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本书不仅是作者奉献教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他人生画卷的生动写照。又分明是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的园丁的心灵笔记、情感平台和思想河床。治校、治教、治学,根,始终深植于校园沃土,而这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又分明漫溢在有形的校园围墙之外,映衬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时空。在朴实、机智、流畅的文字上面,读到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丛丛篝火,在你的身边劈啪作响;而在文字的背后,又分明看到一名普通教师的不普通的人生之路、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精神的坚韧卵石、智慧的灿烂花朵、思想的灵动小溪……还有人格的深度咏叹。
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方仁工教育文选”,是上海市北中学沈黎明校长为作者从教五十周年而支持出版的。本书为其中一册,中间直接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如阅读分析和写作教学,大都是教学实践的总结。给青年学生的书信,也是作者根据自己与中学生的接触和过去当班主任的体会而写出来的。一些有关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文章,则是当了校长之后的学习心得和认识。
强大的敌人——“我”
前不久,某报刊载了一篇陈哲同学的演讲稿《挑战自我》,广东佛山张智轩同学读了之后给我来信说:
我的心不由一震,深深地觉得我——个16岁的干刀三学生,还远远不如当年读小学三年级只有10岁的陈哲。小陈哲经过一次测验的失败,就下定决心和自己的弱点展开了较量,最终战胜了那薄弱的一面。而我,直到此时才发现一个在我身旁16年的强大的敌人—“我”,直到此时才发现我被“我”这个强大的敌人统治了16年,使我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光。
把“我”称为强大的敌人,张智轩同学的这一认识非常深刻。
一个人的进步、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别人的帮助,但最终还得靠自己主观的努力。而在一个人的头脑里,始终有两个“我”在对垒,在交锋。一个“我”放任、无知,贪图享受安逸,不愿受到约束,不思进取;另一个“我”则想学习,求上进,有美好的追求,不愿与落后的东西为伍。于是,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就会较量起来。在正常的情况下,后一个“我”经过外界的教育、帮助和支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将前一个“我”打败,获得胜利。但是,前一个“我”又并不是一击即溃的“纸老虎”,他会反扑,会挣扎,有时甚至会将后一个“我”击败,使之成为俘虏。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陈哲同学是后一个“我”战胜前一个“我”的典型。张智轩同学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意识到强大的敌人是谁,因此在事实上是让两个“我”和平共处,结果,那“强大的敌人”便得了势,肆无忌惮起来,弄得后一个“我”不得安宁,甚至成了阶下囚。
怎样才能让后一个“我”战胜前一个“我”呢?古人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前一个“我”这个“强大的敌人”,要观察、研究,看一看它究竟靠的是什么“本领”。是不思进取吗?是不受约束吗?是放纵任性吗?是自我原谅吗?是害怕艰苦吗?抓住了要害,方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夫战,勇气也”,两军交战勇者胜。这时,对后一个“我”来说,则应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譬如,张智轩同学说自己无法做到抓紧时间,做作业容易分心,那么,你就要来个针锋相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硬是订出一个“今日事今日毕”的时间表,强迫自己坚决执行,而且专心执行。这样,前一个“我”就会像“钉头碰到铁头”一样,显得无可奈何起来,最后,只能收缩阵地,逃之天天了!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容忍,迁就,懈怠,它们会在一边为“强大的敌人”摇旗呐喊,或者释放烟雾。如果正确的自我丧失了警惕,“强大的敌人”仍会得逞。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学会打“阵地战”,抓住主要敌人,消灭其有生力量,又要学会打“游击战”,对强大的敌人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既要有持久的耐心,又要不怕反复,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强大的敌人”就一定能被我们战胜。
决定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因素很多,战胜自己头脑中不利于成长、成才、成功的东西,是最为要紧的一着。愿更多的同学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让我们集中火力,向着头脑中阻碍自己进步的“强大的敌人”开火!
P28-29
五十而不惑(自序)
方仁工
我是1956年秋季从学校毕业后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先在共和中学工作了五年(当时的校名是上海市第十三初级中学),后因培训教师的需要,1961年被调到了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文革”期间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关门,我被安排到了一所新建的以当时英雄模范“门合”的名字为校名的中学里教语文。“文革”结束后,又回到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当时叫教育学院),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进修和备课服务,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函授的辅导老师。后来,我被任命为区教研室的副主任。1986年入党后不久,我便被任命为市北中学校长。校长当到1999年,由于已经“超龄”,便不再担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我为市北中学名誉校长。现在,我担任民办沪北中学董事长;区教育局批准了我所设立的“方仁工作文教学传习所”为闸北区的名师工作室之一,我继续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作一些思考和实践。
这一套“方仁工教育文选”,是市北中学沈黎明校长为我从教五十周年而支持出版的。我感谢沈校长,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爱好语文,喜欢写作,而且希望将来能当一名作家。但由于当了教师,我的业务是教书,我无法用更多的时间去搞教书以外的事,因此所写的东西,大都离不开教育,而且显得很“杂”。“杂”,一是因为不少文章都是“有感而作”,存在决定意识,时代在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当然也不能不“与时俱进”,因而显得并没有什么专门的研究和专一的主攻方向。二是不少文章为受人之约,属“完成任务”,如有关童话的研究等等,原先根本一窍不通,但既然接受了任务,便只能勉为其难,边学边写,边写边学。编历史故事也是如此。因为接受了相关的选题,那就要集中精力,找有关的资料,加以整理编排或进行改写。在我写的东西中,直接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如阅读分析和写作教学,大都是教学实践的总结。给青年学生的书信,也是根据自己与中学生的接触和过去当班主任的体会而写出来的。一些有关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文章,则是当了校长之后的学习心得和认识。
除了一个“杂”字,我觉得我写的东西比较“浅”。根基不深,当然深不了,而“浅”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我喜欢写自己的确有切身体会的东西,并且喜欢至少用自己懂得的语言来写作,故作高深,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这是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几个“禁忌”,千万不要去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样一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难免会出现一个“浅”字。但聊以自慰的是,我觉得自己说的话大都出自内心;即使有些文章有些话不正确甚至错误,在当时,也不能说不是出于内心。这些不正确与错误,要等到事后,才有可能回过来重新加以认识,并反思自己不正确与错误的来源。回看五十年来走过的脚印,我对此有着十分深切的体会。正确,错误,错误,正确,一个人的前进,仿佛就是在这种坎坷不平的道路上颠簸。幸好我们今天真正重视了“实践”,真正重视了“科学”,也真正重视了“和谐”,我们也才有可能真正静下心来,多研究些问题,多考虑一些实在的东西,从而也可以使自己真正少一些犹豫、彷徨、迷惑甚至担心与害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的事。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他是圣人,他当然能够做到。我们凡夫俗子,如果能够到了五十而“不惑”,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从年龄而言,我已快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但从我的教龄而言,我只有五十。我希望自己到了这样的教龄,能够真正做到不惑,或者说,到了这样的教龄,自己一定要用“不惑”作为自勉、自测与自励。
有鉴于此,我便将这篇自序名之为“五十而不惑”。我衷心希望得到大家对我的帮助,尽可能在不惑的路上走好。
吴敏康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资料选编工作,陶东生同志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照片。在此深表感谢。 2005年11月6日
一份金秋的收获(代跋)
陈 军
在春雨潇潇之夜,在夕照抹亮柳色的时分,或者是在雪朝的鸟鸣声中……当你阅读这部“方仁工教育文选”,我想,你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浸润在朝气蓬勃的智慧之海里。
仁工先生是一位智者。美丽的校园,分明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园中的一枝一叶,一语一笑,一疑一思,分明都化成了先生的思想颗粒。近二百万字的论著,又分明是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的园丁的心灵笔记、情感平台和思想河床。治校、治教、治学,根,始终深植于校园沃土,而这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又分明漫溢在有形的校园围墙之外,映衬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时空。在朴实、机智、流畅的文字上面,读到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丛丛篝火,在你的身边劈啪作响;而在文字的背后,又分明看到一名普通教师的不普通的人生之路、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精神的坚韧卵石、智慧的灿烂花朵、思想的灵动小溪……还有人格的深度咏叹。
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仁工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奉献教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先生人生画卷的生动写照。
这,便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2005年金秋的一段生命体验的感怀。
仁工先生是我的导师。为了编辑这部书稿,上海教育出版社盛情邀请我参与了具体的编务。因此,我也有了一份金秋的收获。
2005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