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实用。全书分为16章,内容包括:药理作用、适应证及给药剂量、不良反应、对生化指标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禁忌证、对妊娠的危险度、护理要点和健康教育等。
本书可供临床医生、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供家庭用药和护理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第二章 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胆碱能药(拟副交感神经药)
第二节 抗胆碱能药
第三节 肾上腺素类药(拟交感神经药)
第四节 骨骼肌松弛药
第五节 神经肌肉阻断药
第三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非阿片类解热镇痛药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第三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四节 镇静催眠药
第五节 抗惊厥药
第六节 抗抑郁药
第七节 抗焦虑药
第八节 抗精神病药
第九节 中枢兴奋药
第十节 抗帕金森病药
第十一节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药
第四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强心药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三节 抗心绞痛药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
第五节 降血脂药
第六节 其他心血管用药
第五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抗组胺药
第二节 支气管扩张药
第三节 祛痰药与镇咳药
第四节 其他呼吸系统用药
第六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抗酸药、助消化药及促胃动力药
第二节 消化酶和胆结石溶解药
第三节 止泻药
第四节 缓泻剂
第五节 止吐药
第六节 抗溃疡药
第七节 其他胃肠道用药
第七章 激素类药物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
第二节 雄激素类和同化激素类药
第三节 雌激素和孕激素类药
第四节 促性腺激素类药
第五节 抗糖尿病药及胰高血糖素
第六节 甲状腺激素类药
第七节 抗甲状腺药
第八节 垂体激素类药
第九节 甲状旁腺类药
第八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抗贫血药
第二节 抗凝血药
第三节 血浆衍生物类药
第四节 血栓溶解酶类药
第九章 水电解质平衡类药物
第一节 利尿剂
第二节 电解质及其替代溶液
第三节 酸化剂和碱化剂
第十章 抗感染类药物
第一节 抗阿米巴药及抗原虫药
第二节 驱虫药
第三节 抗真菌药
第四节 抗疟药
第五节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第六节 氨基苷类药
第七节 青霉素类药
第八节 头孢菌素类药
第九节 四环素类药
第十节 磺胺类药
第十一节 氟喹诺酮类药
第十二节 抗病毒药
第十三节 大环内酯类药
第十四节 其他抗菌药
第十一章 抗肿瘤类药物
第一节 烷化剂
第二节 抗代谢药
第三节 抗肿瘤抗生素
第四节 抗肿瘤激素类
第五节 其他抗肿瘤药
第十二章 免疫调节 剂
第一节 免疫抑制剂
第二节 疫苗和毒素
第三节 抗毒素和抗蛇毒素类
第四节 免疫血清类
第五节 生化反应调节 剂
第十三章 眼耳鼻科用药
第一节 眼部抗感染药
第二节 眼部抗炎药
第三节 缩瞳药
第四节 扩瞳药
第五节 眼部血管收缩药
第六节 其他眼部用药
第七节 耳部用药
第八节 鼻黏膜用药
第十四章 局部用药
第一节 局部抗感染药
第二节 治疥癣药和灭虱药
第三节 局部用皮质激素类
第十五章 营养药
第一节 维生素类和无机盐类
第二节 热量补充剂
第十六章 其他药物
第一节 抗痛风药
第二节 催产药
第三节 解痉药
第四节 金制剂
第五节 多种拮抗剂和解毒剂
第六节 未分类药
附录
附录一、常见细胞色素P450酶的底物、诱导剂和抑制剂
附录二、化疗药物的缩写及治疗方案
附录三、延长QTc问期的药物
附录四、药物浓度与滴注速度换算表
附录五、血液透析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附录六、中草药的应用与护理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