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
分类
作者 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编委会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编委会编著的《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编选了原印尼《生活报》总编辑郑楚耘的文章,主要是一些通讯特写和散文,这些作品记叙了20世纪50年代印尼华侨的生活面貌,具有史料价值。

《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内容包括《忆楚云》、《郑楚云生平——红色报人传奇悲壮的一生》、《》、《印尼行随笔》、《网络让我找到了闽东老家的亲人》等。

内容推荐

《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由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编委会编著。

《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讲述了:

他多么平凡相对于他的精神,他一生艰难曲折像他的祖国,他用如椽大笔抨击黑暗,以鲜血和生命坚持信仰。纵横海外报坛十余年,把爱国爱民的声音传播,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默默地肥沃着美丽的花朵。这里有他深爱的子女,追寻父亲走过的足迹,用儿女的深情怀念他。这里有他的好友和亲人,叙述着他那一代人的故事,用鲜活的记忆悼念楚云。

目录

忆楚云/林默涵

郑楚云生平

——红色报人传奇悲壮的一生/郑椰影

关于《郑楚云生平》的说明/郑椰影

追寻父亲的足迹/郑椰影

为寻访父亲的足迹而开博客

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意外发现

——父亲写的书与主编的报刊

书法家刘艺回忆我的父亲

——并为纪念他题了字-

翻老照片的联想

扫墓(23年前的一次真情实感的流露)

引发我最近去印尼的老照片

印尼行随笔(一)

“入错行”的舅舅

——印尼行随笔(二)

万隆

——印尼行随笔(三)

在苏岛找寻父辈的足迹

——印尼行随笔(四) (上)、 (中)、 (下)

《生活报》岁月留痕

——印尼行随笔(五)

网络让我找到了闽东老家的亲人

父亲在上海留下了足迹

闽东行(上)、 (中)、 (下)

西安行(上)、 (下)

访邹雄章续笔

——对《生活报》旧闻的点滴补充/郑椰影

三联书店的“老板”范用忆我的父亲郑楚云/郑椰影

学者风范教育楷模

——记为华侨文化教育事业甘当孺子牛的刘纯煜先生/郑椰影

宽容的新加坡

——六天自由行的印象(一)/郑椰影

宽容的新加坡

——六天自由行的印象(二)/郑椰影

祭父/郑椰影

逝者已去悲文难写

——父亲生平二三事/郑苏苏

回忆父亲

——兼忆我在印尼的童年生活/郑苏苏

人间有爱 岁月留痕/郑苏苏

情系体育岁月如歌

——印尼《生活报》和新华学校与我的体育情结/郑苏苏

抢救历史 重现光辉/郑苏苏

三陷囹圄正气浩然

——父亲革命生涯二三事/郑苏苏

一叶扁舟其载何重

——二战新加坡沦陷前的一段剪影及其他旧事/郑苏苏

悉心校对 乐在其中/郑苏苏

我陪父亲种菜的日子/郑井井

中流砥柱——郑楚云/千 仞

大地上的一撮泥土

——追念郑楚耘老师/夏之秋

缅怀恩师

——回忆郑楚耘老师/黄元焕

回忆郑楚云老师在南洋教书的往事/黄灼人

记楚云同志/林 坚

回忆我与姐夫郑楚云在《生活报》的片段/温国炜

母爱大于天

——怀念我的母亲温新瑞/郑椰影

母亲恩德 永留心间/苏苏 井井 椰影

后记/郑椰影

试读章节

郑楚云生平

——红色报人传奇悲壮的一生

郑椰影

出身贫寒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寻求真理

郑楚云,1907年生于福建福安一个叫步兜里的山村。他原名郑凫.字眠石,后改名为郑楚云。他的父亲郑大椿,在乡里是个穷苦的郎中,但略懂古文,能看医书;看到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就节衣缩食把他送到本村的私塾老先生家里读书。楚云12岁时母亲去世,由于家穷,家里又缺劳力,便失学在家帮父亲干活儿。他常到附近的山上砍柴,有时会一人坐在树下背古文,拿树枝在地上练字,忘了回家的时间。村里本家的大人们都喜爱这个少言寡语但是勤奋好学的孩子,大家便凑钱让他再上学读书。

楚云初始只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为家族争光去读书,但当他接触了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受到先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感召之后,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看到周边土豪劣绅巧取豪夺、军阀土匪穷凶极恶、广大农民穷困潦倒的社会现实,他开始有了忧国忧民之情。

楚云为了开阔眼界,一心想到省城上学:他15岁时先在一所县小学当老师,一年的束惰约200角毫洋;1923年,他在热心人的引荐下,拿着可怜的一点儿银两,投靠省城已有名气的同乡画家郭梁(郭杏春)处学国画。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福州,他长了见识,也受到了艺术熏陶。后来他在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中,被同事、战友交口称赞的书法.还有较高的国画鉴赏能力与这段拜师有关。

1924年,楚云的父亲去世,他便返回老家福安。他大姐郑玉爱已嫁到社口下街茶商陈幼西家,她怜爱下面的大弟郑楚云和小弟郑书明,一直尽力资助他们多学些文化或一技之长。但楚云更喜爱的是文学,他半工半读在福安扆山中学完成了学业。在上学期间,他看了许多能找到的“新书”与“新”的文学作品,打开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启发了他的民族意识,产生了追求进步、憧憬光明的思想。

1927初,北伐军曹万顺一团北上,路经福安县城,楚云结识了该团的党代表蔡衡(岳平),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如果说楚云在上扆山中学时是凭着憎恨贪官污吏、卖国贼的满腔热血参与了捣毁城郊附近的罂粟苗、焚毁日货等反帝爱国活动;而在蔡衡的影响下,他是通过参加国民党左派叶鉴清组织的福安县党部筹备处之活动,有机会大量地阅读了“五四”以来各种进步书刊,第一次接触马列主义,因而认识到:这些人“把古老、闭塞的福安社会搅动了一番”,社会上“原来还有一种革命的势力,旧势力不是不可打倒的”。在他内心深处开始萌动了从未有过的革命激情。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搞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刀光剑影,残酷地屠杀革命志士。福安国民党左派县党部被查封,叶鉴清等被迫北上求学。楚云与他一道离开家乡,避往福州。

1927年夏天,他在福州身无分文,在进退维谷的情况下,违心考取了国民党福州党化教育训练所;这里免费提供膳宿、衣服,对于他这样囊中如洗的一介书生,可以借此机会,找些救国救民的进步书籍偷偷阅读。在福州期间,他目睹了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而共产党员、革命志士舍生取义,他从心里崇拜共产党人,被他们敬仰的共产主义信念所吸引。

1928年结业前夕,郑楚云根据校方规定回福安向当地政府领取前往广州等地参观旅行的补助费;但他无意游玩和即将分配的工作,拿到这些补贴,打定主意,一定要冲出本地,到当时已是中国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北平深造,并寻求革命的真理。他拿着那点儿盘缠,又得到一些亲友的资助。遂到北平求学。

践行入党誓言万死不辞认清前进方向永不动摇

1928年夏天,郑楚云到了北平,他找到了福安同乡黄元起(当时是北师大的学生)、苏明德等人一起住在学生宿舍。几十年后,苏明德(福安人.解放后任西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回忆道:“我们一起聊天,得知楚云是个穷学生,受亲人一点儿资助来北京求学。他为人性情忠厚.态度诚恳,思想明朗,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他喜欢读书,尤其爱好文学,具有积极的人生观。言谈中曾引一文学家的话说‘一个进步的作家必须站在时代前头五十年……”’

鉴于他一心要找救国救民的道理,自然很快就被在北平的进步同学介绍加入共青团;是年底,在郑侃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秋,楚云考上了民国大学法律专业,学法律对他并不理想.进民大只是权宜之计。很快,他已经在学生中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当时,他任学校的党支部书记,陶铸到过他所在的支部商议党的工作,陶铸对他印象深刻。

1929年,楚云又转到北平大学俄文学院(“俄文专修馆”)学习,与中学同学又是同乡张白山、王晋经同住在东城大羊宜宾胡同。

为了发动工人,组织赤色工会,发展党的组织,他想方设法和工人群众接触。当时北平的产业工人不多,他所接触的多是拉洋车的工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假期中,他几乎早晚都在工人家中度过。当时工人组织发展很快,他们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楚云考虑到自己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便再三请求市委派一位有斗争经验的同志来领导这一工作。P5-7

后记

有关父亲郑楚云的书终于出版了,这是我们在过去无法想象更无法实现的事。由于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及郑楚云个人特殊经历,我们很难找到他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本人留下的文字材料。父亲如同他的诗句“此身化作楚云飞”,又像是老战友林默涵对他的评价所说的“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那样,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时代变了,历史不是只记载少数人的丰功伟绩;许多曾默默为国为民奉献过自己一生,被自己的信仰吞噬了个人生命的人,也让民众在民间传诵,在心里铭记。千千万万“以天下为己任”的位卑之人,经历着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他们从民族的屈辱、苦难中奋进,历经曲折、坎坷,终于让祖国走上了令世界瞩目的复兴之路。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我有幸在觉悟到应该为自己父辈做些事,为还原历史真相努力时,遇上了由梁凤翔(千仞)和梁俊祥两兄弟发起并亲自组织的编纂出版《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筹备工作的好时机。父亲郑楚云曾任印尼《生活报》的总编辑,他把自己的心血与才华、经验和智慧奉献给这份在爱国华侨中颇有影响的侨报。我与“纪念丛书”编委会的成员一起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搜集父辈们的署名文章的同时,借助这次行动的东风,我学习到前辈们的工作态度,吸取了他们的经验。两年中,我到父亲曾经工作、战斗过的闽东地区、上海、西安、广州和印尼雅加达、棉兰、先达以及新加坡等地,收集资料,寻访他的旧友。我把口述史料同文献、档案、实物互相印证比勘,把分散、多样的资讯加以概括、提炼,与我的两位兄长郑苏苏、郑井井共同完成了有关父亲的书。

在《郑楚云文选》和《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两书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对此书的出版提供帮助、支持和鼓励的闽东老家亲人、福安党史办工作人员、《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编委会全体成员,以及父亲的老战友、同事、学生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有关人员……

把判断历史的权利交给读者,我们只做平实的叙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8: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