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新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马千里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是本口语化很浓的书,文字表述应该很通俗浅易。但毕竟时代久远,加之对于成书时代背景的疏远和《论语》所记载言论起由的缺漏,读起来确实难免有晦涩之感。《论语新裁》之“新”不在于释义之新,而在于对《论语》一书的重新理解,作者使用简易通俗的文字讨论了《论语》全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各篇论述的中心论点等。作者还理顺篇章其中脉络,使《论语》成为完整的系统论述之书,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精心编辑的一部成体系的论著。本书作者对《论语》一书作了重新理解,讨论了《论语》全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各篇论述的中心论点等。本书也可以当做《论语》的文意诠释,文字简易通俗,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目录

新裁缘起

总裁

《学而》篇第一:论语绪论

 分裁

 人生三大境遇

《论语》列出的课程表

 修为的态度

 “和为贵”的实践哲学

 修为的最高境界:知人

《为政》篇第二:为政大略

 分裁

 为政以德

 以民众为父母

 不“知人”无以“善任”

 为政者的修为原则

 为政方略和原则

《八佾》篇第三:礼乐之治

 分裁

 违礼乱相

 虚妄之礼

 知礼用礼

 为政以礼

 礼尽其善

《里仁》篇第四:人之为仁

 分裁

 仁是经国济世的大智慧

 知仁、求仁和用仁

 “一以贯之”的修为原则

 仁者有度

《公冶长》篇第五:从政指要

 分裁

 仕途的三种境遇

 从政需要的德行

 从政需要的能力

 从政的原则

 评说名臣为镜鉴

 从政者必须注意的要点

《雍也》篇第六:中庸之旅

 分裁

 冉雍的发现

 中庸之美

 必由之“道”

 重在修为

 水落石出说中庸

《述而》篇第七:济世之教

 分裁

 孔子教学思想概论

 孔子的教学原则

 孔子都教些什么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泰伯》篇第八:德政标榜

 分裁

 什么是德政

 德政需要哪些德行

 如何施行德政

 尧舜之治:德政的典范

《子罕》篇第九:修为本末

 分裁

 修为求本勿逐末

 以孔子为标准的修为

 修为艰辛勤劝勉

 修为的方法和态度

《乡党》篇第十:孔子素描

 分裁

 庙堂之上

 燕居之时

 往来之礼

 仁在其中

 美哉孔子

《先进》篇第十一:中庸为政

 分裁

 从政者的基本德行

 有从政之德,还需有从政之“命”

 中庸例说

 中庸之于君臣之道

 治国之机

《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复礼

 分裁

 详说克己复礼

 仁的多种表现

 “克己复礼”施于政事

 “以仁交友”和“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治国津筏

 分裁

 “正名”是治国的基础

 最高管理者的才德要求

 一般从政者的才德要求

 仁政与国防如何和谐统一

《宪问》篇第十四:修己安人

 分裁

 安己:安天下的基础

 安人者的德行要求

 安人者的修己之道

 修己以安天下

《卫灵公》篇第十五:小国之治

 分裁

 “俎豆之治”是远虑之政

 求诸己的小国外交

 内修政理重在用人

 德政核心是推行大道

《季氏》篇第十六:萧墙之乱

 分裁

 违礼:治乱之由

 克己:平乱之策

 复礼:治国之本

《阳货》篇第十七:进退之机

 分裁

 决不身处险境

 莫被表象迷惑

 不入小人之国

 教化的努力

《微子》篇第十八:君臣大义

 分裁

 失政之君画像

 天下逸民素描

 周公之治无逸民

《子张》篇第十九:师孔之道

 分裁

 孔学的实质在于“用”

 修为孔学的方法

 修为孔学的注意事项

 正确认识孔学的价值

《尧曰》篇第二十:论语大旨

 分裁

 治国之道

 从政之本

 修为之旨

后记

又记

试读章节

上篇《颜渊》篇讲的“克己复礼”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总原则、总方针,本篇则紧接上文,侧重从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为政的具体方法。也可以说,《颜渊》篇讲国家治理的原理,《子路》篇则是讲国家治理的方法。所以,本篇是对上篇提出的“克己复礼”的具体方法的阐明,也是进一步来阐述“克己”和“复礼”的具体内涵,对最高统治者的施政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本篇我们可以更明确地看到,“复礼”的“礼”其实就是一套完善的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体系,也就是“正名”的“名”。所以“复礼”和“正名”的内涵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正名”比“复礼”更加直观而具有操作性。“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问题,“正名”的含义是建立和理顺名实相符的国家管理体系,拿现在的话来说叫“部门明确、职责清晰、各负其责”。把“正名”当成“名分”问题,是一种简单化的片面理解。

建立和理顺国家管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也是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最高统治者完善的个人修养为基础,统治者尤其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修养和管理水平。本篇不仅提出了最高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和德行,还具体讲述了修为的原则和方法。这一部分所对应的就是上一篇所言的“克己”的内涵和目标。克己,就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完全按照“仁”的要求来进行个人修养和施政,这既是修为的方法也是修为的目的。

从历史上看,设置一个名目好听的机构是很容易的,但要让这个机构发挥与其名称一致的功能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对从政者个人角度而言,岗位职责很容易明确,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在职责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难以做到“克己”,其结果或者是渎职,或者是利用职权之便谋求私利。有其名而不正,正是欺世盗名之政,历代施政之弊概莫能外乎此了!

诗曰:

雪映宫前云自横,不胜寒处少人踪。

千般寂寞吹白草,几度荣枯慕野耕。

冒死沉香空几死,钟情刘子枉多情。

更怜神斧劈山后,终老绝峰铁锈生。

——上题《雪映宫咏怀》

“正名”是治国的基础

本篇论文重在论述治国为政的具体方法,首先解决一个宗旨性的问题,即治理好一个国家,其前提的问题是要“正名”。开篇三章即论述这个观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篇先从“正名”的具体表现说起,然后再提出观点。先看第一章:

[13.0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如何才能够处理好政事。孔子所说的“先之,劳之”是“使之先,使之劳”的意思,“使之先”就是发挥属下或民众的能动性,放手让他们先做,而不要越俎代庖;“使之劳”就是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勤奋劳作,各负其责。管理的艺术不在于自己能够做多少具体事情,而在于动员、组织好部下和群众,子路请求老师进一步说说。孔子没有给他讲更多的东西,只是说:“不要有倦怠之心。”

这是讲管理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实就是“正名”思想的具体体现了,下一章也是同样的例子:

[13.0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孔子对冉雍讲的从政之道有三点:第一是凡事先让相关部门负责去做,而不要随意参加意见甚至插手,这叫“先有司”。有司是相关部门,先,以之为先;第二是理解下属的一般失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这叫“赦小过”;第三是举用有德有能的人才,即“举贤才”。这三点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职责。冉雍觉得举用贤才倒不难,但怎么发现呢?孔子说:“举用你能够发现的就可以了。你发现不了的,难道别人也发现不了而被埋没吗?”

管理者的职责不以从事具体事务的成绩来考量,而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人,这也是“正名”思想的具体应用。好,下面就具体阐述什么是“正名”及其意义:

[13.0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千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的境遇比较好,子路就问了:“我看卫国国君对你不错,如果他请你出来做官,让你去治理国家,你认为第一步该怎么干?”孔子说:“那肯定是先正名了!”

所谓“正名”,就是在以名分、礼制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执政秩序,犹如“君君臣臣”之说,相当于现代的“部门明确、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其核心理念是“名实相符”。子路不以为然,说正名有那么重要吗?老师你真是太不现实了。“奚其正”,正不正名和执政有什么关系?这是既提出观点,又提出疑问,接下来就是解释。

在解释之前,孔子先教训子路几句,说:“你呀,怎么这么头脑简单啊?君子做事,对于不明白的道理,就应该暂时放下,存而不论。哪能像你这样不假思索就乱说话呢?”然后孔子很有耐心地讲这个问题。他说,如果这个秩序建立不起来,名实不符,那么大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各自按各自的理解,你说的和他说的总是两拧,怎么能够谈到一起呢?大家所言不一致,事情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做不好,国家制度就没法正常制定;制度定得不合理,或者干脆缺少,出现问题就没有处罚的标准,最终百姓就失去做事的标准,不知怎么办好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以上用具体事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论述了“正名”思想的重要意义,这是本篇的中心论点,以下所述就是解决“正名”思想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正名思想下国家治理的特点。

最高管理者的才德要求

在完善的执政秩序下,各个岗位的职责是不同的,对人的才能、品德要求也就不同。接下来,首先论述在正名思想下最高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才能和德行。

[13.0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拿现在的观点来考虑,孔子当年的私学其实是当时的政治管理干部学院,而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而樊迟却问农业知识,确实让孔子哭笑不得,所以直接说自己在这方面还不如老农和老圃呢。

大概他没想到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等樊迟出去了,他才琢磨过味儿来,说:“樊迟,真是没有大志向啊!”他对其他学生说,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国君的自身修养和倡导,当权者讲究礼、义、信,老百姓自然会恭敬、顺从并且民风厚道起来,连别的国家的人都会带着老婆孩子赶宋投奔了,还用亲自种地吗?  国家管理者和民众的职责分工确实存在明显差别,这是建立在正名思想下的基本观念,本节借用“樊迟请学稼”的故事来生动地说明这个道理。

[13.0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当然也重视具体的从政才能,但反对迂腐的死学。书面知识学得不少,就是不会应用也就没什么作用了。比如即便熟练诵读诗歌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务,却不能通达,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让其出使其他国家,却不能用诗来应对。这样,“虽多,亦奚以为?一隆得不少,有什么用啊?

在古代,《诗》可是为官从仕的必修课。我们在《左传》里可以随处找到在论政、外交等场合熟练运用《诗》的事例。孔子在这里说的就是对于《诗》的灵活应用要远远胜于死记硬背。

本节讲从政需要务实的专业才能。P146-149

序言

在今天读来,《论语》仍然是本口语味道很浓的书,文字表述通俗浅易,因为它本来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但毕竟时代久远,加之大多读者对于成书的时代背景和书中所记载言论的起由缺乏了解,读起来难免有晦涩之感。历代批注、释译《论语》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只侧重字句疏通,让读者还是难以把握其真谛,尤其许多章节历来解释不一,更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故而,大多数普通读者常有“看似明白其实还很糊涂”的困惑。

早在我写作《论语的管理智慧》(2005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就多有朋友提及同样的感觉,希望我写一本能够让普通读者真正读得懂《论语》的书。其实,我写《论语的管理智慧》的过程也是重温经典、系统学习的过程,有此念头,便更加注意字面背后的意义,这本专门研究《论语》的书也就渐渐成竹在胸,《论语的管理智慧》封笔,便开始了《论语新裁》的初稿。

《论语新裁》之“新”并不全在于释义之新,而更在于对《论语》一书的重新理解。历代学者多论《论语》为散录先贤言论,并无严格的编纂体例,集章为篇,只是“大致归类”,每篇并无明确的中心思想,各章之间也不存在前后文的联系。而在撰写《论语的管理智慧》的时候,由于提炼文意的需要,对篇章之间的脉络多有留意,依稀发现不仅每个章句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甚至每篇还可以看做独立的论文,各篇之间也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之清晰令人惊叹。我想,以前我读《论语》之所以不能够完全懂得原意,多是因为心存其断裂,从而难以完整把握,致使读来如散沙、如乱麻,了无头绪,不过领略一些断章之意罢了。私下认为,如果能够理顺其中脉络,必恢复《论语》整篇论文的本来面貌,而非零散的语录了,这样对于理解将大有裨益。尤其把一些理解上历来就存在歧义的章句放在全篇的结构中去看,其含义也只能是唯一的了,这也是本书要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

至此方才想起先贤们曾有的“《论语》一书乃有意编排”一说并非妄谈,可惜的是没有人进行深入的论述,这些说法至今不被广泛认可;朱熹推崇《论语》首篇《学而》的第一章,称其“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也仅仅看到开头的一些玄机,并未发现全篇的奧妙;近人南怀瑾主张此说,但语焉未详。

我看《论语》全书之大要尽在末篇《尧曰》三章,可谓“治国之道、从政之本、修为之旨”。然而历来大儒多视其为“逸篇”,至多论其为全书的总结,不以纲领称也。而我认为读《论语》应从末篇始,始得《论语》之精妙。而前后参考互见,则得《论语》大旨。本书将逐章逐篇分析,以系统、完整的观点再次诠释《论语》,以弥补先贤有所见而未详言之憾。

心里有了这层意思,再读《论语》,颇觉其文意流畅,结构完整,竞如一块圆润的温玉了。今借此书,与同好共读,以收揽旧解之支离,分享新裁之畅快!

马千里

2005年秋于辛留寨村旁园

后记

《论语新裁》一书,不是对《论语》一般的注释,而是一本研究《论语》的通俗学术书,本书提出并论证了“《论语》是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大文章”这一观点。关于这一观点,非我首创。早在朱熹的四书注里就曾提到《学而》首章“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概言略有着意安排之意。又,近人南怀瑾也确实主张此观点,但并没有展开论述,即便今人接受此观点也难有依据,所以也是声音微弱。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很多朋友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尽管本书的论述能够系统而有力地论证这一观点,但倘若《论语》初撰之时并非如今之传世本的次序和文字,那这一猜想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其实,从《论语》结集及版本流变的角度来看,不但不必怀疑,恰恰可以旁证这一观点。

首先,《论语》的结集是一个系统的编辑过程。根据现有资料,孔子弟子平时就各自记录孔子言行,孔子去世后根据这些记录,进行了严谨的整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编辑”。柳宗元在《论语辨》中说:“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其中的“杂记其言”就是指平时各自的记录。《论语》中也有子张听到老师的言论后“子张书诸绅”的记载。但这些记录并没有完全编入《论语》。王充《论衡·正论》说:“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敕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认为当时收集的章句是很多的,而成《论语》时确有所不录。《汉书·艺文志》则更明确地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其中很明确地说是“相与辑而论纂”,辑,辑录,有编辑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收集罗列;论,论次,更是对各章各篇进行次序上的调整,所以,可以断定《论语》是根据孔子弟子平时的记录并按照一定的编辑思想来编辑而成的。如果没有中心论点,就不必要进行编辑,只是像平时的“杂记”那样就可以了。这样,《论语》全书并非散记语录,每篇有独立的观点,各章之间有上下文联系,各篇之间也有上下篇的次序,就成为极大的可能。

第二,《论语》的编辑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活动。既然是一个系统的编辑过程,那么就需要一个编辑班子,需要“主编”“副主编”和“编辑”。但这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我们只能从现有资料中找到一些旁证。汉代有种流行的说法,说《论语》是由孔子某位或某几位学生编辑的。如《经典释文》称:“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又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其实都是把《论语》的编辑人员大大减少了。这些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也必然不是毫无根据,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许多弟子都参与了《论语》的编辑,而比较有威望的几个弟子则负责领导和组织工作,担任总编辑的重要角色。在编辑过程中,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做了严格筛选,并没有全部录用,也正如今人普遍所说《论语》并非孔子言论的全部,后来如孟子、荀子等引用的许多孔子言论并不见于《论语》。由此可知,《论语》的编辑工作是按照一定思想进行遴选的郑重而庞大的编辑工程,更不可能把《论语》处理成简单的散记语录了。另外,由于《论语》是编撰者按一定思想编辑而成,在材料上必然有所取舍,那么,《论语》一书虽然是孔子思想的体现,但必然不是其全部,这一事实已经被许多大家所论及。

第三,《论语》成书较早,反映了《论语》编辑者的思想。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论语》如有论者之说是在汉代成书的,那么这部书就很难说是孔子弟子精心编撰的了,更不能得出反映最初编撰者的思想了。先秦典籍《礼记·坊记》中曾明确提到《论语》,说:“《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个引句与传世本《论语》无二。可见,那时候不仅有了《论语》一书,并且文句上也没有什么差别。关于《坊记》的作者,《经典释义》于《缁衣》篇名下引文说:“公孙尼子所作也。”而公孙尼子据《汉书》说:“七十子弟子。”另一说如《隋书》载:“《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说是子思的著作。但这两个人都离孔子身后不远。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最晚在子思生活的时代《论语》已经成书。虽然《论语》书名已经出现,但两汉时的称谓却不一致,或单称《论》或《语》,或叫《传》,还有叫《记》等,所以就给人直到汉代《论语》尚未成书的误解。

第四,《论语》版本流变基本保留《论语》的原貌。传世本《论语》依何晏《论语集解叙》之说乃“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这个“考”字是考据、参考的意思,并非有所增益的意思,所以,传世本的《论语》实际是以《鲁论》为底本的。这里说的《齐》《古》是指《齐论语》和《古论语》,和《鲁论语》一起并称“三论”,是汉代流行的《论语》三个版本。《史记》载:“何氏(何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汉书》也有类似记载,看来当时的《齐论》篇章比《鲁论》要多,但并没有不能因此证明文字上多出的部分,所以还存在分章而多章的可能;而《古论》和《鲁论》文字基本相同,只是分篇上“尧曰篇”分作两篇了。由此也似可旁证《齐论》未必与<<鲁论》《古论》有重要差别。

综上所述,可见传世本《论语》与《论语》最初成书时在文字上并无太大差别,因此可以很明确说《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精心编辑的一部成体系的论著。那么,《论语》全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呢?各篇又论述什么中心论点呢?是怎么论述的呢?这些问题,在《论语新裁》一书中都有明确论证。

从另一个角度看,本书也可以当做《论语》的文意诠释,在这方面,力求文字简易通俗,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关于历代争议比较多的章句,采用注解的方式附录页下,论述力求详尽,而不影响正文的顺畅。《论语》中的生僻字一般都作注音和解释,通假字则用括号标注本字。

本书酝酿时间较长,成书时间颇短,虽然再三小心谨慎,也难免有所遗漏错误。尤其本书论述的观点,尽管我深信不疑,但仍怀忐忑之心真诚希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教。

马千里

2006年春于牛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