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他在中国经学史、文献学史、语言文字学史上作出了丰碑式的贡献,是一位将永远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本书在广泛搜集段玉裁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方式,以质朴无华的传记语言,记叙了段玉裁人生的主要历程。对他在经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出评价,再现了当年乾嘉学坛上升起的那道璀璨圣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段玉裁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董莲池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段玉裁,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他在中国经学史、文献学史、语言文字学史上作出了丰碑式的贡献,是一位将永远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本书在广泛搜集段玉裁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方式,以质朴无华的传记语言,记叙了段玉裁人生的主要历程。对他在经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出评价,再现了当年乾嘉学坛上升起的那道璀璨圣光。 内容推荐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他在中国经学史、文献学史、语言文字学史上作出了丰碑式的贡献,是一位将永远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本书在广泛搜集段玉裁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方式,以质朴无华的传记语言,记叙了段玉裁人生的主要历程。对他在经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出评价,再现了当年乾嘉学坛上升起的那道璀璨圣光。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家世、举业和从师 一、三代书香 二、十载寒窗 三、迎来秋闱中式的一天 四、谋到教习之职 五、师从戴震 第二章 七品官、致仕后的交游和杜门著述 一、出任玉屏知县 二、坎坷的仕宦路——“权知”梦魇 三、广结文友 四、反目之痛——来自一个青年的攻击 五、濡翰乡里 六、辉煌时刻 第三章 乾嘉学坛的圣光 一、段玉裁之前的经学 二、时代赋予的经学思想 (一)尊经治经 (二)非宋崇汉 (三)主张由小学而经学,以探求经书义理为指归 (四)在经义研究上提出“得音”最要的思想 三、投身经学文献的海洋 (一)《毛诗》的古韵学、文字学考察 (二)《尚书》今古文的撰异 (三)《礼》的“汉读”之考及其他 (四)未能忘情的《春秋》 四、“小学”文献研究的巅峰 (一)校订《汲古阁说文》 (二)注释《说文解字》 五、“理校”的巨人一一校勘学理论的贡献 六、舆地探研和舆地文献整理 (一)修撰方志 (二)考证郡国地望、山川、水文 (三)校《汉书地理志注》 (四)校《水经注》 七、礼学的捍卫者一· 第四章 铸造中国语言学史三座丰碑 一、文字学理论研究 (一)诠释“六书” (二)探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实现从语言的角度解读汉字的方法革命 (三)首次界定古今字概念,并首次对其作出理论性研究 (四)科学阐扬汉字形体演进中“文”的性质和价值 二、词汇学研究 (一)词义弓J中研究 (二)同义词研究 (三)同源词研究 (四)连绵词研究 三、古韵学研究 索 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段氏可考之远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难,随宋南渡,遂卜居金坛。此后日就月将,十五世,生有段武,这个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 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从段文时起,开始定居在金坛县的大坝头村。这个居所标明段家在当时是个乡下的农家。 不过,在这个农家里,从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却都是邑庠生,什么叫邑庠生呢?邑庠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这种秀才是需要自己拿钱读书的。 段文生段世续,这个人是段玉裁的父亲。段世续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样,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个邑廪生。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呢?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由有关部门供应鱼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公费生。 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因此,在当时的金坛,段家是属于书香门第的一族。但是和有些书香门第不同,段家并不是良田万顷的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训,叫作“不撑铁骨莫支贫”,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亦用“食贫”、“赤贫”二字来形容当时段玉裁父、祖的生活状况,都证明段家生活的拮据。 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学而优则仕,年青人要想改变自己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命运,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而在封建社会里,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只要生活条件稍有可能,谁都会这样做的。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读书人在进取的路上拼搏,到头来也只争到个秀才而已,举族之中没有一个中举者。 秀才不中举,又惜着自己的满肚子学问,那就只好走村塾师这条路,因此,从段玉裁祖父开始。不中举之后,就都作了村塾师,如《年谱》上说段玉裁的祖父以“诲后进”为务,并且“不倦”,又说段玉裁的父亲段得莘“厉行授徒,严课程”,段玉裁自己在《经韵楼集》卷九《先妣梳几铭序》中亦有“吾家故贫甚,吾祖父吾父皆以授徒为生,每岁计所人惰脯数十两以为出”云云就是证据。段家一父一子均以“授徒为生”,可是所授赚来的却是家境“贫甚”,显然他们所授徒,决不是入主县学,只是本地或外地的书塾。《年谱》上说段得莘“馆于镇江、扬州”,是说段得莘曾在外地做教书先生。 村塾师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识的占有上却胜过普通的耕种人家,这种占有使他有条件课子,致令书香门祚不衰。 段玉裁是在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出生的,他是段家的长孙,这决定要由他来薪传段家的三代书香。 P1-3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匡亚明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魂牵梦绕的《段玉裁评传》经历了近两年的构思和写作,现在总算住笔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完成了一个许诺,心中多少有些宽慰,但宽慰之余,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从心底滋生着,这种心理让我不断地问着自己:在他人的眼光中,你所写出的是不是段玉裁?你写出了段玉裁多少?你有没有抹杀段玉裁?你有没有歪曲段玉裁?我之所以会生发这种心思,这是因为在传统经学小学领域里,段玉裁的历史贡献太大了。他创造发明了研究经学小学的许多科学方法,解开了这两大领域中的许多迷雾,留下了直到今天还被人阅读着的大作,他的智慧正被无数的后生汲取着,所以段玉裁,这个虽然已离开我们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人物,却是一个无数莘莘学子最敬仰的偶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所以给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写评传,不得不格外小心。所以我在这里必须告白,这部著作的写作,我自始至终是抱了极其严肃的态度。为了对得起古人,不得罪今人,我在提笔之初就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对段玉裁的任何评价,都要从段玉裁给后人留下的成果本身的实际价值出发,为此在评价段玉裁的每一种成果的贡献时,我钻研这部成果,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写出一些条条。为了能够尽量写出一个真正的段玉裁,他的著作大都读过多遍,其中包括像《春秋左氏古经》这样的对段玉裁来说不甚重要的著作也没有放过。 不过,这不等于我就可以写出大家心目中共同的段玉裁来。一个人一个头脑,一个人一种学养,一个人一种经历,一个人一种眼光,由于这个原因,当大家共同看待同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得出的看法常常不同,有些甚至天壤。我说这个的目的是在给大家指出,我之所写,只是我自己眼中的段玉裁,如果没能符合哪位的要求,也希望不要过多责怪。 自从接受高等教育开始,段玉裁便成为我最敬仰的先哲之一。当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重新出版时,尽管囊中羞涩(那时大家基本都如此),我还是狠下心来买了一部。其后这部书便一直伴随我的人生。在读段的过程中,对小学的喜好不知不觉地充塞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将脚步走入汉语史的领地,又走人《说文》学领地、古文字领地,最后又涉足古典文献学。无论在哪一块天地,段玉裁都是启发我愚顽的灵光。不过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写一部《段玉裁评传》,这是由于段玉裁的学问很多是属于绝学的一类,读段都难,何况写段。 2003年早春,因事与韩格平兄前往南京拜见周勋初先生。先生当今学界泰斗,是我景仰的前辈。我是一个在学问大家面前十分拘谨的人,与先生交谈,常常不敢启齿。当时拜见周先生,和写《段玉裁评传》完全无关。在谈了一些其他事情之后,先生说,他曾想找一位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写《段玉裁评传》的作者,问及裘锡圭先生,裘先生推荐了你,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如何?我当时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承担全国高等院校古委会的项目,两个项目都到了应当结项的时候,时间紧迫得很。但是先生满怀希望地将事属我,我无法说不,就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临离开时,先生以自己藏的一册《说文》研究的论文集相赠,厚望可想而知。 回到东北之后,便抽时间准备资料,构思章节。总的感觉就是一个难字。但君子一诺,难也要做下去。所以在材料准备齐全之后,我先给这个传定位。说实话,这样的传我以前没有写作经验。究竟怎么写心中真是没有底数,于是便抽时间浏览了相当一部分名人传记。那些传记,在娓娓叙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过程中加以点评,不时有启悟人生的名言和道理令读者受益。而那些穿插迂回的主人公生活细节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长久留在读者的心目中。我就想,段玉裁的评传也应当这样写,写一个让大家看过忘不掉的大师。可是,当我反复阅读了段玉裁的全部资料后,我难住了,段玉裁在当时的社会中,既不是个朝廷政要,也不是名门之后,在举业的进取上,至举人而终,当过几年县官,实在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几乎没有有关他的生活细节的资料。所以要将他一路生动地写来简直不可能。 于是我又换了一个角度问自己,你写段玉裁评传要干什么?大家看段玉裁评传为了什么?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我感觉到,我应当坦诚地说全都是为了段玉裁的学术。因为谁能奢望从一个属于数字中零一类的人物身上去领略他的惊天动地或想望他的逸闻趣事呢?这样想来,我的这部段玉裁评传就以写学术为主了。尽管行文充满学究气,也毫不觉得是自己的短处。 如今这部书稿就要梓行了。回首辛劳的两年,在良多的感慨中,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的李开教授,先生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时光,细心审读了全部书稿,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先生给予书稿高度评价,这鼓起我对书稿的进一步修改润色的勇气,也敦促我萌生一定要拿出精品的强烈愿望。此外,我还要感谢卞孝萱教授、蒋广学教授、顾涛先生,他们在保证这部书稿的质量方面或提出诚恳建议,或勘补罅漏,使得这部书稿能在最大程度上臻于美善。 最后我需要声明,这部书的写作曾参考了众多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见“参考文献”),这些成果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思路,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问题,解决了不少疑难,使得写作顺利完成。我在这里,谨向前贤时彦献上我的敬意。 在后记结尾之时,我要向超星数字图书馆表达我的祝愿,两年来,她无偿地提供给了我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如果没有这个图书馆,写作任务的完成将会大大往后拖延。所以我衷心希望这个属于全人类的知识家园永远繁花似锦。 董莲池 岁次己酉识于三味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