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的世界里提高管理水平”
——对话《哈佛商业评论》主编托马斯·斯蒂沃特(Thomas Stewart)
《哈佛商业评论》总部在波士顿,不过,我采访托马斯·斯蒂沃特主编,却是在纽约进行的。每周五,斯蒂沃特通常会从波士顿回到纽约的家中。
我本来是打算去波士顿见斯蒂沃特的,也想顺便再看看那儿的老建筑和查尔斯河。在事先的联络中,他的秘书克里斯汀小姐很体贴地说,既然你人在纽约,访谈就安排在纽约吧。
7月13日,星期五下午,我如约来到纽约中城洛克菲勒中心的15层。《哈佛商业评论》的广告和销售部门在此办公。我提前大概十分钟到达,发现斯蒂沃特已经在门口等候。
偌大的办公室既无秘书,也无其他人,我有点惊讶。我问,就你一人在整个办公室吗?斯蒂沃特解释说,这已经是周五的下午了,其他人都下班回家了。原来他在专门等我。
在一进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明显带有中国“文革”风格的宣传画。画上,一群青年男女目视远方,意气风发,手持书本,整幅画的宣传口号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细看,这些人手里拿的不是《毛泽东选著》,而是《哈佛商业评论》。斯蒂沃特说,这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提供的,觉得很有趣,就挂在了这里。
斯蒂沃特穿着红色格子衬衫,开朗健谈,富有活力。像许多他的前任一样,斯蒂沃特也是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英语文学。在出任《哈佛商业评论》主编之前,他曾在时代公司工作了14年,曾先后任过《财富》杂志编委、时代公司旗下另一本知名商业杂志《Business 2.0》的主编。
在《财富》和《Business 2.0》工作时,记者出身的斯蒂沃特已经建立了管理学方面的声名。他先后出版过数本知识经济方面的著作,如《智力资本:组织的新财富》、《知识财富:智力资本和21世纪的企业组织》等。这两本书被认为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作品。英国的《金融时报》曾将他选人“最有影响的50位管理思想者”。
其实,斯蒂沃特能重返母校,执掌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管理刊物,也是和杰克·韦尔奇的一桩绯闻有关。
2002年,《哈佛商业评论》编辑部曾一度陷入危机。时任杂志主编的苏瑞·怀特劳馥被爆出和前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有私情。
怀特劳馥在为一篇文章与韦尔奇合作时,两人滋生情意。当时,怀特劳馥已经离婚,韦尔奇却有家室。后来,这段私情以韦尔奇离婚并和怀特劳馥结婚收场。
但是,当时杂志的两位高级编辑抱怨这种私情破坏了新闻道德规范,影响了独立公正的新闻准则,愤而提出辞职。在其他编辑的压力下,怀特劳馥不久后也随之辞职。三个月后,杂志发行人派尼洛普·缪斯也被迫出局。
怀特劳馥出局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需要物色一个新主编,在百般挑选之后,最终选定既有新闻背景,又在管理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斯蒂沃特。
采访结束后,我让斯蒂沃特手持最新一期的杂志,站在那张中国“文革”风格的宣传画前拍照。这位大主编非常配合,不断地摆出各种姿势。我开玩笑说,你如果不在《哈佛商业评论》当主编了,可以去当演员。他说他会在退休后考虑此事。
访谈者:《哈佛商业评论》是有世界级声誉的商业刊物。它的办刊宗旨是什么?
托马斯·斯蒂沃特:我们的办刊宗旨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实践水平。对于这个宗旨,我们一贯严肃待之。当你严肃认真地对待一项宗旨或使命时,你就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拒绝一些稿 托马斯·斯蒂沃特: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竞争,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说,从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和高尔夫球场的老板们竞争。我们的读者以大企业高管为主。如何消磨星期六的下午,他们可能会选择阅读《哈佛商业评论》,或者去打高尔夫,这中间就需要取舍。
从媒体角度讲,我们需要和许多商业媒体竞争,比如像《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家》、《财富》和《商业周刊》等。我们要和它们争夺注意力和广告,读者群上也有较大重叠。
就内容而言,我们遇到的直接竞争很小。目前,和我们直接竞争的只有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出版的《斯隆管理评论》。但是,它的发行和收入只相当于我们的1/12左右。另外,麦肯锡公司出版的《麦肯锡季刊》也和我们竞争,但它只是每季一期。《快速公司》(Fast company)的内容有点介于我们和《财富》杂志中间,但商业上它做得并不成功。
访谈者:和其他绝大多数商业杂志相比,《哈佛商业评论》的订费相当高。比如说,一年12期的《哈佛商业评论》的订价要超过全年《华尔街日报》的订费。这是不是因为你们缺少强大的对手?
托马斯·斯蒂沃特:我想这应该是原因之一。另外,《哈佛商业评论》订费不菲由来已久。在杂志八十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读者相信,杂志内容是值得他们掏钱的。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下,我们坚信,《哈佛商业评论》能传递非常高的价值,并且可以持续传递这种价值。
访谈者:或者说,读《哈佛商业评论》的人都很有钱。所以,即使你们收取高昂订费,他们也并不在乎。
托马斯·斯蒂沃特:我们的核心读者群收入很高,这是事实。但是,他们仍会在乎价格,并不想浪费金钱。如果单论收入,阅读其他商业财经杂志的读者也很富有。所以,和订费相比,读者会更在乎阅读《哈佛商业评论》所带来的价值。
比如说,我们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订户会把每期《哈佛商业评论》都保存起来,这说明人们认为《哈佛商业评论》具有长久的价值。
P46-51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财经新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书从大洋彼岸同行处汲取智慧和见地,新闻操作与商业策略并重,对中国媒体人和企业皆有裨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 江艺平
本书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全面记录并解析美国顶尖财经传媒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对于风生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刘洲伟
庞瑞锋不仅完成了在美国首屈一指的新闻学院的学业,还几乎遍访美国所有顶尖财经媒体领袖,并把访谈结集成书——我愿意把它看成是美国新闻同行最新经验的“鲜榨果汁”,值得中国的新闻人尤其是财经新闻人认真品饮。
——《南方周末》副主编 陈明洋
这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理财周报》总编辑 夏日
序 零距离观察美国财经传媒(刘洲伟)
前言
媒体访谈
“《华尔街日报》不再是一张纯粹的报纸”
——对话《华尔街日报》发行人高登·克罗维兹(GordonCrovitz)
“永远寻找狗咬人式的新闻”
——对话彭博社总编马修·温克勒(Matthew winkler)
“向数码转型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对话关联社CEO兼总裁汤姆·克雷(Tom Curley)
“我们强调简洁清晰的财经报道”
——对话关联社商业主编凯文·诺贝莱特(Kevin Noblet)
“在变化的世界里提高管理水平”
——对话《哈佛商业评论》主编托马斯·斯蒂沃特(T}lomas Stewart)
“我坚信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远离杂志”
——对话《财富》主编安迪·舍沃(Andy Serwer)
“我们现在更强调趋势性报道”
——对话《商业周刊》总编助理克里斯·帕沃(Chris Power)
“我们报道金钱的流动”
——对话《机构投资者》主编麦克·凯罗(Michael Carroll)
“我们要办一本阅读愉悦的财经杂志”
——对话《投资组合》杂志发行人戴维·凯瑞(David Carey)
“《时代》是一本伟大的杂志”
——对话时代公司执行主编吉姆·凯利(Jim Kelly)
“要对市场风吹草动反应迅速”
——对话《巴伦周刊》执行主编理查德·兰斯科诺(Richard Rescigno)
“我们是一家新闻公司”
——对话MarketWatell主编大卫·卡洛威(David Callaway)
“原创内容是我们网站的生命力”
——对话Thestreet.com网站主编大卫·莫罗(David Morrow)游学所思
在哥大疲于奔命的日子
中美财经媒体:对照与断想
国际传媒趋势与财经记者的知识储备
——在北京大学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奖学金班上的讲话
附录
美联社新闻价值和行为规范
零距离观察美国财经传媒
刘洲伟
有治史者将中国的转型期比作“历史三峡”,极言其道阻且长,激流险滩,百转千回,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方向大趋势是肯定的——只是没人能说清楚,这个时期要持续多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新近在讲授时,把《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为“国家主人的报纸”。这样一份报纸当然有了强烈的自觉,即编辑部自认为对探寻转型期的“中国道路”负有责任。
我们记录这一历程,且自评是在书写“大历史的草稿”,因为我们相信这一“中国道路”之中蕴藏并影响着全球价值。
基于转型期的种种前提约束,这份报纸幂可能只是纯粹的在商言商的“经济报道”。它融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基因,因此其读者涵盖了政府官员、商业精英以及知识分手的中坚。这三类读者基本上构成了整个社会所谓的“上层建筑”。
他们的阅读需求成为编辑记者们努力贴近的目标,他们的消费需求则成为广告主们极力满足的重点——前者创造了眼球,后者保证了现金流。
这种混搭并非赶时髦,而是为了聚合形成有效的发行量,而且三者关系千万重,以至有人称之为“精英联盟”——这本是转型期的特点。编辑部很警惕自己别成了精英联盟的一部分,尤其所谓“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分子,记者们被教育要关心“正义”,关心“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虽然办给谁看的报纸不一定代表谁,但没有人看的报纸一定代表不了谁。为了“服务中国最优秀人群”,编辑记者必须学会像政治家、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法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他们被要求熟悉各种“分析工具”,同时他们必须学以致用,挖掘“碎片化、表层化”新闻背后的制度逻辑,善于提问还不行,更要善于寻求解决方案……总之,他们被告诫千万不要忘了自已是一份“严肃的”、“专业的”报纸的记者,要牢记这种“差异性”。
随着以“即时”、“海量”为特征的新闻门户网站的崛起,上述的“差异性”被强化至战略意义上。在内部编辑方针上,《21世纪经济报道》提出“以深度报道为纲”。这和本书中《华尔街日报》提倡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我们相信,它不仅是中外财经媒体定位上的不谋而合,这更是战略上的大势所趋。
就中国的财经新闻报道而言,我们认为下面的操作将是有竞争力的:一是蕴含制度逻辑的事件深度报道,二是包含趋势判断的专业分析,三是作为“大时代切片”的特写故事,四是“入世而后出世”的评论。
另外一种策略无非是“打不过就加入它”,我们也做网站,做原创商业新闻的门户,协同音频、视频。从“资产包”的角度看,“一篮子计划”还包括电台、电视台、手机等渠道,只是整合遇到两个约束:一是体制,二是资本,而最大的问题是协同效应。
和美国财经传媒上百年的历史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出现不过是最近十数年的事。虽然从发展历史、制度环境和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中关财经媒体存有差异,但是美国主流财经媒体的新的变革、趋势与挑战,比如像深度报道的重要性,或者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等,莫不具有相当大的共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庞瑞锋这本媒体访谈录,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和这些美国顶尖的财经传媒人面对面地交流,试图全面记录并解析他们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
对于风生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 是为序,贻笑大方之家。
(作者为《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这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和美国财经传媒上百年的历史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出现不过是最近十数年的事。虽然从发展历史、制度环境和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中关财经媒体存有差异,但是美国主流财经媒体的新的变革、趋势与挑战,比如像深度报道的重要性,或者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等,莫不具有相当大的共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庞瑞锋这本媒体访谈录,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和这些美国顶尖的财经传媒人面对面地交流,试图全面记录并解析他们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
这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本书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全面记录并解析美国顶尖财经传媒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对于风生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