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化教育作为本书的潜在现实背景,构成了全书的一个阅读焦点,即什么才是个性化教育,什么才是当代中国成功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这些令众多家长感兴趣且头疼,同时又非常关涉现实素质教育解决的问题,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后,会有一个清晰的参考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母亲札记 |
分类 | |
作者 | 鲁西西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细读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化教育作为本书的潜在现实背景,构成了全书的一个阅读焦点,即什么才是个性化教育,什么才是当代中国成功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这些令众多家长感兴趣且头疼,同时又非常关涉现实素质教育解决的问题,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后,会有一个清晰的参考答案。 内容推荐 《母亲札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教育的典型个案。作为母亲的鲁西西多年来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她对教育的各方面。包括施教和受教心理自然有着极强的个人体会,这让她比普通家长更警醒,因为她深知成功的素质教育的误区和曙光在哪里。与其他同行相比。她显然魄力非凡,勇于实践脱离集约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并有意识地把成功学引入个性化教育,而且关注、寻找、分析、思考这方面的个性化素质养成各因子,在尊重、理解和宽容的理性情感层面上,逐一对受教者进行强化和合理熏陶,显然,这些和鲁西西对素质教育的个人创见,以及对一些虚浮、粗放型的集约化教育的有效甄别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说《母亲札记》里的诸多心得,是鲁西西多年辛劳。用非凡之爱点化而来,是真切的一个令人瞩目的非凡成果。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可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成功的个性化教育育子案例,它给广大家长和学生也带来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在书中,我们会发现,鲁西西在遇到教育障碍时,她一般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总要从心理学或尊重和理解的情感角度去弄清孩子的个性特征。作为家长的鲁西西总是与孩子及时沟通。并且是友好的、平等的,这种沟通是一种颇有成效的心灵的交流,进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至少大部分时间处于积极和主动的情绪状态,教育的过程整体是创造性的、阳光的、健康的、愉悦的,甚至是幸福的,但不排除辛苦的劳作、痛苦的思索和成长的烦恼。就这样,教育者把个性化教育贯穿于家庭内外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包括必要的“处理痛苦课”、挫折教育和失败教育,这些能力、情感和健康人格养成形成的教育合力这时最终铸造出了真正的个人素质。 从鲁西西朴实、幽默、睿智的文字里,读者可以感受到细致耐心、充满关爱和理解的个性化教育,并非一个独立的教育施加。而是要将其贯穿于家庭内外的教育全过程。 本书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上向读者展示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成功事例。通过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化教育作为本书的潜在背景,构成了全书的一个焦点,即什么才是个性化教育。什么才是成功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这些令众多家长感兴趣,同时又非常关涉现实教育解决的问题。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后,会有一个清晰的参考答案。 目录 序言 通向幸福的教育(张杰) 第一章 1992年 一、1992年 二、自然与人 三、说话 四、断奶 五、认“1” 六、“沙” 七、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八、灵感 九、其实孔子一生孤苦伶仃 十、我这样理解这十本书 第二章 与自己相处 一、渴望见到他 二、与自己相处 三、与他人相处 四、与家长相处 五、小剪刀 六、妈妈,我爱你 第三章 作家何为 一、不想让尔威当作家 二、回忆一下 三、突破 四、散步途中 五、关于读什么书 六、了解世界新闻 第四章 过独木桥 一、走捷径 二、过独木桥 三、跻身于成年人中间 四、挑战自我 五、阅读原著 六、《真爱》 七、翻译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日子 八、汉译英 第五章 我是从哪里来的 一、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 二、诚实、勤奋、顺服 三、第一次打11O 四、三岁半可以上小学吗 五、我是从哪里来的 六、我失败了 七、钱包被偷 第六章 我想到雷那里去 一、尔威天生是画家 二、在地上画画 三、不是黑色是蓝色 四、比赛开始了 五、我想到雷那里去 六、字也是有颜色的 七、拜师 八、插图 九、四幅画 第七章 回到人自身 一、回到人自身 二、音乐 三、“N”个片断 四、有关将来 附录 刘尔威成长简历 后记 诚实说出 试读章节 一、1992年 1992年,我26岁。 这年元月的一天,我拖着笨重的身体进了一家医院。那时我在江汉油田,是湖北的一个有着不短历史的油田。我家离油田的那家医院大约十公里,我就凭着想让孩子快点出生的心愿,和他父亲一直走到了这家医院,从早晨走到了天黑。 那天天气非常冷,因为想着要让孩子快点出生,也就不觉得这天气是与我作对了。 我本来可以顺产,哪知这孩子一直待在我身体里不想出来,也没有任何反应,偶尔用他或她的脚蹬我,使我感到了他或她的存在。 眼看我的身体变形得不行了,他或她似乎仍旧不顾我活在世上的辛苦,继续在子官这个伟大的房间里享着福。 记得玛格丽特·杜拉斯曾说,我从来没有在一个我感到舒适合意的地方居住过……请不要同情她,也不要相信她,因为她住过,只是她忘了。 只好剖腹产解决他或她不想出来的问题了。 其实我并不想这样,不想违背自然分娩……我想,他自己想出来的时候,就会自然出来的,不用我们这么着急,可医生说,都超过预产期二十多天、快三十天了,还不让孩子出生,恐怕孩子有生命危险。 我只有听从医生说的了。我有什么办法,我不懂医学,也害怕孩子因我的固执而死,就剖腹产吧。 那天中午一点,一个男孩出生了。 我并不知道是一个男孩,当时很多人打赌,说一定是女孩。有的还下了赌注,当然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说我生女孩的原因,是看见我越来越漂亮,他们认为,怀着女孩的妈妈,才会越来越漂亮的,没想到一个男孩子,也会使怀他的妈妈漂亮。 当时在我身边的一位护士说:一个男孩。 我有些紧张,我感到我没有办法面对一个男孩的到来。我是一个女人,我了解女人,我也一步一步从女孩、少女到少妇走了过来,我知道女人需要什么,女孩子需要什么,我知道怎样使一个女婴健康成长,至少长成我现在的这个样子,或者比我强,可护士却说,一个男孩。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该怎么办? 他哇哇大声哭着,几个医生也似乎措手不及,因为他的哭声震耳欲聋。 我记得几年后,我碰到了这个接生的护士,没想到她依然能记起我生小孩子的情形,问我是不是那个哭得非常可怕的男孩子的母亲,可见,尔威的哭声是何等壮观了。 我转过头看了他一眼,只见他的四肢不停地朝空中蹬着,嘴巴张得很大。 的确,他哭得声势浩大,他不仅张大嘴大哭,而且手和脚也配合着。
突然,我心里出现了一句话:我要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这句话来得非常意外,可它在我脑海里不断回旋。 伟大的人是什么样子,我并不明白,我想,至少要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能够忍受孤独,能有远见,胸怀开阔,无私…… 刚才我已经说了,我做好了当一个女孩子妈妈的所有心理准备,我也用各种喜悦的心情,打算着迎接一个令我心仪的女孩子的到来,却没想到是一个哭得声势浩大的男孩子。 既然你是男孩子,既然你不顾这么多人围观,把医生都哭怕了,既然你的哭声让接生的护士几年后还记得,既然你对周围的环境、周围人的眼光无所畏惧,既然你连出生这样的事情也那么深思熟虑……我想,这样的男孩子,是可以成为一个伟人的。 我有点后悔为他做的剖腹产了,我觉得医院打扰了他在我身体里面的平静,打断了他对自己的出生、对自己来到这个人世的精心安排,打断了他对自己做的美好计划,因为我们打扰了他,所以他就要不顾一切大声哭了。 我心里默默安慰着他,希望他平静下来,接受命运的如此安排。 我要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我同时继续在心里对他说着。 我相信他听到了。 在此之前,他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吃什么,他吃什么,我想什么,他也不反对,既然我们的关系亲密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他管我叫妈妈,我管他叫孩子,我现在想什么,他当然应该是知道的了。 二、自然与人 孩子出生第二天他父亲就去了武汉。 我和他结婚不久,他就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的硕士,不知他是否怀着做父亲的心情离开了我们。 孩子出生第九天,我就为自己办了出院手续,回家了。 来医院是和他爸爸走来的,要是有同伴,我也想抱着尔威,一步一步地走回家…… 回家的第一天,我就抱着尔威站在我家窗前,教他认识我相处了二十多年的大自然。 我指着窗前的长青树告诉他,尔威,这是一棵树,绿色的,每天早晨,上面都会歇几只鸟,叽叽喳喳把我叫醒,也会把你叫醒…… 我又指着树叶,给他讲解树叶的颜色,树叶的构成,树叶的形状,树叶里面暗含的叶绿素…… 我就这样对他说着,由一棵树到从窗户里所能看到的外面的天空,虽然只一小块天空,虽然它正被树枝树叶分割着,但我还是从我可以看见的这些对他讲起来。 他听得津津有味,他相信是这样,他一定能津津有味,因为是我把他抱在怀里,是我——他的母亲充满爱心地对他说话,想让他了解他将要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世界,是我,把他当作了一个能够理解我的生命在尊重他,保护他。 不要以为他才九天。 P1-4 序言 《母亲札记》记录了鲁西西十四年以来辛苦但却是充满爱心、智慧的育子心路历程。其间相识的人,都想知道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也想知道鲁西西是用了哪些教育方法,得以让儿子刘尔威多才多艺,才慧通达的。其实,天下所有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许多期望,回首来时路,众多父母也许并不觉得他们在教育子女时有什么独特的方法,但看过这本书后,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在教育理念和具体施教方法上,鲁西西极其个人创造性的育子方式还是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划一性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这些差别因为遵循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思想,即在竭力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和鼓励的同时,充分尊重受教者的个性,故而显得尤为引入注目。 从以往历史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极大扼杀了人的主体意识,根本谈不上发展人的个性。建国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过分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和划一性,完全忽视了受教者的个性特点,所培养出来的人都是标准件,千人一面,毫无特色,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对个性的压抑,往往导致受教者情感和心理的裂变,形成双重人格:即表面上驯从,内心里逆反。我们的教育,如果过分强调受动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决定的一面,抹杀内因的一面,把受教者发展的结果看做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受教者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发展的机会,最终就被“盲目、依附、惰性”所主宰,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本书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上向读者展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成功事例。通过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化教育作为本书的潜在背景,构成了全书的一个焦点,即什么才是个性化教育,什么才是成功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这些令众多家长感兴趣,同时又非常关涉现实教育解决的问题,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后,会有一个清晰的参考答案。 上文提到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中,“个性”一词是由拉丁语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演变而来的,原词意是假面具,进而引申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特征。经过十多个世纪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理论。有人统计,个性的概念有五十多种,从现实的情况看,个性的定义已不下百种。个性的结构也是心理学家们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主要理论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结构,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理论,乔治·凯勒的建构论,等等。这些个性结构理论的研究,让我们明白:个性不仅包括人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还包括人的经验组织和人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总起来讲,不外乎理性、需要和能力三个方面。由于一个人的理性、需要和能力都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个性是在先天基础上由后天的影响形成的,其中教育的影响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而个性化即指成为有预期个性的入的过程和结果,这里既包含个性化的对象具有了期望中的个性特点;也包含有目的地发展个性化对象的个性特点使之具有理想的个性。 而事实上,教育对个性施加影响的过程即是所谓的“个性化”的过程,所以,个性化教育至少包括:促进受教者个性某一方面发展到各个方面发展最终实现整体发展,促进受教者个性特点的形成。 由此,个性化教育是指在个体已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给受教者施加一定的、针对个体个性现状的、能使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不断激化而形成新的内部存在的教育。这种新的内部存在具有与以前个性不同的新质,它是新的个性,它表现在新的理性、新的需要和新的能力等方面。个性新质通过教育产生的过程不外乎也要经过认识和情意过程,个性化教育也正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实施教育影响的。其中,认识过程是基础的,是整个新的个性形成的出发点。所以,个性化教育必须经由认识过程开始实施,情感和意志也要首先通过认识来培养。 在本书作者鲁西西的教育实践中,时时处处存在着个性化教育,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要研究个性化教育的诸环节,也正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对受教者个性的培养。 既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势必要改变传承多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没有生气的教学模式,当然要做到施教者与受教者“互动式”的教育模式转换,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这种转换的实质是学生个性的解放,如陶行知所言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使学生会想、会干、会看、会说、会接触自然和社会、会自主学习。 鼓励试验多种育教方法,鼓励受教者独立思考、合理想象;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受教者思维单一化倾向,启发受教者对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启发受教者逐步形成多维、多角度的立体式思维习惯,激发受教者的独立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在个性化教育这个层面上,其实都是顺理成章的,对健全受教者的各项素质养成和潜能提升也都是极有裨益的,和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一样,个性化教育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是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者要承担主要的角色。 那么,家长如何对孩子实施个性化教育呢? 可以说,《母亲札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教育的典型个案。作为母亲的鲁西西多年来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她对教育的各方面,包括施教和受教心理自然有着极强的个人体会,这让她比普通家长更警醒,因为她深知成功的素质教育的误区和曙光在哪里,与其他同行相比,她显然魄力非凡,勇于实践脱离集约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并有意识地把成功学引入个性化教育,而且关注、寻找、分析、思考这方面的个性化素质养成各因子,在尊重、理解和宽容的理性情感层面上,逐一对受教者进行强化和合理熏陶,显然,这些和鲁西西对素质教育的个人创见,以及对一些虚浮、粗放型的集约化教育的有效甄别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说《母亲札记》里的诸多心得,是鲁西西多年辛劳,用非凡之爱点化而来,是真切的一个令人瞩目的非凡成果。 在书中,我们会发现,鲁西西在遇到教育障碍时,她一般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总要从心理学或尊重和理解的情感角度去弄清孩子的个性特征:他不同于外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兴趣、理想,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情绪状况,等等,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差异性,也就是说对受教者有充分、全面的身心喜好了解;在此基础上,作为家长的鲁西西总是与孩子及时沟通,并且是友好的、平等的,这种沟通是一种颇有成效的心灵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变得模糊不清,无疑,这种交流的忘我性是引导或疏导被教育者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教育场态的良性境界;进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至少大部分时间处于积极和主动的情绪状态,教育的过程整体是创造性的、阳光的、健康的、愉悦的,甚至是幸福的,但不排除辛苦的劳作、痛苦的思索和成长的烦恼。就这样,教育者把个性化教育贯穿于家庭内外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包括必要的“处理痛苦课”、挫折教育和失败教育,这些能力、情感和健康人格养成形成的教育合力这时最终铸造出了真正的个人素质。 从鲁西西朴实、幽默、睿智的文字里,读者可以感受到细致耐心、充满关爱和理解的个性化教育,并非一个独立的教育施加,而是要将其贯穿于家庭内外的教育全过程,并且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个性教育等同于兴趣教育、才能教育抑或特长教育,也不能把它与集体教育和基础教育对立起来。 某种意义上,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可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尽其才的源头与根本,是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人性的必经之路。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成功的个性化育子案例,它给广大家长和学生也带来了弥足珍贵的启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高度综合化的素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讨论以上话题,就是希望每个孩子的个性与天性在阳光、健康的氛围中得以舒展,他们的天分能被充分地发掘,他们的才能能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2006.11北京 后记 这本《母亲札记》,在尔威三岁的时候,就有出版社邀我写了,可那时觉得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之后,陆陆续续,或有朋友,或有出版社对我教尔威这事有兴趣,我都觉得没什么可写,因为孩子没什么成绩。尔威也是这意见,坚决不同意我写他。就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 尔威希望默默无闻地过日子,希望不被任何人打扰,专心学习,我想他是对的,他才十四岁,为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写一本书,的确早了点儿,因为往回看,只有十四年不到,而他的未来,谁也不知道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还有一点,就是将这些东西写出来,会增加自己的压力,因为有些只是一个想法,可现在,白纸黑字写出来了,似乎将来的日子就是为了实现诺言,这对尔威,对我,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我不是一个教育方面的专家,在很多方面,我没有发言权,我只是凭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十五岁孩子的母亲应当怎样做,我还没有经验,二十岁孩子的母亲,三十岁成人的母亲应该怎样,我都没有经验,我还需要学习,学习做母亲。 鲁西西 2006年8月6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