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殇》、《阿里》、《翻浆》、《藏红花》,以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为主,风格苍凉而悲壮,给人强烈的震撼,其处女作也被称为成名作的《昆仑殇》,描写的事件与人物对心灵的冲击,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获昆仑文学奖。 《一厘米》、《不会变形的金刚》、《梦坊》,以教育和心理为主要题材。《一厘米》被介绍到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受到高度评价。《梦坊》则是一个关于梦与潜意识的心理小说,对了解自我很有帮助。《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以生命与健康为主要题材。《生生不已》是作者代表作之一,描写一个三口之家在女儿生命关头的严峻时刻心灵的挣扎与煎熬。
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时刻跟随着毕淑敏的笔端……
它减轻你的痛苦,它开阔你的心胸……
她竭力教给你活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善良一点,健康一点,光明一点。《梦坊》则是一个关于梦与潜意识的心理小说,对了解自我很有帮助。《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以生命与健康为主要题材。《生生不已》是作者代表作之一,描写一个三口之家在女儿生命关头的严峻时刻心灵的挣扎与煎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个冬天,发射有军事卫星的国家,自高空所摄我国昆仑山地区的照片中,发现了一条奇异的曲线。
这是什么?
新式武器试验场?国防设施的伪装?中国入修筑的马奇诺防线?抑或又一条长城?情报人员陷入忙乱之中。待到高精度分辨仪器,经过连续动态观察,电脑显示出最终结论之后,他们愕然了。
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这些徒步行进的中国军人们,究竟要干什么?
他们等待着它的消失,或者是凝固在那里。
然而,曲线顽强地向前延伸,延伸……
一
昆仑防区作战室里的会议,已经开了整整一天了。
摆在铺着墨绿色军毯会议桌上的所有菜碟,都盛满了烟蒂,像富足好客的乡下人端上来的菜。散落在地面上的烟灰,薄白细腻,看得出都是些上等货色。
丢下第一支烟蒂的人,此刻却睡着了。
他很矮小,缺陷增加了他的威严,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的名字被“一号”所代替。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
他也实在太累了。急电之下,以一个连的兵力清雪开道,将业已封山的道路打开,两个司机轮番开车,昼夜兼程,才得以赶到军区,领受了总部关于进行冬季长途野营拉练的最新指令。之后,飞驰上山,赶到这座赭红色花岗岩造的石屋里,就这样也已经晚了。内地部队,闻风而动,为摘掉“老爷兵”的帽子,早已离开温暖的营房,“拉”到野外“练”去了。唯有高原部队因拉练一项尚无先例,还在举棋不定。副统帅提出必须做到“四会”。会吃饭——必须自带生粮野炊。会宿营——意味着甩开帐篷。露宿在冰天雪地。会走路——摒弃不多的现代化运输工具,徒步负重行军。唯有最后一条容易:会做群众工作——防区内几乎没有老百姓,尤其是冬季。但前三条已经足够了,严酷的自然条件加上苛刻的人为要求,昆仑将士以血肉之躯和昆仑相撞,后果将难以设想。
空中弥漫着烟雾。起初,它们柔弱地、若有若无地积聚在房屋的最高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无声无息地卷曲重叠增厚,一寸寸蚕食着清朗的空间。然而一股又一股粗重的气流,依旧汹涌喷出。烟雾像帐幔一般使得所有军官们的面目都变得朦胧了。但,他们的意见仍大相径庭。
会议陷入了僵持。
记录者可以休息一下了。作战参谋郑伟良迅速浏览了一下自己的会议记录簿,随手改正了几个错别字。还好,纸面清楚整洁。语句有的地方不很连贯,个别处简直前言不搭后语。可这不是他的过失,发言者水平如此。记录唯其原始,才有价值。但他不能否认,自己对赞同拉练的意见,记得简略些,对主张灵活变通的意见,则详尽条理些。记录时不觉察,现在通篇观来,倾向性就明显了。他有点儿惶然,作为一个参谋,他是无权在这种场合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的。
司令员醒了。反常的寂静惊醒了他。他从略显宽大的座椅里站了起来。舒适地打了一个哈欠,又伸了一个懒腰,接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烟雾里,他嗅到了迟疑、悲哀、痛苦,以至怯懦。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的下属们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他在军区的会议桌旁,全都经历过了。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听到“四会”的一刹那,倏地火了。“四会”,“四会”,这么说,我们现在是“四不会”了!我们守在昆仑山上,是一伙吃军饷,拿烧火棍的饭桶喽!哈!连饭桶都算不上,饭桶好歹还会吃,可我们连吃——都不会!真是岂有此理!这念头像闪电一样划过脑海,跟着传来闷哑的雷声——他被自己的想法吓坏了,禁不住用余光睃了一下四周。惊惧中他忘了,多年的戎马倥偬,到了他这一级的军人。脸色已不再能显示心绪的变化。
震惊过后,他表示服从,并竭力使思绪纳入指示的轨道。这是军人的本能,也是形势的要求。自从“天下大乱”以后,军队格外要求服从。
如果不服从会怎么样?撤职?回老家种地去?昆仑防区将换上一位新的司令员?昆仑部队依然得去拉练?……这些十分可能。但他没有想过。要是他对每一道自己感情上不能接受的命令都想那么多的话,别说当“一号”,他连排长都当不上。别以为只有士兵才需要服从,其实军官具有更强烈的服从意识。因为他们是从最优秀的士兵提上来的,而最优秀士兵的最要紧的素质就是服从。新兵身上的服从像一株小草。老兵身上的服从像一棵大树。
一号如今面对不同意见如同面对着一片杂芜的丛林。他从郑伟良处要过记录,很快扫一遍,鹰隼似的目光,又从到会者脸上缓缓掠过。他要将所有的林木从根上砍掉,露出白森森的茬口,然后,树立起统一的意志来。
“同志们!”他的声音十分暗哑,这使刚才怀疑他是否佯睡的人,相信他确实是睡熟了。其实呢,包括这场睡眠都是他预先计划好的。既然有人想不通,就得给个说话的机会。他何不借此养养神呢!
“地图。”他头也不回地说。依旧嘶哑。他没有咳嗽清清嗓子的习惯,再喑哑的命令,也是命令。
郑伟良揿动机关,石墙的岩缝自中央裂开,无声地滑向两侧。一幅顶天立地的防区军事地图,满布蛛网似的符号和数字,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要的是全国地图。”一号略有不快。最优秀的参谋,应该听到指挥员没有说出来的话。P2-4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的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起于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院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儿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怪物。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而在我们国家,常常是杀人之论火爆易红,救人之论黯然无光;大而无当之文如日中天,诚实本分之作视若草芥:凶猛抡砍之风时赢喝彩,娓娓动人之章叨陪末座。一句话,乖戾之气冲击文坛久矣,恨比爱强健,斗比和勇敢,骂比分析痛快,绝望比清明时髦,狂妄比谦虚现代,乌眼鸡驱逐掉了百灵与夜莺,厮杀的呐喊遮盖了万籁,而与人为恶的文风正在取代与人为善的旧俗……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时刻跟随着毕淑敏的笔端。唯其冷静才能公正,唯其公正才能好心,唯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如《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忏悔自己的多疑与戒备太过,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诅咒与煽动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和谐与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但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凉药,真对不起。
我没有见过真正的喜马拉雅山,但我知道那里有鹰。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处的生灵,在湛蓝的天空翱翔并歌唱,声音带着雪域的宁静和阔大,传向遥远的地方……
最近的150多个日日夜夜,我沉浸在毕淑敏的散文世界里,一次又一次领略她斑斓多彩的文字与智慧之美。我由衷地庆幸自己有这个机会去细细地阅读与领悟。其中,欣喜地品味与分享,震撼地领悟与反思兼而有之。更多的是,被一种淡淡的喜悦轻轻激荡着、鼓舞着,使我感到,如果不把这份享受和收获与更多人分享,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今年,恰逢作家从文20周年。我精心地将毕淑敏的所有散文一一归纳整理,使每一本书的主题分明而又互相关联,条理清楚,分七本介绍给您。为的是更方便您按需而取,不致有遗漏和重复。分“爱最怕什么的哲理故事”、“教子和感恩的哲理故事”、“心灵探险的哲理故事”、“观念和命运的哲理故事”、“心理减压与心理咨询哲理故事”和”雪域高原传奇故事” 这样六个主题。已经与读者见面的是《我眉飞扬》、《儿子的创意》、《从伊甸园带走的礼物》、《校门口的红跑车》和《梦坊》。后面还有两本将在2007年年初全部出齐。这是迄今为止毕淑敏最完备、最新的散文结集。
这套书的最大特色,不只在于它有趣、新颖的故事性,不只在于它对心灵的探索的价值及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也不限于它广博的知识面与细致迷人的行文,它最大的功用在于,它能帮助你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聪明、更善良、更有价值。这是我编辑这套书的根本用意所在,也是我能献给读者的最大礼物。
前文化部长王蒙先生在他的两篇序言中,对毕淑敏的才情与人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如果我有亲戚朋友,我有孩子,我有孩子的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是普通而正常的人员,我都会向他们推荐《爱怕什么》这本书……”
《昆仑殇》是毕淑敏的处女作。20年过去了,不但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拯救乳房》、《血玲珑》、《昆仑殇》等作品有口皆碑,她的散文在当今文坛也是独树一帜。在散文出版并不十分景气的时候,她创造了一个连续多年畅销的书界奇迹。
据出版业及媒体的调查,近几年,在当代作家人气排行榜中,毕淑敏始终排在前几名。她完全靠的是实力,是作品本身。
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生,又有在“世界屋脊”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文章总有一种特别的视角和韵味。特别是读完心理学博士以后,她的散文更加充满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底蕴。无论是她的深入浅出的心理、哲理散文,还是意境高远的情感散文亦或是循循善诱、令人猛醒的教子散文,无一不贯注着一位心理医生洞察万事的真知灼见,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不断进取、包容平和的人生态度。黄钟大吕般的气势和幽默轻松而蕴涵深刻的行文,有一种超越性别的大气。
她的作品获得众曰一辞的赞美,获得各类大奖30余次。被译成英、法、意、韩、日、以色列、蒙古等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的广大地区。在大陆、香港和台湾,有越来越多的教材把她的文章选为中学生读物。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在2006年高考试题中有18分的阅读赏析题是选用毕淑敏的散文。他们在给毕淑敏的信中说:“贵作《造心》被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选为散文阅读的素材。此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语言灵动优美,富有韵味和启发性,适合考生阅读……”
有人说,读毕淑敏的散文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沉浸在美好中的一种享受。因为她的散文有诗的灵性,美的气质。
在《造心》一文中,她这样写道:
“违心的时候,可以有很多讲究和设计。
比如预埋下一处心灵的生长点,像一株植物,具有自动修复。自我养护的神奇功能。心受了创伤,它会挺身而出,引导心的休养生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心整旧如新。
比如高高竖起心灵的避雷针,以便在危急时刻,将毁灭性的灾难导入地下,耐心等待雨过天晴。
比如添加防震防爆的性能,在心灵遭受短时间高强度的残酷打击下,举重若轻,镇定地维持蓬勃稳定。”
再如,她歌颂母亲的一段话:
母亲于是成了一种象征。她是低垂的五谷,她是无尽的蚕丝,她是冬天的羽毛夏天的流萤。她是河岸的绿柳依依,她是麦田的白雪皑皑。她是永不熄灭的炉火,她是不肯降下毫厘的标杆……(《当我们想家的时候》)
这些精彩如虹的排比,令人耳目一新的佳句,读后使人如饮甘泉,如啜醇醪,使我们不但领略了行文的节奏美、音乐美,更看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立足于现实的开阔胸襟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此外,叫人过目不忘的是她独出心裁的妙喻。她的笔尖饱含琼浆玉液,在字里行间尽情挥洒,既绘声绘色又轻松幽默,甚至她连写自己的病痛也是那样妙趣横生:
“以后若干年里,疼痛像一匹忠实的小狗,亦步亦趋伴随左右。陪我上高山,下平原。宠辱不惊,休戚与共……面对每年都是正常的体检单,我认为疼痛是一幅精神的海市蜃楼。但那个不计名利的家伙,不理睬书面上对它置若罔闻,以相当稳定的节奏骚扰我,兢兢业业风雨无阻。果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它也像熟练的老仆,愈发殚精竭虑服务周到了。伴随症状也渐渐多了起来,好像老仆嫌自己孤单,特带了孙男弟女集体拜访……”(《无胆之人》)
这些妙不可言的比喻,充溢在行文的字里行间,俯拾即是。
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极富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她有一双慧眼,她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素养,能将寻常事物的真谛、将人生与命运的主旋律、将人内心深处的渴求,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此,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她驾驭自己的如椽巨笔,或写景、或状物、或言理、或抒情,如行云流水一般气象万千,鲜活又自然。一抹白云,一泓碧水,一声蝉鸣,一只彩蝶,在毕淑敏的笔下,都或浓或淡地蕴含着温馨而又绚烂的哲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哲理有水到渠成的精妙,无令人生厌的说教,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推心置腹的话语,使很多人产生心灵的撞击与共鸣。
她的一番话,可以使我们更深地感受到她的心声:
作者用什么来帮助你的读者呢?用的是文字……我将我心灵的一部分披上文字的外氅,藏在那里了,等待着和另一颗探寻的心灵碰撞与共鸣。我之所以写出这些文字,源自与生俱来的孤独和我的真诚。真诚是可以抵挡孤独的,我以为。孤独是人类的通病,在太空中我们是如此的单薄,孜孜以求搜索着同伴。
但愿我们彼此的付出,能如夜空的两颗不规则的陨石,由于各自轨道的交叉,突然相逢,闪烁出瞬间的光芒,温暖我们自己。
金玉良言,字字珠玑。人们喜欢她的文字,也许是更喜欢她淡定的情怀和博爱的胸襟,钦佩她的真诚、优雅的人生态度。古代哲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诚、新颖、平易、深邃,这就是毕淑敏散文的最大特色。
惟其真诚,才打动人心;惟其新颖,才引人人胜;惟其平易,才使我们倍感亲切;惟其深邃,思维的智慧才如钻石一般穿越时空,熠熠生辉,经久不息。
她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睿智的人,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她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个与你我共命运的人。她一直用笔,不,她是用心灵在诉说、在探索、在呼唤、在拯救、在歌唱。她来自喜马拉雅,带着她特有的风采。她是喜马拉雅钟爱的儿女,雪水给她母亲般的滋润,山峰给她父亲般的祝福,高高地飞吧,歌唱的喜马拉雅鹰。
于胭梅
2006年8月24日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