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次见面,我是倭酱
时为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值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政的那会儿。
这一年,在帝国都城洛阳之中,突然非常罕见地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和普通的洛阳市民相比,这帮家伙不但显得穷酸破落,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穿,而且还在脸上和手上画着奇怪的文身,最引人注目的,是这群人那矮小不堪的身材。当走过街头的时候,几乎所有见过他们的洛阳人都一致认定,这是歌舞团的。
汉朝流行让侏儒来表演滑稽剧,虽然今天看起来似乎不怎么人道,可在当时却是一大流行元素,这就叫做此一时,彼一时。
客人们最终走进了皇宫,不过他们并非来为皇家表演节目,而是作为倭奴国的外交使者,前来求见大汉皇帝。
刘秀在大殿之中摆下了盛大的筵席,接待了全体使者。
倭奴国,全称倭之奴国,简单说来就是由倭人在倭地所建立的一个被叫做奴的国家。
倭,便是当年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同时也是日本的自称,但实际上在汉魏那会儿,它的真正地理范围仅限于九州全岛外加本州岛的一小部分。
奴国,位于今天九州岛北部,虽然叫是叫“国”,但实际上也就是个村落,像奴国这样的行政单位在当时的日本九州岛就还有一百多个,从秦汉时代开始,便开始互相之间你打我我打你,各个都想一统江山,成为真正的倭王。
不过由于生产力过于低下,那时候的那地方几乎是连铁兵器都没有,所以打起仗来一般也就跟过家家似的,双方各自拿着石头乱砸,比现在的流氓斗殴还缺乏技术含量,于是这就造成了每次战争中都很少有人伤亡。没人伤亡,自然也就很难分出胜负,就这样,倭国只能继续这么分裂着了。
在漫长的内斗岁月中,一些有识之士非常明白地认识到,光凭自己现在手里的那些个砖头石枪,是肯定不足以在一百多个势力中脱颖而出的,要想成为最大的胜者,那么唯一的手段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后台,一个足够帮助自己打败所有部落的强大后盾。
这显然说的就是中国了。
自西汉起,就不断的有日本人坐船过海,带着各种礼物前来给中国方面上贡,想和汉王朝搞建交,只不过因为各种缘故,使得几乎很少有日本人能够真正地踏上中国国土,绝大多数的使者都是在乐浪郡拜会中国的官员,上交他们的贡品,再拜领大汉的回礼。
乐浪郡,位于今天北朝鲜境内。当时的朝鲜半岛跟日本差不多,也是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虽说没日本分得那么厉害,但情况却比日本更糟糕,因为日本再怎么分,这一百多个部落都好歹归日本人自己管,而那年头朝鲜半岛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都在汉王朝的掌控之下,像这乐浪就是汉朝的一个郡,设立于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的时候,跟今天的北京上海一样,算是大汉帝国神圣的,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在那一年被设立的总共有四个郡,全都在朝鲜半岛上,除乐浪之外,剩下的三个分别叫做临屯郡(韩国江原道),真番郡(首尔附近)和玄菟郡(朝鲜咸镜南北道及中国吉辽两省一带),而在乐浪郡北面,玄菟郡境内,还存在着一支赫赫有名的独立割据—高句丽。
高句丽这仨字多年来一直被韩国的很多玩历史的家伙们大吹特吹,那帮人恨不得把它给说成一个横跨五大洲拥有四大洋的超级帝国。事实上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朝鲜被日本正式吞并之后,很多流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朝鲜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同胞失去民族自信心,便开始了漫长且艰辛的历史发明道路,他们打算把朝鲜半岛给说成了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传说之国,后来这些家伙估计是实在是编不下去了,只好把神话传说也给算进了国家历史,这才硬生生地给凑了个5000年的整数,以表明自己虽然兵不如人,枪不如人,但至少在历史年数方面,是绝对不会输给小日本的。
其中,高句丽是他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名词之一。
要论原因的话,首先是因为这地方当年曾经扛住过隋炀帝和唐太宗李世民等诸多豪杰的进攻,这可是了不得的丰功伟业啊,自打韩国有电视起,以该事件为题材的各类历史科幻片就从未断过档,而且越拍越玄乎,就差说高句丽帝国反攻大唐杀进长安活捉李世民了;其次,高句丽是真的挺有历史的,尽管他建国的历史其实并不比日本的一些部落更长,但要论起和中国之间的关系,那倒是真的要比日本来得更深一些,因为它的发源地本身就在中国境内。
话说在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一个叫朱蒙的濊貊族(朝鲜族前身)人在今天的辽宁省东部占山为王,建立了政权,由于他占的这地方在那会儿归玄菟郡下设的高句丽县管,所以后来包括朱蒙本人在内的各类人等都把这个政权称之为高句丽国。
也就是说,高句丽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境内。
这个国家从建立伊始,就不曾过过一天的安生日子,汉朝方面自然要剿他,不然以后来一个人就敢在大汉国土内自立为王,那还了得,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也不怎么待见他,毕竟地方就这么大,你来了等于是在抢人土地夺人饭碗,实在是留不得,故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蒙的高句丽国都是过着一种且战且走的生活,西汉元始三年(3年),朱蒙之子琉璃明王在原来的地方实在是待不下去了,不得已将王城迁至国内城(吉林省境内),同时遣使汉朝,表示自己其实就是个苦人儿,难得祖坟冒烟有了点基业,希望你们就别再扼杀了,我高句丽愿意称臣纳贡,效忠大汉。
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经进入了末期,到了一个国力大不如从前的地步,即便是想管各种边疆的乱臣贼子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便认可了高句丽的王权,而琉璃明王似乎也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在刚立住脚跟后不久便趁着这个当儿开始了扩张之路,很快便把国土扩大了数倍,吞并了东北好几个部落,一直把国界线从吉林画到了辽宁。
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高句丽见风使舵,转而向新称臣。
不过王莽这个奇葩在外交上有个相当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哥们儿特喜欢搞一些文字游戏来占对方的口头便宜,就跟今天网络粪青一个德行,比如他曾把匈奴改成降奴,又把单于改作服于,这种既没营养还脑残的行为惹毛了匈奴人,他们直接宣布造反,从此和隔壁老王不共戴天。
但王莽却并不引以为戒,反而还玩上了瘾,继匈奴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高句丽,先是给人家起了个新名字,叫下句丽,接着又把对方降格,原本是王,现在只给封侯,叫下句丽侯。
这当然就引起了高句丽那边的极度不满,他们和匈奴一样,也表示脱离新朝,自己单干。
到了刘秀灭王莽,建东汉的那会儿,北方局势已经是一塌糊涂,高句丽不断出兵侵攻辽东,乐浪等地,占了大片的地盘却还意犹未尽,仍然想着继续扩张。
于是在建武四年(28年),忍无可忍的辽东太守率军大举反攻,在动了真格的中国人面前,高句丽很快就失去了抵抗能力,首领大武神王只好学他祖宗,再度放弃王城,退到了丸都山城(吉林境内),死守了三个月,熬到了汉军没粮,这才侥幸逃过了灭顶之灾。(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