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金融管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在回顾金融管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金融管制理论进行系统总结;进而对各种金融管制模式进行横向比较,并归纳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利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对金融管制进行规范研究;最后结合中国转型经济、二元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特征,分析我国银行、证券等行业的监管情况,并对重构中国金融管制的微观基础问题进行探讨。
本书的创新之处有二:(1)创建了金融管制函数和金融管制的供求与成本收益函数;(2)从宏观和制度的角度研究金融管制,有别于国外侧重实证的研究,也不同于国内仅关注金融监管操作层面的讨论。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金融业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特殊的行业,金融是整个经济系统里最敏感和复杂的部分。金融市场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个人、企业和政府都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金融业的功能是以金融工具为载体实现的,而金融机构是交易工具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良好的交易工具和服务渠道能促进商品与服务的交换及流通,一个高效率的金融部门有助于居民收入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提高,并能将更多的储蓄转换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投资。因此,发达的金融业对宏观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金融业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一家金融企业的倒闭可能会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金融市场的危机也会引起整个经济的连锁反应。由此可见,金融市场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安全。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公众利益和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进行管制就成为必要。政府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金融管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失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古典经济学家倡导利用“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自发的调节和管理,以马歇尔、瓦尔拉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出清的,也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自身的调节,实现市场均衡。他们强调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调节,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提出要用政府的力量调节经济,也就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国家经济发展采取有力的干预。不过,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又导致了70年代后期的经济滞胀。于是,放弃政府调节,重回自由经济的需要变得非常迫切。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应如何平衡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对于波动性和影响力都非常大的金融部门来说,这就更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从70年代起,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各国都在寻求一种既能减少政府干预又有秩序的安全的经济运行机制,然而却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对于金融管制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实现有效的金融管制制度创新便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管制研究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1979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完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一切资源都由中央政府进行配置,所有的经济行为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都在中央政府的计划和各级政府的安排之下,纯粹采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和分配资源。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经济的稳定增长依然离不开政府的调节和管理,尤其是金融领域,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更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2001年底中国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金融市场开始有了质的变化。金融业已经处在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使得金融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国际性与复杂性,这将使得金融风险的引发、传递、影响会更快、更深、更广。经济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增大金融管制的难度,以前仅仅针对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管制,在开放经济中因为监督和管理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逐渐放松部分金融管制势在必行,但是这种放松是以完善和稳定金融市场的长期预见性为条件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金融管制和金融市场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这给金融管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管制原先的封闭经济制度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资本的跨国流动,金融危机和动荡也具有国际传染性,原有封闭经济自然产生的防火墙就相应减弱甚至消失,国外金融危机和动荡对中国金融市场会形成较强的关联性,会直接影响中国的金融管制。同时,金融管制还必须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因此,中国的金融管制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金融管制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更符合国际准则,更为有效率,才能保障中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是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管制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本书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创建了金融管制函数,同时也建立了金融管制的供求和成本收益函数。其次,从宏观和制度的角度研究金融管制,有别于国外普遍侧重于金融管制的实证研究,也不同于国内多数仅关注金融监管操作层面的探讨。最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着重分析了金融管制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经济和市场条件的不断变动,不断地加以修正,以降低金融管制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良影响。
本书主要研究金融管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理论,从基本概念的角度辨析金融管制,并对金融管制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进而系统地总结金融管制理论。首先,就国外具有鲜明特点的金融管制模式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然后,利用经济学中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对金融管制进行了规范研究。最后,结合中国转型经济、二元经济和开放经济的基本特征,具体研究中国金融市场中以银行、证券为代表的具体监管情况,分析了中国金融管制重构微观基础和制度创新等问题。
全书共分为11章。总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研究方法等。第1章到第4章对金融管制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第1章主要是从基本概念的角度辨析了金融管制的含义,以及金融管制存在的必然性和金融管制的本质,同时指出了金融管制对经济与金融市场作用的两面性,接着指出金融管制既与宏观经济调控有区别,也不同于金融抑制,并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中金融管制的差异,而后阐明了金融管制是金融监管的前提和保障,而金融监管是实现金融管制的有效工具和路径。第2章回顾了金融管制的发展历史和金融管制理论的演变过程。第3章则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当今世界几种主要的金融管制模式,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北欧和澳大利亚等各具特色的金融管制模式,进而总结出金融管制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最有效的金融管制模式。第4章利用经济学中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金融管制函数,研究了金融管制供求函数,并通过成本收益函数研究了静态条件下金融管制的成本和收益。
第5章到第9章利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金融管制转轨及二元结构经济背景和金融市场中以银行、证券业为代表的监管情况。其中第5章分析了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管制的基本情况和转型对中国金融管制的影响,指出中国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管制必须适应转型经济体制和积极面对转型时期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6章介绍了二元结构对金融管制的影响和中国金融二元结构的现状。第7章着重研究了开放经济下中国的金融管制,指出在开放经济中一方面必须尽快学会和遵守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必须认真保护国家的金融主权,这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然后系统分析了经济开放、融人世界经济对中国金融管制的基本要求。第8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情况。第9章介绍了中国证券业的监管情况。第10章至第11章着重研究了应对开放经济需要的制度创新。第10章系统研究了金融管制制度创新的国际趋势和金融管制创新的基本标准、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等问题,提出了中国金融管制在开放经济下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管制的作用,才能稳定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机构的活力,促进中国经济更为迅速和稳健地发展。第11章则研究了微观金融基础与金融管制的互动关系,即良好的微观金融基础是金融管制实施的保障,而金融管制是微观金融基础运行的制度约束,并全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金融管制的微观基础基本状况,指出了存在的诸如国有金融机构竞争力较弱、国有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债务等问题,最后提出必须尽早重构中国开放经济下的微观金融基础,以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