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发明/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季海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最美中国丛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本由季海著的《最美的发明/最美中国丛书》汇集了安徽最棒的作家,以最纯粹的心灵,最优美的文字,来展现最美的中国,聚焦中国的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读者从中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受益无穷。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化领域都有大量的发明创造。特别是科学技术,在17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发明创造犹如满天繁星,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这本由季海著的《最美的发明/最美中国丛书》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发明的科普读物,精选了60余项有较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除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还讲述了中医中药、十进位制、勾股定理、浑天仪、瓷器、丝绸、冶金、茶和茶文化、算盘、风筝等重要发明,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医药、航海、钻探、建筑、文化艺术、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内容全面丰富,可读性强。

一本《最美的发明》,一卷中国发明创造史。读者从中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受益无穷。

目录

天工开物

 火柴:点燃文明的火种

 播种机的始祖——耧车

 车的传说

 纺车的变迁

 话说石磨

 鲁班造锯

 铁犁的进化史

 活塞风箱:最早的鼓风机

 神奇的避雷针

 传动带:动力的输送者

 千变万化的提花机

 高效的龙骨水车

 记里鼓车:出租车的祖师爷

 晶晶亮,透心凉——古时的制冰技术

 偶人:最古老的机器人

 独轮车:山高路远任我行

 寻找会燃烧的石头

 石油的开采和利用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深井钻探

 趣话吊桥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蔡伦造纸

 长江的卫士——三峡船闸

生活妙助

 最早的纸币——交子

 鱼洗为什么会喷水

 伞:半为遮雨半遮羞

 丝绸:华美的乐章

 被中香炉:陀螺仪的前身

 瓷器:中华文明的象征

 豆腐传奇

 魔镜:青铜器中的瑰宝

 筷子——让人变聪明的餐具

 酿酒,从杜康说起

 中国螺旋:从竹蜻蜓到直升机

 熨斗的发明

 中华神针

 麻沸散:奇妙的麻醉剂

 峨眉道士的妙方

艺文斐然

 永不停步的走马灯

 风筝物语

 从孔明灯到热气球

 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黑白世界的较量

 对决在楚河汉界

 震撼人心的韵律

 现代足球的祖先

 捶丸: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

 中国功夫威震八方

 内外兼修的运动

 降落伞:在空中起舞

宇宙探究

 司南:东西南北辨方向

 有趣的立体地图

 候风地动仪:倾听大地的声音

 浑天仪:天文学家的好助手

 八卦图中的奥秘——二进位制和十进位制的演变

 发现勾股定理

 让π更加精确

 负数:并非胡说八道

 算盘:资历最老的计算器

 漏刻:与时间为伴

 数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试读章节

蔡伦造纸

大约在6000年前,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文字。文字出现了,就得用东西来记录它。我们的祖先用兽骨、龟甲、石头来刻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和石鼓文。

在龟甲和石头上刻字,是十分费力费神的事情,于是竹简和木牍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就是用竹简或木牍穿在一起制成的。不过由于这种材料制成的书籍分量重、体积大,想阅读或携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西汉的东方朔曾向皇帝提交一份建议书,居然耗费了3000片竹简,由两个强壮的侍卫抬到大殿上的。

为了减轻书写材料的重量,人们又开始将丝绸作为文字的载体。可是由于丝绸价格不菲,很难得到推广,人们急需一种新的书写材料。

蔡伦的伟大贡献

我国汉代的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十分迫切。当时,养蚕取丝的方法已经普及。人们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这种丝纸可以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不过,这种丝纸还不是真正的纸,而且这种纸的原材料是丝,产量少,价钱昂贵,一般人用不起。

如何才能生产出好用而且不贵的纸张呢?东汉的宦官蔡伦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太监出了洛阳城巡游,走到休水(今马涧河)边上正要渡河时,忽见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连忙问询河边农夫那是何物。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

蔡伦的大脑顿时灵光闪现,他命太监找来皇家作坊中的技工,就地开始试制纸张。工匠们找来石臼、竹帘、筛网等工具,在蔡伦的指挥下,热火朝天干起来。他们用石臼捣碎树皮,再用筛网反复过滤,再捣碎,制成稀浆,捞出后在竹帘或筛网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等晾干后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这种纸张一经试用,发现比较粗糙容易破烂。蔡伦又命人将破麻布、烂鱼网捣碎成麻缕,甚至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把这样制成的浆摊平、碾实和晾干后,便不容易扯破了。蔡伦带领众工匠一连干了数日,造出十数张比较满意的纸张,这才回到京城。

这种纸体轻质薄,没有帛白但也很洁净,质地很均匀,很光滑,非常适合写字。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和帝很高兴,对蔡伦勉励了一番,命他继续研制并大规模生产。

于是,蔡伦在洛阳郊外的洛河边建起了造纸坊,招募了一批工匠。他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生产工艺,先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加人生石灰,放在水里浸泡,再用大锅蒸煮,打成细浆后,在方框固定的竹帘篾片上摊成平展的薄片。

在蔡伦的指挥下,大家盖起了烘焙房,在房里生起炉火,把湿纸贴上墙,不仅干得快,而且非常平整。蔡伦几经试验,终于第一次造出一大批纸。这种纸既白又轻,又有韧性,实在是前所未见的好东西。蔡伦见了爱不释手,再次把造出的一大批纸献给了皇帝和邓皇后。皇帝龙颜大悦,封蔡伦为“龙亭侯”,赐地三百户,不久又加封为“长乐太仆”(封地在今陕西洋县),并敕令造纸术在全国推广。于是,世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P69-71

序言

赵焰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