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节日风俗饮食集萃!汇聚中国传统养生精华的指南读本!
我们都熟知各个传统节日的风俗饮食,但是,这些食俗的由来,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健康养生智慧,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我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浓缩了先人健康养生理念的精髓。古人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地域物产的不同,顺天时,应地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食俗。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各个节日的由来,到每个节日各地的食俗以及其蕴含的养生智慧,《节日吃食俗养生自有道》让读者在品味节日美食的同时,佐以各种节日传说和小故事,汲取古人的养生智慧。本书由魏世平主编。
我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浓缩了先人健康养生理念的精髓。古人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地域物产的不同,顺天时,应地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食俗。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各个节日的由来,到每个节日各地的食俗以及其蕴含的养生智慧,《节日吃食俗养生自有道》让读者在品味节日美食的同时,佐以各种节日传说和小故事,汲取古人的养生智慧。
《节日吃食俗养生自有道》的作者魏世平老师对生活、对世界充满热情和热爱,并深深地感染着她周围的熟人朋友和她为之服务的人们。她为读者和专家、为生活和科学、为精神和消费建构了一个美好的平台。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喜庆、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常用“欢欢喜喜过大年”来形容。春节是“大年”,而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它是春节的开始,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伏笔,“小”字也预示着其热闹程度仅次于“大年”。
小年祭灶,为过大年准备
俗语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因此,这一天也叫祭灶节,即“祭祀灶君的节日”,又叫祀灶、送灶、辞灶、醉司命,此风俗由来甚久。“灶王爷”早在夏朝时就已成为民间百姓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记载。先秦时期有“五祀”,也就是祭拜五神,即灶、门、行、户、中雷(土神),而灶君位列其首。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而小年祭灶也成为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何况灶王爷又是一家之主,所以祭祀之事不可马虎。不过,灶王爷倒不讲究,供品不须牛羊二牲。一般来说,灶君夫妇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稍微讲究点的人家也供一碗莲子八宝饭。
祭灶所用的供品各地略有不同,但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是甜食,如关东糖、糖瓜,还有枣、柿饼、糖渍冬瓜条等;二是黏食,如糯米饼、黍米粉糕、枣糕等。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民间传说,灶王爷每年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一旦被告有罪,大罪要减寿300天,小罪要减寿100天。在《太上感应篇》里还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100天,“纪”则指12年。人们都想长寿,所以祭灶时就会打点一下灶君,请它高抬贵手。
祭灶时,人们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好让它嘴甜,在玉帝那里只“言好事”,谓之“涂神口”,有的地方人们真的会在灶王爷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糖呢。北京俗语说“二十三,糖瓜粘”,可见在供品中关东糖或糖瓜是最突出的。我国晋北地区习惯用饧,即山西名品——麻糖的初级品,很甜也很黏,故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除此之外,我国很多地方还有许多其他好玩儿的风俗:如有的地方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叫“醉司命”,把灶王爷灌晕乎了,它就不乱说乱道了;有的地方则供碗水饺,取“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还有的会在供品中摆上几颗鸡蛋,那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因为据说它们是灶君的部下,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也得打点一下。这一切做完之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有的地方还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
祭灶日,民间食俗丰富多彩
祭灶日除了给灶王爷预备好吃的,民间百姓的饮食风俗也是丰富多彩。
祭灶之后剩余的关东糖是孩子们的最爱,有长条状带芝麻的,有呈扁圆瓜状的。这种糖其实就是饴糖,从营养价值上说比砂糖高。传统中医学还认为,饴糖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送行饺子迎风面”的说法,因此这天吃饺子的地方很多。火烧也是这一天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许多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都非常兴隆。武汉人过小年要做两件大事,一是“掸扬尘”,彻底清洁家居;二是煨汤,因此小年也被称为“汤年”。山西人的小年过得最有意思。晋北地区流传有一首民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晋东南地区流行“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民谚,人们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腊月二十三还是民间女性展现灵巧手艺的时候,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要蒸花馍,每个花馍都美得如手工艺品,一为敬神,二为走亲访友。此外还要特别制作一个大“枣山”,专门供奉灶君。
从腊月二十三起,民间开始写春联、贴春联了,在一些农村还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因此与吃有关的米面粮仓、畜圈等处都有连珠妙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地域辽阔,“五里一乡风,十里不同俗”。因此,过小年的风俗不同,就连日子也有差异。北方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比如在山西,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而文水、黎城、阳城等地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在南方,仅武汉一个城市,过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汉口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武昌、汉阳则是腊月二十四过。对于这一点,老百姓都认为很正常,因为民俗本来就是会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所以民俗专家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过小年都对。P6-9
尽管之前通过几次话,但第一次和魏世平老师面对面的合作是在2007年5月。当时,通过魏老师的牵线搭桥,作为嘉宾,我到北青网(YNET.COM)参加关于“学生怎样吃好营养餐”的在线访谈。访谈的效果出乎我们的意料,7000多帖在线提问,直播中登录人次高达5万,点击人次高达20万,可以说是出现了“火爆”的场面。
网友的关注程度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营养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作为一名营养工作者,我也更深地认识到传播营养健康知识的责任。于是,我和魏老师商量,在她主编的《北京青年报》“饮食主义”版开辟一个“谈营养”专栏。出于共同的愿望,我们一拍即合。2008年3月18日,我以“博士谈营养是不是大材小用”作为“马博士谈营养”专栏的开篇,开始了和魏老师的合作。转眼间,我们的合作已经持续了3年有余,“马博士谈营养”共发表了几十篇,在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方面做了一点点工作。
纵观大多数的综合性报纸,健康版块占的比例都很小。毫不夸张地说,“饮食主义”以崭新的姿态在都市类报纸中开辟了一个先河。《北京青年报》中不仅有专门的健康版,而且“天天副刊”每周两个整版都属于“饮食主义”,为读者和专家交流营养健康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魏老师在赠送给我的《北青生活丛书:餐桌上隐藏的危险》一书中写道:“离开您的帮助,‘饮食’就不会有‘主义’”。其实,这是魏老师的自谦。她可是“科班出身”,受过食品学全日制的正规教育。一方面,她自己就是“专业型”编辑;另一方面,通过她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一支相互信任和支持的权威专家作者队伍。因此,无论是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染色馒头和面条燃烧等一个个食品安全事件,还是补碘、补钙、母乳喂养等营养热点问题,“饮食主义”版都及时地发出科学的声音,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大众传播学学者闵大洪这样评价饮食主义版,“用新闻的理念在办一个看似‘非’新闻的营养专业版面。而且能让受众接受并从中获取营养知识。”不仅如此,魏世平老师还坚决抵制那些“伪专家”想入侵这个阵地的企图。
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欣闻魏老师主编的“北青生活丛书”就要陆续付梓,我感到非常高兴。承蒙魏老师的高抬,让我作序,备感荣幸,但学疏才浅,只能写下自己的感受以示祝贺。祝愿更多的读者能通过这套丛书受益,从魏老师主持的版块中获得更多的饮食、营养与健康的“主义”。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和大家一起“谈营养”。当然,要实现健康的目标,还需要大家把这些“主义”付诸实践。
马冠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于江苏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