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萧功秦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作者简介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著有《中国的大转型》《儒家文化的困境》《危机中的变革》《反思的年代》《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萧功秦集》《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等专著。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 目录 第一章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 华夏文化圈与外部世界 中央集权与华夷秩序 拒绝向天子跪拜的蛮夷 一个深深沉睡的古老民族 第二章 正统士大夫是怎样认知西方事物的 研究士大夫群体认识心理的意义 认识心理中的两种机制 中国传统概念思维的三个特点 强制性附会:认知西方事物的途径 评价西学的价值尺度:来自圣学的投影 观念与现实的悖离 第三章 一位清朝公使眼中的西洋文明 身处异域的国粹派 为什么中国士大夫不必讲求西学 豪商大贾居宅中的书香世家子弟 传统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之间的相互强化关系 第四章 洋务派的危机意识 从忧惧感到危机感 危机意识与避害反应 洋务派与明治维新派:对西方挑战的不同态度 两难的抉择 第五章 对洋务思潮的反动:愤怒的清议派的崛起 保守的清议派对洋务窳败现象的反省 应付心理困境的新途径:文饰作用与曲解作用 正统派士大夫的迁怒心理及其表现 消极心理防御战术的畸变趋势 清议派与天津教案:不祥的先兆 第六章 国粹主义的最后一战——幻觉中的胜利与现实的悲剧 在苦难与屈辱中激发的幻想 “天神下凡”鼓舞着愤怒的勇士们 国粹派士大夫 “颇冀神怪”的社会心理 在权力之塔的顶端:满朝心醉的人们 庚子国变:千古未有的奇闻 一个古老文化的近代悲剧 结束语 跋 附录一 追求思想者的坦荡之乐 附录二 中国人如何焕发文化自信 后记 序言 19世纪中叶以后,儒家 文化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另 一种更强有力的外部文化咄 咄逼人的挑战,此后半个世 纪,中国就一步步地陷入到 了近代民族危机之中,这种 危机是如此的深刻而紧迫, 数代人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如 此的惨重。这些早已经是人 们从近代历史中熟知的内容 。 但从两种文化碰撞与冲 突的角度来看,人们自然会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传 统儒家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中国近代的正统士大夫是怎 样认识、理解和对待西方资 本主义文明的?他们为什么 不能成功地应付来自西方文 化的挑战?他们应付过程的 种种失败,对民族危机的形 成和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 样的影响? 在披阅近代史料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不时地发现一 些离奇而又发人深思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像王闿运这 样的近代大学者,在甲午战 争失败的冷酷现实面前,竟 会发出铁甲船和洋炮是“至 拙至愚之器”的迂腐言论? 为什么同治时代、光绪时代 的大多数士大夫,对于鸦片 流毒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 之,一闻修造铁路,便会愤 愤然群起攻之,以致一些造 好的铁路不得不加以拆毁, 成为英国妇孺饭后茶余的笑 料?为什么士大夫官绅们, 可以对关税、领事裁判权拱 手让人而不以为耻,反而对 洋人公使觐见同治皇帝时应 否行三跪九叩之礼争论不休 ?为什么保守的清议派迂腐 虚骄的大言高论,在光绪时 代竟会甚嚣尘上,被朝野人 士交口称赞,而像郭嵩焘、 曾纪泽这些以清醒目光看待 国际现实的、不辱国命的、 外交家,反而被社会舆论指 斥为“汉奸大佞”,成为最孤 独的最受压抑的人?为什么 他们对执迷不悟的士大夫的 谴责,在茫茫人海中,只不 过是黑暗中微弱的呐喊,并 一个个郁郁而终?为什么那 些最顽强地恪守儒家正统原 则的“翼教”者们,一个个都 成了近代史上的保守派,而 任何一种面对现实的变通的 、清醒的判断,却又不得不 面临悖离正统儒学原则的风 险,甚至导致变通者本人内 心的沉重心理压力?为什么 连那位洋枪队长戈登,也竟 会说出这样一句令人深省的 话:“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 民族,他们对一切改革都很 冷漠。” 中国近代正统士大夫, 几乎占了士大夫的大多数。 他们中的不少人面对西方的 侵凌,并不乏有保国保种的 社会使命感,也似乎并不乏 有对西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 视,然而,他们的应战措施 ,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大半个 世纪里,为什么总是不能得 到有效的结果,为什么总是 一连串的失败的历史纪录? 大清帝国的命运和权力 ,是由皇帝、太后与官绅士 大夫阶级共同主宰的。这些 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本身 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 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我 们自然地,也必须把观察的 着眼点,放在近代儒家文化 在应付外部文化冲击时所表 现的反应态度以及适应能力 上。 概括地说,本书的主题 是,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 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 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 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 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 的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 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 地处理种种事态和危局。换 言之,在19世纪后半期这样 一个国际时代,人们仍然习 惯于用传统的排斥旁门左道 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自卫的 目标。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 重悖离,从而使近代儒家文 化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 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 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 与社会心理三个层次上展开 分析;将考察中国正统士大 夫对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是 在什么历史地理环境中形成 并强化起来的。这种态度又 如何延续到了近代,在应付 西方文化挑战的方式上产生 了哪些严重的消极影响? 本书还将分析,近代正 统士大夫在理性层次上,通 过什么样的认识思维机制, 把对西方文化的深拒固斥, 逻辑地论证为合理的。 此外,在西方侵略和民 族危机深化的刺激下,正统 士大夫的文化心理与认识心 理的交互作用又如何激发起 一股虚骄的国粹主义的排外 思潮。这种强有力的排外思 潮,不但使中国的近代化和 民族自卫过程遭到严重的挫 折,同时也构成了近代维新 运动失败的社会思潮背景。 由于本书研究的课题具 有文化史与社会思潮史的边 缘性质,笔者将借助于认识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某些 概念工具和方法。在某种意 义上,本书正是运用一些边 缘学科的方法来理解复杂的 历史文化现象的一个粗浅尝 试。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 河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 利特的这句名言,无疑包含 着这样一个真理:一切皆在 变化,逝去的东西不会重新 出现。然而,我们却常常发 现,当人们采用与历史上相 类似的方法来应付与历史上 相类似的事变的时候,逝去 的历史又往往会以类似方式 重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人们又往往会不自觉地两次 走进同一条河流。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对历史的反思,永远是那 些走向未来的人们富于激情 的、无法抑制的思维追求。 当人们承负着自己的社会使 命来重新观察历史的时候, 正如一位青年朋友所说的那 样——历史学则 导语 本书是萧功秦先生的代表作、成名作。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战争,先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总体来说,咸丰之后,士大夫才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并在不断认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由此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其中也充满了矛盾,所以也就有了天津教案和庚子国变,而这恰恰是士大夫儒家文化的固有心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不可避免的挫折。萧功秦先生深刻探究了这一过程,本书所揭示的儒家文化的困境,值得后世子孙警醒、警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