲 第三章 丈夫与父亲 第四章 汤姆叔叔的小屋之夜 第五章 黑奴易主的心情 第六章 发觉 第七章 母亲的奋争 第八章 伊丽莎出逃 第九章 参议员:人也 第十章 黑奴起运 第十一章 黑奴的非分之想 第十二章 合法交易例选l 第十三章 教友会村落 第十四章 伊万杰琳 第十五章 新主及其他 第十六章 女东家及其观点 第十七章 自由人的防卫 第十八章 奥菲丽亚的经历和观点 第十九章 奥菲丽亚的经历和观点(续) 第二十章 托普茜 第二十一章 肯塔基 第二十二章 “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第二十三章 亨利克 第二十四章 预兆 第二十五章 小福音使者 第二十六章 死亡 第二十七章 “世界的末日” 第二十八章 团圆 第二十九章 没有保障的人们 第三十章 奴隶货栈 第三十一章 途中 第三十二章 黑暗之处 第三十三章 凯茜 第三十四章 二代混血女人的经历 第三十五章 念物 第三十六章 艾米琳和凯茜 第三十七章 自由 第三十八章 胜利 第三十九章 计策 第四十章 殉道者 第四十一章 少爷 第四十二章 真正闹鬼的传说 第四十三章 牧场 第四十四章 解放者 第四十五章 尾白 2012年再版后记 斯托夫人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位善良的人 二月,一个天气凛冽的傍晚,有两位绅士正坐在肯塔基州P城一间摆设考究的客厅里把酒换盏。他们身边没有仆人,彼此椅子也靠得很近,仿佛在一本正经地商量什么事情。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到现在为止只说是两位“绅士”。不过,倘若挑剔地打量一番,其中的一位,严格说来或许还够不上绅士身份。这人矮小粗壮,五官猥琐,其貌不扬;那矫饰狂妄的做派,说明他是一个蝇营狗苟,一心想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小人。他衣饰过分讲究:俗气的花马甲,缀着黄点的刺眼蓝围巾,外加一条向人炫示夸耀的领带,刚好跟他整个派头相吻合。他粗糙肥胖的手上戴了好几枚戒指;身上佩一条沉甸甸的金表链,上面系着一串光怪陆离的惊人大图章。谈得兴浓的时候,习惯地把表链摇晃得叮当作响,流露出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情。言谈话语之中,随心所欲、信口雌黄地违反莫里氏语法规则,还时不时夹带着各种亵渎神明的言词。这些言词,即使是希望我们叙述得活灵活现的想法,也不可能让我们把它们笔录下来。 他的谈话对象谢尔比先生,却有一副绅士仪表;从他住宅的布置,以及家务管理的总的情况来看,都表明他的家道小康,甚至于殷实富裕。如前所述,这两个人正在一本正经地交谈着。 “叫我看,事情就这么办吧。”谢尔比先生说。 “我可不能这样做生意,绝对不能,谢尔比先生。”另一个说,一边端起葡萄酒杯对着灯光端详着。 “说实话,黑利,汤姆不比寻常;无论怎么说,肯定都抵得上这笔钱。他踏实可靠,又有本事,我整个庄园他都管理得有条不紊。” “你是说像黑鬼子那样可靠吧。”黑利说着喝了一杯白兰地。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实话实说。汤姆是个踏实虔诚、明白事理的好奴隶。他四年前在一次野营布道会上信了教,我相信他不是假装的。从那以后,我就把所有家产托付给他,钱财也好,房子也好,马匹也好,统统交给他管,允许他在这一带地方出出进进。无论什么事,我发现他总是忠心耿耿、老实厚道。” “有些人不相信会有虔诚的黑鬼子,谢尔比,”黑利说,一面坦率地挥了挥手,“可我相信。我上次贩到新奥尔良去的那批黑奴当中,就有这样一个家伙。听他的祈祷真跟在教友聚会上一样。那家伙不声不吭的,挺听话的样子,还给我卖了个好价钱。有个人不得不把他卖掉,我就捡了个便宜,把他出手时我赚了六百块钱。是啊,我看要是货真价实的货色,黑鬼子信教倒是好事。” “唉。汤姆可是个货真价实的货色,再没有什么奴隶能跟他相比了,”谢尔比答道,“就说去年秋天吧,我让他一个人到辛辛那提给我做生意,回家时带回了五百块钱。‘汤姆,我信赖你,’我对他说,‘因为你是基督教徒,你决不骗人。’汤姆自然回来了,我也知道他会回来。听说,有些不三不四的家伙曾经对他说:‘汤姆,你干吗不往加拿大跑?’‘哦,老爷相信我,我不忍心。’这事是别人告诉我的。跟汤姆分手,我心里很难过,真的。你应该让他抵偿债务的全部差额,黑利。要是你还有什么良心,你会这么办的。” “我告你说,买卖人能够有多少良心,我就有多少良心。而且,你也清楚,也许只有用来发誓赌咒的那么一点点,”奴贩调侃地打趣,“不过,论起朋友来,只要合情合理,我什么事都愿意干。可是这件事,你瞧,有点太叫人为难,太叫人为难啦。”奴贩若有所思地叹了口气,又倒了些白兰地。 “那么,黑利,你想怎样成交这笔生意?”谢尔比尴尬地沉默了一会儿说。 “难道除了汤姆,你就不能再匀上一个小子或者、r头?” “得得,我一个也匀不出来。实话实说,要不是处境艰难,我决不愿意出卖奴隶,不想失去人手,这是实情。” 这时门开了,一个二代混血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走进餐厅。小男孩长得分外清秀,招人喜爱。一头黑发,像毛茸茸的丝一般纤细发亮,打着卷儿,贴在长着酒窝的圆脸蛋上;那双又黑又大的眼睛,柔和而炯炯有神,从浓浓的长睫毛下,向厅里好奇地张望着。一袭红黄格子花呢的鲜艳罩衣,精心缝制得十分可身,更加烘托出孩子黧黑的漂亮风采;一副颇为自信的滑稽神情,夹杂着忸怩羞怯,说明孩子对主人的宠爱和眷顾已经习惯。 “嗨,吉姆·克娄!”谢尔比先生说着吹了一声口哨,丢给他一把葡萄干,“捡起来吧!” 孩子使尽力气,一蹦三跳地朝奖赏奔去,主人这时也朗朗大笑起来。 “过来,吉姆·克娄!”主人说道。孩子走过来,主人拍拍他那鬈毛脑袋,又抚摸了他的下巴一下。 “来,吉姆,给这位先生显显本事,唱唱歌、跳跳舞。”于是,孩子唱起了一支在黑人当中流行的粗犷而又怪异的歌曲,声音清晰洪亮,随着歌声,手脚和整个身子也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动作,但都同音乐旋律完全合拍。 “太棒了!”黑利说,同时把半个橘子扔给他。 “来,吉姆,学学得风湿病的卡德乔大伯走路。”主人说。 转眼之间,孩子灵活的手脚似乎残废得变了形。他驼起脊背,手里拄着主人的手杖,蹒蹒跚跚在屋里走着,孩子气的脸上满布皱纹,一副发愁的神色,并且学着老人的样子,左一口右一口地吐痰。 两位绅士都哈哈大笑起来。 “来,吉姆,”主人又说,“让我们看看老罗宾斯是怎样领唱赞美诗来着。”孩子把丰满的脸庞拉得老长老长,煞有介事地开始用鼻子哼出一首赞美诗的曲调。 “好!太棒了!多棒的小后生!”黑利说,“我承认,这后生是个好货色。告你说,”他说着说着,用手猛地拍了下谢尔比先生的肩膀,“搭上这后生,我就了结这桩买卖——一定了结。得了吧,这可再公道不过啦。” 就在这当儿,门轻轻地推开了,一个二代混血的年轻女人,年纪约在二十五岁上下,走进屋里。 只需从孩子到女人打量一眼,就能断定她是孩子的母亲。那丰润的黑色圆眼睛,配着长长的睫毛,那丝一般的黑色鬈发,都同孩子的一模一样。棕黄的肤色在她的脸颊上消退了,泛起了一片可以觉察得到的红晕。当她看到那个陌生男人在直勾勾地望着她,狗胆包天地露出毫不掩饰的遐想时,红晕变成了一片绯红。她的衣裙极为整洁合身,益发衬托出她身材的窈窕丽质。纵使是她纤细姣美的酥手,以及她腴瘦合度的玉足和脚踝等外部的细枝末节,也逃脱不了那个奴贩机敏猴精的眼睛。他可谓深通此道,抬眼望去,就能把一个姣美女奴的方方面面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P1-3 序言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哈丽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它点燃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的燎原之火,对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部经典作品之一,是哈佛大学113位教授联名推荐的最富有影响的作品。 一 哈丽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于美国北部康涅狄格州利奇费尔德市一个牧师家庭,父兄是神职人员。幼年,她举家迁到南部辛辛那提居住,1836年与雷恩神学院卡尔文·埃利斯·斯托教授结婚,1850年夫妇二人又回到北方,在缅因州居住。当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北部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部却依然实行灭绝人性的奴隶制度,拥护还是反对蓄奴,形成尖锐的南北对峙的时代。因此,她有机会目睹了隔河相望的蓄奴的俄亥俄州黑人遭受奴役和迫害的现状,在心里埋下了仇恨蓄奴制度的种子,萌发了对黑奴命运的深切同情,为她从事废奴文学创作的生涯奠定了基础。1851年,她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笔投入了高涨的废奴运动,在《民族时代报》上连载《汤姆叔叔的小屋》。第二年,这部小说正式出版,立即产生了巨大反响,震撼了一切富有良知的人们的心弦,在启发民众的废除奴隶制情绪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在此书发表十余年后,美国日益高涨的废奴运动便演变成了一场大战。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作者的时候,曾经把她称为“写了一部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同时,小说也在美国浪漫主义方兴未艾之际,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后,为了维护奴隶制度人士的攻击作出回答,斯托夫人第二年又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运用大量信件、剪报和庭审记录,以辛辣的笔触进一步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行。此外,斯托夫人出版过素描集《五月花》(1843),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牧师求婚记》(1859)、《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山姆·劳森的老镇炉边故事集》(1872)以及1867年出版的《宗教诗选》。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权主义者引用。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罗里达州,在《棕榈叶》(1873)一书中描写了她在那里的宁静生活。不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发出反对奴隶制度最强音的小说,却是广大读者牢记斯托夫人名字的唯一一部作品。 二 故事发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庄园。 开篇时,奴隶主谢尔比正与奴隶贩子黑利密谈一笔生意。原来,谢尔比在做投机生意时蚀了本,为偿还债务,不得不把两个心爱的奴隶卖给黑利。一个是谢尔比的黑奴管家汤姆,另外一个是二代混血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 汤姆为人忠厚,乐于帮助人,深受谢尔比一家与其他奴隶的喜爱,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对他更是喜欢,称他为汤姆叔叔。汤姆叔叔住在一间木头房子里,妻子克露婶婶是庄园的厨娘,他们养育了三个子女。小木屋紧靠着主人的大院,木屋前的菜圃里种满了蔬菜和瓜果,呈现出一片温馨的气象。 伊丽莎偶然听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的消息,于是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上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接着逃往加拿大。她丈夫乔治.哈利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伺机逃跑。后来与妻子会合,携带着儿子,终于历尽艰险,成功抵达加拿大。 汤姆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虽然支持伊丽莎逃走,自己却又不愿意“背叛”主子。他相信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说教,对于抵债的命运,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一味地听从主人的摆布。他被奴隶贩子黑利带往新奥尔良。途中,汤姆从水里救起了种植园主奥古斯丁‘圣克莱的女儿伊娃,于是圣克莱就把他买下来,当了家仆。渐渐地,汤姆和伊娃两人之间建立起了深情厚谊。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小伊娃患病死去。在病床上,伊娃要求父亲解放所有的奴隶。圣克莱根据女儿的遗愿,决定把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让他们获得自由。可是还没等圣克莱办好解放的例行手续,便在一次事故中遭到杀害。他的妻子玛丽便把他们一干人送到了黑奴拍卖市场。汤姆从此落到了一个凶残的棉花种植园主勒格里手中。在那里,逆来顺受的汤姆虽然忍受着毒打和鞭笞,仍然没有想到反抗或者逃亡。种植园的两个女奴凯茜和艾米琳为了逃生,先是躲藏起来,然后寻找机会逃跑。勒格里一时见不到她们,怀疑是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鞭打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没有说出真相。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赶到种植园来,打算赎回汤姆。不幸的是,遍体鳞伤的汤姆在他面前离开了人世。乔治只好就地掩埋了汤姆的尸体。回到家乡后,他以汤姆的名义解放了庄园上的黑奴。在讲述了汤姆的遭遇和对庄园上所有的人的充满爱心的告别后,乔治说:“每当你们见到汤姆叔叔的小屋时,都要想至怖们的自由。让它成为纪念他的一块丰碑……”(第四十四章) 三 《汤姆叔叔的小屋》所刻画的人物多至数十余人。其中,“大多以作者或其亲友观察过的人为原型”(第四十五章)。既描写了不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但作者着力刻画的,却是主人公汤姆和乔治.哈利斯同妻子伊丽莎的命运和归宿。 汤姆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对他的描写占了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一方面,他勤恳忠厚,任劳任怨,是忠于主子的仆人。同时,由于他笃信宗教,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和不幸,都无法使他精神崩溃。相反,他怀抱着基督教义中来世升人天堂的信念,最终还是抚平了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主子们的残忍、粗暴和侮辱,都逆来顺受,毫无反抗意识。因为在他心目中,这种默默的忍受,不但不是对世俗的屈服,反而恰恰是对它的战胜。正因为如此,后来才在激进的黑人中间产生了“汤姆叔叔主义”这一含贬义的谑称。而另一方面,也许正是由于基督教精神的浸染,他又对同伴抱着一种同情和怜悯的正义感。在勒格里种植园里,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偷偷把自己摘的棉花塞到那个年老有病的女奴的篮子里,以免她在收工时受到折磨便是一个例证。但结果还是让勒格里发现了。当勒格里命令他去鞭打那个黑奴女人时,却遭到了汤姆的回绝。因为在汤姆心中,他的灵魂属于上帝,绝不属于勒格里。他的乐于助人的正义感,更为突出地表现在他帮助伊丽莎携带着儿子以及凯茜同艾米琳逃出虎口等方面。 汤姆先后给谢尔比、圣克莱和勒格里三个奴隶主做过奴隶。如果说前面两个对他比较宽厚的话,那么,后者勒格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奴隶主。他对汤姆无所不用其极。在种植园里,汤姆一方面把命运交给上帝,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盼望着谢尔比把他赎回去,结果却惨死在勒格里的皮鞭之下。这种悲剧当然是奴隶制度下黑奴的必然归宿,因此悲剧本身就是对这种万恶制度的控诉。但也与汤姆在宗教上的不抵抗主义不无关系。 乔治和伊丽莎夫妇却与汤姆截然相反。伊丽莎虽然不是一个俯首帖耳的奴隶,但还是在逃亡前念念不忘谢尔比太太,并给她留下条子,表白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她的丈夫乔治则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奴隶典型。血淋淋的现实使他深知,只有依靠自身的斗争才能改变命运,上帝和宗教等都无济于事。因此他诅咒宗教,蔑视所谓的法律,拒不承认美国是他的“祖国”。他凭着机智和勇敢,化名乔装,在废奴派组织的协助下,成功地同妻子儿子一起逃到加拿大,最后前往非洲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国家。 小说后半部才出现的凯茜,虽然着墨不多,只是淡淡的几笔,却刻画得有血有肉,使她那万千机智的性格,她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她所受的屈辱和蹂躏,跃然纸上,让人始而为之欷歔,终而为之庆幸。 四 斯托夫人是讲故事的能手。从结构和布局上看,小说以汤姆和乔治夫妇两条线索交叉轮叙的方式展开,同时穿插以老普露的惨死、凯茜和艾米琳的机智逃亡、伊娃之死的种种动人情节。叙事前后呼应,脉络清晰而且娓娓道来,烘托出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全景画面和众生世相,尤其是在奴隶制度下,黑人在灵魂和肉体上所遭受的摧残和蹂躏。这说明,作者捕捉住了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深沉的同情描绘了残喘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的悲惨命运,并以满腔的怒火和义愤,无情揭露了专横跋扈的奴隶主和奴隶贩子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施加在黑奴身上的暴虐罪行。因此,小说不仅在思想倾向上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富有震撼心灵力量的作品。 当然,小说也存在着某些瑕疵。例如,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流露着宗教劝化的说教。这里,自然不是一般地抹杀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而是说,如此渲染宗教的精神力量,显然有损小说的成就。再如,对伊娃之死和奥菲丽亚的描写,似显冗长;阿尔弗雷德和亨利克来访,也似乎多余等等。然而,尽管如此,小说仍然不失为一部生动而深刻地揭露美国奴隶制度下黑奴遭受迫害的血泪历史的作品。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问世就立即引起了轰动,对于推动废奴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出版后第一天,便销售了3000册,第一周销售1万册,第一年销售达30万册之多。而且,第一年即译成法文和德文出版。截至今日,已经译成了27种(一说60余种)文字。此外,在出书当年,就改编为戏剧,一连演出数千场。同时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由德、意、南斯拉夫三国联合摄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基本忠实原著,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尝试。 在我国,早在1901年就由林纾和魏易翻译成中文,题名《黑奴吁天录》。它也是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社团春柳社把它改编成五幕话剧在东京上演。1932年,又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上演。1961年,还进而改编为《黑奴恨》,在舞台上演出。 总之,《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为一部享有世界盛誉的文学经典名著。 李自修 后记 2012年再版后记 拙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初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后的几次再版,译文都出于各种原因基本保持原貌,仅就个别字句、标点和注释做了调整,并没有做重大改动。2008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拟出版拙译时,才趁机对译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校阅和订正,更正了不妥和错讹的地方,同时增加了少量脚注,以便使译文更加忠实、流畅,并冀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背景和内容。之后,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0年决定再次出版拙译时,又在山东文艺出版社版基础上把译文订正一过,同时更换了译者序,并把“作者生平、著作年表”改为“斯托夫人生平和创作年表”。此次拙译再一次问世,即沿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8月版)译文。 李自修 2012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