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是中国全球化的开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跃马扬鞭,势如破竹地缔造了当时全球范围内东自中国、西抵多瑙河畔的最广阔区域,重新勾勒了世界的版图,为新世界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成吉思汗也因此被誉为缔造全球化世界的第一人。
买小英编著的这本《踏开亚欧大陆的马蹄(元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以蒙元帝国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为历史线索,以丝绸之路这条绵延万里、贯穿中西的神秘古道为中轴,借助史料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手段,在论战事、述人事、话商事的过程中,展现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变迁和人文变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一张张鲜活的人物面孔,一幕幕荡气回肠的世间往事……
“中国古丝绸之路”共六卷。全套书稿以时间为序,对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滥觞,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五代、宋、辽、金、西夏时期纷繁背景形成的“丝绸之路”上的别样景观,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扩展,明朝水陆丝绸之路的经营,清代丝绸之路的衰落及现代人文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及其前景作了全景式的再现,以历史变迁中的人文景观为大的历史背景和叙述主体,整体、全面地展开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叙述,是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读物。
本书是该套书中的《踏开亚欧大陆的马蹄(元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分册,由买小英编著,讲述了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扩展。
与成千上万,孕育在母体,历经十月怀胎,汲取母体给养的婴儿一样,公元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在蒙古高原的斡难河畔,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谁也未曾料到,正是这个新生命,正是他的呱呱落地,即将改变蒙古社会,书写中国历史,撼动世界进程……
新生命的诞生,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幸事、更是喜事——这是母辈生命和希望的寄托,是父辈精神和血脉的延续。也速该一家也不例外。诃额仑初为人母,很是欣喜,这既是长子,更是她此生的骄傲。
诃额仑,出自弘吉剌部,那是草原盛产美女的部落。在诃额仑与也速该相识之前,她曾有过一任丈夫,此人是蔑儿乞惕人也客·赤列都。当时抢婚习俗在草原很是盛行,今天你我结为夫妻,他日又人别人帐中。谁是谁的妻子,谁又是谁的子嗣,全都搞乱了。诃额仑就是在新婚后返回丈夫蔑儿乞惕人营地的途中被抢的。被谁抢的?当然是胜于她前任丈夫的那位勇士——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也速该,从此做了他的帐下娇妻。依《蒙古秘史》所载,诃额仑被抢时,多少还是有些不大情愿的,她“仰天嘶吼”,以至于“搅动斡难河水”、“撼动林间山谷”。情理之中,也该如此,正当新婚燕尔,蜜月还未度完,遭此突变,下半辈子依靠的港湾就此更迭了人选。无奈,时下草原适婚青年人人皆是如此,奈何一个诃额仑何以为之?只好认命。悲怆之余,幸运的是,抢她的这位并非名不见经传之小人物,而是英勇善战的也速该勇士,此人时已声名远扬,其勇其智远胜于那闻风丧胆、弃妻而逃的赤列都。能和草原上有能力,又有作为的勇士结合,此次突变,未尝不是件好事。罢了,罢了,既来之,则安之。
也速该,孛儿只斤家族人,当时已是蒙古乞颜部的首领,一个“有胆量、有气力、刚勇能射”之人,已是时下草原几大部落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获得娇妻之后他,无论是毡帐之内的小日子,还是毡帐之外的大日子,均如火如荼,过得相当殷实。与草原美女诃额仑的爱情结晶也行将诞生。时至铁木真呱呱落地之时,也速该刚刚结束与塔塔儿人的交战而凯旋,并且俘获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也速该大获全胜之余,又喜添贵子,欣喜之下,依旧俗为儿子起名:“因以所获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汉语意为“铁化的”,一位蒙古学者解释为:“正在纵情奔跑的马的眼神里,根本没有驾驭者”。这个解释也很贴切,颇有蕴意。
铁木真,大名鼎鼎,就是先创建大蒙古国,后威震欧亚大陆、震撼世界的成吉思汗。(法国伯希和认为:“成吉思”意为“海”,可汗,
意为大汗、皇帝。合起来,便是“海内的皇帝”之意。我国姚从吾和札齐斯钦诸君皆赞同。)这一称号是在铁木真称雄草原、成就 大业,经忽里台大会(即草原部落的议事会)公选之后,草原人给予他的最高的尊称,这是公元1206年的事。
对于成吉思汗——这位被其后人追谥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的“天子”,世人为了他的特别,他的与众不同,赋予他更多神奇的力量、更多迷离的传说。《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降生时,手握血块大如髀石”,两眼炯炯有神,容颜红润放光,按蒙古民族风俗,一个征兆吉祥的男婴降生了。其父也速该断言,此子将是一位新的草原英雄。
小说《蒙古往事》中如此这般描述铁木真的初来人世:
当时诃额伦在河边晒太阳,铺着芨芨草,迷迷糊糊听见天上传来几声雁叫,正懒得睁眼,肚子突然疼起来,像要把她撕成两瓣。她大叫了一声,听见自己在叫也速该的名字。女仆斯琴见到一个男人在唱歌。就求他。那人说你别慌张,我妻子生了六个儿子,都是我亲手接来的。那个男人动作麻利,已经割断了脐带,取芨芨草茎系了,用河水洗净了孩子。粉红色的,握着拳头。男人掰开孩子的手,见掌心里有一块黑红透亮的东西。这个人慌忙伏下身子,说他昨天梦见一只白海青(草原上对鹰的称呼。白海青即白色的鹰),向他讨一块好铁,说是要给天下的圣主送去,他说上天让我遇见您手握凝血而生的儿子,将来他必收管天下。诃额伦再看那块凝血,果然像烧红的铁。男人返身到牛车里拿了一个貂鼠皮襁褓将孩子裹了,说,我有一个儿子叫者勒蔑,两岁了,结实得像牛犊。请夫人答应,让他长大了给你的儿子做伴当(即朋友和兄弟之意)。诃额伦点头答应了。
事实果真如此。
铁木真终能号令草原,成就大业,定有其过人之处,亦与其经历息息相关。这些铁木真都经历着,体验着,并且从中领悟着……
P8-10
文明交汇的永恒雕塑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各个文明板块之间的一条自然地理通道,这条自然地理通道由于各文明板块之间的频繁交往逐渐成为一条物资与人文的交流通道。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率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在这条通道上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持续时间很长的东方丝绸贸易历史,这种贸易甚至影响到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此后,“丝绸之路”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被接受。
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陆路大通道,东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上游地区,向西越陇山,渡黄河,穿河西走廊入新疆。此后,主干线路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穿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北线沿天山北麓到伊犁河谷,再到达中亚河中地区,由此一直到伊朗和地中海等地。对古代中国人而言,这两条线路各有使命,南线主要输入佛教以及其他物品,北线主要输入良马、香料和其他物品。另外,尚有围绕主干线形成的辅助线路穿插在主干线左右两侧。其中有沿洮河进入青海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有从阴山通往北部草原地带的草原通道,还有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经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或者到中亚的通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来自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漫长而复杂。可以说,这是海路开通前地球上最重要、最繁忙、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一条物资交流和文明传播的通道。早在远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就已开始,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如小麦通过中亚、西域传入中国黄河流域;中亚和西域的玉器也时常出现在中原地区的上古墓葬中;古代希腊文献称中国人为赛里斯(seres),其意有“丝”的含义;等等。
见于史籍记载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这根源于河西走廊的开通。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一条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自然地理通道,它东接中华文明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地区,西接西域各民族,承东启西,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其北侧的蒙古高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地,南侧的青藏高原为西北各游牧民族的游牧地。南北两侧的游牧民族如一把钳子紧紧夹住河西走廊,各个民族都在争夺对这条道路的控制权,谁成为河西走廊的主导者,谁便可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汉朝开始,或者在汉朝以前,走廊上从来都是战火连绵,马蹄声碎。汉武帝通过遣使通好和武力征伐,文武并举,终于打通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实边。从此,驿站逶迤,边卒戍守,烽燧相望,信息畅通。丝绸之路也成为给各方带来巨大利益的黄金通道。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华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这种交流有经济上的交往,也有精神上的交往。经济交往使各地物品你来我往,互通有无,如中亚、西亚等地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乃至东亚人们的日常饮食;而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和其他奢侈品运往异域,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也经由这条通道传入中西亚和欧洲,推动了其他文明板块文明形式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商旅往来,熙熙攘攘,调剂余缺,各得其利,与各种看得见的物资一同彼此通达的是看不见的精神涓流。宗教思想、语言、文字等,在看不见的相互的精神流动中,产生的效应丝毫不亚于物资对沿途各地带来的变化。在两汉交替时代,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文化交流成果;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火频仍,各种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或,你方登台尚未开口我已登台亮相了,而无论哪方势力,无论哪个民族,却都以弘扬佛法为己任,在长达数百年的乱世,来自异域的佛教却在中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唐朝,玄奘远赴印度取经,带回大量佛教梵文典籍,译为汉文后,使得佛教的传播更广泛,影响更大,从此佛教与中华本土文化融合,深刻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佛教传入的还有佛教石窟艺术,这些石窟艺术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沿线,又向各地辐射开去,将佛教石窟艺术扩展到大半个中国。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凿的规模宏大的石窟,按开凿时间依次有: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至9世纪完工,延续时间数百年之久,反映出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中期,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才停止兴建;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后期,经过隋唐兴盛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仍有开凿和重修。这些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得到很好的保护。
丝绸之路也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成为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伊斯兰教的传播改变了中亚、中国西北等地部分民族精神信仰的历史。明清时期,居住在丝绸之路沿线、横跨西域和中亚的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由信仰佛教而逐渐伊斯兰化,大大加速了伊斯兰教在西域和中亚的传播,使伊斯兰教成为在西域和中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
在西亚、中亚和中国西北等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中,语言文字的交流更是广泛,如回鹘文、吐鲁番文等,都有各种民族语言的交流痕迹,都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文明的内容,促进了各文明的进步。至今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各种遗址,它们是文化交流的成果,它们也见证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
文明发展到今天,文明的进步让我们深怀感恩之心回望我们走过的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东方到西方的路,也是一条从西方到东方的路,无论从东到西,还是从西到东,它都是一条从远古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路。这条路上有驼铃声声,有战马嘶鸣,有殉道者的忠诚,有边关戍守将士的坚韧,有争战的铁血呐喊,更有祥和的歌舞摇曳。这一切。共同汇聚成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条路——丝绸之路。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今天;过去是今天的前因,今天是过去的后果。文明发展到今天,许多过往的东西都显得过时了,但,丝绸之路却永不会过时,它只是以新的形式,承担着新的、更伟大的使命。习近平主席的中亚之行,给世界发出了明确而响亮的信号,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已是眼前风景。
沟通,交流,包容,发展,这是丝绸之路的基本宗旨和基本品格,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密码。
“丝绸之路三千里,文明开启八千年。”这是对甘肃山川形胜和文明景观的真实而准确的概括。漫长的丝绸之路,仅在甘肃段,也算得上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对过去的甘肃,对现在的甘肃,对未来的甘肃,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本着这份使命,甘肃省有关机构策划组织省内学者撰写“中国古丝绸之路丛书”,出版方不以我们为浅陋,令我们具体主持此项工作。接受任务后,真可谓如履薄冰,夙兴夜寐,生怕有负重托。好在有志于发扬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学人在所多有,倡议一出,应者踊跃。作者团队很快组建,均为当代陇上学人在此领域的一时之选。接着,就编撰体例,学术规范,文字风格,等等,撰稿人与出版人,再三磋商,一一确定。随后,各位同仁不分寒暑季,哪管昼与夜,心心念念都在丝绸之路上,而出版方,则是求道在先,谋食于后,多方筹集资金,组织精兵强将,为丛书的结撰和出版不遗余力。图片方面,除作者已有的外,范宏伟、高丽、高延滨、胡同庆、王玫、王文元、张润秀等诸多老师也鼎力相助。一晃三年,其中甘苦,当事人自知之,而这正是出版人与撰稿人精诚合作的结晶。
如今,丛书出版在即,万千思绪,尽在言难尽意之序文中。“唯有愚忱向天地,愧无华章悦豪客。”出版人、撰稿人虽已尽心尽力,却难尽善尽美。弘扬丝绸之路文明成果乃是社会各界同道者的长久事业,而来自同道者的真诚批评,我们也会视为此丛书的连带成果。
马步升
2014年10月
能与此书结缘,幸得贵人提点,方能与各位方家共付梓丛书之问世。
蒙元历史,学之尚浅。初执此题,先是踌躇,后是茫然:史实尚生,焉能评之?既应之,则行之!
执笔一年有余,却感历经数载。起笔难,行笔更难,若能符合要求,更是难上加难。不由,眉间多褶皱,心中增磐石。或是功力尚浅、或是学识有限、或是能力未及,凡此种种,皆成执笔时之牵绊,实感举步维艰。忐忑、欣喜、自得……纷纷绕跃然纸间。
行文中,“身临”诸多场景,“对话”各色人等,不禁使我悲壮于蒙古男儿之勇往直前,激扬于成吉思汗之叱咤风云,哀叹于札木合之兄弟反目,徜徉于马可·波罗之东方行迹,沉浸于元大都之盛世光影,梦萦于撒马尔罕之繁花似锦,游弋于蒙古大漠之广袤苍凉,追逐于丝绸古道之驼铃声声……
是洗礼,更是巡礼,叹古人之悲怆,颂世人之壮举,无数次魂牵梦绕。
丝路行之,我心随之;
丝路绵延,我心向往之……
今日成稿,既得友人相助,又得爱人体谅,更得公婆代育小女,使我能倾全身之心力付与本书,此书所成,实乃众人之合力,我不甚感激涕零!
此记难以言尽,唯愿开卷有益!
买小英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