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创造和培育的民间艺术之花,以竞展或巡游的形式展现。
《佛山秋色/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余婉韶编著,对国家级项目“佛山秋色”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着重叙述了“佛山秋色”在“非遗”保护意义上的项目细节。本书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山秋色/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余婉韶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创造和培育的民间艺术之花,以竞展或巡游的形式展现。 《佛山秋色/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余婉韶编著,对国家级项目“佛山秋色”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着重叙述了“佛山秋色”在“非遗”保护意义上的项目细节。本书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内容推荐 《佛山秋色/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余婉韶编著:佛山秋色是民间庆丰收的文化娱乐习俗,项目丰富多彩,形式百态千姿。含灯色、车色、马色、水色、地色、飘色、景色等七大类;以民间手工艺品和化装巡游为表演形式;以艺术品“以假乱真”和各行各业群众参与为特征。《佛山秋色/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从明代定名为“秋色”至今已延续近600年,是在国内外有深刻影响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习俗。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佛山秋色习俗 第一节 佛山秋色的概念 第二节 秋色习俗的特点 第二章 佛山秋色赛会 第一节 秋色赛会的介绍 第二节 竞展的秋色工艺品 第三节 秋色工艺品的特点 第四节 秋色巡游表演项目 第五节 秋色巡游的流程 第三章 佛山秋色习俗源流与发展 第四章 佛山秋色习俗的人文内涵 第一节 庆丰收、颂升平 第二节 爱自然、爱生活 第三节 讲创造、比智慧 第四节 重灵气、追求美 第五章 佛山秋色习俗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建国后的佛山秋色 第二节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第三节 佛山秋色的创新与发展 第四节 佛山秋色的保护与现状 第五节 发展前景与对策 第六章 附录 第一节 著名秋色艺人及传承人 第二节 秋色故事 编后语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佛山秋色的概念 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秋季庆丰收的岁时节令习俗,是佛山人创造的最具特色的佛山民俗文化的象征。佛山秋色习俗历史悠久,世世代代的佛山人,以劳作换来丰收的秋天,又以智慧为金秋添美色,创造出“人巧夺天机”的秋色,它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出秋色习俗是劳动的赞歌、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佛山人对生活的感受。在五彩缤纷的佛山秋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珠江三角洲开发的历史,看到一个工商名镇崛起的轨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佛山人为之珍视的瑰宝。秋色自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定名,至今已流传500多年。2006年,佛山秋色获批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明清以来,佛山已是著名的手工业城镇。民间手工行业300多行,品类繁多,技术精良,其中四箔(金、银、铜、锡箔之统称)、金花、金属工艺、陶器、刺绣、漆器、木雕、彩扎、年画、剪纸等手工艺尤为著名。明代正统十四年,民间会景的中秋节令习俗形成并定名为“秋色”。佛山人民以其无比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以丰富、灿烂的内涵发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习俗。清代,佛山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商业发达,行业特色明显的民间秋色工艺不断创新,成为佛山独树一帜的习俗形式。秋色是佛山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佛山人民智慧的结晶,以赛会形式出现的秋季节令习俗达到相当的规模。在数百年漫长岁月中,秋色艺人世代相传,它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佛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寄托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秋色,意为秋天的景色。“秋”,秋季,庄稼成熟之期。《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释名》:“秋也,言万物就成也”,故秋意为收成、丰收。色,意解为景色。故佛山人又称秋色为“秋景”。因在秋季晚谷收获后于夜间巡游为主要展示形式,故又有“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的称谓。又因佛山出秋色是由居民自发组织,一铺发起,他铺响应,届时按事头统一安排的路线一起出游,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因而民间又称之为“秋色会景”。“以假乱真”是秋景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因而佛山人又将秋色称为“扮色”。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歌童舞技,扮彩月之霓裳。秋色之扮,至今不衰”。 佛山秋色习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是由佛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交互陶冶于人类的结果。佛山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经过长期的沿袭、创造、选择和积淀,自发地,逐渐地,形成了佛山特有的民间秋色习俗,是佛山社会精神现象、社会观念形态的表现,也是佛山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同时,佛山的秋色习俗与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与中原的民间习俗联系卜分紧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据《佛山忠义乡志·风土》载:“会城喜春宵,吾乡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风生,盼嫦娥而逸兴发。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文中将佛山民间举办秋色盛会的时间和情景描述得非常清晰,在秋季的收获时节,佛山人们满怀喜悦地醉芋酒、盼嫦娥,欢庆丰收,以“征声选色”、“角胜争奇”的赛会形式举行秋色活动。 佛山秋色丰富多彩,形式百态千姿。民间将丰富的秋色分为灯色、景色、水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等七色。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之为“灯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像生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山、人物、动物等,谓之“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之为“马色”;表演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出秋色时用长竹竿挑起色架巡游,故又称之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或高跷等故事杂技者称为“地色”;又因本地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习惯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七色之分,颇为形象。 P1-3 序言 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总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口耳相传且经过岁月的筛选存留下来的瑰宝,是祖先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无形的、活态流变性的,它始终鲜活生动地传递着、见证着历史文化,可谓:“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或丧失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佛山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紧迫性、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多样性、民族化、本土化,加倍珍惜其文化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精神价值,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的单项选择性项目保护逐步走上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⑦在历史上有着繁荣、丰厚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非遗保护工作也紧跟国家与省的战略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在这个长期、浩大又复杂的文化传承系统工程中,理论建设是非遗整体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市经过普查、整理、申报的诸项工作,已经编撰出版图文并茂、收人19项省级及以上名录的《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及对佛山民俗归纳较全的《佛山民俗文化》,传统美术专项集《佛山剪纸》、《佛山木版年画》,进人岭南文库的通俗读本有《佛山秋色艺术》、《龙舟歌》、《石湾公仔》、《南音》等“非遗”类书籍。其知识性与普及性,无疑增强了“非遗”的传播力度。但鉴于我市丰富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各有侧重,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与知识属性。因此,我们编撰了这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丛书组成是每单个项目独立成书,目的是要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进一步详尽的记载与一定的理论提升,主要立足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历史渊源、创作及制作等行为过程、传承活动、发展现状等比较详尽的描述,包括过程的动态细节。有的项目也对它的综合性、时空性、周期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这套丛书的产生是经过更加深入的田野调查,走访项目的原生地与不同年龄的传承人,运用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获得的资料,这种真实的记录具有可信性与保存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土”味。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是怎样的”,力争通过这套丛书对许多项目真实面目及内部结构有个清晰地认知,广泛营造整个社会的保护氛围,鼓励传承人群的创作灵感与传承热情,激发更多人们的文化自觉和参与意识,提高青少年热爱祖国与民族文化的精神境界。同时注重夯实理论建设中的基础部分,期待着逐渐将理论推向深入,不断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理论研究,避免盲目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保护”。最终实现凝聚传统精神、推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保存文化多元性的具体实践。逐步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化的轨道。在认识中继承,在继承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普查中得知,佛山非物质文化资源极其丰厚,这套丛书的形成将是一个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逐步将我市重要的“非遗”项目进行专项收集、整理、汇编成册逐本推出。目前本套书籍的作者多数是来自第一线的“非遗”保护专家和工作者,随着保护的深人和理论的提升,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作者的行列。更加以平等、宽松、和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编辑相统一的氛围中,以面向未来的视野,推进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 这种历史资源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与时代文化胸怀宽广的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软实力,是增添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佛山塑造文化品格、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诗意栖居”的精神魅力,即在智慧佛山的建设中做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作。 这套丛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吴世枫、杨明敬、苏章鸿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们的有力支持,市民俗摄影家协会的热心供稿,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尽管我们做出很大努力,但是在编辑过程中仍然会有疏漏和错误,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编撰委员会 二○一三年三月 后记 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创造和培育的民间艺术之花,以竞展或巡游的形式展现,而成为民间节令习俗。它根深叶茂、繁花朵朵、永不凋谢。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朴素自然、晶莹亮丽、光彩照人。佛山秋色,是岭南民俗文化的奇葩,它一株独秀、新枝竞发、硕果累累。佛山秋色佐证了佛山的兴旺发达,它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民间大型巡游竞技赛会形色展现的佛山秋色习俗,在岭南乃至全国都是独树一帜的。本书的出版,将成为外地群众了解佛山的窗口,对保护、传承和发展佛山优秀民俗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力图翔实地记录佛山秋色习俗的源流、习俗形式、工艺特点、艺术特色,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保护价值,以及传承和发展对策……。在编写工作中,得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吴世枫同志对书稿认真审阅和修改;佛山市博物馆郭燕冰同志做了大量的编校工作;佛山市文广新局、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市博物馆以及陈志杰、吴子洲、梁根祥、钟新棠、梁爱媛等同志和众多民间秋色老艺人、和热心人士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素材,本书的编辑和照片资料的整理,还得到市民间文化志愿者姚远、陈兆成等同志积极支持和协助,使本书得以成书面世。《佛山秋色》是集体智慧的积累,研究创作的成果,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鉴于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望读者多多赐教。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