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夫人深情回顾两岸和平之旅,余秋雨、连战、高希均、陈文茜联袂推荐!这是国共两党五十六年来的首度接触,参与这段旅程的连战夫人连方瑀女士,选择以“游记”的方式,记录南京“谒中山陵”、北京“连胡会…北大演讲”、西安“祭祖母”、上海“拜会现代城市”及“掷瓶之旅”,如实呈现两岸交流的历史印记,读之犹如亲历现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半世纪的相逢(增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连方瑀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连战夫人深情回顾两岸和平之旅,余秋雨、连战、高希均、陈文茜联袂推荐!这是国共两党五十六年来的首度接触,参与这段旅程的连战夫人连方瑀女士,选择以“游记”的方式,记录南京“谒中山陵”、北京“连胡会…北大演讲”、西安“祭祖母”、上海“拜会现代城市”及“掷瓶之旅”,如实呈现两岸交流的历史印记,读之犹如亲历现场。 内容推荐 二oo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代表团自台北出发,展开八天七夜的“和平之旅”。 这是国共两党五十六年来的首度接触,参与这段旅程的连战夫人连方瑀女士,选择以“游记”的方式,记录南京“谒中山陵”、北京“连胡会”“北大演讲”、西安“祭祖母”、上海“拜会现代城市”及“掷瓶之旅”,如实呈现两岸交流的历史印记,读之犹如亲历现场。 二oo六年四月十四日,连战先生携夫人率团再度来到北京,参加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从这次经贸之旅,到之后的福建寻根之旅,第三次来到大陆的连方瑀女士也如实记录了这次旅程的点点滴滴。 意识形态的对立,分裂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半世纪后的相逢,国共两党共同开启和平对话的新纪元。诚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所说,从国民党代表团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 目录 第一部 二00五——两岸和平之旅 序(一) 梧桐树下的生态文化 余秋雨 序(二) 时尚与开放中的中国 陈文茜 序(三) 印我青鞋第一痕 连战 自序(一) 自序(二) 楔子 朝辞白帝彩云间 第一章 南京——和平奋斗救中国 似曾相识故人来/惊喜的礼物 晋谒中山陵/“和平、奋斗、救中国” 参观明孝陵/重回“总统府” 天妃宫鸣钟祈和平/秦淮风情 第二章 北京——江山如此多娇 “苦道来不易”/止宿北京饭店 故宫寻幽怀思/永结连理 走对路,才会有出路/品尝茅台美酒 老舍茶馆看戏题字/北大演讲 经贸发展,“动摇不得”/神秘礼物 历史的一刻——连胡会/两岸的春天气息 参观恭王府/“和平之旅”记者会 史话瀛台/瀛台夜宴 第三章 西安——连爷爷,您回来啦 古都西安/参访后宰门小学 兵马俑博物馆访胜/贵宾级的礼遇 大唐芙蓉园大展唐风 清凉山祭祖母沈太夫人 六十年的亲情与思念/一餐饺子宴 第四章 上海——惊天动地、突飞猛进 小贝的糗事/十里洋场今胜昔 喜见二舅/夜游黄浦江/缅怀亲恩 拜会汪道涵/与台商代表餐会 台湾未来的努力方向 惊叹上海的改变/上海博物馆 临别致词/一游新天地 体验磁悬浮列车/珍重再见 第五章 上海——掷瓶之旅 海内存知己/主持掷瓶典礼 仙炙轩尝佳肴/苏州访幽 寒山拾得传奇/姑苏寒山传钟声 游山塘街/玉涵堂用膳 回味拙政园 附录 坚持和平,走向双赢——连战于北京大学演讲全文 第二部 二00六——从经贸之旅到寻根之旅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北京——两岸经贸论坛 “静谷”探幽/瀛台二宴 和平繁荣,两岸期盼/孙中山衣冠冢凭吊 “经贸论坛”完美闭幕/吴仪的手势 胡锦涛的四点建议/雍和宫的“哈达” 颐和园里听对联/穿高跟鞋爬长城 第二章福建寻根之旅 福州览胜/倍感亲切的厦门 漳州马崎村祭祖/书与玫瑰,烛光交会 “钢琴之岛”鼓浪屿/雨后游武夷 九曲十八溪/“茶中之王”大红袍 第三章能不忆江南? 雷峰塔上的握手/坐船游西湖 玛瑙寺寻旧踪/胡雪岩的鹦鹉 岳王庙/百年老店楼外楼 灵隐寺/御茶园 苏州,台商云集的城市/吴中第一名胜 二访寒山寺/水上游苏州 水乡周庄/洋山深水港 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 试读章节 四月二十六日,我们的首站是南京。当机长报告我们已飞驶在南京的上空时,战哥和我立即向机窗靠近。无垠的江山啊,是如此近,却又如此遥远,一甲子了,南京,也是今年年初仙逝的母亲的故乡。母亲也是离开大陆后,就没有回过家乡,我不禁想到如果母亲今年没有去世,此次一定也会与我们同行,“少小离家老大回”她老人家一定也是百感交集。想到此,不禁心头一酸。 似曾相识故人来 下午四时四十分,我们搭乘的东方航空客机顺利抵达禄口机场,中国国民党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首次大陆行开始了。舱门打开,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副主任李炳才,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和江苏省各地台商协会代表们,还有好多漂亮可爱的小朋友们,捧着鲜花,笑逐颜开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陈主任等人,虽是久仰大名,从未谋面,但第一次见面,不仅不觉陌生,反有“似曾相识故人来”的亲切感觉。战哥说:“台北和南京距离可以说不是很远,但距离我上次到南京,整整相隔了六十多年,实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天还很蓝,望望身旁的“金陵子弟”,热泪盈眶,我告诉母亲“妈,我回家了”。 我们下榻在金陵饭店,当晚七时,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宴请国民党大陆行的代表。李书记致词表示:“对政治家而言,谋求和平需要勇气和智能,谋求共识更能体现责任和善意。在当前台海关系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连战主席能排除各种干扰,跨越两岸五十多年的隔阂分离,率中国国民党代表团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主席此举表示真心的赞赏和欢迎!” 战哥致词感谢江苏省的热忱欢迎,并且表示:“南京和台湾并不远,但是曲折太多,能够踏出历史性的第一步,我替两岸的中国人高兴,也感到荣幸。南京对中国国民党来说,有历史联结的关系,也有感情联结的关系,尤其是中山先生的陵寝在这里。我在六十年前抗战胜利后,曾经随着母亲从重庆到南京,战乱之后的南京,满目疮痍。这次再来南京,所看到的是一个整齐而美丽的都市,从机场到旅馆的路上,古城墙都受到非常好的维护。尤其此次的旅程,不仅是温馨的会面,更是共同推动交流新世纪的开始,不仅能带来两岸的安定与繁荣,更会替未来带来希望。” 席间,大家杯觥交错,把酒言欢,道道淮扬名菜送到桌上,像咸水鸭、芥菜心,更有国乐伴奏助兴,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大陆以国乐演奏《高山青》、《望春风》等曲子。后来,我发现几乎每顿饭,都会有这几首曲子佐餐,偶尔,还会有邓丽君的《小城故事》。 惊喜的礼物 晚宴后,回到房间,差不多十点半,有两位女士到访,要替我量身,原来她们是“江宁织造府”的同仁。“江宁织造府”名闻遐迩,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管理的绸缎庄,以前专门替皇室的人制作衣物,现在改名为“南京云锦研究所”。两位女士,其中一位是云锦研究所的副所长张玉英女士,另一位是设计师,她们用带南京腔的国语问我:“您喜欢长旗袍还是短袄?”我想短袄比较实用,冬天配长裤挺帅的,因此告诉她们希望是短的。 若不是事后看见报道,我怎样也不能想象,为了要送我这件礼物,她们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由于云锦全为手工制作,两个工艺师八个小时只能织五个厘米。南京云锦研究所选择了最优秀的工艺师,用古代的方法织造,加班加点,赶织了数幅不同姿态的“金丝团龙”工艺品。他们选了一块明黄色织有大朵卷叶牡丹图案的面料,给我缝制一件短袄,然后又选一块紫蓝色织有四季牡丹图案的料子,要为我缝制一件旗袍。张女士说,黄色和牡丹寓意国泰民安,富贵吉祥。 量完身后,张女士和十多名师傅,通宵挑灯到二十七日早晨,短袄完成,旗袍则还差一点工。中午罗书记便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宴请访问团时,把这件南京云锦服饰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我。把包裹现场打开一看,闪闪的金光和盛开的牡丹,果然耀眼夺目,不禁引起众人的赞叹! 吃完饭回到金陵饭店,张玉英女士又把刚做好的旗袍送来,我穿上一试,果然非常合身。张女士说,牡丹象征富贵,而梅兰竹菊象征一年四季青春永驻。真多谢她们的费心,等儿子结婚时,一定要穿!我看到镜中的自己,回想起从前战哥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时,我必须穿着旗袍款待外宾的日子,一幕一幕在眼前掠过;也想起从前我们不是也会替外宾安排做旗袍与唐装吗?只是现在布料、人工贵了,还有地方可以做这样的服务吗?这两件衣服,将是我今年最珍贵的两件服装。 P30-33 序言 梧桐树下的生态文化 ◎余秋雨 连战先生的夫人方瑀女士写了一本访问大陆的书,指明要我写序言。出版这本书的高希均教授笑着追问她为什么选我,她神秘地说:“经一些高人指点。” 哪些高人?猜不出来。但我知道高教授为什么追问她,因为高教授很清楚我这个人历来远离政治,不会作这方面的评论。 我远离政治,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文化立场上的独立和纯粹。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海峡两岸,政治比什么都大,因此,“不问政治”成了一种冒险的节操;现在,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明白,比政治更大的是文化,政治事件中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才够得上文化的评述,条件是它们必须确实地反映和改变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走向。 由连战先生开头的台湾政治领袖访问大陆,便是极少数具有文化评述价值的政治事件,不管这样的事件在政治领域是什么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国共两党的血火争斗,早已超出政治范围,成为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严峻历史话语、道义话语、情感话语,甚至成了文学话语和艺术话语。仅从大陆这方面来说,老兵老将犹在,遗孀遗孤犹在,战场陈迹犹在,课本记述犹在,即便是波及千家万户的“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定义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的继续”。这种笼罩处处的敌对情绪,凝冻成了几代人的人文认知,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大有缓解,但一直没有一个终结仪式。如果说,今天的这个仪式还属于政治范畴,而且还远不是终结,那么,当这个仪式被全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台直播,多少亿人看了之后居然都心情平静,这样惊人的事实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文化现象了。 再说得远一点,国共争斗,其实又是悠久的中国文化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因迫于外力而试图走向激进的自我突破的结果,因此今天这个仪式的文化意义,更不可小看。 那天夜晚,正是连战先生一行还在黄浦江上游览的时候,几位台湾友人约我和妻子在江边的一个楼顶喝咖啡。天下过雨,有点凉,我当时已看了几天来自台湾媒体上一些习惯性的政治褒贬,便说:“多么想告诉我众多的台湾朋友,不管眼前这个事件的起因如何,它实际上已经触动了多数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文化心理。把它再打回到政治权谋的小格局里是轻而易举的,因为这种集体文化心理还比较脆弱,但我希望不是这样。” 我所说的这种集体文化心理,在内容上,是指那么多大陆民众不约而同地获得了有关昨天和明天,有关仇恨和和解,有关民族和世界的某种共识;在形式上,是指大家不再敏感于陈旧的概念、界线和防范,反而关注起彼此交往时最寻常的一切,包括表情、声调和仪态。这种改变,似小实大,已属于文化。 因此,说实话,听到有些台湾朋友在媒体上反复评论连战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讲到了什么主义是多么重要,没讲到什么概念是多么遗憾时,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这实在是有点小看北大了。今天人们注意的,是一个政治人物的学者风度,以及超乎预期的轻松和幽默。大家本来就是因为不再敏感于陈旧的概念才会有这次仪式的,那么又怎能回到概念堆里来解读呢? 由概念回归寻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从政治回归文化。生态文化的归结性标志在于:先不问理由,只问大家是不是对一种突然来到眼前的“宿怨信号”竟然听顺耳了,看顺眼了。在这方面,感性是理性的归巢。连战先生这次最大的成功,是让为数众多的中国人听顺耳了,看顺眼了。这很难,历来很少有人做到。而且我想,这也是化解政治问题或别的问题的感性基础。 另一个被大家看顺眼了的,就是站在他身边的方瑀女士。尽管她一再自称“不懂政治”,大家远远看去也愿意相信她确实不怎么懂。由此进一步证明,顺耳顺眼,与政治标记关系不大。对绝大多数今天的大陆观众来说,突然觉得听不顺耳的,反倒是西安后宰门小学那些可爱孩子的朗诵表演,因为编排得矫情,离开了寻常态。由此可见,今天生态文化的着眼点,已普遍转移。 方瑀女士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置身政治仪式中心而又不太懂政治的妻子的独特目光。书中写得有趣的部位,是那些与政治若即若离的寻常生活细节,例如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准备服装的苦恼,每次餐饮的具体状况,远远看见一个酷似母亲的白发长者便上前抱住叫“舅舅”的场面,尤其是几处写到在北京与吴仪女士交谈、吃饭,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婆婆的情景,都相当生动。 方瑀女士读过很多书,也能写散文。她常常能从寻常态的旅途叙述中拔身而出,联想到与眼前景物有关的历史和诗文。本书最后一篇文章写到某个夜晚由儿子指引去上海一家餐厅用餐,得知那里原是白先勇先生家的住宅,而白先勇先生的父亲又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她走神了: 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摇曳的阴影下,我似乎看到了永远的尹雪艳,穿着月白色的丝缎旗袍,梳着发髻,袅袅婷婷在四周徘徊。 这又由政治跳人了文化,而且是由生态文化跳入了文本文化,让人一喜。 政治纷争问当然也有是非曲直,最终裁判和消解的,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即生态文化。是的,几十年的剑戟铿锵早已变成了梧桐树下的杯盘丁当,啜饮一口后扭头看窗,永远袅袅婷婷徘徊在人们四周的,总是文化。也许,这也正是那些“高人”建议由一个文化人来为这本书写序的理由? 那就写这些吧,方瑀女士。 (本文作者为文化学者) 书评(媒体评论) 方女士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置身政治中心而又不太懂政治的妻子的独特目光。 ——文化学者余秋雨 这本书虽是内人的游记整理,但也对我大陆之行的整体思想有了最贴身掌握。 ——国民党前主席连战 连方瑀的这本书,折射了连战夫妇的内心世界,并捕捉了历史性的场景;鸟瞰了和平之旅的状况,也微观了和平之旅的细致。 ——经济学者高希均 连战夫妇等一行的历史之旅,它的意义非凡,而且很难中断;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那趟旅程不只是政治的、农产品的、两岸的;还包括生活的、情感的、想象的、历史的、时尚的。这趟旅程同时跳动着幻想与现实两个脉搏;同时撞击着传统与现代;它不只是两岸政治领袖的对谈,个体性的自我在这之后,尚在镕铸。新旧、缅怀、回顾之间,永远进行着一场未完成的生活实验。 ——媒体文化人陈文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