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形象地描写人物主观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叙述语气庄重而又幽默,内容貌似荒诞,主题严肃而深刻。故事多是嘲笑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还大为得意,绝对不思改正。但是,这些故事乃是多层次的寓言,可以作出多种类型的阐释:文学技巧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阐释。总之,这些小故事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文化生活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兰)莱·柯拉柯夫斯基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形象地描写人物主观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叙述语气庄重而又幽默,内容貌似荒诞,主题严肃而深刻。故事多是嘲笑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还大为得意,绝对不思改正。但是,这些故事乃是多层次的寓言,可以作出多种类型的阐释:文学技巧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阐释。总之,这些小故事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内容推荐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在庄重而幽默的语气下,嘲笑了那些缺乏自知、却又自鸣得意的人,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自我陶醉。十三个故事短巧有趣,却是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天堂的钥匙》虽是故事新编,却是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圣经·旧约》作出解释,并且为每一篇故事得出结论,或者说“教训”,保持着超然的、争辩的、欲言又止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面孔。 目录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 我们是如何寻找来洛尼亚的 罗锅儿 儿童玩具的故事 漂亮脸蛋 乔木如何装扮成老先生 名人 马姚尔大神丧权退位 红斑点 捣乱的用品 如何解决长寿问题 恼人的水果糖 最大的争吵 极端羞愧 大饥荒 天堂的钥匙 上帝,或曰人类行动动机与后果二者之间的矛盾 以色列人民,或曰毫不利己做法的后果 该隐,或曰对“论功行赏”原则的解读 挪亚,或曰对团结的考验 罗得之妻,或曰求助过去 撤拉,或曰道德中一般与个别的冲突 亚伯拉罕,或曰高尚的悲哀 以扫,或曰哲学与交易的关系 上帝,或曰宽恕之相对论 巴兰,或曰客观愧疚问题 扫罗王,或曰生活中的两种坚持 喇合,或曰真实的和想象中的孤独 约伯,或曰美德之矛盾 希律王,或曰道德家的困境 路得,或曰爱情与面包之间的对话 雅亿,或曰误入歧途的英雄主义 所罗门,或曰世人如众神 撒罗米,或曰人都有一死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找到来洛尼亚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和我弟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起初,我们询问所有的熟人:来洛尼亚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后来,我们竟揪住街上的生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可是人人都耸耸肩膀说不知道。后来,我们就开始写信给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因为这些人著书立说,当然必定是知道世界各国所在的位置的。他们都彬彬有礼地回信致歉说,真是爱莫能助,因为的的确确谁也不知道来洛尼亚是在什么地方。 这件事耗费了我们许多时间,可是我们绝不认输。我们开始购买一切能买到的地球仪和地图,不论新旧,不论美丑,不论详略。我们夜以继日地研读地图,寻找来洛尼亚,因为找不到,便又进城求购新地图。到后来,我们住宅里塞满了地图册、地球仪和大挂图式地图,连挪步转身都困难了。我们的房子很舒适,但是有点小,没地方放置印刷品和地球仪。于是我们动手往外搬家具,给地图和地球仪腾地方,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来洛尼亚的位置找出来。最后,房子里只剩下了地图和地球仪,我和我弟弟在房间里挤着移步,十分费劲。我们还服用了形形色色的减肥药,因为人瘦一点,在屋里占地方就少一点,就能够多放几张地图。我们兄弟俩都消瘦了很多,吃得越来越少,原因有二:一是得有空间放地图,二是我们没钱买吃的,我们把每一分钱都花费在地理书籍、地球仪和地图上了。这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消耗了我们多年的光阴。我们一直苦心寻找来洛尼亚,无暇他顾。 多年之后,我们兄弟俩都进入老年,头发几乎全然银白。看来,我们的含辛茹苦快要得到回报了。在浩如烟海的地图当中,在其中的一张上面,我们找到了:来洛尼亚。我们高兴极了,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又蹦又跳,还放声歌唱,接着夺门而出上了街,进了一家小吃店,吃奶油点心,外加热茶。我们大谈特谈这个成功,一连谈了几个小时,心里满意之极,又回到家里,要再次详细欣赏这新发现。哎呀,咳!偏偏在这个时刻,又遭到了天大的不幸。显然,在我们蹦跳踢踏之时,大批图书文件被碰翻,混成一堆。我们虽然长时间努力清理,却再也没有找到印着来洛尼亚的那张地图。我们在整座房屋里仔细查找了数十天,几十个星期,抖搂遍了每一张纸片——全都是白费。那张地图好像是钻到地下去了。我向你们保证:我们是丝毫也不含糊的,查找细心的程度无以复加。尽管如此,还是没有重新找到那张地图。 我们感到疲惫不堪,心灰意懒,因为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目的。我弟弟头发全白,像只白鸽,我的头发却几乎全部掉光。我们没有力量继续寻找,我们诅咒如此沉重地欺瞒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几乎已经失去了重新找到来洛尼亚的希望。然而,嗨,一个新情况忽然出现,帮了我们的大忙——有一天早晨,邮差给我们送来一个小包裹。我们收了包裹,等邮差走后才查看寄信人是谁。请想象一下我们当时的表情吧:邮戳上赫然印着:来洛尼亚。我们惊呆了,一时竟哑口无言。但是,我弟弟是个理智的人,他马上呼叫:“快,快去追邮差!他准知道来洛尼亚在什么地方,是他先收到邮包的。快!”我们立刻去追赶邮差,在楼道里抓住了他。这倒霉的人以为我们要杀死他,因为我们向他猛扑了过去。我们立即说明了情况。 “对不起,先生们,”邮差说,“我不知道来洛尼亚在哪里。我收邮包是为了投递,只熟悉几条街道,其他地理知识一点儿也没有。不过呢,邮局领导也许知道的。” “太对啦!”我弟弟大喊。“找邮局领导去!” 没费周折就找到了邮局领导。他接待了我们,很和气,很友善,可是,我们刚一提问,他便摊开双手,表示无法可想。 “对不起啦,先生们,我实在不知道来洛尼亚在什么地方。我的地理知识不超过这个城区。不过,我可以出个主意。你们可以去见见邮局更高一级的领导:他收取国外信件和邮包。他应该知道。” 于是我们去找更高一级的领导,可是,不容易,因为更高一级的领导工作很多,十分忙碌,不能立即接见我们。我们必须做出长时间的努力:找关系,求人,打电话,办理各种证明书,提出申请。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十多个星期吧,但是,多重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更高一级的领导同意接见我们。约定接见时间为凌晨五时整——更高一级的领导真是太忙了呀。 P3-6 序言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1927-)是20世纪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享有国际声誉。1927年生于波兰腊多姆市,先后在波兰罗兹大学和华沙大学学习和研究哲学,1957—1968年任教于华沙大学哲学史专业,1964年提升为教授。1968年起,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名校任教,1970年起在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任高级研究员。 柯拉柯夫斯基发表了三十多部著作,四百多篇文章,用波兰语、法语、英语、德语等语言写作,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哲学史和宗教学史,多次获得波兰和其他国家的大奖,其中有:尤日科夫斯基基金会奖(1968)、德国作家和平奖(1977)、伊拉斯谟奖(1980)、维隆基金散文奖(1980)、麦克阿瑟奖(1982)、杰弗逊奖(1986)、芝加哥大学莱英奖(1990)、托克维尔奖(1994)等;较为重大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届约翰·克鲁格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03)。 第一届约翰·克鲁格奖于2003年11月6日授予柯拉柯夫斯基,奖金为一百万美元。克鲁格奖相当于文科诺贝尔奖,旨在奖励哲学、史学、政治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和文艺评论等诸方面的成就。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在评论柯拉柯夫斯基的时候说:“我们很少能够发现一位见地深刻、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进行范围广泛的探索,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解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出于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不懈的探索,柯拉柯夫斯基明确指出,为了确立个人的尊严,必须保证必要的自由、对多样性的宽容和对超越的追求。他的声音对于波兰的命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整个欧洲都有影响。除了他长期持续的反教条主义的哲学探索,他还写作高度可读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时候又带有讽刺意味和幽默感的文章。他有魅力、十足的机智,常常微妙自嘲,对于现代欧洲和美国的有时候显得迟钝的现代心态提出许多问题。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本主义者,一位哲学家、思想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在他全部创造生涯中,他提出重大问题时候,思想真率而且深刻,因而我们设想以克鲁格奖来加以表彰。” 柯拉柯夫斯基的主要著作有:《天主教哲学札记》(1955)、《世界观与日常生活》(1957)、《文化与崇拜物》(1967)、《神话的存在》(1972)、《马克思主义主流》(1976—1978)、《希望与无望论纲》(1981)、《我对一切事物的正确观点》(1978,1999)、《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形而上学的恐怖》(1988)、《被告席上的文明》(1990)、《论最重大事物的最微小的演讲》(第2辑,1999;第3辑,2000)、《在好友与熟人之间》(2005)等。 在文学方面,柯拉柯夫斯基的三本短篇故事集最为著名,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1963)、《天堂的钥匙》(1964)。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形象地描写人物主观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叙述语气庄重而又幽默,内容貌似荒诞,主题严肃而深刻。故事多是嘲笑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还大为得意,绝对不思改正。但是,这些故事乃是多层次的寓言,可以作出多种类型的阐释:文学技巧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阐释。作家创作,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不了他们所在的时代的,时代总要直接、间接地折射或者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这些“童话故事”也可以作出政治学的、民俗学的解释。总之,这些小故事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天堂的钥匙》中的18篇(其中《罗得之妻,或曰求助过去》因为没有通过审查,末得收入1964年第一版)故事阅读起来像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新编;在基督教国家,例如像波兰这样的笃信天主教的国家里,这些故事对于许多人来说当然都是耳熟能详的。虽然是故事新编,作者却是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作出解释,添加了逻辑分析,并且为每一篇故事得出结论.或者说“教训”,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和启迪的空间。在写作这些故事的时候,作者保持着超然的、争辩的、欲言又止的、暗示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面孔。 波兰原文书封底上有一则评论,现在翻译出来供读者参看: 世人争论不休的是,应该服从于哪一位大神,而众大神又为了听从自己的那些人而争论不休。众神的混战和众人的混战,这其一和其二,最终还是由人的双手完成的。这个情况至今还没有能够反转过来。但是,尘世于上天之间相互关系的痛处不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众神一向要求世人的是确凿不疑地宣布站在这一方或者那一方,不允许态度有丝毫的暧昧。这样,通过施加压力,众神把在选择方面令人痛感遗憾的、互不相容的思维特征强加给了世间的生活,从而剥夺了人间生活之中的这种可爱的模糊性——而模糊的特质正是生活的主要魅力之一。 杨德友 2006年9月1日,学习波兰语五十周年 后记 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出版书籍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在最放心的地方,时常节外生枝,虽然有合同书在,也形同虚设,译者费时费力费尽心血期望、期待数月、数年,甚至十数年,到底是功败垂成,或者计划与指望淡化,无疾而终。若是合作翻译,合作者缺乏合作意识,翻译不能保质保量,不按时间表工作,矛盾丛生,难言愉快。所以,非到译本面世之后,还是莫言成功为妙。 想谈谈这两本哲学意味深广的故事集的译事的一个方面,亦即寻书和其他些许杂感,也许有点意思。 1992年到1994年,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半岛西海岸,亦即墨西哥湾海岸的坦帕市的南佛罗里达大学当访问学者讲学,和先后在瑞士巴塞尔、香港的刘小枫先生保持电话联系。在1992年的一次谈话中,小枫先生列举了六本书让我翻译,我立即答应。这次谈话让我着实忙碌了数年。这六本书分别是: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依据英语译本。小枫先生知道我曾经从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翻译过文章等,认为我可以翻译这本重要著作,全书中出现的上列语言的片段,我的确都仔细阅读了原文,从原文译出,参考了书中的英语译文,直接从原文翻译,和转译多少是有些不同的)、帕利坎的《历代耶稣形象》(上海三联,1999)、洛斯基的《东正教神学导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宗教精神:路德与加尔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本来是两本书,即《路德》和《加尔文》,被合成一集出版,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把两本书的目录也合而为一,彻底变成一本书,事先也没有告诉译者,大概不算上策)、柯拉柯夫斯基的《宗教:如果没有上帝……》(北京三联,1997)。 在讨论柯拉柯夫斯基著作的时候,小枫先生补充说:“他写的一些小故事很有意思,可以看看。”我立即从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借到《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和《天堂的钥匙》的英译本合集。遗憾的是,因为当时任教和译书事十分忙碌,竟连一篇故事也没有细心读完。但是小枫先生的建议牢记在心。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小故事的事没有忘记,但是寻找这两本小书波兰语原文版的事却出乎意料地费尽周折——虽然这些周折在事后看来颇有回味的地方。1998年到2001年,我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分校之一的州立阿帕拉契亚大学任教期间,曾请求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赖斯大学的俄语、德语语言文学系的爱娃·汤普森博士(Bwa M.Thompson。1985年,我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当访问学者,得知汤普森博士发表关于波兰著名作家贡布罗维奇的专著,慕名请教,得到她的赠书。在我赴休斯顿看望当时访美的胞妹的时候,得以会见博士,开始学术上的交流,她曾赠送我她的三部专著。后来,在2002年6月,她从美国给我寄来她在波兰讲学期间为我购买的柯拉柯夫斯基的波兰语原版《与魔鬼的谈话》。拙译:汤普森:《理解俄国》,北京三联,1998年)在她赴波兰讲学时候为我购买柯拉柯夫斯基的书。汤普森博士只买到了(《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而且买了两册。但是她忘记我当时是在北卡罗来纳,竟把书邮寄到我七八年前的老地址南佛罗里达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学系去了。得知这个情况以后,我给南佛罗里达大学又打电话又发传真追问,那边的系秘书和一位熟识的教授都说的确见到此书,但是已经退回给寄信人,南佛罗里达大学外事主任还给我写信专门解释。然而,远在得克萨斯的汤普森博士却没有收到退回的邮件。我没有收到这两本书,不得不继续寻求。幸而在阿帕拉契亚大学遇到华沙大学访问学者、社会学家马雷克·绍普斯基(MarekSzopski)博士,成为友人,他在2000年1月终于从华沙给我带来了波兰语版的《十三故事》,但是没有买到柯拉柯夫斯基的其他著作的波兰语原版书。 2001年夏天,我有机会在波兰逗留四个星期,从南到北,到过好几个城市,遍访新旧书店(寻书者一般都重视旧书店,而欧美的旧书店确实很好)都没有看到、没有买到柯拉柯夫斯基的书。在波兰最南部的旅游胜地,喀尔巴阡山中的风景如画的扎科帕内,找到一个用帐篷搭起的旧书店,买了几本书;在波兰第二大城市古都克拉科夫,在耸立着波兰第一大诗人密茨凯维奇雕像的市中心市场广场旁边的书店买到了米沃什的散文集,在雅盖沃大学附近,没有来得及寻找书店,在距离旅馆不远的一家书店,买了几本文学名作。老板十分友好,知道我是中国人,会说波兰话,便送给我一大张立体的克拉科夫地图,在该城以西的奥斯威辛展览馆买了几本关于该地大屠杀的书(非到原地参观,才能受到如此强烈的震撼)。在华沙没有买书,在华沙大学附近找到了有名的旧书店,因为是星期日,不开门,感到非常遗憾。走遍华沙老城城区,没有找到旧书店,在哥白尼故乡老城托伦,没有找到书店,在古堡小镇马耳博克,也没有找到书店;在美丽的北方海港城市格但斯克,住在格但斯克大学教师招待所十天,进城多次,找到不少新书店和两家旧书店,买到鲁迅小说集1953年波兰语译本,和格但斯克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瑟夫.伏沃达尔斯基博士(Jozef Wlodamld)谈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并且设法约见并且结识了这位教授。顺便说一句,在波兰的书店里,除了有关中国风水、武术和烹调的书籍,很少看到涉及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的出版物。在华沙逗留期间,曾在两所高等学校作报告谈中国,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几近于无(反观我们的书店,有几本关于波兰的书昵?我们的大学生一般对波兰有多少了解?当然,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波兰也许是小国,然而在文化上,波兰是“大国”,只要列举几个名字就可以了: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显克维奇、波兰斯基。波兰青少年们倒是知道成龙,而不知道孔子、老子、毛泽东)。在文化交流,软实力的培育和发扬方面,我们还要做出极大的努力啊。 买书不易,中外一理,只不过程度不等而已。《天堂的钥匙》依然尚付阙如。 波兰政府十分注重波兰文化在波兰国外的传播和在传播波兰文化方面做出成绩的世界各国的人士。2002年7月,波兰驻华大使克萨韦里·布尔斯基(Ksawery Burski)通知我,波兰政府授予我传播波兰文化成就波兰外交部长奖,奖状由当时外交部长伏沃齐米日·齐莫谢维奇(Wlodzimierz Cimoszewicz)亲笔签字。大使邀请我9月2日赴华沙领奖,提供全部费用。我因病被迫取消波兰之行。2002年12月2日,颁奖仪式在北京波兰大使馆举行。大使对全部客人说:“今天我们向一位来自北京以外的、可以说主要靠自学取得成绩的先生颁奖。”我用波兰语和汉语致答词,在答词中说:“我于1956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学习波兰语,一年以后,出自历史的原因而被迫停止。但是,波兰语作为一门外语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学习观察,了解了波兰的命运、波兰民族和她的文化、她的精神,这一精神令我热爱波兰和波兰文化。这一情感已经陪伴了我的大半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在这里说,我一直没有停止阅读和翻译波兰作者的著作,无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在十年文化革命期间,始终坚持。”许多人都说,学习外语贵在坚持。我想,坚持的依据,在于对使用所学外语民族和国家的兴趣,主要是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才是持久的,是一股有韧性的力量。当然,培育这样的兴趣的条件,现在比以往好得多了,当今的外语学习依然缺乏人文关怀。 认识布尔斯基大使先生,我感到十分荣幸。大使十分友善、博学,普通话说得地道,成语用得准确,十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2004年秋天,大使服务期满回国,却记得我希望得到柯拉柯夫斯基作品的愿望。2005年12月,我原来的一位学生张晓红先生赴华沙为中国一家大公司开展业务,我请他向大使转达问候。大使在自己家里接待了他,大使收藏了丰富的汉语书籍,令他极为感佩。大使请他捎给我几本书,其中三本都是柯拉柯夫斯基的著作,包括《天堂的钥匙》。为了让我及早得到赠书,2006年1月,这位学生又请他的一位途经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回北京、旋即转机南行的同事把书带到首都机场,交给我次子杨路,他是专程到机场去会见这位先生取书和致谢的。收到盼望已久的书,我立即大忙起来——这样的忙碌,自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在半年之内翻译了这本小书。 因为柯拉柯夫斯基著作版权购买过程十分繁杂,北京三联书店和版权代理机构签订版权转让协议竟然拖延三年半的时间;三联和我的翻译合约当然也就拖延同样长的时间,到2006年10月才算签订了合约。三联书店的文静女士,早在2003年2月就开始和我联系翻译出版柯拉柯夫斯基故事集,我当然十分高兴,在以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文静女士为了这个故事集的版权做出不懈努力三年有余,令人肃然起敬;所幸,终于有了结果。 后记在整个9月份住医院期间缓慢写出和反复修改,在此期间得到住院医师刘国兵先生的医疗关照。 在本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上面提及的全部人士的鼓励和大力帮助,还要感谢多年来给予各种形式帮助的其他友人。 当然特别感谢老伴周惠文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进入老年病弱岁月又添时断时续的健康忧虑,住院陪侍、抓药、提示饮食,没有她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工作谈何容易。感谢远在美国硅谷的长子杨念的鼓励,他为我寻找并购买图书资料,还要感谢次子杨路在北京的联络与奔波。 寻书虽然困难,但是在过去的年代里,我有机会遇到这么多的贵人、朴实的人,并且和他们建立联系,交流思想,得到许多帮助、鼓励和启发,这实在是缘分,是可望不可求的,这是幸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青年时期努力的一种回报,对于长时间的诸多坎坷的安慰,真是三生有幸啊。 杨德友 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山西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